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心得.doc_第1页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心得.doc_第2页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心得.doc_第3页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心得.doc_第4页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心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心得由王爱仁制作。一、通篇简要概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是中国医学理论上养生的名篇。它与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属养生的姐妹篇,在古版本中,按全元起注本,也是在第九卷。今本素问也被移为卷首了。全篇共分8小段。前面的四小段,以四季为序,讲述要求人们如何应四季之气的变化,进行养生的方法与道理;第五小段,以人的生存大环境为背景,说明天地之道,阴阳气交所形成的气象变化,与一切生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关系,进而,又点明人的生命健康与顺从自然之道的重要关系;第六小段,以阴阳之道来看待四季气象的变化,并具体讲明人因违逆四季阴阳之气,由此而造成五脏被损的严重后果;第七小段,从宇宙生命哲学的高度,阐述四时阴阳之道与生命存亡的本质关系,讲术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深刻养生哲理;最后一小段,是从预防医学和保健的角度,来认识顺从自然之道,重视保健养生对于人类少生疾病和不生疾病的重要意义。由山东中医学院和河北医学院共同校释,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第五小段的按语中说:“本节文字,丹波元简认为与上下文不属,疑属他篇错简。可参。”其意就是说,这一小段文字本不属于该篇的内容,怀疑它是由其它篇中错误地编辑过来的。存疑者丹波元简为日本的著名汉医考证学者。我认为丹氏的存疑,不能说完全不无道理,因为今存内经这部书,是大家公认的“非一时之言”,“非一人之手”,而是历代许多人,根据多种版本的传抄、印刷、保存、补缀、编辑、校正综合的结果,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要想看到完全统一的个人专著版本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汉代的张仲景所保存的内经,并以此为依据,撰写出属于他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与魏晋间皇甫谧所保存的内经,并以此为依据,还结合其他,撰写出属于他的针灸甲乙经。他们两人所见到的内经是否完全一致,就令人存疑。因为古代医书,属方技类文献,总的来说属禁书,秘书,不属于公开流传的文字,所以他们两人所见的内经,从来源渠道和版本就会有不同,因而内容有差异是完全可能的。据现有考证,黄帝内经书名,从文字上显出,最早见到的是东汉班固所修的汉书艺文志。而班固所修的艺文志又是根据西汉时期刘歆所编纂的七略为基础。而七略又是是根据其父刘向所编纂的别录为基础。而刘向所编出的别录,又是由多人编纂而成的,其中的医书类,就是由皇宫的侍医李国柱根据有关的方技类医书编纂而成,其中就包括有黄帝内经在内。李国柱在整理中,黄帝内经一书,是否是按原著完全照搬整理,这就存疑,我认为,李国柱既为皇宫内侍医,肯定有编者个人的创造,还有疏忽或遗漏等。其实别录与七略都早已亡佚,据今存艺文志班固自注,他采用的七略也并非是完全地照抄,在整理中就加进了自己的意思。另外,现在公认最早对内经作出注释的第一人为南朝齐梁人全元起。他是当时的大医家,他在为内经作注释时,有否对原著作修改,不得而知,因他的注释本已亡佚。但唐时王冰,由他编纂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著专家的研究确认,王氏就对全元起注释过的版本作了较大的补充与修改,如据我所知,其中就有篇章次序的更动,又加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章。到了宋代,经过唐朝王冰编纂的内经,又经过了当时林亿、高保衡、孙兆等人的校正与改误。又据李德新所著的气血论中所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灵枢是南宋末年史崧的“家藏旧本”,并经他改编了的。”仅从上面几例,我们就可略知内经一书在流传中,改动就较大,绝非是某个人的真实原著。这还仅是已知的,不知又有多少,在那民间学术研究相对自由的年代,大家在传抄、整理中,加进各有所爱所需的补充是可想而知的。不过我认为丹氏认为该段与“上下文不属”的评说,有些不妥。因为,今存的内经素问版本,只所以是这样,那是因为某个编者认为这样更妥当。在该篇中的第五段,安插这样一小段文字,原编者认为恰好起到了整篇承上起下的作用。因为前面四小段所讲的是,四时应气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理论与方法,而这些理论方法的提出,它是以养生必须“法于阴阳”,“把握阴阳”这样一个原则的。古人哲学认为:天为阳,地为阴,人就生活在这个天地阴阳之间。而当天地阴阳合于道行的时候,藏德不露,自然就会光明平和,万物也因此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而天地阴阳不合道,藏德外露,阴阳乖戾的时候,天地就会“日月不明,邪害空窍”,万物就会“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因“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四时阴阳交替混乱无序,许多生命就会在半途中遭夭折。人和其他生命一样,也同样会遭此厄运。第五小段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它与后面几段的基本意思是完全一致,紧密相连的,又尤其是第七小段中所说的:“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其哲理就更是一脉相通。二、关于“四气”的含义与理解在篇题中有“四气调神”的说法,“四气”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可能会有人说,“四气”不就是四季吗,有什么不好理解呢。简要地说,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气象的变化,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种不同的气象,所谓“四气”与“四时”,在气象学范围内是相通的。