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笔试、面试题及答案简化版.doc_第1页
硬件笔试、面试题及答案简化版.doc_第2页
硬件笔试、面试题及答案简化版.doc_第3页
硬件笔试、面试题及答案简化版.doc_第4页
硬件笔试、面试题及答案简化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浪潮考察的主要是数电、模电和微机原理的基础知识。1.有源、无源滤波器答案:最初的滤波器主要是由电阻、电感和电容等无源器件构成的无源滤波器,无源滤波器虽然有电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但它对有用信号成分也会有很大的衰减作用,本身不具备放大能力,而且带负载能力差,性能不够理想。 后来,出现了由运放和RC元件等构成的性能优良的有源滤波电路。 相继出现了开关电容滤波器、单片集成有源滤波器、数字滤波器。 五种滤波器类型:低通滤波器LPF、高通滤波器HPF、全通滤波器APF、带通滤波器BPF、带阻滤波器BEF。 有源滤波器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处理电路,它可以突出有用频段的信号,衰减无用频段的信号,抑制干扰和噪声信号,达到选频和提高信噪比的目的。优点:可动态滤除各次谐波,对系统内的谐波能够完全吸收;不会产生谐振。 缺点:造价太高;受硬件限制,在大容量场合无法使用:有源滤波容量单套不超过100KVA,目前最高适用电网电压不超过450V. 利用开关电容积分器可以构成开关电容滤波器,除了工作频率外,其精度和其他性能均超过了常规的有源滤波器,达到了实用水平。扩展: active power filter,APF 并联有源滤波器主要是治理电流谐波,串联有源滤波器主要是治理电压谐波等引起的问题。无源滤波器英文名称:passive filter 电容器、电抗器和电阻器适当组合而成,并兼有无功补偿和调压功能的滤波器。 无源滤波器,又称LC滤波器,是利用电感、电容和电阻的组合设计构成的滤波电路,可滤除某一次或多次谐波,最普通易于采用的无源滤波器结构是将电感与电容串联,可对主要次谐波(3、5、7)构成低阻抗旁路;单调谐滤波器、双调谐滤波器、高通滤波器都属于无源滤波器。无源滤波器的优点:无源滤波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运行可靠性较高、运行费用较低等优点,至今仍是应用广泛的被动谐波治理方法。 无源滤波器的分类无源滤波器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调谐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调谐滤波器调谐滤波器包括单调谐滤波器和双调谐滤波器,可以滤除某一次(单调谐)或两次(双调谐)谐波,该谐波的频率称为调谐滤波器的谐振频率; 高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也称为减幅滤波器,主要包括一阶高通滤波器、二阶高通滤波器、三阶高通滤波器和c型滤波器,用来大幅衰减高于某一频率的谐波,该频率称为高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 无源滤波器由LC等被动元件组成,将其设计为某频率下极低阻抗,对相应频率谐波电流进行分流,其行为模式为提供被动式谐波电流旁路通道;而有源滤波器由电力电子元件和DSP等构成的电能变换设备,检测负载谐波电流并主动提供对应的补偿电流,补偿后的源电流几乎为纯正弦波,其行为模式为主动式电流源输出。2.贴片电容的封装 电容:可分为无极性和有极性两类,无极性电容下述两类封装最为常见,即0805、0603;而有极性电容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电解电容,一般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为铝电解电容,由于其电解质为铝,所以其温度稳定性以及精度都不是很高,而贴片元件由于其紧贴电路版,所以要求温度稳定性要高,所以贴片电容以钽电容为多,根据其耐压不同,贴片电容又可分为A、B、C、D 四个系列,具体分类如下:类型封装形式耐压A 3216 10VB 3528 16VC 6032 25VD 7343 35V型号尺寸(mm)英制尺寸 公制尺寸 长度及公差 宽度及公差 厚度及公差0402 1005 1.000.05 0.500.05 0.500.050603 1608 1.600.10 0.800.10 0.800.100805 2012 2.000.20 1.250.20 0.700.20 1.000.20 1.250.201000mil=1英寸25.4mm电容:0.01uF可能的封装有0603、080510uF的封装有3216、3528、0805100uF的有7343320pF封装:0603或0805电容本身的大小与封装形式无关,封装与标称功率有关。它的长和宽一般是用毫米表示的。但是型号是采用的英寸的表示方法。3.耦合、滤波、旁路电容的作用耦合电容的作用是将信号由前级电路传送到后级电路,同时还具有隔离直流及频率相对比较低的信号作用。实际上我们知道电容具有隔直通交的作用,也就是电容可以将交流信号完整的传到下一级电路,同时阻断直流分量的通过。滤掉低频实际上是指电容和它之后的电路的输入阻抗构成一个低频滤波器,滤掉了低频分量,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隔直的作用。滤波电容用在电源整流电路中,用来滤除交流成分。使输出的直流更平滑。 去耦电容用在放大电路中不需要交流的地方,用来消除自激,使放大器稳定工作。 