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故乡。 说到故乡这个词,大家会引起些什么联想和想象呢? 生1:我会想到鲁迅的故乡,鲁迅在故乡里缅怀了记忆中的故乡,讽刺了当时在封建礼教下备受摧残的故乡。 生2:我想到的是自己的故乡。 师:故乡有些什么呢? 生2:故乡的人都很淳朴,空气也新鲜。 师:故乡是个美好的词语,它让我们想到亲人,想到风景,现在请大家集体朗读课文的第9小节,请思考一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乡”?其中写到了怎样的“景”?写到了怎样的一些人?预备起。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9小节) 师:你从这里读到了怎样的“景”?哪位同学说一下? 生1:故乡呈现了一片荒凉的景色:石板路变得颓废了;两旁的护栏因为少许的钢筋被盗,已经坍没了;孩子们已经没有了读书的机会,混入了茫茫的劳动队伍当中;虽然,“每年都有数幢楼房崛起”,但“那是乡干部和包工头的宅第”,其实是对当地干部的一种讽刺;农民们“甚至连半条牛腿也没有”,只能“以人力代换畜力”来获取生存的必需,说明故乡农民生活在艰苦的条件中。 师:你说到了景,也提到了景,其中有石路,有桥栏,还有楼房,但它们不是颓废的就是坍没的;哦,幸好还有楼房是新建的,是吗? (板书景:石路颓废桥栏坍没楼房新建) 提到的人有哪些呢? (众生答:童工)嗯,一大批失学的孩子,还有呢?(众生答:乡干部和包工头)乡干部和包工头是写在第二行还是第三行?(众生答:第三行)哦,并列在新建楼房一行。好!还有呢?(众生答:殷实的庄稼人)家里边连半条牛腿也没有,每到农忙就要以人力代换畜力的“庄稼人”可他们很“殷实”呀,刚才大家都已经看到了的是不? (板书人:庄稼人童工乡干部、包工头) 众生:“殷实”是富足的意思,这里是反话。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但还是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人物谁? 众生:作者。 师:对了,“我”,作者。我们在这个故乡里见到的“景”、看到的“人”,都是通过谁的眼睛看到的? 众生:“我”。 师: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索的。在这段文字里面,你从哪里看到了作者的表情,是开朗的还是忧郁的?从哪里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还是悲戚的?你又从哪里听出了他的口气,是严肃的还是嘲讽的?请你找一找。 生1:“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了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这句话中,“未来的管理人旋”就感觉作者口气比较严肃。 师:未来的什么什么人,我们通常叫做“祖国明天的” 众生:花朵。 师:可他们还没有开放就已经凋谢了,是吗? 生1:让我们产生很悲哀的感觉。 师:很悲哀还有吗?哪里听到了、看到了、感到了? 生2:“可惊喜的是,在低矮的农舍之间,每年都有数幢楼房崛起。”这里作者字面写的是他非常“惊喜”,但我觉得他用了反讽的手法,他对故乡的“赞美”其实是他的一种讽刺,作者在后面还提到说,其实这些楼房并不属于这些“殷实的庄稼人”,而是“乡干部和包工头的宅第”,所以我觉得他表达了对农民生活贫困的同情,而且,因为那些包工头也出身于农民,所以他为某些农民改变了命运,也感到一些欣慰和高兴。 师:哦,真是这样吗?他的表情很“惊喜”,还是很“惊愕”? 生3:我感到他的表情是很“惊愕”。因为庄稼人是如此“殷实”,如此的辛苦劳作,但是 师:“殷实”是什么概念? 生3:是淳朴,诚实,是很扎实 师:呵呵,“扎实”?刚才已经说了,“殷实”是反语,对吗? 生3:噢,对了,是不富裕,很贫困。 师:是啊,那能叫“殷实的庄稼人”吗?他们是吗?“连半条牛腿也没有”,还能有些什么呢?你刚才说的不是“惊喜”,而是什么? 生3:是一种惊愕。 师:好。其他同学 生4:“有的人家,甚至连半条牛腿也没有,每到农忙,只好以人力代换畜力,幸好庄稼依然茁壮神农的后裔呵!”这句话我觉得充满了采种悲壮的情感!因为,“神农的后裔”,我们知道神农是中国农民的祖先嘛,但是我们现在的庄稼人却过着这种穷苦、落泊的生活。 师:让你读一读“神农的后裔”,你会怎么念? 生4:神农的后裔! (满含感叹地) 师:你脸上是什么表情? 生4:严肃。 师:我们听出来是什么?一种忧虑,一种深深的忧虑,不是讽刺,对吧?什么叫“陶渊明和范成大的诗行里了”?陶渊明是什么时候的人? 众生:东晋的。 师:那么范成大呢? 众生:南宋。 师:一个距今有一千多年,一个也有八九百年,或许那本来是一种褒奖的语气,但是它却被两个字给生生否定了这种褒奖的语气,哪两个字? 众生:“直是”。 师;对,那就是另外一种意味啦!那么,按照这样的“故乡”,它的一个必然的逻辑,或者说是逻辑的必然吧,作者在接下来的第10、11、12这三小节里,分别得出了什么样的一些结论来呢?我们请同学分成三组,第一组从第10小节,第二组从第11小节,第三组从第12小节中分别来找一找作者他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你们对这个结论又持有什么样的看法?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从原文的语句中去找。 (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问题) 师:好,在第10小节里面,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1:这里说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都市里“充满人性的弱点”,在人们长期的印象里,农民是比较淳朴的,因为抵御不了“巨大诱惑”,所以抛弃了故乡。 师:嗯,抛弃了故乡,不一定就没有故乡,作者的原话怎么说? 生1:到了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多媒体出示结论之一: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 师:你们这一组其他同学,对于他的这个结论有什么看法呢? 生2:我对这个说法是不太赞同的,因为故乡包括了自己的童年回忆,包括了自己在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怎么可以就因为可以劳作、可以享受,就何处都能成为“故乡”了呢? 生3: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故乡,一个是他的出生地,就是生长、生活的地方。比如我出生在绍兴,也生长在绍兴,绍兴就是我的故乡;第二种故乡,就是一个人到了外地,付出了他的汗水,实现了他的理想,收获了他应该收获的一些东西,我觉得那里也可以称为他的故乡。 师:那有一天,在绍兴你已经没法儿生存下去的时候,你也可以找到另外一个故乡? 生3:嗯,那别处也可以成为我的家。如果它能养活我,如果那里也能给予我精神寄托,成为我“精神家园”的话,那我觉得也可以是我的故乡。 师:你也这样想吗? 生3:我还想说,就是课文这一段里说的“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就是因为农村在经济上还比较贫困,他们才出去的;等到了另外一个城市的时候,有了一 点收获,物质上开始富裕了起来,那儿就成了他们的故乡了我又觉得,这种情况是不怎么合理的。因为在那个城市里,你只是在物质上得到一种满足,就这样把那个城市当作你的第二故乡的话,我觉得是不大合乎情理的。 师:是啊,作者写得很洒脱!作者他好像已经真的成了一个“地球人”或者“世界公民”了。可以第二组了吗?哦,你还有补充? 生4:老师,我还想继续谈谈这句话行吗? 师:当然! 生4: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分两方面来看。就“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这句话而言,一种看法可以认为他四处漂泊,找不到他心中真正有故乡感觉的地方,这样他就会觉得每个地方都是故乡。 师:只要那个地方能让他活下去? 生4:对,他就认为这便是他的故乡了。但也正因为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如果他对某个地方有了感情,他感觉当时他生活的那个地方对他生命有很大影响,那也就会真正地把这个地方当成故乡。 师:我们探讨的是,现在这些农民为什么会离开故乡? 生4:应该只是为了求得生存。 师:为了生存。所以,便可以去找另外的,第二、第三个故乡。这是你们的结论。现在,第二小组,你们找到第11小节中作者的结论了吗? 生5:第11小节主要是末承上一段的结论“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所作的进一步的生发,农村人为了生存总会离开农村来到城市。 师:文中哪一句话里说的? 生5:既然在故乡无法生存,那就 师:向哪里去? 生5:向城市去。 师:好,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这样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出发,向陌生的都市”! (多媒体出示结论之二:出发,向陌生的都市。) 师:对此,你们怎么看? 生5:我觉得,农村人是被迫的,因为中国人向来有安土重迁这样的习俗,不是真正在故乡无法生存下去的话,他们是绝对不会离开自己的故乡,面向陌生的城市而去的。 师:确是这样的只是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呢?你们组找到作者的结论了吗?面对人们对农民的说三道四,作者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他的回答是什么?人们都怎么说农民来着? 众生:安分守已。 师:对此,作者的回答是什么?第12小节怎么说? 众生:“他们何尝安分守已呢?” 师:农民何尝安分守已! (多媒体出示结论之三:农民,何尝安分守己呢?) 师:好,请说说你们对此的想法。 生6:就像农民们在自己的名字中所寄托的一样,叫做“阿福阿运阿改阿变之类”,他们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名字当中,但此时此刻却正与乡村支离破碎的荒芜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凸显出他们的悲哀与不幸,说明根本就不是一种安分守己的心态。 师:噢,他们的不安分守己是有道理的,是吗?