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细则_第1页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细则_第2页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细则_第3页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细则_第4页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细则前 言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建设者和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各级政府和移民群众艰苦努力,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任务基本完成,具备全面发挥设计的防洪、发电、航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巨大综合效益的能力。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策是正确的,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三峡工程建设,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显露。这些问题,有的是在三峡工程论证和设计中预见到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的,有的是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当时难以有效解决的,有的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三峡工程运行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中央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大型工程运行管理经验及教训后,启动三峡工程后续工作。2008年9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对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由国务院三峡办,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提出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审批。2009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三峡办上报的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请示。鉴于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是一项具有特定目标和特定任务的综合规划,涉及内容多、地域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政策性强。为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筹协调各类规划任务政策目标及技术要求统一思想认识,2009年4月,国务院三峡办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以下简称规划大纲)。规划大纲确定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由移民安稳致富和促进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和三峡工程综合监测系统和运行管理能力建设五个专题规划组成,还包括三峡工程运行管理体制,三峡水库综合调度与综合效益拓展两个重大专项研究,同时,规划大纲提出了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以及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为确保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顺利进行,按照国务院三峡办的总体布署和规划工作分工,长江设计院和长江监理公司根据规划大纲的有关规定,对“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屏障区建设”两部分内容共同制定本细则,作为本次规划设计工作的指导文件。1规划依据及指导思想1.1 规划依据1.1.1 直接依据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纪要(国阅200897号),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请示(国三峡办呈字【2009】6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全国人大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峡工程建设期三峡水库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32号),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1.1.2 与规划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等。1.1.3 与规划工作相关的基础资料三峡水库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研究报告、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安置规划及概算调整报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19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国家有关的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资料等;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及水库移民安置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及科研成果。