如以阴阳为气,按阴阳学说来讲,四气又可称为春少阳,夏太阳,秋太阴,冬少阴。但为了深入了解它的养生含义,就不能这样浅显而又简单地认识,而应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在的实质。首先,我们要问,古人为什么会将四季气象的变化来作为养生的重要条件?古人这样认为,难道是纯粹的主观臆想和猜测?是一种纯粹经验之谈?从内经整篇著作来看,显然不是这样的。学者们都认识到,内经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治病防病的医理著作,内经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内经的文化内蕴来看,内经的最根本的医理,内经的学说根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是内经医理的基础理论之一。基于这样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必须对“四气”的更深刻科学含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四气”对养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古人要以“四气”作为养生的重要条件?在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说得很清楚,其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这就是说,人是由天地阴阳气交应运而生的,也是由四时之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不断更替养育而成的。人之所以能顺应四时之法,这都是天地父母养育的结果。基于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古人才将“四气”作为养生的重要因素。 这里谈人类的生成,很鲜明的表现是一种无神论的思想,是彻底唯物主义的。虽然没有达尔文式的进化论的思想理论,但肯定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物质运动的本身的结果,这一点是无疑的。所谓自然物质,就是气;所谓运动,就是气化运动;运动的方式、法则,就是阴阳之道。道是什么,“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同上篇),它是自然物质气独立运动,又是有常有序的天地法则和运动的一种模式,这一点,与老子的道学观是一致的。(请参阅我在网上的发贴浅说老子论道)由于人类是由天地之气所生,四时之法所成,所以人类在养生时,当然不可离开天地阴阳之气和四时之法这个道了。对此,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第七小段中,作了较为经典的概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注意这个门,既是生长之门,同时也是死亡之门。是沉是浮,是生是死,关键就在于是否能顺从于四时阴阳变化这个根本道理。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四气”和“四时”既然有相同的含义,为什么在该篇中没有用“四时”,而是采用了“四气”,这个“气”对于养生又有何种更特殊的意义?内经中的气,与老子所言的气,基本是一个意思,都是指的构成这个宇宙物质世界中最小最小的单位,或者说一种状态。这种气的物质状态,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又可将这种气的物质状态,划分成为三大块,即天气、地气和人气,由此构成物质世界天、地、人的三类物质现象。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也有如此类似之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这里又提出了一个“气交”的概念,何谓“气交”?在同篇中的解答是:“上下之位,气之交中,人之居也。”这就是说,天上的气与地下的气,由于相距遥远,本来是彼此独立自主的。只有由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上下交流,天地之气才发生关系,这个气交区就是中间地带,也就是人类产生和居住的地方。从内经的发生、发育学来说,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由天地之气相交而化生成的。人由天地之气生,也由天地之气养,人的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过程,都始终与天地气交有着紧密的联系,天地气交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内经中所讲的气,是一种永恒处于动态变化之气,“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万事万物的生生息息的各类现象,就是处于气的这种永恒变化相薄之中。而气的变化运动方式就是升降出入,内经认为它是事物最为基本的运动变化方式。在同篇中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接着又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无不出入,无不升降”。那么万物又是如何体现出气的升降出入的呢?以大自然与人,及其相互的关系来说。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说:“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又说:“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变为什么?“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就是人类所居住的天地气交所形成的大自然气象环境的基本情况。就人体而言,人体中的气血津液的变化,就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来看,也同样是由于脏腑组织中,气机升降出入而造化成的。如脾胃系统,脾主升清,胃则主降浊,其升降关系是了了分明的,它是人体气血津液在后天中的主要来源的重要机理。再如心肺与肾系统的关系。心主血脉,肺主气,又通调水道,肾主水,又主纳气。肾所掌控的水液与气,就必须通过心肺向下源源不断的转输,而心肺的动力来源之一,又必须有肾气的化生,升清和温煦濡养,这也是一组相对的气机升降关系。就以肾系统的功能本身而言,肾主水的功能的发挥,又主要依靠于肾的气化作用,在肾气的作用下,肾的机能否开合有度,能使来自于心肺的水液分清泌浊,又能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肾气上升者,又能复归于心肺的气血循环之中,而下降之气促使浊水,则流入膀胱,排出体外,这其中的机理,升降出入都包含有。