旁路电容用在有电阻连接时,接在电阻两端使交流信号顺利通过。2.旁路电容和去耦电容的区别 去耦:去除在器件切换时从高频器件进入到配电网络中的RF能量。去耦电容还可以为器件供局部化的DC电压源,它在减少跨板浪涌电流方面特别有用。 旁路:从元件或电缆中转移出不想要的共模RF能量。这主要是通过产生AC旁路消除无意的能量进入敏感的部分,另外还可以提供基带滤波功能(带宽受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电源和地之间连接着去耦电容,它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本集成电路的蓄能电容;二是滤除该器件产生的高频噪声,切断其通过供电回路进行传播的通路;三是防止电源携带的噪声对电路构成干扰。 在电子电路中,去耦电容和旁路电容都是起到抗干扰的作用,电容所处的位置不同,称呼就不一样了。对于同一个电路来说,旁路(bypass)电容是把输入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作为滤除对象,把前级携带的高频杂波滤除,而去耦(decoupling)电容也称退耦电容,是把输出信号的干扰作为滤除对象。4.存储器形式1按制造工艺分类 半导体存储器可以分为双极型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两类。 双极型(bipolar)由TTL晶体管逻辑电路构成。该类存储器件的工作速度快,与CPU处在同一量级,但集成度低,功耗大,价格偏高,在微机系统中常用做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简称MOS型。该类存储器有多种制造工艺,如NMOS, HMOS, CMOS, CHMOS等,可用来制造多种半导体存储器件,如静态RAM、动态RAM、EPROM等。该类存储器的集成度高,功耗低,价格便宜,但速度较双极型器件慢。微机的内存主要由MOS型半导体构成。 2按存取方式分类 半导体存储器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两大类。(1)ROM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编程写入方式,ROM分为以下几种。 掩膜ROM掩膜ROM存储的信息是由生产厂家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掩膜工艺(即光刻图形技术)一次性直接写入的。掩膜ROM一旦制成后,其内容不能再改写,因此它只适合于存储永久性保存的程序和数据。 PROMPROM(programmable ROM)为一次编程ROM。它的编程逻辑器件靠存储单元中熔丝的断开与接通来表示存储的信息:当熔丝被烧断时,表示信息“0”;当熔丝接通时,表示信息“1”。由于存储单元的熔丝一旦被烧断就不能恢复,因此PROM存储的信息只能写入一次,不能擦除和改写。 EPROM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是一种紫外线可擦除可编程ROM。写入信息是在专用编程器上实现的,具有能多次改写的功能。EPROM芯片的上方有一个石英玻璃窗口,当需要改写时,将它放在紫外线灯光下照射约1520分钟便可擦除信息,使所有的擦除单元恢复到初始状态“1”,又可以编程写入新的内容。由于EPROM在紫外线照射下信息易丢失,故在使用时应在玻璃窗口处用不透明的纸封严,以免信息丢失。 EEPROMEEPROM也称E2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是一种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它是一种在线(或称在系统,即不用拔下来)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它能像RAM那样随机地进行改写,又能像ROM那样在掉电的情况下使所保存的信息不丢失,即E2PROM兼有RAM和ROM的双重功能特点。又因为它的改写不需要使用专用编程设备,只需在指定的引脚加上合适的电压(如5V)即可进行在线擦除和改写,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灵活。 闪速存储器闪速存储器(flash memory),简称Flash或闪存。它与EEPROM类似,也是一种电擦写型ROM。与EEPROM的主要区别是:EEPROM是按字节擦写,速度慢;而闪存是按块擦写,速度快,一般在65170ns之间。Flash芯片从结构上分为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两大类:串行Flash能节约空间和成本,但存储容量小,速度慢;而并行Flash存储容量大,速度快。 Flash是近年来发展非常快的一种新型半导体存储器。由于它具有在线电擦写,低功耗,大容量,擦写速度快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与DRAM等同的低价位,低成本的优势,因此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目前,Flash在微机系统、寻呼机系统、嵌入式系统和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RAM的类型 SRAM SRAM(static RAM)是一种静态随机存储器。它的存储电路由MOS管触发器构成,用触发器的导通和截止状态来表示信息“0”或“1”。其特点是速度快,工作稳定,且不需要刷新电路,使用方便灵活,但由于它所用MOS管较多,致使集成度低,功耗较大,成本也高。