1.2 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移民安稳致富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相结合统筹规划,采取综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妥善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生态屏障区建设问题。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提高移民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市场竞争能力,使其具备适应产业转移、社会转型和身份转换,融入市场竞争的基本能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增收,提高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完善库区生态屏障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移民向非农转移,最终实现由特殊群体向普通公民顺利转换,彻底解决移民遗留问题,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2 规划范围及任务2.1 规划范围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及生态屏障区。2.2 规划任务1、村组界线勾绘及库区生态屏障区范围的划定。2、生态屏障区土地解译。3、基本资料收集。包括各区(县)及生态屏障区自然、社会、经济及资源等资料。4、库区生态屏障区土地生态斑块划分。5、库周绿化带、生态廊道内必须转移人口数量及对象的确定。6、环境容量分析。7、确定库区生态屏障区转移人口数量和适宜留居人口规模。8、库区产业发展扶持规划。9、教育培训和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就业规划。10、社会保障规划。11、农村居民点优化及环境设施建设规划。12、土地整治规划。13、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规划。14、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规划。15、库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6、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详见框图。库区地域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土地整治规划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规划农村居民点优化及环境设施建设规划农村劳动力三峡移民教育培训和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就业规划库区产业发展扶持规划社会保障规划转移人口基本资料收集(人口、房屋、移民群众经济收入、就业状况、搬迁意愿等)留居人口(生态屏障区)转移人口及留居人口的确定移民安稳致富主要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环境容量分析库周绿化带、生态廊道内必须转移人口数量、对象的确定村组界线勾绘及生态屏障区范围划定土地生态斑块划分土地解释(1:2000)3 村组界线勾绘及生态屏障区范围划定3.1 内业图件及有关资料准备1、熟悉规划大纲和本工作细则2、准备“1.规划依据”中列示的相关资料3、1/10000地形图图件准备准备电子版和纸质版1/10000地形图各一套,电子版要求使用microstation或autocad格式。图件应涵盖生态屏障区和移民安置区全范围。收集并整理以往工作用1/10000地形图一套。4、纸上初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线要求详见3.3节。成果标识在电子版1/10000地形图上,并在此地形图上标示三峡水库土地征用线、库周绿化带线、移民搬迁建设最低高程线(涪陵以下182m,长寿188m,重庆主城区196m)。3.2 村组界线勾绘3.2.1 村组界线的获取途径村组界限的获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收集地方国土部门已勾绘的村组界线电子版资料,通过内业转绘和实地复核(或补绘),作为本次规划所需村组界线;二是在地方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持图实地勾绘(地方国土部门无村组界线资料情况)。3.2.2 村组界线勾绘范围库区生态屏障区及后靠移民安置区。库区后靠移民安置区是指未纳入生态屏障区有土安置的后靠移民安置组。地方国土部门已有村组界限资料的区(县),收集该区(县)全部的村组界限资料(电子文档);现场勾绘的,勾绘生态屏障区涉及村的村组界线(生态屏障区范围下限为三峡水库土地征用线,上限为根据3.3节要求纸上初定生态屏障线可能涉及村组)。村组界线包括农村村组界线及有土地的居委会组界,对城集镇建成区无土地的居委会组界可不勾绘。3.2.3 村组界线年限由于近年来,库区各区(县)村组界线合并频繁,为保证资料的全库统一性,考虑目前已有村组界线资料情况、资料获取便捷性及利于本次规划工作使用等因素,村组界线为现状村组界线。3.2.4 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长江设计院库区处或长江监理公司负责联系库区各区(县)有关部门,了解地方国土部门有无村组界线资料,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现场勾绘,并据此安排人力资源,以便紧凑快捷完成村组界线勾绘工作。1、地方国土部门已有(或部分有)村组界线资料情况对国土部门已有村组界限资料的区(县),其村组界限的获取按照“向国土部门提出资料收集要求统一收集资料转绘村组界限(转绘至1/10000地形图上),并分析合理性持图现场核实或补绘村组界线成果转绘至1/10000电子版地形图上提交空间公司,以用于土地解译”的程序进行。