既于自然与人的关系,人气与天地之气的交流,人体的新陈代谢,其出入的化机是再明显不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处于整个宇宙万物的升降出入的气交运动变化之中。既然人的产生,人的生长发育都完全要受控于天地气交的制约。而天地之气又以天气为主,这是因为地球只是无限宇宙苍海一粟,所以人类对于宇宙天气的变化规律的认识,就成为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宇宙天体是一个永恒动态的物质形态。宇宙的构成模式,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现在许多学者读一致地认识到,其中宣夜说是古人最为先进的宇宙观了。所谓宣夜说是晋书天文志中一段记载,其说:“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又说:“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大虚寥廓”一段的说法也是极其相似的理论。对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现在人们已认识到,在各天体之间,地球在众天体中只是处于一个相对的位置。由于空间位置和引力场的关系,各天体在永恒的动态中,仍然有一定相对的有序恒定。在相对有序的恒定中,地球在太阳系中,太阳和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北斗星;还有中国人所认识的28宿星等。这些星球在相对恒定又有规律的位置变化中,都对地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其中又以太阳与月亮的影响最为显著,太阳又是主宰者。现代科学已经知道,太阳系只是整个银河系中成千上万个的星系之一。太阳是一个正在燃烧着的火球,由它所产生的热核巨变的能量,是维系整个太阳系结构能量的主要来源。地球的演变,地球上生命的来源,他的发生、演变,生命的成长和发育等,除地球本身的原因外,其主要就是太阳的能量作用的结果,“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人们认识到,并对其作出一个极其通俗的真理概括。对于太阳意义的认识,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也有明确的表述,如其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又说:“天运当以日光明”。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自转。中国古人就是凭直觉经验来认识太阳这种活动的,其中有周日的活动(太阳自转),也有周年的活动(太阳的公转)。在太阳的周年活动中,人们以地球为中心观望整个宇宙,从经验中,人们所看到的是太阳是绕着地球转,而且太阳在天球上运动的轨道,总是在发生有规律的偏离,人们还发现其中一个轨道偏离来回周期,就正好是一个回归年。而这个太阳在天球上的轨道,也即人们在天空中一年所看到的太阳视运动轨道,这也就是中国天文学上所说的黄道。同时,地球也绕地球轴不停地自转,这个自转所形成的轨道面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赤道。天文学已发现,黄道与赤道的关系,既不是平行,也不是垂直的,而是有一个23度27分的夹角。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两个直射点和斜射点。就是这个直射与斜射点,因在地球公转的一年中,它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由此才形成了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因为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就能获得更多的太阳热量,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就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由此就形成了夏季;而这时太阳的斜射点却在南回归线,南半球就因此获得较少的太阳热量,相对黑夜比白昼长,也因此,南半球就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即冬季。反之,当太阳直射由北回归线转向南回归线时,其结果也就是相反的。至于春季和秋季,那是因为太阳直射点和斜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移动过程中,由此所形成的太阳能量递增和递减,由此所形成的能量和温差而造成的。中国古人虽然不懂这些更深刻的科学道理,但古人从天空中的斗转星移,太阳阴影的偏斜的变化过程中,还有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也认识到了一年四季气节变化和规律。内经中所提到的“四时八正”(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指的就是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而“八正”就要加上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内经中还提到过:“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这些就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所确立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等中国传统式的天文气象知识。整个地球的气象变化为什么会如此的变化多样,究其原因,就是前面已经说过的黄道与赤道的关系,它们相交有一个23度27分的夹角所造成的。在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在一年中,由太阳直射和斜射,在地球南北半球表面所辐射给予的能量的多少的变化,由此才造就成了地球表面能量和温差的多样性,还有气象的多样性,这一切,都是由于天地气象变化的结果,这一切都主要要归功于太阳这位能量大师创造的结果。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天文、历法、气象等多方面文化知识,也都是以太阳为中心,太阳系天体运行功能在我们认识中的反映。