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地位和作用李飞舟内容提要 张若虚是唐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并非职业诗人,只是做过兖州兵曹。他的诗仅存两篇,春江花月夜一篇,就确定了他在唐诗史上很高的文学地位,该篇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张若虚真是一位奇人。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就是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意义,它的语言优美、流畅婉转、自然清丽,想象奇特,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内容 形式 艺术 评价。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由于史传无确载,其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现存两首,竟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中起着重要传承作用,这足见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拙文试从作品内容、形式、艺术特色和人们的评价四个方面予以论述,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一、在春江花月夜的内容方面(一)题材方面。诗人张若虚以江月、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离思三个不同的题材为话题,引发开来写成一首三十六句的抒情长诗。春江潮水涌潮入海,江海不分,滟滟的江波浩淼,宛转的江流绕着遍生花草的原野,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现出“花林皆似霰”的自然景观,作者进一步勾勒出“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的朦胧、玲珑透彻的美境,让读者想象出江天一色,月光一尘不染,大而明亮的迷人景象,在静美的月光下,诗人站在江畔,仰望明月,情不自禁地探索月亮和人类生存奥秘,“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是作者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有力证据。作者发现:人的个体生命是短暂有限的,然而世代相传“无穷已”,江月虽存在永恒,但它是无生命的,只不过“年年只相似”,一层不变,这种超凡的宇宙意识是盛唐诗坛“宏豁大气”最初的完美体现。由“不知江月待何人”一句引发出“离思”的话题,月光徘徊,照在明月楼上的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而思妇想把这恼人的月光赶走,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从这两个痴情动作形象地勾画出思妇相思到了极点。“愿逐月华流照君”此句是思妇的强烈相思情感的升华,不单是思妇思念游子,浪迹天涯的游子何尝不想归家团聚,鱼雁传书虽有此传说,但不及月光的快速。作者借助“梦落花”、“可怜春半”、“流春去尽”的意象,表面指春光易逝,实指人的青春岁月,时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年过半白还不能回家,还要等待何时才能回家,然而回答的是“碣石潇湘无限路”表露出作者归家无望,相会无期的消极悲观的思想。(二)主题。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有两大主题:一是生命,二是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张若虚之前就有诗人涉及此主题,如曹植的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无法与日月同存,而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永无止境,只要地球上适于生命的环境不毁灭,整个人类将会永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他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并不含有叔本华“对生命的弃绝”的极端悲观主义成分。而是作者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这种对生命的热爱,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的主题思想就是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向上的时代意义。从“可怜春半不回家”与“江水流春去欲尽”揭示出此诗的第二个主题追寻自己精神家园,即思归。想到了短暂的人生,却有离别将有情人隔断,又生出许多遗憾,这在每时每刻都以各种原因造成人们分离的封建社会,作者的感伤和遗恨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侧面,抒发了人们对人事变故,骨肉分离的悲哀,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造成“骨肉分离”、“亲人离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自然灾害、战争、政治等,只要其中一个原因就可造成这种惨象。就拿台湾与大陆的问题来说吧,由于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海峡两岸同胞分离近六十年,“盈盈一水,咫尺天涯”,隔断了团聚与交往,但割不断亲情,海峡两岸同胞盼望与亲人团聚的心情是何等的强烈。而台湾统治集团想搞“一中一台”,分裂祖国的行为必然性遭到每一个中国人、海外侨胞的强烈反对和唾骂的。再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刻,人们欢天喜地庆祝这一盛典,这使每一个中国人扬眉吐气,这也是祖国强盛的重要标致,盼望与亲人团聚,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了普天下老百姓的共同心愿。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以盼望与亲人团聚,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主题谱写心声,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中,使读者读了此诗后心潮澎湃,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再加上该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该诗才能成为传诵不衰的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诞生,它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可以这样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在此之前,也有不少离人相思之诗,但都是从游子或思妇单方面地抒发相思之情.如曹植、潘岳有少量的相思悼亡诗,还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眠,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丈夫闺情诗。