但是,问题在于:不安分守己他们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生7:我觉得这个结论蛮真实的,其实,农民他根本就是很想改变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的,但是由于社会各个阶层对他们的偏见,他们只能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中。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世代相传的痛苦情结”。 师:离开故乡,他们是为了什么? 生7:寻找“自由、幸福的生存”。 师:自由的、幸福的生存。生存和生活有区别吗? 生7:有区别,“生存”是为了满足人的最基本的要求,“生活”应该是在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追求实现自己的更高价值。 师:对,“生存”不过只是“活着”而已。大家都说得很有根据,言语之间也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和正义感。我十分赞同大家的看法但有一个人他恐怕不会赞同谁? 众生:作者。 师:还是作者“我”。请大家看一下课文的前半部分1到7小节,我们来看一看,找一找作者不同意我们的看法的理由和根据。我们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从1、2、5小节里,第二组从4、5小节里,第三组从第8小节里,第四组从第7小节里,找一找作者他原来的想法到底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讨论)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 生1:我觉得作者先在第2段里,想起了故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事物,“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他通过描写这些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写出了故乡的美丽。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淳朴的感情。 师:你从哪一句话里面发现,他对故乡的爱其实已经到了至高无上、无以复加的地步? 生1:“是人类的摇篮”。还有这句前面的“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 师:嚯,连这个也都是人类摇篮的一部分! 生1:还有同一段最后说了,游子远离故乡,他们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家园”,就像作者他远离故乡来到大都市将近十年,但是故乡一直都在他的心中,说明他并未在这个都市中找到他的精神家园。生1:还有同一段最后说了,游子远离故乡,他们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家园”,就像作者他远离故乡来到大都市将近十年,但是故乡一直都在他的心中,说明他并未在这个都市中找到他的精神家园。 师:根本就没法儿忘却。 生1:嗯,是的。 生2:我从第3段里看出,故乡不是“何处不可以成为故9”的,故9是一直在心中的,第5段说“距离可以使任何事物变得优美起来”,他在大都市中离故乡比较远,所以故乡会变得非常优美;而最后一句说故乡“在暗暗老去的心中”,说明他一直都没有忘却故乡。 师:是啊,远在地理,近在 生2:心里。 生3:从第1段中“我不止一次”,还有“感到遗憾”等等,可以看出他为自己是农村人有故乡而感到骄傲。 师:你感觉还可以从哪些句子里面看出他的这种“骄傲”的心理? 生3:第二句话“他们没有故乡”。 师:你觉得这些话如果要念的话,应该取一种怎样的神态? 生3:比较骄傲 师:怎么“骄傲”法?把“他们”的音调稍稍抬高一点,然后停顿一下“他们没有故乡”(生笑)你觉得可以吗?, 生3:可以。 生4:第4段第一句话“我思念月亮”,我觉得,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应该是思念故乡的象征,可后面一句话却说“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他到城里生活了十年,但他却觉得那城里是没有月亮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故乡,只有一个原原本本的故乡。 师: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故乡的月亮。 生4:对!而后面第5段中说“几经改制的小木门也没有了,谁倚门等我”。 师:这话有什么含义? 生4:表面上看是在怀念自己的亲人和父亲,但其实更深层次的,他想的还是自己的故乡。 师:念念在心、无可忘记的还是自己的故乡。 生5:“难怪帕斯卡尔因吹笥而赞美了人的脆弱”,我觉得“脆弱”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并不值得赞美的东西,但是在这里,应该是指在每个人心中都有那种对故乡怀念的心情。 师:碰到人脆弱的时候,你的心会有一种沉郁或者纠结的感觉。 生6:但是这种“脆弱”,作者感觉值得赞美。 师:那是他骨子里散发出来 生6:每个人都会从心里散发出来的那种情感。 生7:我从第6段最后一句话“多好的老人啊!不知今日还健在否?而那时,他的腰背就已经佝偻得可怕了”中读到了作者深沉的感情!