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海尔名牌战略解析.doc_第1页
企业战略-海尔名牌战略解析.doc_第2页
企业战略-海尔名牌战略解析.doc_第3页
企业战略-海尔名牌战略解析.doc_第4页
企业战略-海尔名牌战略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档资源相当多的企业,对名牌战略存在着不少误解。从实践上讲,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认为名牌与自己无关。我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困难企业,还让我搞名牌?名牌战略是大企业的专利。 二、认为名牌可以一蹴而就。于是急于求成,寻找捷径,以致误入歧途。 三、认为名牌就是名声,无论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名声搞大就可以创成名牌了。 海尔是我国公认的实施名牌战略成功的企业。我们应该用海尔的实践回答这些问题。 海尔是奇迹。从1984年亏损147万的小厂,经过17年的奋斗,发展到今天全球营业额600多亿的大企业,年增长率平均达到81,而且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是一个奇迹。 海尔是大海。海尔人的胸怀是海,他们面向世界。海尔的经营是海,它成功地进行着多元化经营。海尔的经验也是海,已经出版了许多研究书籍。 本文不是全面阐述海尔,只是侧重从名牌战略的角度对它做一些解析。 解析之一:海尔对名牌战略认识得最早,实施得最认真最持续 研究海尔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早在1985年,也就是海尔还刚刚起步,还处在困难阶段,就明确地提出了创造名牌的目标。 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发生在1985年,也是发生在海尔的起步阶段。谈论这个事件,许多人佩服张瑞敏抓质量的决心,但没有充分意识到他抓牌子的聪明。单纯地从物质效应来看,也许是可以不砸的,因为那些冰箱还可以修理。但张瑞敏要的是向全国消费者表态:我海尔就是对质量一丝不苟!76台冰箱的经济损失和造就了一丝不苟的名声,两者之间的得失是不成比例的。 想想看,那个时候,许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还没有树立起来,更何谈名牌意识?而海尔就明确了这个目标,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目前仍然有许多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很小,企业还没有更多的富裕资金,所以没有能力实施名牌战略,他们不明白,企业不是等大了再搞名牌战略,而是应该利用名牌战略搞大,海尔就树立了最现实的榜样。 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名牌战略是企业从小变大的催化剂,是从小成长到大的重要桥梁,而不是等到大了之后才能收获的成果。 是否把名牌战略放在重要的地位,现在仍然是我国企业和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这一点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但是成为怎样的制造基地,仍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粹的加工基地;一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的制造基地,这两种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解析之二:海尔的名牌培育遵循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 海尔品牌发展到今天,大约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 1984年到1991年为确立名牌阶段。 发生在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是这个阶段开始的标志,1991年获得驰名商标是这个阶段结束的标志。海尔不仅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而且逐步成长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和驰名的品牌。 1992年到1998年为迅速扩张阶段。 这个期间先后以“吃休克鱼”为理论根据,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使海尔企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而且这个时期大力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使海尔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了生产各类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是海尔扩展实力的阶段。由于实力的扩展,海尔品牌的名声进一步提高,海尔集团成了本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 1999年到现在为国际化提升阶段。 在国内坐稳了位子之后,海尔不失时机地进入新的国际化经营的新阶段。用张瑞敏的说法是“国内无名牌”。对自己品牌的要求,也由“品牌国际化”到“国际化品牌”。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不仅把自己的产品打到世界市场上去,而且要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经销和生产机构,海尔提出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海尔初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通过这样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海尔品牌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适合当时情况的恰当的目标和战略方针。 目前有些企业在认识到名牌的重要性之后,又犯了急性病,企图在一个早晨就把自己打造成名牌。他们或者迷信广告,认为只要把广告做得震天响,甚至发明了“地毯轰炸式”的广告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成为名牌;或者过分迷信策划和点子,认为只要有哪个指点,来一个什么绝招,就可以在几天之内成为名牌;或者花钱买荣誉,对这个奖牌、那个奖杯过分感兴趣,过分迷信,认为这些东西一到手、名牌也就到手了。事实证明,这些办法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出现一些流星式的所谓“名牌企业”,更多的则是花钱打了水飘。 即使有了名气,成了名牌。它的成长也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名牌阶段。 消费者看见你的牌子,确信你的产品好。 第二阶段:企业名牌阶段。 消费者看了你的牌子不仅确信产品好,而且确信企业好。