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天津市职业卫生资质培训考核试卷(6.16审核)_第1页
2015天津市职业卫生资质培训考核试卷(6.16审核)_第2页
2015天津市职业卫生资质培训考核试卷(6.16审核)_第3页
2015天津市职业卫生资质培训考核试卷(6.16审核)_第4页
2015天津市职业卫生资质培训考核试卷(6.16审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天津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考核试卷天津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考核试卷 2015 一 一 单选题 每题单选题 每题 1 分 共分 共 30 分 分 1 生产经营单位需办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的情况包括 B A 作业场所存在粉尘危害 且浓度超标 B 作业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 C 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 D 作业场所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2 B 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A 接触职业有害作业的工人 B 职业病病人 C 接触有毒 有害的劳动者 D 接触矽尘工人 3 接触高温作业工人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职业禁忌证是 D A 期及 期高血压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慢性肾炎 B 期及 期高血压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慢性肾炎 糖尿病 C 期及 期高血压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慢性肾炎 未控制的甲亢 糖 尿病 大面积皮肤疤痕 D 未控制的高血压 慢性肾炎 未控制的甲亢 未控制的糖尿病 全身瘢 痕面积 20 以上 癫痫 4 毒物警报值根据有毒气体毒性和现场实际情况一般设置为 D A 1 2MAC B 1 2PC STEL C PC TWA D MAC PC STEL 或超限倍数相对应的值 5 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 A A 化学 物理和生物因素 B 粉尘 毒物和噪声 C 粉尘 毒物和物理因素 D 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6 低温作业是指 D 2 A 作业场所平均气温 0 B 作业场所平均气温 1 C 作业场所平均气温 3 D 作业场所平均气温 5 7 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 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 应设置 C A 轴流风机 B 局部机械通风设施 C 事故通风装置 D 密闭设施 8 三硝基甲苯 TNT 对机体的主要毒作用表现在哪几个系统 D A 肝脏 血液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B 肝脏 血液 神经系统 呼吸系 统 C 肝脏 神经系统 眼晶状体 肾脏 D 肝脏 血液 神经系统 眼晶状 体 9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 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统称为 A A 职业病危害 B 职业危害 C 职业危害因素 D 职业卫生危害 10 导致肺组织纤维化的主要与粉尘的那种特性有关 A A 化学组成 游离 SiO2 含量 B 分散度 C 溶解度 D 形状与硬度 11 毒物警报值根据有毒气体毒性和现场实际情况一般设置为 D A 1 2MAC B 1 2PC STEL C PC TWA D MAC PC STEL 或超限倍数相对应的值 12 人耳对声音感受的特点是 B A 对中低频敏感 对高频不敏感 B 对中低频不敏感 对高频敏感 C 对低频敏感 对高频不敏感 D 对所有频率一样 3 13 下列那种不是尘肺病 C A 煤工尘肺 B 石棉肺 C 棉尘病 D 铝尘肺 14 可吸入性粉尘的粒径为 B A 1 5 毫米 B 1 5 微米 C 1 5 纳米 D 1 5 厘米 5 15 我国的现行的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在备注栏内标有 敏 描述不正确的是 B A 是指已被人或动物资料证实该物质可能有致敏作用 B 表示致敏作用是制定 PC TWA 所依据的关键效应依据 C 未标注 敏 标识的物质并不表示该物质没有致敏能力 只反映目前尚 缺乏科学证据或尚未定论 D 减少对致敏物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接触 可减少个体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16 生产性噪声按其产生的来源分为 A A 机械性噪声 空气动力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 B 稳态噪声 非稳态噪声 脉冲噪声 C 交通噪声 生活噪声 工业噪声 D 低频噪声 中频噪声 高频噪声 17 当作业现场中 存在有损听力 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 且 8h d 或 40h w 噪声暴露等效声级大于等于 C 作业 即为噪声作业 A 70dB B 75dB C 80dB D 85dB 18 长时间采样 是指采样时间一般在 以上的采样 B A 15min B 1h C 8h D 2h 19 高温测量高度正确的是 D 4 A 立姿作业时 测定高度为 1 2 1 5m B 坐姿作业为 1 0m C 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 应分别测量头部 腹部和踝部 坐姿作业 为 1 7m 1 1m 0 1m D 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 应分别测量头部 腹部和踝部 坐姿作业 为 1 0m 0 6m 0 1m 20 采用焊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可以减轻作业过程中 B 对人体的危 害 A 高温 B 振动 C 辐射 D 异常气象条件 21 一个厂房内有 8 台同类产尘设备进行生产 应选择 B 个采样点 A 1 B 2 C 3 D 4 22 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人员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的主要目的是 C A 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 B 减少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机会 C 降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 D 以上都不是 23 接触砷可引起法定的职业性肿瘤是 B A 皮肤癌 膀胱癌 B 皮肤癌 肺癌 C 肝癌 肺癌 D 胃癌 膀胱癌 24 某工作场所存在甲 乙 丙三种化学有害因素 甲 乙 丙三者具有相 加作用 三者的职业接触限值 PC TWA 分别为 6mg m3 50mg m3 50mg m3 三种有害因素检测结果 CTWA 分别为 5 mg m3 30 mg m3 20 mg m3 则对该工作场所甲 乙 丙三种化学有害因 素评价正确的是 D 5 A 该工作场所甲的浓度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B 该工作场所乙的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C 该工作场所丙的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D 该工作场所甲 乙 丙三种有害因素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25 输煤皮带长度在 C 以上者在皮带头 尾部各设一个采样点 A 20m B 15m C 10m D 5m 2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2010 中要求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 业应设在 A A 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 B 全年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 