在微机系统中,SRAM常用做小容量的高速缓冲存储器。 DRAMDRAM(dynamic RAM)是一种动态随机存储器。它的存储电路是利用MOS管的栅极分布电容的充放电来保存信息,充电后表示“1”,放电后表示“0”。其特点是集成度高,功耗低,价格便宜,但由于电容存在漏电现象,电容电荷会因为漏电而逐渐丢失,因此必须定时对DRAM进行充电(称为刷新)。在微机系统中,DRAM常被用做内存(即内存条)。 NVRAMNVRAM(non volatile RAM)是一种非易失性随机存储器。它的存储电路由SRAM和E2PROM共同构成,在正常运行时和SRAM的功能相同,既可以随时写入,又可以随时读出。但在掉电或电源发生故障的瞬间,它可以立即把SRAM中的信息保存到EEPROM中,使信息得到自动保护。NVRAM多用于掉电保护和保存存储系统中的重要信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存储器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新型存储器芯片。静态RAM有同步突发SRAM(synchronous burst SRAM, SB SRAM)、管道突发SRAM(pipelined burst SRAM, PB SRAM)等。动态RAM有快速页模式DRAM(fast page mode DRAM, FPM DRAM)、扩充数据输出RAM(extended data output RAM, EDORAM)、同步DRAM(synchronous DRAM, SDRAM)、Rambus公司推出的RDRAM(Rambus DRAM)、Intel公司推出的DRDRAM(direct Rambus DRAM)等。专用存储器芯片有铁电体RAM(ferroeelectric RAM, FRAM)、双口RAM、先进先出存储器(FIFO RAM)等。5.FPGA、CPLD特点及区别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与 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都是可编程逻辑器件,它们是在PAL,GAL等逻辑器件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同以往的PAL,GAL等相比较,FPGACPLD的规模比较大,它可以替代几十甚至几千块通用IC芯片。CPLD和FPGA结构上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特点: 1)、CPLD更适合完成各种算法和组合逻辑,FP GA更适合于完成时序逻辑。换句话说,FPGA更适合于触发器丰富的结构,而CPLD更适合于触发器有限而乘积项丰富的结构。 2)、CPLD的连续式布线结构决定了它的时序延迟是均匀的和可预测的,而FPGA的分段式布线结构决定了其延迟的不可预测性。 3)、在编程上FPGA比CPLD具有更大的灵活性。CPLD通过修改具有固定内连电路的逻辑功能来编程,FPGA主要通过改变内部连线的布线来编程;FPGA可在逻辑门下编程,而CPLD是在逻辑块下编程。 4)、FPGA的集成度比CPLD高,具有更复杂的布线结构和逻辑实现。 5)、CPLD比FPGA使用起来更方便。CPLD的编程采用E2PROM或FASTFLASH技术,无需外部存储器芯片,使用简单。而FPGA的编程信息需存放在外部存储器上,使用方法复杂。 6)、CPLD的速度比FPGA快,并且具有较大的时间可预测性。这是由于FPGA是门级编程,并且CLB之间采用分布式互联,而CPLD是逻辑块级编程,并且其逻辑块之间的互联是集总式的。 7)、在编程方式上,CPLD主要是基于EEPROM或FLASH存储器编程,编程次数可达1万次,优点是系统断电时编程信息也不丢失。CPLD又可分为在编程器上编程和在系统编程两类。FPGA大部分是基于SRAM编程,编程信息在系统断电时丢失,每次上电时,需从器件外部将编程数据重新写入SRAM中。其优点是可以编程任意次,可在工作中快速编程,从而实现板级和系统级的动态配置。 8)、CPLD保密性好,FPGA保密性差。 9)、一般情况下,CPLD的功耗要比FPGA大,且集成度越高越明显。 6.锁相环电路的组成晶体振荡器、鉴相器、压控振荡器、滤波电路锁相坏电路是一种用来消除频率误差为目的反馈控制电路,目前市场销售的手机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电路来控制射频电路中的压控振荡器。使其输出准确稳定的振荡频率。如锁相坏(PLL)电路出现故障将导致本振的频率输出不准确,则导致手机无信号。7.信号线上常串入电阻的作用 当传输线线长(源端信号的上升时间/传输线上每单位长度的带载传输延迟的两倍)时,需要使用端接匹配技术。由于源端与负载端阻抗不匹配会引起线上反射,所以我们要采用端接技术尽量抑制信号反射。关于信号反射的形成这里不做讨论,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抑制。 先假设驱动源内阻R0,传输线特性阻抗为Z0,负载阻抗RL。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Z0=RL,没反射,实际不可能。端接方式分并行和串行两大类,各有优势。FS44B0X采用串接电阻的方式,通过在尽量靠近源端的位置串行插入一个电阻RS(典型10到75)到传输线中来实现。串行端接是匹配信号源的阻抗,所插入的串行电阻阻值加上驱动源的输出阻抗应大于等于传输线阻抗(轻微过阻尼)。串行端接的优点在于:每条线只需要一个端接电阻,无需与电源相连接,消耗功率小。-如果是高速信号线上串小电阻,那就应该是终端阻抗匹配。