我觉得有时我们怀念某一个地方 师:哦,你念这句话的时候,能试着把“他的腰背就已经佝偻得可怕了”声音虚化一些,用点气声来读吗?试试看 生7:(模仿朗读)“他的腰背就已经佝偻得可怕了” 师:好,从心里读出感觉了! 生7:我觉得,有时候我们怀念某一个地方,或者记住了某一个地方,就只是因为某一样东西或是一种情感,牵住了我们的心绪;而在文中,我觉得有可能就是这位老人牵住了作者的情感、思绪,他有可能因为这个老人给了他某些精神上的支持,所以他记住了这个老人,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感情。最后一句话“而那时,他的腰背就已经佝偻得可怕了”,我觉得,他对老人的关心确是发自内心的,就是把老人放在心上,也把老人所在的地方,即故乡,放在心上了。 师:可是就在那样一种情况下,也没见有农民离开他们的土地呀!好。还有吗? 生8:同样也是这句话,再联系上前面那句歌词“耐心等待吧,不要难过,世界轮流转哩”,这说明农村人他们能忍,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即使今世他们老去了,还有来世。 生9:第7段开头“这些年来,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说明作者对故乡有美好的预想,这与离开故乡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融为一体,他心中有对故乡浓墨重彩的乡愁,轻描淡写的回忆。 师:“轻描淡写的回忆”? 生9:相对于他的乡愁来说,他的回忆显得 师:哦,少了是吧,那第7小节主要写了些什么? 生10:因为作者在城市的生活中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访问?和“言不由衷的谈话”等等,使作者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所以使作者在回忆起故乡往事时,更加深深地沉醉其中,更有一种自由和惬意。 生11:我倒觉得在第7节中,作者的思维是从甜蜜逐渐地转向痛苦,一开始“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后来却写道“又十分适意地消受着都市文明”。 师:这些“都市文明”你看怎么念为好?是用气声还是 生11:我觉得应该是厌倦的,苍白的(语气口吻)。 师:(范读“单元房间,办公大搂,洁白的卫生间,其妙无比的日本彩电,立体声录音机,冰箱,煤气与自来水,剧院,酒吧,的士,多余的会议和壁灯,各种访问,言不由衷的谈话”)我这么念,你觉得怎么样? 生11:很好!就这样,最后,作者已经对这些产生了疲倦,从最后一句“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作一种病,那呢,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呢?”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十分的矛盾。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所念的这些都是“文明”喔,你们想想,对于在故乡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民,这些算不算得是一种诱惑,而且是一种很大的诱惑? 众生:当然是! 师:那为什,五不能离开故乡呢?为什么不能去追求那样的一种文明生活呢?看来,大家又渐渐地受到了作者的感染,开始理解并赞同起他原来的感受和想法了。但是你要知道,那毕竟只是他原来的想法,你看现在,作者他已经改变了,不是吗?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1、“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 2、“农民们都是生活忠实的儿女”中的“生活忠实的儿女”是什么含义? 3、“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似乎不无一种兴奋他们兴奋什么?为什么兴奋? 4、“盲流”“丐帮”这“在农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在农民看来是”,在作者看来会“天经地义”吗? 5、“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那么现在他们不再“安贫”了吗?为什么? 6、“他们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世代不能今日能吗? 师:同学们,对于这些,你有什么想法要表述的吗?不是回答,就说你自己的感受 生1:这里问道“那么现在他们不再安贫了吗?”我觉得,农民其实一直都没有安贫,他们的安贫只是在表面的,农民的不安贫表现在哪里呢?我觉得,首先他们无法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从而他们奔向都市,开始去追求那里“自由、幸福的生存”;他们充满活力,而且具有冒险精神,他们干着都市里没有人愿意干的一些职业,形成“丐帮”,形成“建筑大军”,形成“保姆市场”,其实这些在都市里都是为人们所不耻的,所以他们就是一些可以被我们称为“弱势群体”的人,但是他们又是这样具有“冒险精神”,充满活力地去干这些事业,只是因为他们意欲扭转命运,说明他们内心并不是安分守己的,他们拥有一种蓬勃的活力。 