(于是他们确信,在这个牌子下面的所有产品都是好的。) 第三阶段:社会名牌阶段。 名牌已经不仅仅是和某一个具体企业相联系、相对应,它可以和许多企业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麦当劳之所以能够进行连锁经营就是如此。中国的“全聚德”,创造它的原始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在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仍然活着。它们成了社会的财富。 这些清楚地告诉我们,名牌像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是逐步生长起来的。而不是按照主观意愿随便捏造出来的。所有真心搞名牌战略的人,必须踏下心来,准备并实际做持续的努力。 解析之三:海尔在实际操作中深刻地把握了名牌的实质 名牌的实质是什么?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那么先让我们看看海尔的三名话: 第一句话,“真诚到永远”。 对谁真诚到永远?对消费者。对消费者真诚到永远换取的是什么?换取的是消费者对海尔的信任和喜爱。不是一时的喜爱和信任,而是永远的喜爱和信任。这就抓住了名牌是最基本的实质,那就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以心换心的关系,是由于企业对消费者永远不变的真诚,换来消费者对企业真诚的、持久的、广泛的信任和喜爱的关系。 许多人不明白,以为名牌就是知名度,以为不论用什么办法,只要提高了知名度,就可以成为名牌。不错,确实有相当一些企业用一些绝招在很短的时间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但后来又怎样呢?不是很快又下去了吗。 企业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是靠三个度来建立和维系的。第一个度是信任度,消费者认为你真诚,你可靠。第二个度是美誉度,不仅认为你可靠,而且认为你干得好。第三个度才是知名度,这是在前两个深度基础上的广度的概念。 就是说,不是少数人知道你可靠、干得好,而是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你可靠、干得好。不首先建立信誉,而单一地抓知名度,即使建立了广泛的知名度,也会是像空中楼阁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化为乌有。 第二句话,“追求卓越”。 对“追求卓越”海尔有一个简明的解释:要干就要争第一。后面这句话可能是借鉴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EO韦尔奇的观点。他认为GE在选择产业的时候,必须选择可以做到第一第二的产业,否则就不要做。这话是不错的。但我考虑到中国的特色和目前市场竞争的特点,曾经建议海尔把这句话改为“要干就是一流”。因为根据市场竞争的原理,最好是多赢或双赢。“第一”有排他性,而“一流”则没有排他性。现在把“要干就是第一”改为“要干就要争第一”,加了个“争”字,也很好。 这句话包含了名牌包含的第二个关系,那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和同行企业之间的关系。名牌企业在各个企业之中不是普通的一员,而必须是佼佼者、领先者、出类拔萃者。 当然,所谓的领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什么范围领先,在什么方面领先,在什么时间领先,一切都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过去曾经有过的自行车的八大名牌,碳酸饮料的八大名牌,那是在对外封闭的条件下认定的,但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的品牌进入了,我国原来的这些名牌就在技术和经营等方面失去了领先性,也就很快衰落了。所以,在竞争对手中间领先是很重要的,即使不是各方面都领先,但至少有一个或几个重要方面领先。不然,你最多叫一个运行着的企业,但不能叫名牌企业。 目前,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还没有做到领先的企业,就企图成为最有名的企业。他们不是靠把企业做成佼佼者,而是靠炒作,甚至靠不正当竞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另一种误区是把“第一”变成了“唯一”,“老子天下第一”还不行,还要“老子天下唯一”,不分青红皂白,妄想消灭一切竞争者。结果闹得众败俱伤,自己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第三句话,“先造势,后谋利”。 这是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什么是“势”?很难解释得很清楚。自身的状态,自身的位置,会形成一种势;外界的名声,外界的评价,会形成一种势。势,在张瑞敏的眼中是那个可以生成“有”的“无”。所谓“无”在这里不是不存在,而是看不见它是存在的,只是看不见。 我们综合海尔的做法和经验,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名牌必须具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之间良性循环的关系。既善于用有形造无形,又善于用无形造有形。这个关系是实施名牌战略在操作层面上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没有这个关系的正确处理,前两个关系都很难处理好。名实关系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核心所在。 海尔非常注意用有形造无形,又非常注意用无形造有形。1985年砸冰箱,最奥妙之处并不在于一般理解的严格要求。这当然是严格要求。它的奥妙在于用有形造无形。造两个方面的无形:一个方面是职工的质量意识,这是无形的。另一个方面在消费者中间造自己的信誉海尔是一丝不苟、毫不凑合的! 这种用实造就的名,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言辞和形象俱佳的广告,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造就的名,一旦形成,就是结实的,不容易被破坏的。到了90年代中期,海尔的大发展阶段,用“吃休克鱼”的办法搞低成本扩张,就是另一个侧面,那就是把无形变有形。休克鱼虽然好吃,但是没有名牌还是吃不到的。而海尔正是抓住时机把品牌的扩张力由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对照海尔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两种偏颇:一种是孤立地造名,用空洞的言辞造名;一种是造了名,有了名不会用,不会转化为有形。 综上所述,海尔实际上抓住了名牌的实质,抓住了名牌包含的三大关系,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企业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有形和无形的关系,并相应地提出了通俗易懂的对策理念。所以,它总是敲到了点子上。 