如果是GPIO口上串了小电阻,很可能是抗小能量电压脉冲的。严格来讲,当高速电路中,信号在传输介质上的传输时间大于信号上升沿或者下降沿的1/4时,该传输介质就需要阻抗匹配。一般当PCB走线的长度大于其传输信号的波长的1/10时,我们就就需要考虑阻抗匹配。100MHz以上的高速数字电路就可以考虑阻抗匹配了一般的做法是在信号源端串小电阻,在信号终端并一个小电阻。在信号源端串一个小电阻,没有公式的理论:一般传输线的特征阻抗为50欧姆左右,而TTL电路输出电阻大概为13欧姆左右,在源端串一个33欧姆的电子,13+33=46大致和50相当,这样就可以抑制从终端反射回来的信号 再次反射。在信号接收终端并一个小电阻,没有公式的理论: 若信号接收端的输入阻抗很大,所以并接一个51欧姆的电阻,电阻另一端接参考地,以抑制信号终端反射。信号接收终端串接电阻,从抑制信号反射的角度考虑,只有终端输入的电阻小于50欧姆。但IC设计时,考虑到接收能量,不会将接收端的收入电阻设计得小。如在USB接口上,靠USB PORT端 的D+和D-上串一个小电阻,如10欧姆。就是因为USB PORT端的ESD过不了8.关于反馈概念以及举例说明作用 反馈电路在各种电子电路中都获得普遍的应用,反馈是将放大器输出信号(电压或电流)的一部分或全部,回收到放大器输入端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相加或相减),并用比较所得的有效输入信号去控制输出,这就是放大器的反馈过程.凡是回收到放大器输入端的反馈信号起加强输入原输入信号的,使输入信号增加的称正反馈.反之则为负反馈. 反馈电路的分类按其电路结构又分为:电流反馈电路和电压反馈电路.正反馈电路多应用在电子振荡电路上,而负反馈电路则多应用在各种高低频放大电路上.因应用较广,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有四种影响: 1.负反馈能提高放大器增益的稳定性. 2.负反馈能使放大器的通频带展宽. 3.负反馈能减少放大器的失真. 4.负反馈能提高放大器的信噪比. 5.负反馈对放大器的输出输入电阻有影响.9.单片机上电之后不工作,说明可能存在的原因硬件原因:电源无输出或输出不对若使用外部晶振,晶振没起振或已坏单片机复位电路不对,单片机没有上电复位单片机已损坏软件原因:单片机没有写入程序程序设计漏洞,单片机死机。10.用EDA(如protel)设计电子产品硬件的开发流程以及各步需要注意的事项 EDA设计流程的讲解完整的自动化数字电路设计流程包含了三种主要的EDA工具:仿真器(simulator)、合成器(synthesizer)以及配置与绕线(place and routing, P&R)工具。 1.系统规格制定(Define Specification) 2.设计描述(Design Description) 3.功能验证(Function Verification) 4.逻辑电路合成(Logic synthesis) 5.逻辑门层次的电路功能验证(Gate-Level Netlist Verification) 6. 配置与绕线(Place and Routing) 7.绕线后的电路功能验证(Post Layout Verification) 原理图/VHDL文本编辑综合FPGA/CPLD适配FPGA/CPLD编程下载FPGA/CPLD器件和电路系统时序与功能门级仿真1、功能仿真2、时序仿真逻辑综合器结构综合器1、isp方式下载 2、JTAG方式下载 3、针对SRAM结构的配置 4、OTP器件编程 功能仿真Protel99 Se线路板制作流程详解一、电路版设计的先期工作 1、利用原理图设计工具绘制原理图,并且生成对应的网络表。二、画出自己定义的非标准器件的封装库建议将自己所画的器件都放入一个自己建立的PCB 库专用设计文件。三、设置PCB设计环境和绘制印刷电路的版框含中间的镂空等1、进入PCB系统后的第一步就是设置PCB设计环境,包括设置格点大小和类型,光标类型,版层参数,布线参数等等。 2、规划电路版,主要是确定电路版的边框,包括电路版的尺寸大小等等。在需要放置 四、打开所有要用到的PCB 库文件后,调入网络表文件和修改零件封装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五、布置零件封装的位置,也称零件布局六、根据情况再作适当调整然后将全部器件锁定七、布线规则设置八、自动布线和手工调整九、切换到单层显示模式下(点击菜单命令Tools/Preferences,选中对话框中Display栏的Single Layer Mode)将每个布线层的线拉整齐和美观。十、如果器件需要重新标注可点击菜单命令Tools/Re-Annotate 并选择好方向后,按OK钮。十一、对所有过孔和焊盘补泪滴十二、放置覆铜区十三、最后再做一次DRC十四、对于支持PROTEL99SE 格式(PCB4.0)加工的厂家可在观看文档目录情况下,将这个文件导出为一个*.PCB十五、发Email十六、产生BOM 文件并导出后编辑成符合公司内部规定的格式。十七、将边框螺丝孔接插件等与机箱机械加工有关的部分(即先把其它不相关的部分选中后删除),导出为公制尺寸的AutoCAD R14 的DWG 格式文件给机械设计人员。十八、整理和打印各种文档。如元器件清单、器件装配图(并应注上打印比例)、安装和接线说明等。11.线路板(PCB)级的电磁兼容设计1引言 印制线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它是各种电子设备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电子设备质量的好坏。