注意事项:注意收集的村组界线座标系统是否与规划组自带1/10000地形图一致,不一致的须进行座标转换; 现场核实时,应在1/10000影像图上检查村组界线的合理性,主要是检查村组界线有无穿越村庄、小面积土地斑块的情况。2、地方国土部门无村组界线资料情况对没有村组界线资料的区(县),其村组界线的获取按照“准备1/10000地形图、影像图(纸质版及电子版)赴各区(县)现场勾绘成果转绘至1/10000电子版地形图上提交空间公司,以用于土地解译”的程序进行。注意事项:村组界线成果转绘至1/10000电子版地形图上时按下述图例转绘,并要求图面清洁,电子文件中村组界线单层存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示要求,县界、乡界、村界、组界图示规范如下:县界为一线一点,乡界二线二点,村界三线一点,组界二线三点。图面效果示意如下:3.3 生态屏障区范围确定生态屏障区是指三峡水库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山脊线的区域。生态屏障区范围按“纸上定线与村组界线拟合实地踏勘复核”的程序确定。3.3.1 纸上定线生态屏障区范围边界线分别为起点断面线、下边界(三峡水库土地征用线)、上边界(第一道山脊线)和未端断面线。室内纸上确定生态屏障区范围按下方法和原则进行,并将成果标识在1/10000地形图(包括纸质图和电子图)上。1、起点断面线:以三峡大坝坝轴线延伸至两岸第一道山脊线。2、下边界:三峡水库土地征用线。三峡水库土地征用线根据三峡工程库区长江干支流各断面土地征用线水位及实地土地征用线界桩现场确定。3、上边界:第一道山脊线。具体确定方法如下:纸上初定第一道山脊线采用直线剖面法和临江山峰连线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直线剖面法:依据1/10000地形图从不同角度绘制地形剖面图,从河流中心引视线(直线),确定剖面视线的第一个山峰高点,各剖面第一个山峰高点的连线即为第一道山脊线。如下示意图,各剖面B点连线形成第一道山脊线。临江山峰连线法:依据1/10000地形图对临江第一可视山峰进行连线。如下图示意。由于直线剖面法需绘制剖面,工作量相对较大,室内纸上定线时以临江山峰连线法为主,对地形复杂处采用直线剖面法复核。4、未端断面线:长江干支流生态屏障区未端断面线按三峡水库土地征用线未端延长1km确定。3.3.2 与村组界线拟合根据标识有村组界线、纸上初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线、库周绿化带范围线(三峡水库土地征用线向背江侧平移100m)等信息的1/10000地形图,进行村组界线与纸上初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线的拟合,以确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线,拟合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生态屏障区范围内人口和土地对应,。具体方法为:在1/10000地形图对纸上初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线(包括上边界、起点断面线和未端断面线)穿越组界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按下述原则,生态屏障区范围线按组界进行调整。1、淹没涉及组整组纳入生态屏障区范围;2、库周绿化带范围涉及组整组纳入生态屏障区范围;3、所穿越组初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线内面积大于等于整组面积70%的,整组纳入生态屏障区范围;4、所穿越组初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线内面积小于整组面积70%的,根据该整是否是后靠移民安置组、范围内人口和土地是否对应情况综合进行生态屏障区范围线的拟合;5、对纸上初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线穿越的城集镇、集中居民点(100人以上)、重要建筑物其建成区(建设用地)整体纳入生态屏障区范围;6、对三峡水库汛后淹没区域,只将淹没涉及组和后靠移民安置组纳入生态屏障区范围。3.3.3 实地踏勘复核对按上述方法确定的生态屏障区范围线,按江心直线可视和组界尽量闭合(人口与土地对应)的原则进行实地踏勘复核。并填写基表1(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生态屏障区涉及村组一览表)。对无土地的居委会或居委会内无土地的组应在备注栏中注明“无耕种土地”。由于1/2000土地斑块图为2007年6月9月测设,对于在此之后已建工业园按其现行政区划划界,在建工业园按村、组行政区划划界,并且在备注栏注明是工业园区。后续人口、土地统计时统一处理。4 土地解译4.1主要解译内容城市集镇与农村土地分类以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基础,按照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需要,针对遥感解译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土地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主要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共8个一级类,37个二级类,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其含义见下表所示。本项目以二级类为主要解译内容,主要解译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4.2 解译范围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4.3 解译要求4.3.1 精度要求1、土地斑块图成图比例尺为1:2000比例尺。2、土地利用图斑最小解译面积(1) 最小图斑解译面积要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房屋等)为实地面积60m2;耕地、园地为实地面积120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实地面积240m2;坑塘水面为实地面积120m2。