唐代诗歌中也有不少离别相思之诗,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外,其它诗都是从单方面写相思之情,如唐代诗人沈佺期的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本诗从闺中下笔,写少妇的孤寂和悲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给个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带来的不幸。大诗人李白在子夜吴歌之一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本诗如泣如诉地描绘了“万户”妇人在月光下,捣衣声中祈求期盼出征的丈夫早日结束战争回家的心情。又如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作者在安史之乱时期,被困于长安,思念自己的亲人而作。杜甫在月夜忆舍弟这样写道:“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经常四处流浪,离开自己的故乡,对于自己的亲人、家乡是很思念的,尤其自己独在异乡,时逢战争,便更加思念故乡中的人、事、物。唐代后期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典型的情人相思之作。表达出作者追求爱情而不能实现的缠绵相思之情。宋代苏轼也采用类似的相思题材,在江城子一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词。可以确定的是李白、杜甫的诗肯定受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倡导诗歌革新”的影响,李白、杜甫积极响应陈子昂的号召,积极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写出大量的符合当时潮流的诗歌,才会有盛唐的雄奇豪迈诗风,也才会出现诗歌的繁荣局面。然而陈子昂的诗作并不多,与之同代的张若虚率先响应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他的春江花月夜是施行这一主张的上乘典范之作,就是陈子昂的诗歌也远不及春诗的文学审美价值。春江花月夜能在同一首诗中从男女双方多角度地抒写相思之情,在古代诗歌中确属罕见,这与它能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成为大家地位有很大关系.由此看来,春诗不论从主题的提炼和题材的加工,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重要的启蒙作用。二、作品的形式方面(一)语言方面。张若虚写的诗与李白的诗相比,此诗没有那么豁达,没有那么些仙气,但颇具灵性,就像李商隐的诗和柳永的词一样,小女子的缠绵与缱绻氛围较浓厚,缠绵之情有余,大男子阳刚英雄气不足。然而此诗并不像六朝华丽而靡靡的诗,只在情感漩涡里跌宕,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相较王维的诗,此诗也有一份脱俗。相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此诗没有苏辛词的英雄豪迈之气。本诗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把人带进神奇美妙的境界,“滟滟”、“皎皎”、“代代”、“年年”等字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真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春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例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根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风浦上不胜愁”化用而来;另外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可能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也许李白“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翻版。(二)意境和结构方面。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和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是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在这画面上,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本诗以绘画的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该诗以音乐的美。本诗的这些美感可能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面十句,即从“春江潮水连海平”至“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一部分主要写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第二部分是从“江畔何人初见月”至“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部分主要探索宇宙生成的奥秘,感叹个人生命的短暂和人类世代相传的无限。第三部分是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落月摇情满江树”最后一部分主要抒发了“扁舟子”、“思妇”的相思之情。本首诗的思想容量大,涵盖的内容多,场景变化频繁,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光是主题就是两个,按理说其结构应该很松散,呈散文化结构,如果用今天的白话文来写,就是一篇长抒情散文;按理说描绘了良辰美景,要么接着写个人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无限;要么接着写离人的离愁别绪。然而本诗把几个部分都写,尤其要显现在一首三十六句的诗里,作者以月为媒介,把不同场景的人和事“超链接”在一起,整首诗结构显得杂而不乱,多而不烦,条理分明,剪裁恰当,结构紧凑,天衣无缝,作者把它置于特殊的环境中,情景互生,水乳交融,一切都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张若虚真是一位诗坛圣手呵!三、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一)艺术特色。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月光本想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要和思妇作伴,徘徊不肯离去,因而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如果离开这首诗,单看这两个问句,笔者认为问得很滑稽,也很无聊,这种提问就像问“鸡和蛋谁先谁后”一样既不好回答,也没有必要回答。它在此诗中并不显得多余,如果割舍它,则此诗就没有那种峭拔挺立的气势,就显得平淡无味,有它才可以刚柔相济,回味无穷,正因为无法回答才成为古诗中不朽的名句。用设问方式做诗在张若虚之前就有了,伟大的诗人屈原曾有过天问,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一千多年后的张若虚也发出了对宇宙的疑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以这种方式做诗也常被后世诗人所仿效,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好的例证。