解析之四:海尔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实至名归”的方针 打造名牌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反过来套用“失败的企业大体是相同的,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道路”。 那么海尔的成功之路是什么呢?纵观海尔打造名牌的做法、策略和进程,我们发现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始终坚持“实至名归”的方针。 “实至名归”的第一层含义是“实”字领先。 首先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并且做出成绩来,用做出来的成绩去获得名声。而且必须是名实相符,不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海尔不是不要名,而是不图虚名,更避免图虚名得实祸。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他们花多大的力气抓企业内部管理就可以明白了。 “实至名归”的第二层含义是“实”要转化为名。 “实”可以转化为“名”,“实”必须转化为“名”。但“实”转化为“名”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自觉的,两者结果大不相同。这里的关系是要有正确而全面的品牌意识。有人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埋头苦干、不事张扬这样一种个人的作风直接搬到企业的经营中来,这是混淆了概念。海尔从一开始就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并把它集中到自己的品牌中来。 “实至名归”的第三层含义是“名”应该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甚至是最终的归宿。 这一点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的。他们之所以重视品牌,是因为品牌可以帮助他们卖产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从名牌战略的角度看,就有这样的问题发生:如果一些举措对品牌的成长和塑造有利而对于眼前的利润并无多大意义,究竟要不要做呢?企业的经营最终是要把自己的钱存入银行,还是最终把自己的业绩存入品牌呢? 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海尔的思维。 一个是研制能够洗红薯的洗衣机。仅从销售的角度看,这种研制是不必要的。因为不会有多少人买洗衣机去洗红薯,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但为了表示海尔对消费者意见的重视哪怕是看来不合理的意见也会得到重视,他们还是研制了这样的洗衣机。其实更主要的目的倒不是为了从这种洗衣机上赚多少钱回来,而是为了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海尔可以造出你需要的一切产品,包括“无理要求”产品。 再一个事例就是进入国际市场采取了先难后易的方针。其目的也是为了造名(海尔说“造势”)。德国市场即使准入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卖很多冰箱。但海尔的冰箱能够进入德国,而且有那样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这就增添了海尔品牌的名,进入其他国家也就是不在话下的事情。 在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今天,在文化力已经深深介入经济活动的今天,企业的最终业绩的表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方面,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明确企业必须获取利润。 第二阶段,与获取眼前利润相比,更重要的是占领市场。因为谁占有了市场,谁就能够永久地获得利润。 第三阶段,企业的根本发展表现在资本增殖上。 第四阶段,资本中的无形资本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低成本扩张。于是人们懂得了,利润是财产,资本是财产,品牌是更重要的财产。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家的经营业绩最终体现在品牌的成长上。他赚多少钱都可能很快流失,但如果真正地树立了品牌,那它将会长期起作用,甚至永不消亡。 “实至名归”的方针与海尔的媒介宣传策略 回顾海尔的成长历程,海尔名气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广告,它从没有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也不是靠类似价格大战之类的大策划和大动作;更多地是靠新闻宣传。有人说,这是因为海尔重视公关活动,和新闻单位的关系搞得比较好。 确实,海尔是重视和各种媒体搞好关系的这是现代大企业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但为什么能够搞好关系呢?搞好关系为什么就能够发挥作用呢?其中有一个关键所在是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那就是海尔出新闻。如果海尔没有新闻事实发生,想宣传报道也是困难的。 所以,在海尔,“实至名归”的这个“实”,除了上述的各层含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新闻媒体所需要的,当然媒体就会对海尔感兴趣了。 海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比较多,主要是因为: 一、海尔这个大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引起人们对它的特别关注。 二、海尔的创新意识比较强,一些具有导向意义的事情往往首先从这里做起来。张瑞敏到哈佛讲课,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一般不会引起什么特别的关注,但对中国来讲,这是“第一个到哈佛讲学的中国企业家”,代表着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面貌和水平,为中国企业家争光,这就是新闻了。 三、海尔的一些具体操作往往具有新闻色彩。有人说,海尔善于“编故事”(这话带有一些贬义)。我想,它的故事并不是编的,而首先是做出来的。进入德国市场的故事,难道是编出来的吗?但海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总能找到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这不是缺点,这是市场经济意识的表现,是优点。 四、张瑞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企业家,所以在海尔发生的故事中往往具有比较深刻的内涵。 五、海尔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善于捕捉这样的故事,并把它们及时总结出来提供给新闻界。他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错。 