天文、历法、气象,由此所形成的自然科学文化知识,这些都是人类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对天地气象变化认识的经验总结,反过来,这些自然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又指导着人们如何地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一年四季的变化,人类十分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种什么?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人类的生产劳动和衣食住行等,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有序地变化着,整个自然也会在时间的变化中变化着。春天的桃红柳绿;夏天的荷花绽放;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红梅怒放,这一切都会在四季中有序地进行。春种秋收,二十四节气,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中,也有相应的不同的农事安排。七十二候,它告诉人们,不同的气候有不同的物候,如“白露: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以表现天气与事物间的紧密联系。总之,气,或者说天气,还包括地气,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是阴阳二气,是主宰着整个自然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物质力量和能量。内经还认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这就是说,阳气为天,阴气为地。又说:“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在天地气交关系中,天阳中又包含有地阴,在地阴中也包含有天阳,天地阴阳之气是相交一体的,只是天地气中阴阳的主次各有不同而已,天以阳气为主,地以阴气为主,这就是天地之间,人居的地方气交的基本状况。内经又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这句话据清代医学家张志聪注曰:“夫岁半以上,天气主之,是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天以阳生阴长。岁半以下,地气主之,是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地以阳杀阴藏。”(见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下册天元纪大论篇注释4) 这就是说,在一年之中,春夏两季是以天气为主宰,天是“阳生阴长”,故春夏两季的生命特征也是以生和长为特点 ;而在秋冬时节,是以地气为主宰,地是“阳杀阴藏”,故秋冬两季的生命特征也要随着气的变化,转而以封杀收藏为特点。这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或“四气”,为什么生命会有生、长、收、藏的运动特征的由来。由此,我们知道,气的实质是什么?“四气”的变化实质又是什么?气就是地球表面由天地气交所形成的大气,现代科学分析,大气中其主要物质构成为:氮、氧、二氧分碳、水蒸气和少量的惰性气体等等,这些大气,既有地气中的地磁、地热等的作用因素,但更主要是,还有天气中太阳辐射能的作用因素,因此,大气中含有丰富的太阳能的力量,当然还包括有地气能量的因素,这些,就是大气中能给予生命活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也是“四时”之所以要称之为“四气”的一个主要原因。“四气”中气的变量差异,是因为太阳所给予地球能量的多少差异所造成的,天地阴阳两气相交后所产生的差异造成的。春夏两季是由太阳能辐射走向直射到直射的一段运动过程造成的,而秋冬则是太阳能辐射走向斜射到斜射的运动过程造成的。这两段过程的决定因素,都取决于太阳能所给予的多少,也即天气的多少,这是形成“气”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当然也不可忽视地气的作用,我们所言的气,应是天气和地气相交后的气。所不同的是,在天地气相交后,有一个以谁为主体而言的。如在春夏,天气给予多,天气主之,也即阳气主之;而秋冬时,天气给予相对少,地气主之,也即阴气主之,因此,春夏和秋冬就有阴阳气的差别,天气和地气的差别。基于这个原因,因此,在地球表面中,凡缺少通风和阳光照射的阴暗角落或居室中所存在的任何四季空气,虽然它们仍可让人生活,但这些都不能属于养生要求中所言的“四气”。四时之气的气,是以宇宙天气为主,天地阴阳相交,因四时变化而成之气,非其它一般所有之气,它有严格的科学内容。但是,在特别严寒的冬季,还有南北极和接近南北极的地方,在这个时候,和这些地方,因阳气太少,阴气太重,也即地气太重,生命为了防寒,需要躲避风寒,需要躲进地窖里“猫冬”,靠地的热能保护生命,这是这类时空范围内养生的需要。尽管如此,但是,在一定的时候,还是要走出来,少不了对阳光的沐浴,接受天气的保养。三、关于“调神”的含义和理解在篇题“四气调神”中,“调神”的含义又是什么?如何理解?“调”就是调节,那么“神”是指的什么?在内经中“神”字和概念出现较多,它绝不是指宗教中的神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种人的精神活动所包含的内容。关于内经里“神”的含义,我较同意雷顺群先生所著的黄帝内经中的科学思想第一章,第四节,形神论中所解释的一种说法。他说:“在内经中,神这个概念有多种含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1、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2、指生物和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理机制;3、指人的精神意识。1、神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和功能和规律这一含义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一小段中说得很清楚。其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接着又说:“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从这些论述中,很明显地告诉我们,神就是天地物质运动的一种功能和规律。这种功能和规律表现在广漠的宇宙中,就成为一种高深莫测的玄机,而表现在人的认识中就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道理和法则,而表现在地面上,就成为我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由变化生出包括五味在内的万物,由事物的道理和法则就成为了人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智慧和知识,而宇宙中的奥妙玄机,由于人类还无法完全认识和掌握,所以就自然成了神秘的东西了。