(2) 田坎实地宽度大于等于1m的(图上宽度0.5mm),按图斑解译。(3) 线状地物(沟渠、道路)实地宽度大于等于2m的(图上宽度1mm),按图斑解译。1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编码一级类二级类分类代码GB含义编码CODE名称编码CODE名称0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011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013旱地坡度15013g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同时,也包含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水浇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15坡度25013f坡度25013d0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021果园坡度25021e指种植果树的园地。021坡度25021d022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023其它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0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031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032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033其它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19%的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04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编码一级类二级类分类代码GB含义编码CODE名称编码CODE名称041天然牧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042人工牧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043其它草地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10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101铁路用地指用于铁道线路、轻轨、场站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林木等用地。102公路用地指用于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林木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104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105机场用地指用于民用机场的用地。106港口码头用地指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捕捞及工作船舶停靠的场所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107管道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指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等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111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水库水面。112湖泊水面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113水库水面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114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115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包括海岛的沿海滩涂。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编码一级类二级类分类代码GB含义编码名称编码名称116内陆滩涂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洪水位间的滩地。包括海岛的内陆滩地。不包括已利用的滩地。117沟渠指人工修建,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用于引、排、灌的渠道,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护堤林。118水工建筑用地指人工修建的闸、坝、堤路林、水电厂房、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建筑物用地。119冰川及永久积雪指表层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12其它土地指上述地类以外的其它类型的土地。122设施农用地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123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地坎。124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125沼泽地指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沼生、湿生植物的土地。