C 全年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下风侧 D 当地夏季主导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下风侧 27 局部通风除尘 排毒系统 在排风经净化后 循环空气中粉尘 有害气体 浓度大于或等于其职业接触限值的 B 时不宜采用循环空气 A 25 B 30 C 35 D 45 28 采样效率是评价空气收集器采样性能的指标 平均采样效率要求不小于 C A 80 B 85 C 90 D 95 29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 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 C 如实告知劳动者 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A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 B 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6 C 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 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D 职业病病名 30 粉尘的分散度是指 D A 粉尘的分布距离 B 粉尘的分布均匀程度 C 粉尘的漂浮能力 D 粉尘粒径大小 m 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 二 多选题 每题二 多选题 每题 2 分 共分 共 20 分 分 1 国家对从事 BD 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 A 有毒 B 高危粉尘 C 强酸 强碱 D 放射性 2 按照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 要求 开展技术服务时 现场调 查应满足 A B C D A 现场调查内容和过程依据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实施 B 使用受控的记录表格实时记录 记录信息应全面 完整 填写规范 并 经被服务单位陪同人员签字确认 C 现场调查人员应包括相关行业工程技术人员 D 在被服务单位显著标志物位置前拍照 摄影 留证并归档保存 3 根据 职业病防治法 的规定 用人单位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 应当 通过以下方式 ABCD A 通过劳动合同告知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 危害 程度 可能产生危害后果等内容 B 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等内 7 容 C 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的其醒目位置 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 警示说明 D 定期公布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结果 4 下列噪声控制措施当中 从噪声的传播途径上着手 对噪声进行治理的有 ABD A 房间内表面镶饰吸声材料 B 建隔声间 使工人在隔声间内操作 C 设法提高产生噪声的设备的加工精度 D 高噪声设备加隔声罩 E 定期公布作业场所有害因果的检测结果 5 关于评价检测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BD A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 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 样点 连续采样 3 个工作日 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是高的工作日 B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 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 样点 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是高的工作日采样 1 个工作班 C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时 应选定有代 表性的采样点 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 连续采样 3 个工作日 D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时 应选定有代 表性的采样点 在一个工作班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 6 采样对象范围内 不能确定接触粉尘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 8 时 每种工作岗位个体采样的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 ABC A 劳动者数不足 6 时 全部选为采样对象 B 劳动者数为 7 9 时 采样对象数为 6 C 劳动者数为 10 14 时 采样对象数为 7 D 劳动者数为 50 以上时 采样对象数为 15 7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中确定我国法定职业病为 10 大类 具体指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职业性传染病 职业性皮肤病 职 业性眼病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职业性肿瘤 其他职业病 ABD A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B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C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D 职业性化学中毒 8 关于粉尘分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 A 粉尘粒子分散度越高 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越长 被人体吸收的机会越 多 B 粉尘粒子分散度越高 表面积越大 越容易参与理化反应 对人体危害 越大 C 小粒子表面的自由基活性比大粒子低 D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方法有滤膜溶解涂片法和自然沉降法 9 某用人单位为劳动者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耳塞 SNR 值为 28dB 防尘口罩 为 3M 公司产品 半面罩 劳动者工作时若能正确配戴 以下关于它们的防 护效果叙述正确的是 A C A 耳塞的降噪效果为 16 8dB 防尘口罩指定防护因数 APF 10 即可将 9 空气中粉尘浓度降低 10 倍 B 耳塞的降噪效果为 28dB 防尘口罩指定防护因数 APF 100 即可将 空气中粉尘浓度降低 100 倍 C 耳塞的降噪效果为 16 8dB 防尘口罩指定防护因数 APF 100 即可 将空气中粉尘浓度降低 100 倍 D 耳塞的降噪效果为 28dB 防护口罩指定防护因数 APF 10 即可将 空气中粉尘浓度降低 10 倍 10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 AB 的健康检查 A 上岗前及在岗期间 B 离岗时 C 应急健康检查 D 离岗后健康检查 三 判断题 每题三 判断题 每题 0 5 分 共分 共 20 分 分 1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制定 调整并公布 2 按照新修订的 职业病防治法 有关规定 申请职业病诊断的劳动者如 果不能提供职业史 诊断机构可不予受理 3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 1 3 台设置 1 个采样 点 10 台以上 至少设置 3 个采样点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 在流动的范 围内 一般每 10 米设置 1 个采样点 4 为保证车间内良好的通风和自然换气 使用有机溶剂的工作场所不宜过 于狭窄 厂房的高度应不低于 3 2m 人均面积不少于 4 5m2 人均占有容 积不小于 15 m3为宜 5 有可能泄漏液态剧毒物质的高风险作业场所 应专设泄险区等应急设施 10 6 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方法包括滤膜溶解法和沉降法 