我认为,企业和新闻界的这种关系是非常宝贵的,它能够把企业的内涵及时地宣传出来,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本身的思考,借鉴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 说穿了,能够做到海尔这样,无非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本身有新闻;二是本身善于发现新闻;三是和新闻界的良好关系可以及时传播这些新闻。 就中国而言,一些大企业建立起健全的“*联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题材,可以通过这个体系及时准确地宣传出去。遇到了风险,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及时把自己的意见传播出去。信息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过去一般所认为的吹牛和张扬并不是一回事。 解析之五:海尔非常重视品牌管理,并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体系 品牌既覆盖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又是一个专门的领域。因此必须掌握品牌管理的本领。海尔在以下几点上有很成功的经验。 1、借用世界名牌起步,但到一定的时期摆脱“拐棍”,自己独立行走,独立发展。 海尔最初的品牌叫做“琴岛利勃海尔”。“利勃海尔”是它老师的名字。这是借名起步的策略。因为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中国消费者不相信中国的企业可以自己造出好冰箱,利用外国品牌是为了有利于开拓市场。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品牌逐渐缩短:“琴岛海尔”,最后是“海尔”,就成为完全独立的品牌了。 这个品牌的特点是简单,而且具有广泛的涵盖力。 我们提出,要有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牌,是就最终的追求目标说的,并不是排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策略。 2、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品牌的内涵。 海尔不断向自己的品牌注入新的内涵,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他们实际上是按照前面说的品牌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工作的。 首先把自己的品牌铸造成“产品品牌”。这是从冰箱开始的。“海尔冰箱”“名牌产品”,做冰箱的海尔产品品牌。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的冰箱好”。 第二步把它铸造成“企业名牌”。产品的多元化,海尔不只是冰箱,而是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这个企业好,因为这个企业好,所以它生产的东西都好。 第三步把它铸造成国际品牌。他们先提的是“品牌国际化”,后来又提出“国际化品牌”,这就是在向着社会名牌世界名牌进军。 3、与经营发展战略相配套,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 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是许多企业忽略的问题。而海尔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说是目前中国企业当中做得最好的为数极少的企业之一。 海尔的品牌体系可以称为“家族式的品牌体系”。海尔这个总商标是家长,下面有各个分商标,如同各个子子孙孙。冰箱是王子系列,洗衣机是神童和丽我系列,空调器是英才系列等等。这样的品牌体系和海尔的多元化经营比较好地衔接起来了。总品牌起到了总领全局的作用,分品牌起到了体现新扩展的作用。 一个好的品牌体系,其主要作用仍然在于和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 什么样的关系是最好的呢?老朋友的关系是最好的。总是在各种产品上出现的“海尔”就是消费者的老朋友。但老朋友如果没有新的话题,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分品牌就是新话题。所以,海尔的品牌体系既有老朋友的意思,又有新话题的意思。不断加强着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通过海尔的品牌体系,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海尔这个大家庭的兴旺和发达,因为它不断添人进口,不断有新的家族成员显示风采。 解析之六:海尔用名牌战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那么中国怎样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呢?江*同志去年10月22日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非常清楚地阐述了我们的基本战略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三:把外国企业的三个优势和中国的三个优势结合起来,建立起符合三个要求的世界制造基地。 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三个优势是: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中国的三个优势是:产业基础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三个要求是: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经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当然要考虑某一个方面的要素的情况,例如劳动力成本低的要素,但更重要的是靠“结合”,靠“综合”形成。 结合和综合的途径是多样的。有各种依托而形成的综合。依托本土市场,依托劳动力成本,依托资源的垄断,等等。 例如我调查过的中集集团,集装箱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7,相当于世界第二名到第六名的总和。它主要靠了两个优势的综合,本土市场优势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又靠着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国际化经营综合形成的优势。 例如我们的中药,本来具有资源、人才等优势,但是没有综合进现代手段,因此没有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把现代化手段综合进来,就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海尔创造了一种发挥品牌优势实现结合和综合进而造就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海尔的战略其实可以称为“名牌综合优势战略”。 