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经常在一起工作,它们之间的干扰越来越严重,所以,电磁兼容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电子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同样,随着电于技术的发展,PCB的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好坏对电路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除了元器件的选择和电路设计之外,良好的PCB布线在电磁兼容性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既然PCB是系统的固有成分,在PCB布线中增强电磁兼容性不会给产品的最终完成带来附加费用。但是,在印制线路板设计中,产品设计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密度,减小占用空间,制作简单,或追求美观,布局均匀,忽视了线路布局对电磁兼容性的影响,使大量的信号辐射到空间形成骚扰。一个拙劣的PCB布线能导致更多的电磁兼容问题,而不是消除这些问题。在很多例子中,就算加上滤波器和元器件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到最后,不得不对整个板子重新布线。因此,在开始时养成良好的PCB布线习惯是最省钱的办法。有一点需要注意,PCB布线没有严格的规定,也没有能覆盖所有PCB布线的专门的规则。大多数PCB布线受限于线路板的大小和覆铜板的层数。一些布线技术可以应用于一种电路,却不能用于另外一种,这便主要依赖于布线工程师的经验。然而还是有一些普遍的规则存在,下面将对其进行探讨。2PCB上元器件布局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电子设备中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以及电源电路的元件布局和布线其特点各不相同,它们产生的干扰以及抑制干扰的方法不相同。此外高频、低频电路由于频率不同,其干扰以及抑制干扰的方法也不相同。所以在元件布局时,应该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以及电源电路分别放置,将高频电路与低频电路分开。有条件的应使之各自隔离或单独做成一块电路板。此外,布局中还应特别注意强、弱信号的器件分布及信号传输方向途径等问题。在印制板布置高速、中速和低速逻辑电路时,应按照合理方式排列元器件。在元器件布置方面与其它逻辑电路一样,应把相互有关的器件尽量放得靠近些,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抗噪声效果。元件在印刷线路板上排列的位置要充分考虑抗电磁干扰问题。原则之一是各部件之间的引线要尽量短。在布局上,要把模拟信号部分,高速数字电路部分,噪声源部分(如继电器,大电流开关等)这三部分合理地分开,使相互间的信号耦合为最小。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都易产生噪声,要相互靠近些。易产生噪声的器件、小电流电路、大电流电路等应尽量远离逻辑电路。如有可能,应另做电路板,这一点十分重要。2.1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1)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2)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3)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4)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5)应留出印制板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2.2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1)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2)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来进行布局。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排列在PCB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3)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平行排列。这样,不但美观,而且装焊容易,易于批量生产。(4)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电路板的最佳形状为矩形。长宽比为3:2或4:3。电路板面尺寸大于200x150mm时应考虑电路板所受的机械强度。2.3 PCB元器件通用布局要求:电路元件和信号通路的布局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无用信号的相互耦合:(1)低电子信号通道不能靠近高电平信号通道和无滤波的电源线,包括能产生瞬态过程的电路。(2)将低电平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分开,避免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电源公共回线产生公共阻抗耦合。