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查.doc_第1页
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查.doc_第2页
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查.doc_第3页
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查.doc_第4页
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 刘婵婵 专业班级: 09旅游管理(涉外旅游) 学 号: 2009305105 指导教师: 伍新蕾老师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毕业设计(论文)摘 要随着河源市举办第二十三届世客会的成功,河源市旅游业也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河源市的客家旅游文化也会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现阶段河源市围绕打造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大力实施“文化与旅游于一体河源旅游”发展战略。河源是东江客家的聚居地,保留着大量独特的客家风俗民情、民间艺术、饮食文化、技艺与奇特建筑艺术,为河源地区留下丰富且浓郁的文化旅游资源。具备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的优势。本文在分析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及内容和客家文,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将如何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进行开发探讨。 关键词:河源;客家文化;文化旅游资源AbstractWith 23 rd heyuan city, the guest will be held, the success of heyuan tourism also get the chance of further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city of heyuan hakka tourism culture will also get a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Heyuan City building set on Hakka culture epitomize the ancient Hakka town, 000 Green Heyuan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Culture and Tourism in one Heyuan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Heyuan is the Dongjiang Hakka communities, to retain a large number of unique customs of the Hakka people, folk art, food culture, arts and unique architectural art, left for Heyuan region rich in culture and rich tourism resourc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al tourism advanta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Heyuan Hakka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nd Hakka,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how it will develop a unique Heyuan Hakka culture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Keywords: Heyuan ; Hakka culture; Hakka CultureTourism Resources目录摘 要1Abstract2目录3第一章 绪论41.1 选题背景和意义41.2 主要调查内容4第二章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概述52.1客家文化的内涵52.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5第三章 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调查53.1河源市现有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介绍53.2河源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调查6第四章 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74.1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74.2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9结论11参考文献:12致谢13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海内外客家研究的不断升温,客家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客家文化渊源于古代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中原人经过多次迁徙,辗转到达南方,他们与南方的畲、瑶等其他百越各族经过长期的融合,逐渐形成一支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兼具南方各族文化精华的独特民系,“她以其复杂的形成、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 式、深刻的内涵、独有的特质著称于世” 。客家文化在民俗风情、语言、民间宗教、建筑、饮食等方面极富魅力,集中分布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旅游开发价值十分巨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年来,梅州、汀州(龙岩)、赣州都不约而同地把挖掘客家文化作为提升各自旅游品味的重要突破口,在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梅州享有“世界客都”之称,十分重视客家文化的开发利用,将它作为发展本土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把“文化 梅州”的建设纳入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整体规划,以客家文化为重点的旅游开发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2007年旅游收入达到42亿 ,形成了看围龙屋、听客家山歌、品客家饭菜等一系列旅游项目。闽西也十分重视客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客家土楼为招牌的多项旅游精品,在 海内外享有盛誉,2007年接待游客超过54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6亿元。