神,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它不是宗教概念里唯心的神,而是物质运动本身存在的玄妙机理,“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我们所见到的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天地间事物的神机在起作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事物的升降出入没有了,自然促使事物运动的神机也同样不存在了。2、指生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生理机制的显现何谓神?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这是内经从人的生育角度来说的。同样的说法,在灵枢天年中也有类似的论述。黄帝问歧伯,人是怎样生成的,歧伯回答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这些都是讲的人的生育要以父母的精血,阴阳两者相交合才能化生而成,由此而生成的是一个有神彩的生命。神与形体是统一的,只有“形与神俱”才能显示生命(素问上古天真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神是指生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生理机制的显现。在同篇中又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种生理机能具备成形后的人的生命显露存在的活力就是神。如我们在生命世界里所见到的,包括人和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其生命的神彩、神态和神气。生命是有神还是无神,这是显示生命有无活力的最为主要的标识。一个人如果生了病,生理的机能活动不正常,出现了缺陷,人的神彩、神态也会相应地出现问题,如没精打彩,精神萎靡不振,其生命的神气就会要损失一部分。如果病危病重,结果神气完全丧失,也就是人的死亡。从生理机能上来说,血气的旺盛与否,是体现人的生命有神与无神的关键所在,因为“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个健康者,气血鲜明,充满活力,显示有神,而一个有病者,则往往是浑身苍白无力,精神萎靡,显示的是无神。另外,血气旺盛中的气,也要正确理解,这个气也不是一般普通气,而是精元之气。只有精力旺盛之元气,这种血气,才会使人的生命富有神气。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生命体中,只有精气和健康血液有机地融为一体,才会显示出具有生命活力之神。如果说,机体某部分虽然也血色鲜红,但是溃烂的流血,有的血色变紫或灰暗,病者处于痛苦之中,其神态也会暗然失色的。3、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个神就包含有人的意识活动在内的全部精神活动。灵抠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也是相同的意思。在内经中比较鲜明地论述人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只在灵枢本神篇中有较为明显的论述。其中说到:“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显然是一段关于人的心理发生过程的概述,以心代替脑(由于认识的局限,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未认识到脑的结构与功能,因此就用心来替代了脑),用心来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首先感知这个世界;由感知到回忆,就会有记忆意识;由记忆意识到和主体需要结合一体而存贮起来时,就成为人们的行为和目的,这就是意志;因意志化为行为的实践,就会形成了人的初步思维活动;再由初步的思维活动到高层次的深思远虑,并进而能驾驭这个物质世界,就成了人类的智慧。这是神的发展高级阶段的体现。神由物质运动中功能与规律表现的初级阶段,发展到生物与人的生命生理机制的显现,再到高级的人的思维意识活动的出现,这是一个意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它是由自然界物质长期运动发展的最后结果,它就像其它事物发展一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都是事物必然发展的一个过程。基于以上的理解,所以“调神”中的“神”绝不仅限于精神中意识思维活动,以为调神就仅是调节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如人们正常劳动、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思考,语言的交流等。而是包括了思维意识活动在内的全部生命和精神活动,其中有概念式的思维,还有情感思维、实践意志行为思维,还有无意识、下意识的全部生命机能活动心理等等。概念思维就是我们全部以概念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思维心理活动;情感思维则是人的全部主体需要和情感心理活动;实践意志行为思维则包括有人的全部意志表现、动机目的、行为实践等等诸多方面。所谓无意识和下意识的生命机能活动心理,就是指心脑血管神经低位调节中枢的全部机能活动,也即现代生理学上所讲的自主神经的全部活动。这里还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养生需要“调神”的“神”,是以心脑血管神经低位中枢为主体,而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是从属,而语言思维心理活动则是从属中的从属。“调神”不是要人们去有意识地限制或控制人们的思维语言活动,这是很不切实际的,有违人性规律的,即使是在有计划的健身阶段,如“坐禅”之类功,对语言思维的限制或调控也是短暂的。而整个的养生的调神,是泛指一个人一天中清醒时刻的主要心神态,如心态是紧张状态还是放松状态;是痛苦悲哀,还是欢快喜悦;是好动喜动,还是宁静安闲;是心意开阔、奔放、积极、向上,还是心思重重,心恢意懒,心意死寂等等。这个心神态的调节,主要是要求人们有意识地限制或控制心脑血管神经低位中枢的活动,还有相应的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而语言思维活动只是为后两者的调节间接服务的,因为调节和如何调节,这些都需要心脑血管高级神经中枢的组织、管理和安排。如从另一角度而言,在生理方面是指调节全身的气血活动;在心理方面是指调节整个心态变化;而思维意识活动则只是做一个清醒的调节管理者而已。