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宏观经济理论——消费_第1页
第二讲宏观经济理论——消费_第2页
第二讲宏观经济理论——消费_第3页
第二讲宏观经济理论——消费_第4页
第二讲宏观经济理论——消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宏观经济理论 消费 总需求与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的构成及其特点消费 C 投资 I 政府支出 G 净出口 NX 一国的资源主要用于消费和投资 消费属于家庭决策 在给定收益率和其他约束条件下 家庭将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 一般来说 一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都在3 4左右 是影响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 正因为此 人们将消费资源的配置方式看成是决定长期经济水平和短期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数学表达式 C a bYd或 C a bY其中 C 代表消费 a 代表自发性消费 a 0 Yd 或Y 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 b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0 b 1 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增量 C 同可支配收入增量 Y 的比值 0 b 1 MPC C Y平均消费倾向 消费总量 C 同可支配收入总量 Y 的比值 APC C Y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平均消费倾向 APC 平均消费倾向 消费总量 C 同可支配收入总量 Y 的比值 APC C Y3 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MPC与APC A Y C MPC APC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 其关系就是消费倾向 主要观点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实际收入是指现期实际收入水平现期即本期 绝对不是相对水平 实际按货币购买力计算 边际消费倾向在0 1之间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先验的心理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按照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 当支出增加时 收入增量将是支出增量的1 1 b 倍 这个倍数就是乘数 乘数的产生在于最初的支出金额增加会引起收入的增加 而收入的增加又会引起支出的增加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 乘数的放大效应就会越显著 这样 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具备乘数效应 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会成为IS LM模型的核心之一 在其他理论提出之前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被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 因为它似乎较好地解释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 低收人家庭会把其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 而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则可能仅占其收入的较小部分 家庭收入水平越高 消费倾向就越低 然而 据经济学家观察 不少发达国家长期经验数据并不支持绝对收入假说 因为从长期看 不少国家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呈固定比例的 其消费倾向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 因此 经济学家们开始相信 绝对收入假说只说明了一种短期经济现象 为了说明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之间的差异 斯密塞斯 Smithies 1950 认为 消费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反应总体上是非比例变化的 即绝对收入假说是适用的 但是在收入的长期增长过程中 会产生众多的除收入以外的影响消费的因素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消费函数会向上移动 从而抵消了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而下降的趋势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 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 由于消费习惯的差异 城市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要比农民高得多 因此人口的移动促进了消费函数的上移 2 人口的年龄分布出现老龄化现象 由于老年人只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 因此随着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从而提高了消费总量在总收人中的比率 3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 新的消费品不断出现 这些新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一般居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即这一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凯恩斯对消费心理的主观判断上的 明显缺乏微观分析基础 由于当期消费的变化会通过储蓄影响未来的收入 进而影响现期和未来的消费 所以行为人的消费行为必然是跨期最优选择的结果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的缺陷 杜森贝里 1951 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 这种假说的基本观点体现在两个相对收入的假设之中 第一个假设认为 一个家庭在决定其消费时 