开始的阶段,海尔并不具备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但它具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于是它引进技术,把德国利勃海尔的冰箱技术引进来,并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这就造成了技术、成本、本土以及管理的四个优势的综合,并首先在本土市场和外国企业竞争。事实证明获得了成功。整个中国家电业其实也是用以上办法获得成功的。 在这个过程中,海尔利用这种综合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利用品牌扩展提升了这种综合,品牌、信誉和企业的实力同步增长。 尤其可贵的是,在本土市场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它找到了自己的强项,并尽情地发挥了这个强项那就是以“星级服务”为口号建立起来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这个网络更提高了海尔品牌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现在,在国际竞争中,海尔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利用品牌形成的综合优势,进行新的综合,并造就新的优势。 张瑞敏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对记者的回答是一个典型的说明。他说,同跨国公司比,我们没有资本优势,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国际市场优势,我们惟一高于他们的是我们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我不是用这个网络去*外国企业,而是利用这个优势与他们合作, 我允许他们利用我们的网络卖他们的东西,以此来换取在国外我们利用他们的网络来卖我们的东西。很快海尔就和日本的三洋签定了类似的合作协议。 在美国等地方设厂,这是另一种品牌优势下的综合。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了。 我想,需要把名牌综合优势战略的内涵再稍微详细地说一下。 第一点,现实的市场竞争力都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要素可以形成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虽然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如果管理不好,效率很低,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很高。所以,不仅要注意形成竞争力的某些“必要条件”,还必须注意形成竞争力的“充分条件”。这就是要对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平常我们说“整合”。 第二点,要进行整合、综合,必须首先发现和发挥自己已有的优势,以此为立足点和人家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 第三点,这种综合和整合是有方向的,关键是谁主导综合和整合?综合和整合之后谁成为主导? 第四点,能够成为主导的依托是多种要素,资本、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等,但最重要的、最有发展潜力的、最有主动性的依托是品牌自己的品牌。 中国的汽车工业,其实就是由于失去了品牌成为外国的附庸。我认为,最有前途的中国汽车企业应该是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当然还需要恰当的策略。 第五点,自己的品牌只能靠自己创造,一定情况下,品牌是可以引进的,但最终品牌是“引而不进”用别人的品牌,用一百年,品牌还是人家的。一切有志气的中国企业家,应该着力于创造自己的名牌。 第六点,中国具有的三大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为中国企业创造自己的名牌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条件,如果加上强烈的名牌意识、恰当的名牌战略操作,自己的品牌是完全可以在世界上树立起来的。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就可以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综合和整合,把外国企业许多好的要素综合进来,既能做到“吃羊肉而不变成羊”,也能做到“与狼共舞而变成狼”。海尔就是成功的一例。 总之,企业家是整合资源的能手,善于用品牌整合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是最高明的企业家。张瑞敏就是这样的企业家。更多相关文档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中国企业的误区 (7121字)BICC有效提升广告效力 (5876字)浅谈我国企业如何进行体育赞助 (5275字)客户保持与合作伙伴战略的实施 (3193字)*司核心能力的持续发展分析 (5845字)企业战略转型实施要点:以中兴通讯为例 (5864字)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来源 (5576字)动态战略能力及其决定因素 (4852字)企业如何执行系*略 (3600字)企业动态战略管理研究 (4354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 Email: 站长统计 名称因时因地而异,见之于文献的尚有“信局”、“民信局”、“批信局”、“侨信局”、“汇兑信局”、“华侨民信局”、“批馆”、“侨批馆”、“汇兑庄”、“侨汇庄”等多种不同称呼。The Chines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18821891,Amoy,Swatow and Kiungehow;寒潭:华侨民信局小史,载南洋中华汇业总会年刊,1947年,第60页。杨建成主编:侨汇流通之研究(南洋研究史料丛刊第十五集),台北:(台湾)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4年,第96132页。关于侨批局的组织网络、营运网络及其企业制度特点,请参阅本人的另一篇论文:“网络化企业与嵌人性:近代侨批局的制度建构(1850s一1940s)”,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杨建成主编:侨汇流通之研究(南洋研究史料丛刊第十五集),台北:(台湾)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4年,第9395页。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史料丛刊,第29种),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1922页。参阅戴一峰:闽南华侨与近代厦门城市经济的发展,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厦门市档案馆:“*三年八月八日闽行致总处总务处专字第8号函”,48宗19卷,见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行史资料汇编编委会编: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行史资料汇编(19151949),(以下简称汇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页。