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以月色朦胧的夜为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月亮赋予世界万物以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月亮既是美的象征,又是情感相思的载体。“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和“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别有致。除上述修辞方法外,还有顶真、对偶、借代、拈连、双关、用比喻等近十种,还用了诗经中“兴”、“比”的方法。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用的修辞方法最多、最完美的典型。(二)在文学风格方面。本诗既有北朝诗歌中的刚健豪迈的风范,表现在诗的前半部分,又有南朝诗歌中婉约柔媚的气韵,表现在该诗的后半部分。以流畅婉转、自然清丽为主要特色。在同一首诗中兼备南北朝诗歌的特点,实不多见,笔者还未发现第二首诗与之相同。据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记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崔颢雁门胡人诗,全是律体,强作歌行。黄鹤实类短歌,乃称近体。”在音节上又是一绝,根据周振甫诗词例话P345所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它的音节流美婉转在音节上可注意的有两点:一、转韵,四句押一个韵,头四句用平声韵,第二个四句用仄声韵平仄交替,音节和谐。二、句中平仄虽然不像律诗那么严格,但也有一些句子用了律诗的平仄”我也仔细考察本诗的韵律,的确是这样,全诗只有倒数第二个四句外,其它都分别押了不同的韵,“家”和“斜”按照当今普通话的音节不是同一个韵母,但古音也许是同一韵母。作者张若虚吸收了南北朝诗歌声律学的优秀成果,又兼收了初唐时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定型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成熟与完美,并向乐府和歌行体转化。诗歌的崇尚绮丽,大概是从东汉末开始的。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出:“诗赋欲丽”,到了西晋初年,陆机在文赋“诗缘情”的说法和传统的“诗言志”相对立,这就造成崇尚绮丽的文风,走向浮艳。直到初唐,浮靡的文风转向清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面旗帜。总之,春江花月夜是集“言志”、“抒情”和“音律美”于一体的完美典型.四、人们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张若虚因写诗的数量特别少,因此在唐宋时期并不著名,各家诗评很少关注此春江花月夜一诗,自然也无人承认它是旷世杰作了。自明代以后的唐诗开始收录这首诗,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道:“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中说此诗“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王凯运论唐诗诸家源流-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可多得的艺术篇横绝,竞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陆时雍唐诗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认为该诗一脱宫廷空洞艳体之诗风,“清除了盛唐的路”;为雄奇壮美的一代盛唐诗风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并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因而“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他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这样评价春江花月夜的:“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我认为春江花月夜一诗可以肯定的是属于宫体诗,但南北朝以来的宫体诗多以抒写闺阁情怀、以女人为咏物、写实、消遣娱乐为特点,那些诗一般格调不高,而唯独此诗吸收了宫体诗的优点,抛弃其缺陷,抒发了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这种宏豁之气已成为盛唐之音的前奏曲,其调高远,名垂千古。该诗之所以成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篇,被誉为“孤篇盖全唐”,除上述诸多评论家高度赞誉外,还跟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夕阳箫鼓的演奏和传唱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网上一些资料介绍: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夕阳箫歌,最初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有很大的差异。史上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的音乐内容和其展示的意境,来自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改编夕阳箫鼓为管弦乐曲,更直接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因为把它作为名曲演奏要比阅读鉴赏的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有答案分析
- 职业病防治培训考核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供销社农资行业专业知识模拟试题及解答参考
- 衢州甲类仓库管理办法
- 2025年乡村规划师初级必-备知识及面试模拟题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央空调系统操作员考试指南
- Unit 2 It describes the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英语外研版2012八年级上册-外研版2012
- 国企社会招聘笔试题及答案-会计、出纳B卷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2025年乡村手工艺合作社营销人员考试复习资料
- GB/T 34487-2017结构件用铝合金产品剪切试验方法
- GB/T 31703-2015陶瓷球轴承氮化硅球
- 绿色黑板卡通风初中数学开学第一课PPT模板
- 水泥熟料生产工艺及设备课件
- 代运营协议合同范本
- 浙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座位表模板(空白)
-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计划
- 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上册数学1万以上数的认识和读法教学课件
- DB37T 3591-2019 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
- 私企接待应酬管理制度(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