126沙地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不包括滩涂中的沙地。127裸地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2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指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其内部交通、绿化用地。201城市指城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202建制镇指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203村庄指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204采矿用地指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20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指城镇村用地以外用于军事设施、涉外、盐教、宗教、殡葬等的土地,以及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3、图形数据采集图形要素的采集应与影像数据相一致(重合),明显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1.0mm。4.3.2 解译要求1、旱地与果园套种时,按以下原则解译:当每亩旱地中果树为45株以下,解译为旱地;当每亩旱地中果树达到45株以上,则解译为果园。2、果树种植在田坎时,按以下原则解译:当图斑面积大于等于120m2时,应解译为果园;当图斑面积小于120m2时,应解译为田坎。4.4 数据解译流程利用已有像片控制点与航空影像进行数字空中三角测量,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与数字高程模型。以数字正射影像图为底图,开展土地利用分类遥感解译工作。1、像片控制测量及空三加密。2、制作工作区数字高程模型。3、制作工作区0.2m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3、以外业勘察与内业解译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库区典型地物解译标志;4、以数字正射影像为底图,开展土地解译工作,获得未分坡度的土地斑块。5、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制作坡度分级图,按一定规则对旱地、园地按坡度进行分级。6、根据所提供的行政区划境界资料情况,进行行政区界线编辑处理。7、以数字正射影像为背景,叠加土地斑块、行政区界线,编辑制图(1:2000分幅)。8、按移民专业具体要求进行土地分类统计,并提交成果。遥感解译具体作业流程如下图所示。4.5 要素分类分层与编码为方便应用,土地分类要素编码设有GB代码与CODE编码,见“表1.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编码”。数据分类分层见表所示。数据分类分层表层号图层名称几何特征备 注1城市集镇与农村土地(面)面状要素包含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其它土地等2组级行政区面状要素3行政区界线线状要素制图用4175m土地征用线线状要素5生态屏障区范围线线状要素6移民搬迁建设高程线状要素7绿化带面状要素8注记注记制图用4.6 遥感制图与分类统计4.6.1 图件种类1:2000比例尺遥感解译土地斑块图。4.6.2 图件主要内容遥感制图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行政区划界线及注记、地类界线、土地图斑注记、数字正射影像图等。4.6.3 基本图编制要求1、采用人机交互方式编制图件。2、图件内容的选取和表示要层次分明,符号、注记等正确,图面清晰、美观。3、当图件以影像为背景时,图中的不同地类图斑以土地利用分类编码与图斑编号表示。一幅图内的土地斑块编号如下:以图幅为单位,对图幅土地斑块按一定顺序编号(无重复)。土地图斑注记采用分式注记,分子为土地斑块编号,分母为土地分类编码。4、图幅分幅与编号按照原1:2000地形图分幅和编号规定。4.6.4 面积量算与统计1、面积量算根据要求对土地分类进行统计分析。2、计量单位面积单位采用亩,取位至小数点后2位。4.7 提交成果4.7.1成果内容1、土地遥感解译图(以DOM为背景)2、图幅土地明细3、分村分组分绿化带土地统计表4、分幅结合图5、1/10000影像图4.7.2 提交形式1、土地遥感解译图(以DOM为背景) AtuoCAD数据格式。 纸质形式。2、图幅土地明细。 Excel数据格式。 纸质形式。3、图幅土地统计表。 Excel数据格式。 纸质形式。4、分幅结合图:AtuoCAD数据格式。4.8 分工及技术接口该工作由空间公司完成并负责成果质量。库区处或长江监理公司不另行对解译的土地数据进行复核,如规划过程中发现局部地类划分明显与实际不符,库区处或长江监理公司可提出修正意见。为便于工作衔接,明确责任,库区处或监理公司与空间公司按框图所示工作程序开展工作。空间公司提供解译成果(1/2000解译图,数据库(册),带175m土地征用线、村组界线、库周绿化带范围线、移民搬迁建设高程线、土地解译斑块的1/10000地形图)空间公司修正解译范围库区处或监理公司最终确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线库区处或监理公司提供村组界线勾绘成果库区处或监理公司现场勾绘村组界线空间公司提出满足解译的村组界线勾绘要求库区处或监理公司修正村界并补绘组线,反馈成果空间公司提供带村组界线1/10000地形图及航片影像图,并提供有问题村界空间公司转绘村组界线空间公司转绘村组界线库区处或监理公司复核村组界线,反馈修正意见空间公司、库区处或监理公司共同统一收集,空间公司确认资料的可用性地方国土部门无村组界线资料地方国土部门有村组界线资料地方国土部门仅有村界资料库区处或监理公司提供纸上初定生态屏障区范围线收集村组界线空间公司解译土地空间公司提供带村组界线1/10000地形图及村组界线存在问题的1/2000航片影像图5 基本资料收集本次规划基本资料包括区(县)域基本资料及生态屏障区基本资料。