我们明确了调神的含义,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养生就必须要应四气而调神,调神这一方法对于养生究竟有何等的重要意义?为了明确这一问题,我这里借用灵枢本神中的部分内容,还有整个内经中有关神和形神的理论,一并来进行分析和认识。灵枢本神第二小段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这一段话说的是,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由天地之气相交而生的,天德者,为天上之阳气、功能,还包括宇宙的法则,地气为地下的阴气和功能,在宇宙法则的支配下,这两气相交而生,生者中其中就有精气,也即元气,精气就是孕育生命的物质。再由这阴阳两种精气相搏击,就产生出了神,这是生命显现的最基本的一种状态。有神必有形,神形是统一的,这是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基本理论,内经也认同了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形体是随神而产生的,有神必有形,反之,有形也必有神。神昌则形壮,神衰则形弱,神不存则形也亡,如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从以上我们就知道“神”在人体的生理与心理构成中的重要地位;“神”在神与形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神和人的生命的重要关系。灵枢天年中也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因此,我们就可以这样结论说:调神就是保命,就是养生。一个聪明的智者,懂得这个道理,就会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如灵枢本神中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说的调神的道理。有知识的人知道养生就必须懂得要顺应四时气象的变化,并与之相适应之;要以平和的心情,无忧无愁,安居乐业;要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道理,调节好人与自然,人自身体内部的阴阳关系,使之阴阳统一,刚柔相济,达到一个人与自然,人体内组织结构的和谐关系。四、应“四气”如何“调神”各类方法的理解应“四气”如何调神,本篇前四小段按春夏秋冬四季时序,就较具体地讲了如何按照四时气象的变化,调节以精神活动为主的全部生命机能活动,以适应四时的生长收藏的生命规律,达到人体养生防病,身体健康的目的。下面就这前四小段中的养生方法和道理,作出我的理解:1、春季养生话调神“春三月,此谓发陈”。 春天的三个月,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处于冬眠的动物也开始从洞里爬了出来,开始新的生活,埋在土里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在冬天已凋凌的树木,又生发出了新芽和嫩枝,这就是“发陈”。“陈”是什么?陈就是万物生命的基础,原有旧的东西。“发陈”就是原有的基础之上,生发出新的东西,如种子的生根发芽,树木的新枝嫩叶。可以这样说,有生命的万事万物,在春天来临之际,都会有一个除旧布新的“发陈”的生命生发过程,只是以植物表现最为明显而已。那么我们人类的身体在春天的“发陈”又表现是什么?由低等级植物到高等级动物的人类,在春天的生发机理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动物界有所谓的猫叫春,动物的发情期,而人类就不是这样。低等级生命的“发陈”在人类的身体是如何体现?现代科学似乎还未有人研究过,或产生什么研究的成果,但我从自然哲学的逻辑推理,生命的演变,虽然有形式到内容的简单和复杂,低级和高级之别,但生命适应自然的基本机理是不会改变的。 在人体中,春天里又是如何体现出生命的生发机能的,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知识来认识,我认为只能是生长素和干细胞这类具有生长和再生能力的生命物质和组织才有可能。从现代医学的理论,我们又知道,人体组织细胞常在新陈代谢中更新换代,这是一个人之所以会从婴幼儿长大成人的根本原因;另外,人体还有自我的修复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被损坏的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修复再生,这是人体患病后,之所以会康复的最根本原因。人体之所以具有这样一些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生长素和干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生长素和干细胞之类,恐怕就是人体具有生发能力的主要生理因素,而这些东西本身,也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有一个新陈代谢,不断更新和增长的度数,是否这这些东西就是在春天里生发的主要内容,这是我的一个猜测。“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间充满着一片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我们人体也一样,在春天里,也是人的一年中身体机能组织最俱生发的时节,如一个人的发育最好时节,就应该是在春季。当然,人作为高等级的生命,他不似植物那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样明显的季节性的生命节律,但在人体中肯定隐蔽地存在着,只是他的这一规律的运行更加高级化了而已。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我还未发现,但我猜想,在春天中,人的生机向荣,恐怕就是体现在人的俱有再生修复能力的细胞繁殖上,如干细胞的新陈代谢,干细胞里生长素的新陈代谢等等,这些因素,在春天里,应该是最活跃的,这些东西是促进人的生长、发育、病理修复的主要因素。“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入夜就睡,早早起床。虽然要求早早起床,因春分前还属昼短夜长,春分后才逐渐发生逆转,这样就使身体有一个相对充分的睡眠时间。“广步于庭”是指在开阔的庭院内漫步、散步;“被发缓形”是指披散着头发,还包括宽衣解带,使形体自由舒畅,无所拘束。这些,一是指在时间上,让身体得到应有的休息,二是指在空间上,让身体有一个充分自由舒展的天地。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使身体的神机生发,各种生理机能都能健康的运转,使身心与自然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以使志生”。