赣州作为客家南下的重要一站,也保存了十分丰富的客家文化,近年通过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极大地推广了赣州的客家文化,旅游业发展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去年旅游收入突破55亿元。河源作为广东客家人的另一个重要聚居地,客家文化资源同样十分丰富,但是因为知名度不如梅州、汀州、赣州,客家文化在旅游方面的开发远远落后前三者,2007年,河源整体旅游收入为269亿元,与前三者差距较大。 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潮流,客家文化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客家地区赋存丰富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客家文化景观和客家民俗风情,为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客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因此开辟客家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文化继承与文化体验目的的旅游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2 主要调查内容 本文深入探讨河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通过实际调查和网上查找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部分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背景的概述,为下文提出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客家文化的内涵以及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内容的论述;第三部分为河源市现有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介绍和河源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调查,针对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来评价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为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和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主要对河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的解决方法。第二章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概述2.1客家文化的内涵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客家文化体系。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民系,客家人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后裔,从西晋至唐末时期, 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多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最后主要集结井定居于闽、粤、赣3省边区。在漫长的往南迁移过程中,和百越诸族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和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体系。具体而言:在物质文化方面,有传统的蓝布唐装为代表的衣饰文化,以香、肥、成三大睬觉见长的东江菜系为代表的食文化,以土楼、围龙屋、围楼为代表的民居文化等;在行为文化方面,有以聚族而居为根本的血缘家族制度,以唐宋中原古音为基础的客家方言,有团结互助、亲和礼让的行为规范等;在精神文化方面,以祖先崇拜为首位的宗教信仲,以读书为立家之本的教育思想,有刻苦耐劳、进取开拓、热爱自由、反抗压迫等客家精神。客家文化以其丰富多彩,而且博大精深,渗透于客家大地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客家文化的内涵是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的美德;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的精神;念祖恩;团结奋斗的精神;崇文尚武的精神,乐善好施的风尚,艰苦卓绝,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开拓,崇文,爱国,刻苦务实;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尊师重教,热爱知识;勤劳实干,开拓进取;重视家庭,夫妇互助,弟兄和睦;爱国爱乡,不忘祖宗。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2.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取决于它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客家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有丰富的自然山水风光和山区田园风光,但山水景观普遍缺乏奇特性而略显平淡,难以形成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客家文化在闽、粤、赣边区保存完整、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的历史渊源、民居建筑 风俗习惯以及民间文化等资源,为客家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赋予了很高的文化价值,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优势。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客家文化渊源 客家人在漫长的从中原向南方迁徒历程中。与南方各民族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化并以独特的风物特征显示着客家人的性格内蕴、文化渊源和民族精神。客家文化历史的发展轨迹,就是一部客家人求生存、图发展、争自由的历史画卷。客家文化渊源维系着客家文化的完整性是游客了解客家文化体系的入口。 2、历史文物古迹 历史文物古迹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征,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客家人生活地区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如赣州章水与贡水合流处的古城堡、八镜台、赣南、粤北交界处的梅关;客家摇篮之一的石壁村;南雄的珠玑巷;五华的狮雄古塔及长乐台遗址;梅州松口的元魁塔;兴宁出土的编钟以及遍布客家大地的客家民居、名人故居、宗教建筑等等都记载着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及人文精神。它们以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独特的风格,形成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3、客家方言 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是这个地区内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方言不仅能反映某一地方特有的现象,也能揭示一些地方的共同联系,显示古今关系。