(3)高、中、低速逻辑电路在PCB上要用不同区域。(4)安排电路时要使得信号线长度最小。(5)保证相邻板之间、同一板相邻层面之间、同一层面相邻布线之间不能有过长的平行信号线。(6)电磁干扰(EMI)滤波器要尽可能靠近EMI源,并放在同一块线路板上。(7)DC/DC变换器、开关元件和整流器应尽可能靠近变压器放置,以使其导线长度最小。(8)尽可能靠近整流二极管放置调压元件和滤波电容器。(9)印制板按频率和电流开关特性分区,噪声元件与非噪声元件要距离再远一些。(10)对噪声敏感的布线不要与大电流,高速开关线平行。3PCB布线3.1印刷线路板与元器件的高频特性:一个PCB的构成是在垂直叠层上使用了一系列的层压、走线和预浸处理的多层结构。在多层PCB中,设计者为了方便调试,会把信号线布在最外层。PCB上的布线是有阻抗、电容和电感特性的。阻抗:布线的阻抗是由铜和横切面面积的重量决定的。例如,1盎司铜则有0.49m单位面积的阻抗。电容:布线的电容是由绝缘体(EoEr)电流到达的范围(A)以及走线间距(h)决定的。用等式表达为CEoErA/h,Eo是自由空间的介电常数(8.854pF/m),Er是PCB基体的相关介电常数(在FR4碾压板中该值为4.7)电感:布线的电感平均分布在布线中,大约为1nH/mm。对于1盎司铜线来说,在0.25mm(10mil)厚的FR4碾压板上,位于地线层上方的0.5mm(20mil)宽、20mm(800mil)长的线能产生9.8m的阻抗,20nH的电感以及与地之间1.66pF的耦合电容。在高频情况下,印刷线路板上的走线、过孔、电阻、电容、接插件的分布电感与电容等不可忽略。电容的分布电感不可忽略,电感的分布电容不可忽略。电阻会产生对高频信号的反射和吸收。走线的分布电容也会起作用。当走线长度大于噪声频率相应波长的1/20时,就产生天线效应,噪声通过走线向外发射。印刷线路板的过孔大约引起0.5pF的电容。一个集成电路本身的封装材料引入26pF电容。一个线路板上的接插件,有520nH的分布电感。一个双列直插的24引脚集成电路插座,引入418nH的分布电感。这些小的分布参数对于运行在较低频率下的微控制器系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对于高速系统必须予以特别注意。下面便是避免PCB布线分布参数影响而应该遵循的一般要求:(1)增大走线的间距以减少电容耦合的串扰;(2)平行地布电源线和地线以使PCB电容达到最佳;(3)将敏感的高频线布在远离高噪声电源线的地方以减少相互之间的耦合;(4)加宽电源线和地线以减少电源线和地线的阻抗。3.2分割:分割是指用物理上的分割来减少不同类型线之间的耦合,尤其是通过电源线和地线的耦合。在地线面,非金属的沟用来隔离四个地线面。L和C作为板子上的每一部分的过滤器,减少不同电路电源面间的耦合。高速数字电路由于其更高的瞬时功率需求而要求放在靠近电源入口处。接口电路可能会需要抗静电放电(ESD)和暂态抑制的器件或电路来提高其电磁抗扰性,应独立分割区域。对于L和C来说,最好不同分割区域使用各自的L和C,而不是用一个大的L和C,因为这样它便可以为不同的电路提供不同的滤波特性。3.3基准面的射频电流抑制:不管是对多层PCB的基准接地层还是单层PCB的地线,电流的路径总是从负载回到电源。返回通路的阻抗越低,PCB的电磁兼容性能越好。由于流动在负载和电源之间的射频电流的影响,长的返回通路将在彼此之间产生射频耦合,因此返回通路应当尽可能的短,环路区域应当尽可能的小。3.4布线分离:布线分离的作用是将PCB同一层内相邻线路之间的串扰和噪声耦合最小化。所有的信号(时钟,视频,音频,复位等等)在线与线、边沿到边沿间应在空间上远离。为了进一步的减小电磁耦合,将基准地布放在关键信号附近或之间以隔离其他信号线上产生的或信号线相互之间产生的耦合噪声。3.5电源线设计:根据印制线路板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粗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同时、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和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3.6抑制反射干扰与终端匹配:为了抑制出现在印制线终端的反射干扰,除了特殊需要之外,应尽可能缩短印制线的长度和采用慢速电路。必要时可加终端匹配。根据经验,对一般速度较快的TTL电路,其印制线条长于10cm以上时就应采用终端匹配措施。匹配电阻的阻值应根据集成电路的输出驱动电流及吸收电流的最大值来决定。时钟信号较多采用串联匹配。3.7保护与分流线路:在时钟电路中,局部去耦电容对于减少沿着电源干线的噪声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时钟线同样需要保护以免受其他电磁干扰源的干扰,否则,受扰时钟信号将在电路的其他地方引起问题。设置分流和保护线路是对关键信号(比如:对在一个充满噪声的环境中的系统时钟信号)进行隔离和保护的非常有效的方法。PCB内的分流或者保护线路是沿着关键信号的线路两边布放隔离保护线。保护线路不仅隔离了由其他信号线上产生的耦合磁通,而且也将关键信号从与其他信号线的耦合中隔离开来。分流线路和保护线路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分流线路不必两端端接(与地连接),但是保护线路的两端都必须连接到地。为了进一步的减少耦合,多层PCB中的保护线路可以每隔一段就加上到地的通路。3.8局部电源和IC间的去耦:在直流电源回路中,负载的变化会引起电源噪声。