主要参考的是其他具有同等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 即家庭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取决于它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 如果一个家庭收入的增长率与在同一收入水平上其他家庭收入的增长率保持同速 那么这个家庭与其他家庭之间在收入方面的相对地位没有改变 因而其在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也会保持不变 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慢于其他家庭的收入增长 那么这个家庭对于原来是同一收入水平的家庭 其收入的地位下降了 但是由于消费的惯性 这一家庭会仍然维持着其原来的消费标准 从而导致其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上升 如果这一家庭的收入增长快于其他家庭的收入增长 这个家庭相对于原来相同收入水平的家庭 其收入地位上升了 这时 这一家庭的消费会效仿新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模式 从而导致其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 甚至上升 这种模仿或攀比别人的消费行为 杜森贝里认为是 示范作用 的结果 由于这一示范作用 当人们收入提高时 平均消费倾向并不一定会下降 第二个假设认为 家庭在本期的消费不仅受本期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地位的影响 还受它在以前时期已经达到的消费水平的影响 杜森贝里认为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降低它曾达到的消费水平要比缩小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更为困难 因此 当收入发生变动时 家庭宁可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的稳定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实际上是不同意斯密塞斯对消费函数变动的解释 他认为人口的移动与年龄结构的变化都不足以引起消费函数向上移动 这种移动必然是由人们消费行为的内在性所决定的 为了论证这一假说 杜森贝里从短期消费行为和长期消费行为两个方面对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进行了考察 从短期看 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 即收入减少时 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收入增加时 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这种短期消费行为可用短期消费曲线描述 从长期看 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长期消费行为可用长期消费曲线描述 这种理论用现期收入对过去高峰收入的相对关系说明消费倾向的变化 如果实际收入按固定增长率沿着长期趋势线增长 消费和收入则会沿着长期消费曲线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 上一年的收入即是过去的高峰收入 如果现期收入低于过去的高峰收入 消费和收入则沿着短期消费曲线移动 家庭的这种短期消费行为和长期消费行为的结合 产生了所渭的 棘轮作用 即经济中消费的变动要比收入的变动稳定得多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 消费由消费习惯及周围消费水准决定 从而消费是相对的 消费习惯决定了消费上去容易下去难 棘轮效应打肿脸充胖子产生消费的示范效应长期消费函数是从原点出发的射线 短期消费函数是有正截距的曲线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模型 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 即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反映了该家庭在其生命周期内谋求达到消费理想分布的努力 而每个家庭的消费要受制于该家庭在整个生命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具体地 一个人在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收入水平相对比较低 而在中年时的收入水平相对比较高 为了实现一生消费的效用最大化 一个人在其一生消费的现值不超过他一生收入现值的条件下 会使他在一生中的消费保持恒定或是略微持续增长 于是 一个人在生命的早期会是一个借款者 即向他的未来的高收入时期借款 是一个负储蓄者 同样在他生命的晚期 也是一个借款者 向他以前的高收入时期借款 也是一个负储蓄者 而在他生命的中年 即一生中的高收入时期 是一个出借款项的时期 是一个正储蓄者 当时的收入大于当时的消费 因此 总体上说 在一生中 虽然收入是不稳定的 但消费却是相当稳定的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的缺陷第一 在估计未来的预期劳动收入时 它假定未来预期劳动收入是现期劳动收入的某一比例 这意味着 他们认为现期劳动收入的变动是持久性的 但事实上 现期劳动收入的变动很可能是暂时性的 且有时劳动收入的增加是以未来收入的减少为代价的 第二 他们认为老年人是负储蓄者 实际上老年人往往是的储蓄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命周期假说解释预算研究结果的能力 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理论 这一理论也认为消费者一生中各期收入虽然是不稳定的 但各期消费会是平稳的 他们假定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然后在一个人的消费和他一生的收入现值之间建立一种关系 Ci fi Pvi f 0Ci是第i个人的消费 Pvi是第i个人收入的现值 持久性收入 Ypi R PviYpi是第i个人的持久性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 持久性收入是消费者保持其财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消费者可以消费的数量 这里的财产是消费者未来预期收入的现值 R是一个系数 表示持久收入在收入现值中所占的比例 当消费者生命结束时 人力财富随之消亡 但非人力财富仍然存在 在弗里德曼看来 消费者可以将这些非人力财富作为遗产留给后代 因此 R可以被看作是实际利率 如果消费者不准备留下任何遗产 消费者的非财富存量就可以平摊到各期消费上去 这样R就可以比实际利率高一些 持久性收入Ypi是指稳定的正常的收入 暂时性收入Yti是指不稳定 意外的收入 它可以是正的 负的 或为0 暂时性收入是现期收入与持久性收入的离差 Yi