客家民系的形成和稳定,有许多原因,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客家人始终如一地使用客家话。客家话是客家人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根本特征,也是客家保存中古汉文化的最明显标志。因此,其对于研究古汉语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4、客家民居 在客家大地上,客家人创造了一种用生土筑成的巨型民居建筑客家民系。客家民居作为客家文化,特别是客家家族文化的载体,其以建筑结构的严谨性、建筑功能的实用性、建筑艺术的审美性和家族思想及宗教信伸体现的巧妙性。而闻名于世。客家民居又称客家土楼。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嗣、云南的一颗印和广西的杆栏式并列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客家土搂类型多样,有圆楼、方楼、围龙屋、五风楼、围楼等各种形式,其分布广泛而又集中有致,有其较强的观赏性、文化性和科研性,具有很高知名度。客家民居可作为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重点加强开发。 5、客家风情 客家风情包括客家民间文艺与客家风俗礼仪其内涵丰富而广泛。包括有客家山歌、民间传说、各种待客礼仪及饮食习惯。如客家山歌被喻为客家人的流行歌曲,它纪录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上承(诗经遗风,源远流长,通传易懂。以情歌为主,又富有浓厚的客家方言与地方特色。梅州自1983年以来,把“中秋节”定为“山歌节”,把山歌作为客家文化风情旅游的重要内容。在客家风俗礼仪文化中,客家人热情好客的待客礼俗是举世闻名的。“热情好客”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文精神中的朴质、文明、友善的文化精髓,是宝贵的无形旅蝣资源,应充分珍惜和发扬。客家人饮食风格独特,其中客家菜是粤菜系的三个流派之一。客家菜保留着中原古食的特色,酿豆腐、盐蜗鸡、梅菜扣肉等菜成为客家菜的重要代表。客家食疗文化也很出名。客家地区因山多林密中草药类型丰富,客家人常利用草药和野菜制成各种佳肴,目前,客家菜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盛誉。在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发扬客家食文化的精髓。客家妇女以其贤恝、勤劳和善良著称,客家妇女的“四头四尾”操行常被游客津津乐道。“四头四尾”即指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这是每个旧式客家妇女的必修课,现代游客常被客家妇女的勤劳、能干和忍耐而感动得发出不同的感慨。 6、客家宗教文化 客家文化中有深厚而广泛的宗教信仰文化。客家宗教信仰广泛,包括自然神、祖宗神、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各种禁忌,其宗教情绪对客家人的生活起着重大的影响,也使客家地区广布着各种寺庙宫观,增加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自古名山僧占多”。客家地区的宗教建筑 风格较独特多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有阴那山的灵光寺,梅城东郊的干佛塔,韶关的南华寺等。 第三章 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调查3.1河源市现有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介绍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由龙川县(公元前214建县,首任县令为“南越王”赵佗)析地设置河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曾分别隶属韶关和惠阳,曾与深圳、惠州、东莞同属一个地区。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地级市,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等1区5县。全市区域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341.26万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市”。河源客家文化是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孕育出的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融合当地土著文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多元移民文化,具有“山、汉、客”等特色,旅游文化底蕴深厚,类型丰富,品位较高,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3个层次。 1、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景观历史文物古迹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征,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客家人生活地区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如赣州章水与贡水合流处的古城堡、八镜台、赣南、粤北交界处的梅关;客家摇篮之一的石壁村;南雄的珠玑巷;五华的狮雄古塔及长乐台遗址;梅州松口的元魁塔;兴宁出土的编钟以及遍布客家大地的客家民居、名人故居、宗教建筑等等都记载着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及人文精神它们以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独特的风格,形成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河源的文化景观主要有丰富多彩的山水自然旅游资源;结构独特、多姿多彩的客家建筑文化;突出主料、原汁原味的客家饮食文化;独特的客家服饰文化;英才辈出,历史人文遗迹文化景观众多等特点。2、乡情浓郁的文化风情 旅游文化资源结构体系的中间层面是文化风情,文化风情也叫动态文化或活文化,如民俗风情、节庆祭典、宗教礼仪等。由于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往往是地域文化的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和美学价值的动态体现,是满足旅游者悦心悦意的审美需要 。河源的文化风情有繁多而盛大的民间传统节庆,有古朴的婚丧嫁娶习俗和聚族而居的血缘家族制度,有崇文尚武、宗教盛行的文化氛围。 3、色彩纷呈的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底蕴 旅游文化资源结构体系的提高层面是文化艺术,艺术文化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艺术价值是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心理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孕育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 。文化艺术和心理层面往往需要游客去读解、品味其艺术魅力,是和旅游者心智的交流,是满足旅游者“天人合一”悦志悦神最高审美层次的需要。