师:“扭转”和“改变”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生1:“改变”只是从物质上或是从表面上,让生活变得更富裕些,或者更适合生存;而“扭转”则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改变,嗯它是要让命运的方向发生180转弯,驶向另一个方向。 师:是这样的吗?当我们说要“改变”的时候,那是出于 众生:出于主动。 师:而“扭转”则是 生1:被迫的。 师:被迫的,迫于无奈的。其他同学有想法吗? 生2:我对第六句话谈一下看法。我想起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有力量的同盟军。我觉得这句话从某一个方面说明了,农民阶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从历史上就有这个局限性 师:毛主席说“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是说他们有局限性? 生2:我听出来是有局限性。(众生笑)为什么不能是农民阶级自己来当家作主而一定要由工人阶级来领导他们呢?(众生笑)从中国历史上来讲,古时候就有很多次的农民起义,最后都是新建立一个封建王朝,后来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推翻。所以说,农民本身的思想可能还没有这到一种境界,所以难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师:你的意思是否在说,他们现在的局限就快要没有了? 生2:不是,不是,我还没说完。鲁迅不是说,他们想做奴隶而做不成嘛。我觉得,现在或许也就是这个处境。农民以前是被压迫的,现在他们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他们却不能达到真正当家作主的一种能力。所以说,他们现在是想做奴隶也做不成,想做主人也做不成,处于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 师:哦,他们现在当然不是奴隶了,农民现在有了一定的地位,可以去追求“自由、幸福的生存”,这个地位的代价就是他们被迫离开了他们的土地。 生3:我也对第六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在农村其实已经有一部分人的命运改变了,比如在第9小节中讲到“在低矮的农舍之间,每年都有数幢楼房崛起”,只不过“那是9干部和包工头的宅第”,而且未必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师:那还是农民吗? 生3:他们本来或许也是农民,但现在,他们跟农民已经有些区别了。 师:是“有些区别”还是“他们已经根本就不是农民”了? 生3: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他们的观念已经不再是农民。 师:你说这些乡干部不是农民吗? 生3:现在就不是了。就是他们扭转命运了。 师:他们“扭转”命运了。呵呵!(众生笑) 生3:但是他们的方法不对,他们用的方法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众生笑)农民本身是非常淳朴的,所以很少有农民是可以靠劳动使自己获得财富。 师:“因为淳朴,所以很难靠劳动致富”,如果有这样的现实,那是一种时代的悲哀!我们看到了作者一会儿这么想,一会儿那么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受着内心痛苦煎熬的作者的两难的情态。是啊,故乡已经不再只是生我,养我的家园那么简单的一个意义了,故乡她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她不仅凝聚着一种对共同生存背景的深刻认同,而且寄托着一个人对于其自身理想的美好追求,一个人哪怕他的身子已经离开了某个地方,但是只要他的心还继续跳动着,那他就会始终无法割舍与那块土地的一种精神上的维系。要知道故乡,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渗透在了我们的气息中、血液里了。可如今,故乡那一块神奇的土地行将不再,心底的那一抹美好行将不再,民族的那一点古老的记忆行将不再!神农的后裔,龙的传人啊,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哪! (教师朗读石马河诗选: 你的存在竟是那样伟大 以至有无数如我的青春 企图逃避你都无法得逞 徘徊于异地的河畔 我总想忘记你,可就是你 始终流淌在眼前,泪水涟涟地 感动我无动于衷的年龄 石马河,你简直是天罗地网 残酷无情地围困我 石马河,总有一日 我会头也不回地走了 像奴隶走散,不再称你为祖父) (热烈的掌声) 师:我想,这大概就是对作者心态的一个形象的解读了吧。这里我还另外准备了一首诗歌,那是几年前有位诗人所写的,题目是农民对城里人的抱怨。他们会抱怨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把这首诗轻声念一下。