“以使志生”这是本篇“调神”的关键。意志是人的精神组合活动中调节的重要杠杆,人的意志不仅支配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也支配人的全部思维活动,也支配感情。如果一个人意志消亡,这个人不仅思想和行为都处于惰性之中,连情感也会失去控制。一个人之所以人情绪低落,关键还在于意志的消沉。因此可以这样说:意志力高涨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主要支撑力量,同时又是情感调节的重要旋纽。所以在春三月中,万物处于生发的时候,春季养生的调神,最为主要的就是使志生发,有一个良好的适应春天生机勃勃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要使人保持一个为争取幸福生活的旺盛的斗志。古人曰:“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主要讲的是农业生产。在人们的生活中,新春的依始,为了今后一年的生计,也要立下大志,只有这样,人的精神状态才充满希望;才富有朝气和生机。当然,“以使志生”这个“志”说的是意志,这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这个“志”还应是指包括精神活动在内的整个全身的神机的取向。在春天里,就是这个全身神机,就如种子一样,是它的生发季节,生根发芽是其主要动向。大地冬去春来,由阴转阳,阳气渐渐的不断滋生。在阳气的推动下,人的全身的机理就如春芽一样,在解冻的大地上破土而出,生发开来,整个体质和生理机能在气血充盈的滋润下,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都要生发出新的东西。由此,人的精神状态也会显得神采亦亦,充满朝气;人的思维也会更敏捷,思路更开阔,大脑的神经元,肯定会在新陈代谢中有更新的发展。总之,整个神机,在春天里是充满生机的,主生是其主要的特点。生就是为下个季节夏季由生到长打基础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人到了春天,一般人总会感到身体疲乏无力,困倦欲睡,这就俗语中所言的“春困”。究其原因,现代医学的解释是:冬天,人体体表心血管较为卦闭收缩,血流量相对减少,抗寒主要靠衣物来维持体温,而大脑的抗寒除帽子外,主要靠头发,相对来说,头部经常是裸露于外,因此,大脑的血流量就比身体部分要显著增加。到了春天,随着春暖大地,人的衣物也渐减,相对来说,人的表体的血流量也就相应的增加,而大脑的血流量也就相对减少。在整个冬季已习惯于高血流量而工作的大脑,一下子减少,就会出现一种不适应症,这就是“春困”的主要生理原因。“春困”与“志生”是相矛盾的,因而在春季养生中,我们一定要想法克服这种“春困”的现象。其方法有:为了早起,就必须入夜就睡,即早点睡的意思,以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能,减少身体表面的血流量,而保证脑部血流量要求多的需要;多从事一些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少做乏味之事。在生活中一发现困乏,就要立即用其他方法调节消除。不要因为困,就认为需要休息睡眠,如果已经有了充足的睡眠保证,一困就又去睡,是不对的,这是有逆于春生的道理的,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病理的机理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这三句话还是为调神而说的,是调神的三原则。绝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人对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三句话首先是对“志生”而说的,其次,它是指人的“志生”后的一种精神状态,即心态。对“志生”而说,是指春天只能立志,不能丧志;只能是意气风发,充满希望与憧憬;只能一心向上,不能有任何丝毫退缩或停滞不前,或瞻前顾后,更不可灭杀自己的志气,为他人所夺。志的生发,要象春天幼芽和嫩枝嫩叶一样,那样的生机勃勃,自由地舒展向上。作为一种精神状态,这就是说,不可让自己的心理充满着杀机、过强的好胜心、过严的管理心,这样,就会使人的心理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怒气冲天,愤愤不平的状态。从整个生理神机来说,在春季里养生,最好不要患季节病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发。如春寒而引发的感冒病;春湿而引发的湿邪病;春瘟而引发的各类流行传染病等。因为患病就会损伤身体,与春生,与春天“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原则是相违背的,是逆春气而行的。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以上这些做法,就是适应春天生发的气机,养春天生发之道的养生方法和道理。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如果不是这样做,而是逆向春天的气机而为,逆春气而行,其后果会怎么样?在该篇第六小段中,有过说明,其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少阳代表春令时节的阳气。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大气由阴转阳,人体的气机也是如此地转换。如果在春天里,身体内的阴阳气交不转,不生新的少阳之气,那么身体内的阴阳就会失衡。而缺少阳之气,即缺少春天生发之气,舒展向上之气,这一点,首先就会表现在肝气的病变上。因为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有春的气机,如肝气的疏泄、畅达、舒展的个性,就是如此。所谓肝气的病变,就是指肝气因无春天少阳之气的濡养,而使肝气郁阻不畅,气机壅塞,而因此发生一些与肝病相关的病变,有损于肝脏功能组织。另外,在春天不是“志生”,而是神丧、神灭、神志的萎靡不振,其心理状态必是紧张、焦虑、消沉、或怒气扰心,怒则伤肝;紧张、焦虑、消沉之心也同样伤肝,这些都不利于肝气疏泄、舒展、条达功能的正常发挥。这样结果,必会使肝气阻滞不畅,肝气瘀阻壅塞,其气机序乱,也会影响整个脏腑功能的无序的发生,如脾胃升降的无序化,心肺与肾功能升降出入的无序化。这样,后天的营养补充跟不上,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身体的营卫能力被削弱,身体素质自然就会降低。到了夏季,因为养生者不足,遇到夏季的酷暑,“重热则寒”,“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体内的阴阳变化就会失调,热甚反而会产生寒凉性的病变。综合起来说,由于生者的不足,那么奉长者自然也要少,这是夏季患病的一个原因。