例如在数字电路中,当电路从一个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时,就会在电源线上产生一个很大的尖峰电流,形成瞬变的噪声电压。局部去耦能够减少沿着电源干线的噪声传播。连接着电源输入口与PCB之间的大容量旁路电容起着一个低频骚扰滤波器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电能贮存器以满足突发的功率需求。此外,在每个IC的电源和地之间都应当有去耦电容,这些去耦电容应该尽可能的接近IC引脚,这将有助于滤除IC的开关噪声。配置去耦电容可以抑制因负载变化而产生的噪声,是印制线路板的可靠性设计的一种常规做法,配置原则如下:(1)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F的电解电容器。如有可能,接100F以上的更好。(2)原则上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都应布置一个0.01F的瓷片电容,如遇印制板空隙不够,可每48个芯片布置一个110F的钽电容。这种器件的高频阻抗特别小,在500kHz20MHz范围内阻抗小于1,而且漏电流很小(0.5A以下)。最好不用电解电容,电解电容是两层溥膜卷起来的,这种结构在高频时表现为电感。(3)对于抗噪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如RAM、ROM存储器件,应在芯片的电源线和地线之间直接接入高频退耦电容。(4)电容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有引线。去耦电容值的选取并不严格,可按C=1/f计算:即10MHz取0.1F。对微控制器构成的系统,取0.10.01F之间都可以。好的高频去耦电容可以去除高到1GHz的高频成份。陶瓷片电容或多层陶瓷电容的高频特性较好。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在印制板中有接触器、继电器、按钮等元件时操作它们时均会产生较大火花放电,必须采用RC吸收电路来吸收放电电流。一般R取12k,C取2.24.7F。(2)CMOS的输入阻抗很高,且易受感应,因此在使用时对不用端要通过电阻接地或接正电源。3.9布线技术:3.9.1过孔过孔一般被使用在多层印制线路板中。当是高速信号时,过孔产生1到4nH的电感和0.3到0.5pF的电容。因此,当铺设高速信号通道时,过孔应该被保持绝对的最少。对于高速的并行线(如地址和数据线),如果层的改变是不可避免,应该确保每根信号线的过孔数一样。3.9.245度角的路径与过孔相似,直角的转弯路径应该被避免,因为它在内部的边缘能产生集中的电场。该场能耦合较强噪声到相邻路径,因此,当转动路径时全部的直角路径应该采用45度。3.9.3短截线短截线会产生反射,同时也潜在增加辐射天线的可能。虽然短截线长度可能不是任何系统已知信号波长的四分之一整数,但是附带的辐射可能在短截线上产生振荡。因此,避免在传送高频率和敏感的信号路径上使用短截线。3.9.4树型信号线排列虽然树型排列适用于多个PCB印制线路板的地线连接,但它带有能产生多个短截线的信号路径。因此,应该避免用树型排列高速和敏感的信号线。3.9.5辐射型信号线排列辐射型信号排列通常有最短的路径,以及产生从源点到接收器的最小延迟,但是这也能产生多个反射和辐射干扰,所以应该避免用辐射型排列高速和敏感信号线。3.9.6不变的路径宽度信号路径的宽度从驱动到负载应该是常数。改变路径宽度时路径阻抗(电阻,电感,和电容)会产生改变,从而产生反射和造成线路阻抗不平衡。所以最好保持路径宽度不变。3.9.7洞和过孔密集经过电源和地层的过孔的密集会在接近过孔的地方产生局部化的阻抗差异。这个区域不仅成为信号活动的“热点”,而且供电面在这点是高阻,影响射频电流传递。3.9.8切分孔隙与洞和过孔密集相同,电源层或地线层切分孔隙(即长洞或宽通道)会在电源层和地层范围内产生不一致的区域,就象绝缘层一样减少他们的效力,也局部性地增加了电源层和地层的阻抗。3.9.9接地金属化填充区所有的金属化填充区应该被连接到地,否则,这些大的金属区域能充当辐射天线。3.9.10最小化环面积保持信号路径和它的地返回线紧靠在一起将有助于最小化地环,因而,也避免了潜在的天线环。对于高速单端信号,有时如果信号路径没有沿着低阻的地层走,地线回路可能也必须沿着信号路径流动来布置。3.10其它布线策略:采用平行走线可以减少导线电感,但导线之间的互感和分布电容会增加,如果布局允许,电源线和地线最好采用井字形网状布线结构,具体做法是印制板的一面横向布线,另一面纵向布线,然后在交叉孔处用金属化孔相连。为了抑制印制板导线之间的串扰,在设计布线时应尽量避免长距离的平行走线,尽可能拉开线与线之间的距离,信号线与地线及电源线尽可能不交叉。在一些对干扰十分敏感的信号线之间设置一根接地的印制线,可以有效地抑制串扰。3.10.1为了避免高频信号通过印制导线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在印制线路板布线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布线尽可能把同一输出电流而方向相反的信号利用平行布局方式来消除磁场干扰。(2)尽量减少印制导线的不连续性,例如导线宽度不要突变,导线的拐角应大于90度,禁止环状走线等。(3)时钟信号引线最容易产生电磁辐射干扰,走线时应与地线回路相靠近。(4)总线驱动器应紧挨其欲驱动的总线。对于那些离开印制线路板的引线,驱动器应紧紧挨着连接器。(5)由于瞬变电流在印制线条上所产生的冲击干扰主要是由印制导线的电感成分造成的,因此应尽量减小印制导线的电感量。印制导线的电感量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宽度成反比,因而短而精的导线对抑制干扰是有利的。