厦门市档案馆:“*三年九月二日闽行致总处总务处第57号函”,48宗19卷,见汇编第23页。厦门市档案馆:“*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厦号致闽行函报厦埠每年汇人侨汇约数及与交行订立通汇和约事”,48宗49卷,见汇编,第87页。厦门市档案馆:“*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厦号致总处书字第15号函洽厦埠南洋汇兑拟另托港商炳记、捷盛两庄代理事”,48宗57卷,见汇编,第88页。杨建成主编:侨汇流通之研究(南洋研究史料丛刊第十五集),台北:(台湾)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4年,第92,114115页。闽行最终是否与炳记建立代理关系,笔者目前所见的资料尚未能确定。在有关的档案中,仅见到闽行与捷盛的来往业务记录。厦门市档案馆:闽行案卷,汇编,第169页;吴承禧:厦门的华侨汇款与金融组织,载社会科学杂志,第8卷,第2期,第204页。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217页。*十八年下期闽行营业报告书,见汇编,第138页。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史料丛刊,第29种),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120页;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218页。厦门市档案馆:“*二十六年二月十六日闽行致总处业字第4605号函”,47宗2263卷,见汇编,第157页。厦门档案馆:47宗235卷,“*二十二年一月九日闽行致总处业字第224号复函”,见汇编,第154页。厦门档案馆:“闽行与永捷通信局办理侨汇的来往函件”,全总号47、目录号1,案卷号1497。21据汇编第124、170、172页资料计算。22以往侨批业界习惯上按经营职能将国内侨批局分为三大类:即头盘、二盘和三盘。头盘局系指可以直接在东南亚收取华人移民信款的侨批局,它们或系在东南亚设有分局的国内侨批局总局,或系东南亚总局在国内的分局;二盘局指接受东南亚侨批局委托,办理传驳内地信款的侨批局,三盘局则指负责将东南亚华人移民信款最后派送到国内收信款人手上的侨批局。23中国银行泉州分行行史编委会编:泉州侨批业史料,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04105页;汇编,第157页。24厦门市档案馆:“*二十六年二月十六日闽行致总处业字第4605号函”,47宗2263卷,见汇编,第157页。25厦门市档案馆:“厦、泉中行侨汇组办事细则”,47宗2236卷,见汇编,第164167页;张公量:关于闽南侨汇,中国银行泉州支行印行,1943年,第23页。26“本市民信业对中行附办民信已开会议定对策”,厦门江声报1937年4月13日。27该函载厦门星光报1937年4月20日。见泉州侨批业史料,第32-33页。28“本市民信业对中行附办民信已开会议定对策”,厦门江声报1937年4月13日。29张公量:关于闽南侨汇,中国银行泉州支行印行,1943年,第25页。30厦门市档案馆:“*二十七年四月二日闽行致粤行函附件”,闽行案卷,见汇编,第171页。31参见汇编,第251-254页。32厦门市档案馆:“*三十五年一月十八日闽行致海外各委托信局函”,47宗1146卷,见汇编,第549页。33厦门市档案馆:“*三十六年二月厦门分行属行务会议各行处业务报告与议决案”,47宗3035、3398卷,见汇编,第486-489页。34厦门市档案馆:“*三十六年八月二十九日闽行致总处业字第146号函”,47宗1546卷,见汇编,第542544页。35厦门市档案馆:“*三十六年九月十五日闽、粤两行关于加强吸收侨汇之建议”,47宗3295卷,见汇编,第546549页。36厦门市档案馆:“*三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闽行致总处函洽侨汇业务”,47宗1546卷,见汇编,第550551页。37厦门市档案馆:“*三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闽行致总处函”,闽行案卷,见汇编,第551页。38厦门市档案馆:“*三十四年八月厦门分行属行务会议记录”,47宗3037卷,见汇编,第481485页。39厦门市档案馆:“*三十六年八月二十九日闽行致总处业字第146号函”,47宗1546卷,见汇编,第542页。40厦门市档案馆:“*三十六年八月二十九日闽行致总处业字第146号函”,47宗1546卷,见汇编,第543页。41厦门市档案馆:47宗3035、3398、3033、1546卷,见汇编,第496、502、542、544页。42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华侨档案史料(上),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376页。43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华侨档案史料(上),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386388页。44参见汇编,第442、541-542页统计资料。45参见汇编,第445页。46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华侨档案史料(上),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361页。47J古斯费尔德:传统与现代性:社会变迁研究中误置的两极,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319页。 更多相关文档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 (3754字)企业以人的绩效为本 (3533字)从竞争战略角度解析格兰仕与沃尔玛的差距 (7921字)淘汰传统模式的组织创新 (16342字)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8567字)MBO:国企改革新话题 (4110字)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5997字)企业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 (4770字)跟随产品去流浪从产品生命周期看中小企业的产品策略 (5181字)企业战略之隐性机制 (4501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 Email: 站长统计 ./stat.php?id=939713&web_id=939713 language=JavaScript charset=gb2312 悖馐堑谌闼俣龋谒囊簿砍闲牛睾贤匦庞簧倜拔绷拥牟罚阶约旱纳缁嵩鹑巍谖澹衅笠导业木瘢蝗媛凼銎笠涤写葱戮赫木瘢康饕坏阋压衅笠档男形驼男形嗲稹形菹芊煞妫莺焱肺募匦胱龅胶焱肺募凰悼梢宰雒凰挡豢梢宰觯徊豢梢宰稣飧鍪拢焱肺募裁凰悼梢宰鲆裁凰挡豢梢宰觯谧袷叵芊煞娴奶跫拢饧露云笠涤欣揖涂梢宰觯僖桓霾淮笄钡睦永此担幕?