2、夏季养生话调神“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万物茂盛秀丽。“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由于天地之气的相交作用,使得万物(许多植物)都结满了累累硕果。整个夏季是万物生长的茂盛的季节,我们人体也一样,在一年中,也是它的最关键的生长季节,由春天里生发出来的生命因素,如干细生长素等这些东西,到了夏季,这些东西如同枝叶果实一样,也会繁茂充实起来,成为成熟的生命生长要素。人体在夏季,恐怕也是在一年里生长发育的最好时节。“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一入夜就睡,早点起床。夏季是昼长夜短的时刻,因此不要有厌恶白昼太长的心态,要舒心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与生活。“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这“三使”不能望文生义,孤立地来理解,这“三使”也是针对“调神”而言的,是一种适夏季生长心态的要求,它是关系到由春到夏,由生到长的养生观念的转变。先说“使志无怒”。中医理论认识到:夏季天热,热能生火,火为心的属性,因此夏季身体生火多为心火。从现代生理学来看,夏天气温偏高,新陈代谢加大加速,又多汗,所以血流量也相应加大加快,心血管功能也比其它季节要增强,所以中医认为夏季脉象洪大就是这个道理。心主神,心藏血,心火过旺就会因心气的推动,血液流动加快而引起神机的亢进,使人心情易烦发燥,甚至于产生怒气。基于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夏季调神,首先就必须“使志无怒”,要让人的神态在夏季里平和安稳,不轻易动怒。天气燥热易烦,“心静自然凉”,调心,调神,以静制动,以安静的心态除去烦劳,度过整个夏季,使阳气的生长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巩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夏天天气燥热,大地如蒸,心情自然不会好。如果我们能在心态上调整一下,以静心来看待周围,天地自然也会清静下来,这样神志就好自控起来,生长的阳气也因此得以巩固,这样就不会为病邪所加害,这是顺应时节养生的道理。该篇中还说:“阳气者,烦劳则张”,说的是人过度的烦劳紧张,就会使阳气亢盛外扬。又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说的是人若大怒,就会使阳气与形体隔绝,造成气血的絮乱。又说:“阳气者,精则养神”,这是说的阳的一种生理功能,这就是说,阳气可能通过养神转化为精气类物质,在夏三月中,如果能做好调神这篇文章,就能为身体在一年中积蓄充沛的精力。再说“使华英成秀”华英就是指在春季里生发出来的全部新的神机,如身体机能中新增的细胞、组织的功能和机能的活力;新补充进来的气血津液物质;新的思想精神活动及相应的神经元细胞组织等等,这些,在夏季里都应象作物一样,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由生到长,再到成熟,这是夏三月生命成长的特点,调神也应该这样,使身体的全部神机更加丰茂健运,身体更加壮实,思想更加成熟。再说“使气得泄”就是说要使身体内气机畅通无阻,渲泄无碍。如果气机阻碍,瘀滞不畅,在夏天成长出来的阳气运行就会受阻,造成许多气滞病,如肝、脾、胃等的气滞病。如气机不通畅太过,新生长起来的阳气积蓄起来,就会使阴阳偏离,造成阳气偏亢。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因阳气太强,就不能形成细致紧密的气机,阳的卫外也就因此失去作用,而导致外邪长驱直入,侵入机体,损害阴精。这样的阴阳两气不和,“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难保了。如用西医的理论来理解,就是指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都不通畅,这就必然要造成人体内的能量和有活性的物质在某些地方堆积,造身体新陈代谢的混乱,有用的物质由有用而变成祸害,并由此引发各类组织和器官的炎症的发生。由于身体的病变,就必会引起身体的抗病、免疫能力和修复能力的弱化,而最后又酿成更大的疾病,乃至身亡。“若所爱在外”这是说人的兴趣爱好,人的志向,人的整个神态等,都必须向外倾注,而不是向内倾注,要面对生活,热爱生活;面对现实,热爱现实。人的整个心胸都需要向外扩展,就如万物生长一样,枝枝叶叶都在向四周伸展,扩展自己的外部空间。我们也要在外部世界里去寻找乐趣和生活。在整个夏三月中,千万不可郁闷,忧郁,完全沉浸入个的内心世界里追求什么,在夏季里患抑郁病是最大的忌讳。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因为夏季是生长的季节,生长的特征是,其机体向四周延伸,这是夏季里生命动向的基本规律,我们的神态也需要符合这一规律,不可违逆。其次,夏季暑热,热生火,火为心性。火气是上腾的,也向四周扩散,因此,心主神明也需要向上向外扩展,不可内收或内聚。向内收内聚,这不等于是火势熄灭,这样做就会有害于心系的功能。用现代生理学的认知来说,也有同样的道理。在夏季里,人的新陈代谢和血的流量加大加强,心血管和神经的功能也同样加大加强,这是应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的应变,这是合理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相反,这个人肯定是与世隔绝,一个人待在家里“静养”,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精神萎糜,毫无神色,是一个有抑郁症的患者。“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是说要顺应夏季气候变化,以养生长之道为主要方法。在整个夏季里,我们注意养长之道的同时,还必须要注意防止各种有碍于养长之道的夏令病的发生,在意识里增设各类病的防线,其中要防的病类有暑热病、湿热病、感染病等。夏季酷暑当空,热气不断地袭人。由于长期的暑热的煎熬,又无防备意识,就极容易中暑。暑病又分阳暑和阴暑。阳暑病为在活动中所得之病,是热甚所产生之病,而阴暑则为患者过于贪凉后所患之病。古有“长夏多湿”之说,夏季是暑湿当令的时节,因暑必夹湿,暑湿也极易伤人。潮湿的空气,随着凉风或热风,侵入人体疏松的皮肤,再随血液和津液等进入内脏,就极容易导致脾胃的运化机制失常的脾胃湿病等。夏季病毒、细菌类极易繁殖,各类饮食品也不易保鲜,极易变质,因此,人们极易感染各类消化道的传染疾病。凡此种种,各类夏时的季节病,养生者都必须有意识地防范。以保证应夏之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这是说,如果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