区(县)域基本资料包括:1、县域概况和行政区划(含图件)2、统计年鉴(2006、2007及2008年)及统计制度报表3、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资料(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十一五规划及相关工农业等专项规划、针对三峡库区的有关产业规划)4、政策性文件收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就业扶持等)5、涉及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投资政策的规划6、移民安置实施情况资料7、各区(县)针对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已做的有关工作资料(包括生态工业园规划、生态农业园规划、产业规划、移民就业培训规划等)8、各区(县)已开展的三峡库区生态建设资料(如库周绿化带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等)9、与本次规划相关的其它资料通过与各区(县)有关部门座谈、交流等方式明确上述资料收集内容和文本,并按与规划相关性原则进行有目的收集。生态屏障区和移民安置区基本资料包括人口、房屋、农村居民收入、就业状况和能力等资料。5.1 现状人口调查5.1.1 调查范围和深度生态屏障区范围内农村村组及居委会内有土地的组,此部分村组内人口调查到户、到人。结果填写至基表2。对部分组有土地的居委会,其无土地的组,以组为单元统计人口总量;其余以居委会为单元统计人口总量。结果填写至基表2-1。5.1.2 调查方法人口调查以当地公安部门提供的现状在册户籍资料为准。调查基期为2008年12月31日。其调查按“收集户籍资料内业整理现场复核”的步骤进行。1、收集户籍资料由规划人员在当地移民部门的配合下到公安部门收集生态屏障区范围内涉及村组现状在册户籍资料(电子版),资料收集范围及深度按前述“调查范围和深度”收集,资料信息包括:户别、户号、与户主关系、公民身份证号、姓名、住址行政区划、住址派出所、住址居委会、住址街路巷、住址门(楼)牌号等。注意事项:由于近年来,各区(县)村组合并较为频繁,公安部门现有户籍资料的行政区划与本次规划划定村组界线区划不一定对应,资料收集时一要弄清公安部门现有户籍统计用行政区划的时间和依据,规划人员根据基表1进行分析,使收集的资料能涵盖本次规划生态屏障区范围内村组。2、内业整理根据收集的现状在册户籍资料(电子版),整理填写基表2(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生态屏障区在册人口调查明细表)中1至10栏。填表时须注意:表中乡村组名按本次规划划定村组界线的乡村组名填写,相应人口进行归类,对按基表1和户籍资料收集时掌握的信息可归类清楚的先归类,并作记录以待现场复核;对归类不清楚的,记录并现场复核。表中8至10栏是根据7栏信息计算而得。3、现场复核(1) 召集村组干部,对上述人口归类情况进行复核,并修改基表2。(2) 分发基表2至村组干部,交待填表注意事项,让其填写基表2中11至22栏。注意:“是否三峡水库移民“栏需在乡镇移民办或县移民人员按”销号合同”指导协助村社干部填写,填写结果必须经移民办(局)认可。对于生产安置未落实到人口的村组,可不填,在备注栏注明。(3) 收集表格,对村组干部填写信息进行抽查复核,复核比例不得小于总户数的20%,该工作可结合房屋调查工作进行。对于不在册人口,由村组填写基表3,规划人员负责收集表格并汇总。不在册是针对前述在公安部门收集的现状在册户籍资料而言,不在册只包括超生、户口临时转出回原籍的义务兵、定向招生毕业后回原籍的中专以上学生、退休回原籍的国家集体单位的职工四种情况。该工作由村组填写,乡镇统一复核,规划人员收集成果表格。成果由乡镇盖章后统一提交,并附有关证明材料。5.2 房屋及居住环境调查房屋调查的目的一是全面了解生态屏障区内农村居住房屋的结构、面积、位置等情况,作为本次规划分析用基本资料;二是针对生态屏障区转移人口,详细调查房屋等个人财产情况,作为本规划计算补偿补助投资的依据(不作为与转移人口兑现补偿的依据)。5.2.1 房屋基本情况及居住条件调查房屋基本情况及居住条件调查即调查生态屏障区内农村居住房屋的结构、面积、位置、居住位置、居住方式及环境等情况。该工作由规划人员持1/2000土地解译斑块图现场调查。填写基表4(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生态屏障区房屋基本情况调查表)。填表说明如下:1、房屋面积根据房产证或宅基地土地使用证填写。有房产证的,直接根据房产证填写房屋面积和结构;无房产证的,根据宅基地土地使用证中建筑用地面积乘以房屋层数计算房屋面积,房屋结构现场实地分析确定,各结构房屋面积按各结构面积占总房屋面积比例分析确定。2、承包土地面积按土地承包证面积填写。3、基表4中(1)(4)栏中乡镇、村、组及户主姓名应与基表2一致。为保障本次规划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各表格涉及的乡镇、村、组及户主姓名均应一致、对应。进行该项工作可进一步校核基表2中人口的准确性。4、家庭在册人口数量根据基表2统计该户数量,并填写。5、居住位置及居住房屋编号。库周绿化带是指三峡水库土地征用线与其向背库侧平移100m之间的区域,根据1/2000土地解译斑块图确定;生态廊道及地灾风险区位置和范围根据有关专业划分结果确定,基表4中(19)、(20)栏在结果未确定前可不填写,事后根据划定结果和居住房屋编号填写;移民搬迁建设高程的涪陵以下182m,长寿188m,重庆主城区196m,该线按前期准备并标识于1/2000土地解译斑块图确定。6、(22)栏填写居民点名称,集中居民点是指居住人口大于等于50人的集中居住点;散户指人口小于50人的居住点。沿公路居住是指沿等级公路或有硬化路面的等外路居住,或到等级公路(含有硬化路面的等外路)的连接道长度小于100m的居住点。7、(32)栏中“一池三改”是指沼气池建设,即改厨、改厕、改圈。8、本次规划在1/2000土地解译斑块图上对居住房屋进行编号,做到人房对应,图表对应,以便后期确定转移人口和居民点优化人口对象。在1/2000土地解译斑块图上,以分幅图为单元,按1N编写流水号,一户一号。对集中居民点在图上标识流水段号,户、号可不一一对应,如下图示意。基表4中填写1/2000土地解译斑块图图幅号及图幅内流水号,做到户房对应。9、由于1/2000土地斑块图为2007年测绘,近两年可能有些房屋发生了整栋搬迁、新建等变化,规划人员现场应全面复核,并在1/2000土地斑块图进行标识,并据此编号,做到人房对应,图表对应。5.2.2 转移人口房屋抽样调查转移人口对象确定后,需调查其房屋等个人财产情况,以作为本次规划投资计算的依据,但不作为实施时与转移人口兑现补偿的依据。