河源具有嘹亮深情的客家山歌;声韵活泼、情趣浓厚的传统童谣;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誉为“岭南一支花”的汉调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戏”;龙川民间文化艺术代表“龙川杂技”;少儿民间表演艺术“凳板龙”;客家风情浮雕。 3.2河源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调查 河源龙川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南越王赵佗时首任县令。秦平百越,开发岭南,赵佗是第一人。迁陜陇之民居粤,一批批的中原移民带来了黄河文化,并与当地土著民族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客家文化。河源于2010年11月成功举办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进一步确立了河源客家古邑的文化地位。河源现已开发较多客家文化景点,如下:龙川县的赵佗故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城之一,距今有2220多年历史,时赵佗首任县令。后人为纪念他,命名为佗城。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 、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位于东江上游的和平县的林寨古村,有明清至民国时期建造的客家古民居280余座。目前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国4座,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规模之大,构造之美,数量之多,居省古村勘察专家称可与开平碉楼媲美。众多古屋见证了林寨当年作为东江上游粤赣边区水运货物集散地的繁华与富庶。至今已有700年历史的苏家围,是“中国最美100个古镇”之一,由18座明清时期“府第式”的客家民居组成,其中最古老的房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古老、深沉、淳朴、迷人,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居住地。东江与久社河交汇于苏家围旁,营造了苏家围宁静、悠然的意境,古榕、老屋、江风、竹韵、牧歌和野趣,造就一个岭南的画里乡村。 南园古村是广东省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最具代表性的客家风水古村落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现存有明末清初古民居建筑30多座,其中的衙门、古炮楼遗址、地道、柳溪书院和规模庞大的民居,呈现了旧时官宦家族建筑的元素和规模体系。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有称“南中国第一村”。龟峰塔为“河源八景”之首,享有“东江第一塔”美誉,是广东省首批公布重点保护文物之一。2006年05月25日,龟峰塔作为广东省公历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楼阁式砖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龟峰塔外观为7层,内为14层,呈六角型,绕塔外平层座逐渐级可登上顶层。登高览胜,游目骋怀,寄情高远。河源客家文化公园位于河源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30 公顷,河源客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的主题公园,布局为 “一轴两像三湖四馆”。在一条客家文化2000 多米长的主轴线上,安奉赵佗和孙中山先生两座塑像,围三湖以壮其观,设博物馆、规划展览馆、图书馆、肖殷文学馆等四馆,有广场、群雕、民居、风情街、客家迁徙路、世客林等体现客家文化内涵和元素的建筑和景点,采用雕塑、建筑、展览、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市民和游客认知客家历史,感悟客家文化,体验客家风情,领略客家风韵,成为弘扬客家文化和凝聚客属风情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正相塔位于佗城西部东不河畔的小丘上,塔高30.1米,共七层,坐北向南,呈六角形,相传与南海光塔同建,宋代名相吴潜受贬寄居塔下,取名“正相塔”。1960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的构造很特别,整体呈六角形。每一层的楼梯口都在仅半米宽的塔沿上,且没规律。这一层的出口在这,那一层的入口却不知在哪儿。上塔时只能在半米宽的塔沿上,沿着墙根,移着碎步,转啊转。第四章 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4.1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近年来,河源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逐渐树立了“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的城市旅游形象,并提出了“万绿河源客家古邑”的旅游宣传口号,在客 家文化的开发方面也有一定的起步,陆续开发了苏家围、南园古村、兴隆客家民俗文化村等景点。但是笔者在和平和龙川的调查发现,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存在的问题不少。 4.1.1对自身的资源认识不足,许多重要客家文化资源破坏严重 在河源各地考察,发现不少地方具有丰富的客家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位于粤赣两省交界地区,是客家研究第一人徐旭曾的家乡。令人遗憾的是,河源许多本地人却不知徐旭曾为何人,而依然生活在徐旭曾故居里的后裔对于他们这位祖先在客家学界的地位也丝毫不知。 徐旭曾(17511819),字晓初,广东省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人。嘉庆已未进士,官至户部四川司、福建司主事,后加一级,封奉政大夫。告老返粤后,曾先后掌教广州粤秀书院、惠州丰湖书院。徐旭曾父徐延泰、祖徐廷芳均为进士。徐旭曾故居大门前的“祖孙进士”石牌坊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气势宏伟。徐旭曾在嘉庆二十年(1815)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时写下了著名的丰湖杂记,成为论述客家问题的开山之作。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中对客家问题作了基本的界定和论述。他主张客家宋元时期先驱始作俑者说;力陈客家与中原正统的源流关系,对客家的忠义勤俭、诗书传家、耕读尚武等都作了奠基性描述,要言不繁,却具有纲领性。 徐旭曾故居作为名人故里,而且本身作为一座具有客家标志性特征的大型围龙屋,也具有相当的参观和科考价值。可惜的是,现在这座故居破坏严重,除了生活在里面的徐氏后人依然在延续着它的基本居住功能外,没有得到任何保护和开发。 离下车镇不远的林寨镇是和平县另一处有待开发的客家文化瑰宝。在林寨镇兴井村不足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保存有24栋外形基本完好的明清大型四角楼。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好、规模如此庞大的古建筑群,这在广东全省甚至全国都是很少见的。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古建筑群位于林寨小盆地之中。自元朝以来,兴井村民凭借土地的肥沃和涮江水运之利,务农经商,富甲一方,特别是清代至民国期间,兴井村富裕人家建造了一座座高大的房屋。