时钟引线、行驱动器或总线驱动器的信号线常常载有大的瞬变电流,印制导线要尽可能短。对于分立元件电路,印制导线宽度在1.5mm左右时,即可完全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印制导线宽度可在0.21.0mm之间选择。(6)发热元件周围或大电流通过的引线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铜箔膨胀和脱落现象。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栅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7)焊盘中心孔要比器件引线直径稍大一些。焊盘太大易形成虚焊。焊盘外径D一般不小于(d+1.2)mm,其中d为引线孔径。对高密度的数字电路,焊盘最小直径可取(d+1.0)mm。3.10.2印刷线路板的布线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专用零伏线,电源线的走线宽度1mm;(2)电源线和地线尽可能靠近,以便使分布线电流达到均衡;(3)要为模拟电路专门提供一根零伏线;(4)为减少线间串扰,必要时可增加印刷线条间距离;(5)有意安插一些零伏线作为线间隔离;(6)印刷电路的插头也要多安排一些零伏线作为线间隔离;(7)特别注意电流流通中的导线环路尺寸;(8)如有可能,在控制线(于印刷板上)的入口处加接R-C滤波器去耦,以便消除传输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3.11PCB布线通用规则:在设计印制线路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减小辐射骚扰的角度出发,应尽量选用多层板,内层分别作电源层、地线层,用以降低供电线路阻抗,抑制公共阻抗噪声,对信号线形成均匀的接地面,加大信号线和接地面间的分布电容,抑制其向空间辐射的能力。(2)电源线、地线、印制板走线对高频信号应保持低阻抗。在频率很高的情况下,电源线、地线、或印制板走线都会成为接收与发射骚扰的小天线。降低这种骚扰的方法除了加滤波电容外,更值得重视的是减小电源线、地线及其他印制板走线本身的高频阻抗。因此,各种印制板走线要短而粗,线条要均匀。(3)电源线、地线及印制导线在印制板上的排列要恰当,尽量做到短而直,以减小信号线与回线之间所形成的环路面积。(4)时钟发生器尽量靠近到用该时钟的器件。(5)石英晶体振荡器外壳要接地。(6)用地线将时钟区圈起来,时钟线尽量短。(7)印制板尽量使用45折线而不用90折线布线以减小高频信号对外的发射与耦合。(8)单面板和双面板用单点接电源和单点接地;电源线、地线尽量粗。(9)I/O驱动电路尽量靠近印刷板边的接插件,让其尽快离开印刷板。(10)关键的线要尽量粗,并在两边加上保护地。高速线要短而直。(11)元件引脚尽量短,去耦电容引脚尽量短,去耦电容最好使用无引线的贴片电容。(12)对A/D类器件,数字部分与模拟部分地线宁可统一也不要交叉。(13)时钟、总线、片选信号要远离I/O线和接插件。(14)模拟电压输入线、参考电压端要尽量远离数字电路信号线,特别是时钟。(15)时钟线垂直于I/O线比平行I/O线干扰小,时钟元件引脚需远离I/O电缆。(16)石英晶体下面以及对噪声敏感的器件下面不要走线。(17)弱信号电路,低频电路周围不要形成电流环路。(18)任何信号都不要形成环路,如不可避免,让环路区尽量小。4PCB板的地线设计在电子设备中,接地是控制干扰的重要方法。如能将接地和屏蔽正确结合起来使用,可解决大部分干扰问题。电子设备中地线结构大致有系统地、机壳地(屏蔽地)、数字地(逻辑地)和模拟地等。在PCB板的地线设计中,接地技术既应用于多层PCB,也应用于单层PCB。接地技术的目标是最小化接地阻抗,从此减少从电路返回到电源之间的接地回路的电势。(1)正确选择单点接地与多点接地在低频电路中,信号的工作频率小于1MHz,它的布线和器件间的电感影响较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干扰影响较大,因而应采用一点接地。当信号工作频率大于10MHz时,地线阻抗变得很大,此时应尽量降低地线阻抗,应采用就近多点接地。当工作频率在110MHz时,如果采用一点接地,其地线长度不应超过波长的1/20,否则应采用多点接地法。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地线应短而粗,高频元件周围尽量布置栅格状大面积接地铜箔。(2)将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分开电路板上既有高速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量分开,而两者的地线不要相混,分别与电源端地线相连。要尽量加大线性电路的接地面积。(3)尽量加粗接地线若接地线很细,接地电位则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致使电子设备的定时信号电平不稳,抗噪声性能变坏。因此应将接地线尽量加粗,使它能通过三倍于印制线路板的允许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的宽度应大于3mm。(4)将接地线构成闭环路设计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线路板的地线系统时,将接地线做成闭环路可以明显的提高抗噪声能力。其原因在于:印制线路板上有很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