房屋和附属建筑物,本阶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居户作为典型样本,以户为单位分结构和用途丈量建筑面积,清点丈量附属建筑物,计算人均指标,典型调查样本数不低于转移人口和居民点优化人口总数的5%。典型调查样本按房屋好、中、差三个挡次在转移人口占整组人口比例大的组中选择,该组整体(不包括集中居民点)作为典型调查样本。典型调查样本由规划人员与地方移民局、乡镇干部共同确定。调查结果填写基表5。其填表说明如下:1、房屋面积按房产证登记,无房产证时,实地丈量、调查,并注明产权隶属关系。2、房屋按其用途分为正房(包括楼房)、偏房、附属房三大类。按结构分为: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木结构、土木结构(含低于此结构的房屋)。砖混结构:指承重构件主要用钢筋砼和砖木建造的房屋。砖木结构:指承重构件主要用砖木建造的房屋。木结构:指木柱木屋架、木板壁墙和间有少量砖壁、瓦或草屋面。土木结构:指土砖或干打垒土质墙身或竹苇墙身、瓦或草屋面。 正房(包括楼房):指山墙以内的居住房屋和客厅等。 偏房:指利用山墙或拖檐增建的房屋。 附属房:指有墙壁、顶盖的非居住性房屋,包括厕所、猪圈、牛栏、杂房和不属于以上两类的其它房屋,此类房屋不分结构。3、房屋建筑面积的计算房屋建筑面积以平方米计算,为房屋勒脚以上外墙的边缘(不以屋檐或滴水界线)所围的建筑面积。楼层面积计算:楼层层高(楼板至屋面与外墙内侧的接触点)2.0m以上(含2.0m),楼板、四壁、门窗完整者,按该楼层的整层面积计算。对于不正规楼层,且能住人,视以下具体条件计算楼层面积:楼层完整且有四壁,但楼层层高在2.01.8m者,按该楼层的0.8层计;在1.81.5m者,按0.6层计;在1.51.2m者,按0.4层计; 1.2m以下者,不计楼层面积。屋内的天井、无柱的屋檐、雨蓬、临时蓬(盖)、遮盖体不计算房屋面积。室外走廊及室外楼梯面积计算:室外走廊没有柱子的不计面积。有柱子的,以外柱所围面积的一半计算;室外楼梯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二者均计入该幢房屋面积中。4、附属建筑物:主要调查围墙、砼晒场、水池、水井、地窖、散畜圈等。5.3 三峡水库移民人口数量调查5.3.1 调查对象为制定社会保障及教育培训规划,需对三峡水库移民人口中的农村后靠移民、移民城集镇二次占地移民、农村进城镇农转非安置移民三部分人口进行调查。本次调查按移民人口已安置现状分布区域(按现状户口属地)进行调查。5.3.2 农村后靠移民调查农村后靠移民是指现分布于生态屏障区并户口现在该范围内农村的三峡水库后靠移民。以组调查。在“基表2”中已涉及到该部分人口,但由于部分区县后靠生产安置人口未落实到人,分户汇总数不等于分组数,故单独设表分组调查。填写基表6-1。生态屏障区外移民安置区内农村的三峡水库后靠移民,结果填写基表10。调查方法:在移民局或乡镇移民办查阅有关统计资料或销号合同进行填写。5.3.3 移民城集镇二次占地农村移民调查移民城集镇二次占地农村移民是指三峡水库移民城集镇新址占地建设并已搬迁的农村移民。分户分人调查。填写基表6-2。注意事项:1、由于在实施搬迁建设过程中,由于城集镇规模扩大等多种原因,实际搬迁人数可能大于原规划确定的人口数,本次调查按实际搬迁数量进行统计。2、表中(1)(9)栏按现状情况填写。3、表中人口按现安置现状分布区域进行填写,对搬迁前属某城镇新址区人口,现已搬迁至农村、另城集镇,不在此城集镇中填写。已外迁的不统计。5.3.4 农村进城镇农转非安置移民调查农村进城集镇农转安置移民是指搬迁前在三峡水库农村淹没区(或淹地不淹房需搬迁人口),搬迁至城集镇(含库区内非移民城集镇,不含外迁区城集镇)安置并已农转非的三峡水库移民。分户分人调查。填写基表6-3。对目前尚未农转非人口,如已搬迁安置至城集镇,只是未办理相关手续,进行统计填写。如尚未搬迁到城集镇,不统计。其它注意事项同上。5.4 土地土地数据根据1/2000解译成果确定,该数据仅作为本次规划用土地数据,不另行实地复核。根据空间公司提供分幅分组数据,分组汇总填写基表7-1,斑块数据填写基表7-2。实际操作可直接向空间公司要电子版,并据此整理。5.5 居民搬迁意愿调查5.5.1调查的目的居民搬迁意愿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居民参与生态屏障区建设的意愿和程度,以及居民对现有生产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可能的迁移意愿、安置去向、住房需求、政策需求等,调查的成果将作为规划方案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5.5.2调查对象居民搬迁意愿调查针对生态屏障区范围内的所有农户。5.5.3调查方式规划人员在当地移民部门的配合下,将居民安置意愿调查表(基表8-1)分发到生态屏障区各村组,并集中对村组干部讲解填表注意事项,再由村组干部负责调查意愿表的分发、填写、收集及数据统计汇总(基表8),在规定时间将汇总数据结果交规划组。5.5.4填表注意事项1调查应在居民已基本了解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有关生态迁移人口、留居人口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行。(1)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目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是为了实现“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目标,彻底解决好库区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移民安稳致富三个重大问题,所开展的一项重大的综合规划。(2)生态屏障区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内容:生态屏障区是为了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所划定的175m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山脊线之间的特殊区域。