7 焦磷酸重量法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时 焦磷酸溶解硅酸盐时的 温度不得超过 200 8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评价方法包括 风险评估法 类比法 检 查表分析法 9 紫外线的测量应测量操作人员面 眼 肢体及其它暴露部位 10 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 11 职业病是指企业 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 活动中 因接触粉尘 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 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2 炎热季节的高温辐射 寒冷季节因窗门紧闭而带来通风不良均属于生产 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3 粉尘分散度越高 在空气中存留时间长 被机体吸收的机会就越多 14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一般分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项目 一般的职 业病危害项目和轻微的职业病危害项目 15 有害物质空气检测 检出限由方法和仪器决定 最低检出浓度由方法定 量下限和样品采集体积决定 16 石棉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11 17 采取通风的方法将逸散的毒物排出 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18 声级 3dB A 的噪声为非稳态噪声 持续时间 0 5s 间隔时间 1s 声压 有效值变化 30dB A 的噪声为脉冲噪声 19 禁忌证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 比一 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 疾病病情加重 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 成危险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况 20 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 上岗前 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 业人员 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生产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共同承担 四 简答题 每题四 简答题 每题 5 分 共分 共 20 分 分 1 简述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参考答案 1 坚持遵纪守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 依 法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并自觉接受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1 分 2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 强化社会责任 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支撑 保障劳 动者的健康权益 1 分 3 坚持诚实守信原则 确保技术结论科学 客观 真实 对出具的职业 卫生技术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1 分 12 4 坚持优质服务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职业卫 生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1 分 5 坚持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 自觉维护行业形象和信誉 落实行业自律 的要求 0 5 分 6 坚持廉洁从业 恪守职业道德 承担保密义务 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0 5 分 2 某汽车制造企业喷漆工每天工作 6h 经过职业卫生现场调研得知 工作 中接触苯 PC TWA 为 6mg m3 STEL 为 10mg m3 甲苯 PC TWA 为 50mg m3 STEL 为 100mg m3 二甲苯 PC TWA 为 50mg m3 STEL 为 100mg m3 等有害因素 且具有相似的毒性作用 对其工作地点进行定点短 时间检测 检测结果如下 检测结果 mg m3 时间段 苯甲苯二甲苯 8 00 10 004 54050 10 00 12 0056035 14 00 16 005 55045 请分析判断该喷漆岗位是否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 参考答案 苯的 TWA 4 5 2 5 2 5 5 2 8 3 75mg m3 甲苯的 TWA 40 2 60 2 50 2 8 37 5mg m3 二甲苯的 TWA 50 2 35 2 45 2 8 32 5mg m3 1 分 三种有害物质的 C TWA1 2 分 列出公式给 1 分 所以该工位不符合卫生接触限值要求 1 分 13 3 我国根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 实行分类监督管理 请简述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分为几类 包括什么内容 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 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 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一般 职业病危害较重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 1 分 依据 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 年版 的通知 安监总安健 2012 73 号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 监 督管理暂行办法 1 分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 按照下列规定对其实行 分类监督管理 一 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向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职业病防护设施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竣工验收 并将 验收情况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1 分 二 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 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 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后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 织验收 1 分 三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 查 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后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 1 分 4 请简述现场采样除按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159 要求实施外 还应满足哪些要求 参考答案 1 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 14 应优先采用个体长时间采样 采样介质为液体的除外 采用定点 短时间 采样方法采样的 应在有害物质不同浓度的时段分别进行采样 不得将在同 一时段平行采集的样品记录为不同时段的采集样品 1 分 2 对于成分不明的粉尘或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 应进行游离二氧化硅 含量测定 确定粉尘性质 0 5 分 3 