(师生一起小声念) (多媒体出示农民对城里人的抱怨 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吃菜了 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独身了 俺们刚吃上糖,你们又尿糖了 俺们刚拿白纸擦屁股,你们又用它擦嘴了 俺们刚能歇会不用擦汗,你们又去健身房、桑拿房流汗了 俺们刚装上电话,你们又改网上聊天了 俺们刚能在电影院约会,你们又改网恋了 俺们刚吃饱穿暖,你们又减肥露脐了 俺们刚要增白,你们又说黑是健康色了 俺们觉得聪明了,你们却说“难得糊涂” 俺们刚要进城,你们又要下乡了 俺们刚用上一次性筷子,你们又用非一次性的了 俺们刚穿西装,你们又休闲了 俺们刚吃上大米白面,你们又改吃粗粮了 俺们刚换下对襟大褂,你们又穿肚兜了 俺们刚除完草,你们又种草了 俺们刚知道对女孩叫小姐,你们却不敢叫了 俺们刚进城打工,你们又流行下岗了 俺们刚砍几棵树,你们那儿就发大水了 俺们刚自由恋爱,你们那儿就丁克了) (学生边读边笑)师:呵呵,同学们,要我说这些农民兄弟可真是太没有忧患意识了!要知道有一天,“你们”终将无可抱怨,因为,有一种改变即将到来请大家集体朗读课文后半部分的13、14小节,然后,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话,哪怕一个词,说说你的想法或者提出你的问题。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13、14小节) 师:哪里有想法,哪里有问题,请 生4:这里说到“城市永远年轻”,因为“乡村中最精锐的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了城市”,这样以后,农村就变得更加贫瘠了,而城市却在不断发展,这样以后农民就更加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师: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或许,对它还可以做另一种不同的解读。 生5:第13小节的第一句“此刻,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从历史上,农民试图扭转或者改变命运的开始,都是用一些暴力的方式,但是到现在转入和平的方式,我觉得与其说是一种进步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现在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农民从古代受到封建专制者压迫,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地位或物质上的提升,他们试图扭转命运从开始到现在为止,都是一种无奈之举。就是说他们不可能主动地去掌握命运,只有当他们受到一些压迫,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才会试图去扭转自己的命运。 师:让我们为这个时代祝愿,为他们祝福吧!请 生6:我看到第13小节,作者一开始说,农民其实是具有冒险、开拓精神的,这里又说“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真的是改变了吗?因为他们“潮水般涌向城市”,最后他们又潮水般地退回来,再返回乡村。 师:你看到他们退回来的情景了吗? 众生:现在正在退回。 师:和起点不同的是 众生:他们没有了自己的土地。 生6:本质上他们的命运是没有改变。 生7:这里说“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我想就这部分内容做一下自己的阐述。农民在历史上已经进行了很多次改变了,都是通过暴力手段,但是没有一次是成功的,于是他们用“和平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历史命运,但是现在来看,还是没有成功,那么照这样来看的话,农民不论是以和平方式还是暴力方式,他们改变命运的成功可能性都是很小的。(众生笑)那么,为什么农民不能用某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呢?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 师:是啊,说到“和平”还是“暴力”这样深刻的问题,又岂是你我几个读书人可以说明白的呢?以我们的能力,实在是只配做几道题目而已的,比如说这篇故乡就可以问:“课文的主旨写了些什么呀?”回答:“通过对美丽故乡的讴歌,赞颂了故乡人民的勤劳、智慧,朴实和勇敢”等等。我们已经自觉到了,谈论故乡不过只是一种消遣,“月是故乡明”有时只不过是一种点缀和修饰罢了。除了这些近乎无聊的话,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下课! (全国中学“语文文本适度解读”研讨会示范课) 评课 阅读教学本真价值的一次回归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杂树生花”,我有幸来到江南名城绍兴,观赏和学习了特级教师朱震国执教的一节示范课故乡(作者:林贤治)。那精巧的教学设计、精彩的动态生成、精准的过程指导、精妙的情感提升,令我感受良多,莫名地产生了一股要与到会的甚至未到会的同人分享欣赏心得的冲动。为了实现对课堂研究的转变,即从工程技术到文化生态,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从仅仅关注教到既关注教又关注学、从整体评价教学设计到深入细节赏析的转变,我拟围绕“阅读教学的本真价值”这一核心话题,从以下几方面选取原生态的课堂细节“不加修饰”地连同它所镶嵌的情境一并呈现,以再现教学事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达到咂摸、回味、鉴赏的目的。 