*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第一没人念书,第二思想劳动很有问题,不能当初说错了,下发了一个文件,凡是有病的可以回城,当时上山下乡脑筋比较灵活的知识青年研究这个文件,明白了,马上到医院开一个假证明,说我气管不好,哪不好,当时没人核对,证明真的假的,有证明回去吧,出国当兵工农兵大学生,比较老实的知识青年研究这个文件,我没有病,我不能回去,接着再下发第二号文件,符合什么什么条件也可以回城了几年下发最后一道文件了,凡是过去上山下乡现在都可以回城了,但是到那时候再回来的时候,一切机会都没了。各位领导认真钻研党中央的文件,认真学习中央领导的讲话,企业的行为和政府行为不同,善于在危机当中抓住机遇,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的表现之一。更多相关文档中小企业发展策略 (2564字)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目标与选择 (3723字)本土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战略 (6575字)加快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13872字)中国建筑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0273字)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4572字)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6312字)绿色营销趋势下企业绿色管理战略初探 (5251字)战略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途径 (4323字)企业战略分析中的市场信号辨识研究 (2288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 Email: 站长统计 2、推进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筑工程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建筑职工的失业保险意义重大,要结合推行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城镇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特别是施工一线职工的失业保险制度,加强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和管理,失业保险金要用于保险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3、加快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建筑工程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建筑工人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工伤和医疗保险应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原则。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规定专款专用,加强保险基金监督,防止挪作他用。 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来看,国有建筑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将成为未来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为核心,必将引起其他配套机制的改革和跟进,其中包括政资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政府框架、企业管理、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税制度、会计制度、以及民商法规等各方面的变革,这些制度的变革,主要是围绕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来开展的,但是从深层次上看,这些制度变化恰恰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的经济发展势态来看,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要以改革为动力,加强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企业内部管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解决企业历史包袱问题,采用各种措施增资减债,改善企业负债结构,使企业轻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增强活力,大大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效益。优质、高效、快速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向社会提供质量优良、功能完善、价格合理的建筑产品。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企业改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改善城乡面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筑业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我国建筑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加大改革力度,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取得发展,并争取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让我们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积极探索和推进建筑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取得新的突破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更多相关文档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4572字)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6312字)绿色营销趋势下企业绿色管理战略初探 (5251字)战略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途径 (4323字)企业战略分析中的市场信号辨识研究 (2288字)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 (4325字)实施ERP 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4174字)产业演进中的中国企业战略并购问题研究 (4408字)中小企业通向技术创新的捷径:产学研合作 (3256字)企业发展战略意义论 (4536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 Email: 站长统计 20 class=chgcolor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分析 (4211字) 我国房地产企业市场定位策略研究 (3587字) 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驾驶舱 (2934字) 谈谈企业的差异化战略 (3174字) 发电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探讨 (6366字) 安全投资方向决策的研究 (7221字) 企业家权力制衡机制与企业治理模式 (11256字)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4815字)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1) (4337字)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4719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 Email: 站长统计 展相协调及物流内部各环节相协调。物流管理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因此,企业应加强物流的管理,以获取竞争优势。改善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有利于内部充分挖潜,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轨道;有利于促进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积极引进各项现代化管理方法;有利于通过综合治理,促进企业的整体优化。3.4 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模式从物流的内涵和功能可知,发展现代物流对企业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可以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再为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做出贡献。若从长远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定位,则要将物流从企业日常管理系统水准升华到经营结构层面,建立起战略物流的理念,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3.4.1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模式通过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在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划指导下,普遍推广普及物流管理技术,使物流逐步成为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3.4.2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步骤(1)物流系统设计。应从成本核算和工作作业环节的最小单元开始,以降低成本和系统优化为原则,对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确定物流活动内容和管理范畴。(2)明确企业物流服务的主体。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发展完善企业自我服务的物流系统(像天汽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还是将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生产活动中剥离出去(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应对企业物流功能剥离退出成本和物流经营费用进行科学的测算后进行决策。(3)积极引入JIT、MPRII等管理技术,按供应链理论对企业内的生产管理进行整合,还应按物流管理思想对销售系统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配送能力、市场反应速度和售后服务水平。(4)建立企业物流的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5)按ABC会计核算方法建立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制度。这包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预算、物流收益评估的方法和规范。(6)建立企业物流组织,保证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3.4.3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战略的展开方向对物流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向社会提供优良的第三方服务。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企业发展战略:(1)在市场细分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市场定位决策。(2)按ISO9000或类似的标准,对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质量设计。将企业服务承诺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便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3)引进EDI、GPS及条形码技术等,开发企业的物流服务信息系统。(4)对上述内容进行包装,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服务营销策,组织专门的营销队伍开拓市场。(5)对企业可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合理定价。(6)对企业的网络化扩张形式进行设计,以便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网络扩张可以是直接投资,也可以采用战略联盟或相互代理等各种方式。3. 5注重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我国物流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资本、技术和能力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差距。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普及了知识,提高了对物流与采购的认识。但从总体上看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