对成分不明的有机物应进行成分分析 确定毒理性质 0 5 分 4 如实记录现场采样时的工况条件 1 分 5 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 需要对某个数据更正时 应按要求进行划改 0 5 分 6 现场采样原始记录应实时填写 并经被检测单位陪同人签字确认 原 始记录需要誊写的 原件不得销毁 须与誊写件一并保存 0 5 分 7 现场采样应绘制采样点设置示意图 并经采样人 复核人及被检测单 位负责人签字确认 0 5 分 8 在现场采样点进行拍照或摄影留证 0 5 分 五 五 论述题 每题论述题 每题 10 分 分 20 分 分 1 某石油化工企业新建项目要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请按照评价 检测岗位分别论述以下问题 1 评价岗位 评价岗位 作为评价人员 在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准备 阶段应完成什么工作 应收集的主要资料 评价岗位人员请分析石化行业职 业病发病特点 应急救援设施的主要评价内容与评价要点 2 检测岗位 检测岗位 该项目需要进行类比检测 制定检测方案时采样点的 15 选择原则和个体采样对象的选定原则是什么 检测岗位人员还请对样品处理 中的质量保证进行阐述 并叙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除按 工作场所空气有 毒物质测定 GBZ T16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 T189 工作 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 T192 等标准实施外 还应满足哪些要求 参考答案 1 评价人员 评价人员 在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准备阶段 的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 收集和研读有关资料 进行初步调查分析 编制预评价方案并进行技术审核 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2 分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应收集的主要资料 项目的立项文件 项目的技术资料 主要包括 a 建设项目概况 b 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 辅料 中间品 产品等 c 生产工艺 d 生产设备 e 拟采取的职业病危 害防护措施 f 有关设计图纸 g 有关职业卫生现场检测资料 h 有关劳 动者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 i 其他 国家 地方 行业有关职业卫生方面 的法律 法规 标准 规范 3 分 石化行业职业病发病特点 a 职业病病谱广 b 硫化氢 一氧化碳 苯 氮气窒息以及氯气 中毒等发生情况与国家统计数据同步 c 慢性职业中毒多发 上升趋势 d 听力损伤不容忽视 2 分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 分析建设项目的运行与建设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 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相应应急救援设 施的设置状况 根据该工作场所导致急性职业损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 16 质和危害特点 可能发生泄漏 逸出 或聚积的状况以及相关职业卫生法规 标准要求等 评价拟设置应急救援设施的合理性与符合性 1 对建设项目应急救援设施配置情况的评价 第一步确定建设项目可 能会导致急性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 其次是明确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急性职 业损伤的类型 以及可能导致的急性职业损伤的场所 2 评价应急救援设备配置的全面性 合理性和有效性 3 应急救援设施管理措施的评价 4 提出建议 3 分 2 检测人员 检测人员 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1 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 其中应包括空气中 有害物质浓度最高 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2 在不影响劳动者 工作的情况下 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 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 作时的呼吸带 3 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 应根据 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 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4 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 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2 分 个体采样的原则 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 选择采样对象 在工作过程中 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列 为采样对象范围 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 接触有害物质浓 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 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择 3 分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除按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 T16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 T189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17 GBZ T192 等标准实施外 还应满足哪些要求 2 5 分 1 检测方法选用准确 2 实验环境 仪器设备及环境条件满足检测要求 3 标准物质 标准溶液及化学试剂 试验用水等应满足检测方法要 求 使用 配制 标识和记录应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 4 检测过程中的各种记录信息应全面 清晰 完整 按照要求书写 审核 签字 5 应按要求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转换过程应有记录 不得随 意剔除有关数据 人为干预检测结果 当出现可疑数据需舍弃时 应分析原 因并说明理由 样品处理中的质量保证 2 5 分 1 样品的预处理操作应尽量避免或减少 必需处理时 3 应尽量减少 操作步骤和试剂用量 2 优先采用先进的富集和分离技术 3 需要部分样品作处理时 必须先将样品混匀 4 冷藏样品应自然升至室温并混匀后再取样 5 样品预处理时 应防止待测物因挥发 吸附 沉淀和分解造成损失 并应防止引入污染 样品需要稀释时 样品的分析性能不能改变 6 样品的预处理的回收率应在 75 105 之间 最好在 90 以上 2 某公司新建年产 3 万辆汽车生产线 设有冲压车间 焊装车间 涂 装车间和总装车间 该项目的原材料为钢板 主要辅助材料为涂料 主要成 18 分为苯系物 溶剂汽油 焊丝 主要含 Mn Cu 等 等 其中冲压车间的 生产工艺流程为 备料 开卷落料 冲压成型 各冲压线 检验 专用 检具 入库 焊装车间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 组合 焊接 补焊 检查 涂密封胶 车身调整 车身焊接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手工电弧焊和二氧化碳 保护焊 该公司每年对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根据收集资料显示 某 技术服务机构对焊装车间 500 名作业工人中的 350 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内科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 心电图检查 肝功能检查 X 线胸 透 检查结论为 未检出疑似职业病患者 未检出职业禁忌证 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