生态屏障区建设是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人口减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生态廊道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3)生态迁移人口及其政策:生态迁移人口是指在生态屏障区建设中自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农转非,并迁入城市、县城或城镇的人口。对此类人群,通过支持建设生态工业园等措施提供就业岗位,采取就业扶持、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并建立社会保障;住房参照迁入地,执行当地经济适用房政策,给予补助。(4)留居人口及其政策:留居生态屏障区的农业人口中,从保护环境和改善居住环境出发,规划散居人口迁入集中居民点,开展居民点优化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土地整理、生态农业园建设、农田灌溉设施配套等措施提高生态屏障区土地的产出。2移民部门和村组干部应加强宣传和讲解,力求表格填写充分反映居民的真实情况和意愿。3.意愿调查表题目分填空、单选和多选;同时对“愿意搬迁出生态屏障区的农户”和“不愿意搬迁出生态屏障区的农户”的进行了分类设计,填写过程中应予以分开,保证调查表填写的有效性。4汇总数据过程中,只对选项序号进行填写,通过分类筛选,得出统计结果。5.6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抽样调查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是以收集的区(县)统计年鉴、统计局农调队的相关资料以及各乡镇、行政村农业年报、经济年报为基础,选择典型村组入户调查,了解农村居民2008年人均纯收入情况。5.6.1 样本的选取在生态屏障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好、中、差)的典型村各2个。在典型村中选取高、中、低各类居民户各5户进行调查。另在县城城郊、建制镇镇郊选典型村各1个,每村5户进行调查。填写基表9-1。样本选取前应收集统计部门的百户调查资料,样本选取尽量与其不重合,并将其调查情况反映在调查表格中。样本选取应征求当地有关部门意见,双方协商进行样本选取综合布局。5.6.2 调查内容及方法填写基表9-1。填表说明如下:本表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和家庭纯收入两部分。其中,家庭基本情况主要填写家庭的人口和土地基本情况。家庭纯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4类,其中:1、工资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或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包括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常住人口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三个部分。2、家庭经营纯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相应地扣除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费用(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等)后的收入总和。包括农民从事一、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3、财产性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股金、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费等。4、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或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财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产形成的资金。主要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亲友赠送、救济金、救灾物资、保险年金、退休金、抚恤金、移民后期扶持等。人均纯收入根据家庭纯收入总和和家庭人口数计算得到。调查方法:由规划人员持表,采用主动询问、座谈等方式调查填写,如可询问种植作物种类、产量、单价等数据进行计算填写。典型户农户收入调查指标与区(县)统计年签反映数据对比情况,填写基表9。5.7 生态屏障区外库区后靠移民安置区人口和土地资料生态屏障区外库区后靠移民安置区是指未纳入本次生态屏障区,但安置了三峡水库农村移民的组。以组为单元,收集该范围内人口、土地、安置移民人数、移民分配耕园地等资料,填写基表10。填表说明:人口根据公安在册户籍分组统计资料或年报等相关统计资料填写。土地数量根据以往移民安置规划资料、国土部门详查资料、年报等资料分析填写。移民人口的统计填写要求同基表6-1。移民人均耕园地数量根据安置时的安置分配标准(政策)填写。5.8 基本资料汇总根据基表2、基表2-1、基表3、基表4、基表7-1,以组为基本单元,汇总得到各村、各区(县)以及生态屏障区的总人口数量、总房屋面积和总土地面积。基汇表1(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 区(县)生态屏障区人口土地调查汇总表)中,“在册人口”根据基表2、基表2-1汇总填写,对于无耕种土地居委会(组)人口汇总不填写土地情况。“不在册人口”根据基表3填写。“土地”根据基表7-1填写。基汇表2(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 区(县)生态屏障区人口信息汇总表)主要填写生态屏障区农村在册人口的就业情况、文化程度和年龄构成,根据基表2汇总得到。基汇表3(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 区(县)生态屏障区内房屋面积汇总表)分房屋结构、房屋位置、居住方式分别汇总生态屏障区房屋面积,根据基表4填写。6 绿化带、生态廊道内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