一、催发生成的精巧预设 1、别具一格的文本切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故乡。 说到故乡这个词,大家会引起些什么联想和想象呢? 生1:我会想到鲁迅的故乡,鲁迅在故乡里缅怀了记忆中的故乡,讽刺了当时在封建礼教下备受摧残的故乡。 生2:我想到的是自己的故乡。 师:故乡有些什么呢? 生2:故乡的人都很淳朴,空气也新鲜。 师:故乡是个美好的词语,它让我们想到亲人,想到风景,现在请大家集体朗读课文的第9小节,请思考一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乡”?其中写到了怎样的“景”?写到了怎样的二,些人? 这是开课的一个精段。在这个精段中,教师以“说到故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为题,引导学生翻检自己的前经验,当学生稚嫩地、概念化地呈现出已知的生活经验及阅读经验“故乡很美”“故乡人很淳朴”后,教师及时地切入:读第9小节,看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乡”?语言的反向撩拨引发了悬疑:“啊?难道与我们知道的故乡不同?”隐性的好奇心理,形成了阅读期待,驱动了阅读兴趣,成功地为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文本学习的转换架设了三个过渡的桥梁。 2、符合心理的整体构架 进入文本学习后,教者进行了5问三层次的整体构架。5问,即引领学习的5个话题:(1)第9小节写到了怎样的景,怎样的人?(2)在10、11、12三小节里作者分别得出了什么结论?(3)读17小节,找找作者不同意“我们”意见的理由和根据。(4)对这些重点句,“你”有什么要表述的吗?(5)读13、14小节,说说想法或者提出“你”的问题。构架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即由(1)(2)(3)环节的筛选,品味学习到第(4)环节的探究学习,而后进入归结文本的第(5)环节学习,整个学习过程符合阅读能力层级的递增规律及学习者心理逻辑的走向规律。 二、三维目标的融合推进 新课程对教学目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既能发展语言素养,又能提升人文素养。本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文本中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升华点,设计了三维融汇的学习活动,转变了那种以讲专业学科知识为“主料”,以“情感教育”为“附加”甚至为“不屑”的教学观念,使知识的建构、能力的习得、关注“人”的生活感受与悲悯情怀的提升等,都产生并融汇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 生:“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7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这句话中,“未来的管理人员”就感觉作者口气比较严肃。 生:让我们产生很悲哀的感觉。 师:很悲哀还有吗?哪里听到了、看到了、感到了? 生:“可惊喜的是,在低矮的农舍之间,每年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安全培训制度课件
- 民法总论课件付俊伟
- 川职单招考试真题及答案
- 餐饮升职考试题库及答案
- 光迅科技新质生产力实践
-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图景
- 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
- 人才新质生产力专题会议
- 中考备考方案
- “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方案
- 2025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社会招聘179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抗菌药物DDD速查(2025版)
- 医疗废物与医疗污水处理
- 临床提升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措施落实率品管圈
- 海天集团在线测评题
- 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 单元思考与行动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不忘初心》课件
- 2024年物业经理(初级)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儿科急危重症抢救预案及流程
- 新商品房购买合同示范文本1合集
- JT-T-332-1997船用塑钢门窗-PDF解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