Ypi Yti弗里德曼认为一个人的消费也可分为持久消费和暂时消费 可以是正的 负的 或为0Ci Cpi Cti弗里德曼认为暂时性消费与持久性消费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假定收入分配基本上是正态的 我们可以将人们按收入水平进行分组 在中位数组 即全组的平均收入和全部人口的平均收入相等的这一组 全组的平均暂时性收入将等于0 在全组的平均收入大于全部人口的平均收入的各组 即Yt 0 于是Y Yp 在全组的平均收入小于全部人口的平均收入的各组 即Yt 0 于是Y Yp 弗里德曼认为暂时性收入与持久性收入之间也没有相关关系 在长期中 随着经济增长 国民的平均持久收入水平将不断上升 这就会使长期和短期消费函数不断上升 从而使平均消费和平均收入的比例 即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在既定的K值上 C CP Y YP CP KYP 收入高的组平均消费倾向低 收入低的组平均消费倾向高 从更一般意义上说 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性收入假说的基本思想是对储蓄的一种简单认知 储蓄是未来的消费 只要个人不是为储蓄而储蓄 则储蓄就是为了未来的消费 储蓄可能是为了用于储蓄者日后的消费 或作为遗产留给后代消费 甚至可以用来在自己去世时为自己树碑立传 只要储蓄者并不看重储蓄本身 那么收入在消费和储蓄间的分配决策就会受到以下因素驱动 对当期和未来消费的偏好 以及有关未来消费前景的信息 如果上述分析是正确的 那么以前一些有关储蓄的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可能都是错误的 例如 人们认为穷人储蓄率比富人低的原因在于 穷人的收入几乎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但是这一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 即现在连维持较低生活水平都有困难的人 在将来维持这一水平可能还是有困难 因此 与富人一样 穷人的储蓄很可能也是决定于其收入的时间模式 另外 相对收入假说中的一种看法认为 当个人将自己的消费与他人比较时 出于 攀比 的目的 人们会增加与自己收入不相符的消费 显然 这种说法仍然没有真正理解储蓄的含义 由于储蓄代表未来消费 因而储蓄较少意味着未来消费较少 从而进一步落后于攀比对象 从这一视角出发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 当个人将自己的消费与他人进行比较时 出于未来攀比的目的 他会降低而非增加当期的消费 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不仅具有良好的微观基础 而且还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在估计凯恩斯消费函数时 使用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正如弗里德曼所说 由于假设消费实际上由永久性收入决定 即C Yp 而当期收入等于永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之和 即Y Yp Yt 而且 由于暂时性收入反映了当期收入对永久性收入的偏离 因而在大多数样本中 暂时性收入的平均值接近为0 且与永久性收入大致不相关 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函数 在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中 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的约束条件实际上是 Ct 1 R t Yt 1 R t 这意味着消费者能够将现期的收入借给未来 也可以将未来的收入供给现期 而且两边所使用的利率是相同的 但是 往往是消费者将现期的收入借给未来不存在困难 因为通过储蓄行为就可以实现 而将未来的收入借给现期存在着困难 这是因为 第一 银行对消费者未来收入没有把握 从而对借款人未来的偿付能力缺乏信心 第二 消费者对自己未来的收入也没有把握 因此对自己的未来偿付能力也缺乏信心 第三 即使银行对消费者未来的偿付能力有信心 也依然会担心发生借款人到期违约或拖欠的风险 这样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会受到现期流动性的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所谓的对消费的流动性约束 从图上来看 不再是以下形式了 每年支出数 B C A 生命周期与储蓄 消费 18岁 60岁 80岁 而是上图表明 消费的流动性约束是单向的 即在年轻时向未来借款有困难 但在中年时为未来储蓄不存在任何困难 因此 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并不改变生命周期假说的基本含义 只是使生命周期中消费的实现路径有所变化 C T t Ct Yt 财富效应与消费函数 在不考虑财富效应的情况下 利率变动只影响投资的变化 当利率下降时 投资增加 总需求增加 由需求方决定的均衡收入增加 因此 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在考虑财富效应的情况下 利率下降时 私人部门手中的政府债券的价值增加 使私人部门手中财富增加 引起储蓄减少 消费增加 这说明 在利率下降时 投资和消费都会增加 总需求增加更多 由需求方决定的均衡收入增加也更多 从而财富效应使IS曲线变得更加平缓 财富效应的存在使货币政策的效力增强 LM0 LM1 IS0 IS1 Y r Y0 Y1 Y2 财富效应的存在使财政政策的效力减小 哪一种情况挤出效应更大 IS0 IS1 影响消费支出的其它因素 利率与消费 一般认为 利率与消费之间可能存在直接的关系 即 利率上升 储蓄增加 消费支出减少 利率下降 储蓄减少 消费支出增加 但是 许多实证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观点 从而利率与消费的关系并不明确 其解释是 利率的变化对消费支出不仅产生替代效应 而且产生收入效应 在替代效应作用下 利率与消费成反方向变动 在收入效应作用下 利率与消费则成同方向变动 因为收入效应意味着人们储蓄是为了积累某一个固定数量的资产用于将来购买大宗的耐用消费品或是用于支付退休时期的消费需要 如果利率提高 消费者所需要储蓄的数量就减少了 因此消费支出就增加了 在既定的时点上 对高收入家庭来说 平均消费倾向中较低 平均储蓄倾向较高 当利率上升时 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 对低收入家庭来说 收入效应会小于替代效应 这样 储蓄变动与利率变动的关系就不明确了 但是 利率变动与借款或者说负储蓄变动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 因为对于消费支出大于现期可支配收入的低收入家庭 需要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借款或负储蓄以购买耐用消费品 不仅利率上升产生的替代效应使消费支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