这些古建筑大部分为具有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四角置碉楼,外立面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置,屋内到处都有石雕、木雕等艺术装饰,雕刻手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表面所油金漆,至今仍金碧辉煌。整个古建筑群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如此丰富的客家古民居资源,至今却基本没有得到开发,除了吸引极少数古建筑研究者的关注外,一直不为外人所知,保护也没有跟上,不少古建筑已经出现了损毁的迹象,令人倍感遗憾。 4.1.2资源分散,缺乏整合 在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着看似丰富,但由于缺少系统开发,整合力度不够,存在着难以做 大做强的问题。以龙川佗城为例,佗城是著名的“客家古邑”,历史十分悠久,长期为县、州治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50万大军南下平定岭南后,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管辖,南海郡下设数县,龙川为其中之一,龙川的县治即在今天的佗城。自秦至共和国建立之初,除南朝陈时县治一度北迁外,历代龙川县治所都设于佗城。由于这里长期为县、州治所,因此也是文物荟萃之所。虽经千百年的历史沧桑,但佗城至今仍保存8O多处文物古迹。 佗城的文化资源可谓十分丰富,作为镇级行政单位,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笔者通过考察发现,整个佗城旅游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虽然有过初步的旅游开发(笔者在佗城文管所看到几本导游解说词),但是完全没有形成旅游吸引力,基本看不到外地游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其问题根源就在于各种资源处于离散状态,缺乏整体开发,品味不高。 4.1.3开发深度不足,主题不够突出 虽然河源提出了“万绿河源、客家古邑”的宣传口号,逐渐形成了苏家围、南园古村等一批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知名景点,但是整体开发深度依然不足,主题不够突出,尚未找到客家文化与河源旅游业的最佳结合点。梅州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重点突出“三乡文化”主题(文化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龙岩则以客家土楼和汀江客家母亲河祭典为主题,但是河源至今没有形成让人印象深刻的主题。“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只有塑造一定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一系列的开发包装,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吸引力。”客家文化作为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且不同地域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河源只有找准自己在客家文化方面的特色,才能在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获得成功。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许多地方交通、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可进人性较差。虽然高速公路已经通达两县,但是只要下了高速公路路面就变得崎岖难行。前面谈到徐旭曾故居和林寨古建筑群的尚未开发也与交通不便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河源客家旅游产品的宣传还不够,导致知名度不高,一些没有到过河源的人根本不知道河源还存在着如此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最后,河源旅游业的开发与梅州和赣州等周边其他地区缺乏联动,没有形成合作。 4.2河源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针对前文提到的河源在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上的不足之处,结合河源进行旅游开发具备的突出优势 ,谨提出以下建议与方家探讨。 1、加强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工作,加大保护力度像前文提到的徐旭曾故居和林寨古建筑群,我想河源类似的客家文化资源还会有不少,必须进行普查。对于已经发现的有价值的古迹、民俗遗存应该加强保护,防止毁坏。在资源开发上,也应该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多种方式的开发,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例如,像徐旭曾故居这样的客家名人故里,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比较高端层次的宣传;对于林寨古建筑群的开发,可以借鉴福建省永定县中川古村落的开发,考虑建设“林寨民俗旅游文化村”。 2、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进行以点带面的开发,以龙川佗城为例,可以利用赵佗的历史名人效应,以越王庙、越王井、学宫等为重点,利用古色古香的街道将各个古迹点相连 ,淋漓尽致地展现整个佗城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同时结合龙川的霍山风景旅游区、合溪温泉等,将龙川全县的旅游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就整个河源而言,可以将和平的徐旭曾故居、客家围龙屋、林寨古建筑群、东源的苏家围、南园古村,龙川的客家史迹、紫金的 “客家百姓宗祠街”以及东江客家山歌、东江客家美食等综合利用,推出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线。另外还可以结合河源的湖、泉、山、龙、史等资源 ,推出多条旅游线路 ,使游客在品味客家文化的同时,还能尽情领略河源的湖光山色;在探访河源的悠久历史时,还能享受温泉的自然健康。 3、全力打造 “东江客家”的品牌,河源要突出自身的客家特色,“东江客家”不失为一个最理想的主题 。在古代社会,由于水运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重要河流往往会对所流经区域的文化形成重要影响。河源位于东江的中上游,是整个东江的主体,从河源沿东江往下,依次经过惠州、东莞、广州,甚至到深圳、香港 。我们可以发现,整个东江流域都有大量客家人分布,客家文化在整个东江流域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而整个东江客家文化无疑是以河源为主体,并从河源发源的。围绕 “东江客家”的主题,可以重点开发包装以 “东江客家人”为主的寻根文化 ;以“东江客家菜”为主的饮食文化 ;以“东江客家山歌”为主的民俗文化 ,多角度展现东江客家风情。在具体的旅游产品设计上 ,可以充分利用客家人热情好客的待客礼俗,广泛采用现在旅游业非常盛行的“农家乐”形式 ,同时借鉴 台湾旅游业的“民宿”经营模式,利用客家民居进行住宿接待 ,打造 “客家农家乐”品牌。“热情好客”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文精神中的朴质、文明、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