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10王淑芬(可以).doc_第1页
社会调查报告10王淑芬(可以).doc_第2页
社会调查报告10王淑芬(可以).doc_第3页
社会调查报告10王淑芬(可以).doc_第4页
社会调查报告10王淑芬(可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全 日 制 普 通 本 科社 会 调 查 报 告学 院: 环境经济学院 专 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姓 名: 王淑芬 学 号: 201021020122 指导教师: 李丽 2013年 8 月 18 日山西财经大学社会调查报告表姓 名王淑芬评定成绩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前马寺村封山育林政策推行状况的调查社会调查时间2013.7.23-2013.8.4社会调查地点嘉祥县前马寺村社 会 调 查 主 要 内 容前马市村长期的开山和石锯产业的发展,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环境和山石资源,也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健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县政府在近两年大力推行封山育林的政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山石资源。但同时封山,也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收入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所以,围绕封山的利与弊,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封山育林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为前马村山石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整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指 导 教 师 评 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关于前马村封山育林政策推行状况的调查一 调查背景前马村位于嘉祥县南部山区,背靠两座山,山石资源极其丰富。近几十年来,村民们也一直靠开山,买石头为生。山石开采及其加工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山头承包给个人,承包商雇人开山采石;然后由车辆运到石锯上加工成各种板材,或用于雕刻;石锯加工废弃的石渣被运往石子厂 、石灰窑加工利用;部分人到外地承包工地,为天青石提供销路。虽然山石开采使村民得以致富,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诱发人们对山石无序的开发,从而获取日常生所活需的费用,大量树木被砍,成为荒山;开采业户在利益驱动下,违法半框、乱砍滥筏树木,大大浪费了资源;机械设备上山以及大型石灰窑、石子机的开工建设,采石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绵亘数里、松柏遍布的山体面目全非;碎石机的轰鸣声、过往的货车以及石锯都带来了噪声污染;石锯产生的泥浆部分排到田地,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板结;石灰窑排放的烟雾、车辆製起的尘土造成了大气污染;道路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运输石子、灰粉、石硝、石灰等石材超过道路的承载量,部分道路塌陷,破损严重。再加上石子、灰粉、石硝、石灰及其它粉尘撒落,使得晴天时,路上满是白色粉尘,每逢下雨时,道路十分泥泞。为了缓解污染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县政府提出“封山育林”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山石资源,但由于缺乏替代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二 调查目的与方式(一)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调查村民对当前环境严峻性的认识程度及对“封山育林”政策的拥护程度,寻找与发现“封山育林”政策存在的问题,为封山育林政策提出建议,保护珍贵的山石资源。(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是当场填发并收回的形式,共发40分,实收40份,作废六份。三 调查结果 四 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从现状来讲,开山给村里的土地带来了严重影响。村里一半的土地出现了板结减产,5.88%的庄稼不能成活,特别是靠近石锯厂的土地寸草不生,成了堆放石料的弃田。山石资源丧失的同时,土地资源的危机也在逐渐爆发。开山石锯的粉尘、烟雾也给村民的健康带来威胁。石锯在加工石头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石灰窑产生的烟雾,导致太阳辐射量的减弱,大气污染烟、雾的形成,酸雨的出现及大气能见度的降低。人体长期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引起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甚至诱发肺癌。粉尘也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易引起肺部疾病如尘肺、肺部粉尘沉着症等。在噪声方面,有报道指出,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易形成噪声性耳聋;噪声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引发各种疾病。由于噪声的作用,会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声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而90分贝则是道明确的坎儿,超过90分贝后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就不明显了,这种噪声对绝大部分的人都有不良影响。石锯及过往货车产生的噪声远远超过90分贝,长期在石锯工作的人免疫力较低,易诱发一些疾病,且经常出现耳鸣,严重的听力下降。并且,石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即使在深夜也嗡嗡作响,这使得附近的村民没睡安稳过,晚上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噪声污染引发的睡眠不足也使他们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有20.59%的被调查者说自己不能忍受这种噪声,但为了家庭受入不得不忍受。因此,实行“封山育林”政策是势在必行的,也是保护山石资源,改变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而且,虽然推行“封山育林”的政策在很短的时间里,确实带来了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晚上不会再听到石锯作业的声音,过往的大卡车也减少了,村庄寂静的夜晚回来了;道路上的白色粉尘也不见了,不用全副武装再出门了;被开去了一半的山头也不再那么光秃秃的了。 其次,从村民的环保意识上来看,42.42%的人认为应该保护山石资源,有20.59%的人意识到当前环境问题是严峻的,也有38.24%的人支持“封山育林”政策。可见,村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在增强。这为封山育林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只有与群众密切结合了,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没有群众的支持将会寸步难行。所以,封山育林政策的推行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将群众放在首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但这也是远远不够的。仍有44.12%的人不支持封山育林政策,有32.59%的人对开山和石锯带来的污染漠不关心。所以,需要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最后,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封山育林政策存在问题。政府过度强调生态建设而忽略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只有29.41%的人家庭收入是不依靠开山和石锯的,其他人或多或少都与山石资源有关系,而封山后意味着许多的村民失业,并很难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即便有,也是收入比以前低的多。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政府并没有为解决这些失业问题给出具体的办法,只是从大的方向上提出转型发展,但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曾鼓励村民种植金银花、菊花等经济作物,前期投入了挺多的人力物力,但后期基本不管不问,使得许多村民亏本,欠下外债。政府也没有考虑到现实的物质条件。生态保护需要雄厚的经济和先进的技术做支撑,当前农村不具备这些条件。只有经济发达了,村民的生活得到满足,才有可能关注环境建设。村里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开山采石为主,收入少,缺乏先进的技术指导,一直沿用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低下。虽然很多人拥护“封山育林”政策,但在环境与收入之间做抉择时,50%的人会选择牺牲环境获得高额收入。这就使得许多村民白天休息,夜间偷偷上山采石。虽然政府制定了严厉的惩罚制度,但村民们宁愿交罚款,也要采石换取高额利润。我觉得这不怪村民,政府在封山问题上有些冒进,太过理想化。政府没有事先做好规划循序渐进,忽略了村民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事先安排好村里大量的劳动力,必然会一起村民的不满。五总结我觉得,政府在提出这一政策之前,应该在村民之间进行走访,了解村民们的态度以及他们考虑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层次上制定一个总体的规划,明确封山育林的目的与原则,分析推行封山育林政策所存在的障碍,从宏观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划定年限与各个推行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在村民中大力宣传封山育林政策,使村民意识到封山是必然的趋势,同时,鼓励引导村民进行产业转型,协助村民进行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孔孟文化,对离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开发,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合理有序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为政策的实施做好准备,并选择几个乡做试点,率先进行封山育林,一方面累积大规模推行的经验,一方面,用事实来说服村民。第二阶段,建立在第一阶段所累积的经济基础上,全面的进行封山育林,取缔残留的石锯、石窑和小石子机,对违规者进行说服教育,在各个山头上植树造林,并安排专人养护,为后人造福。第三阶段,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封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整个政策进行反思,发现不足,制定后期的改进和弥补措施。 然后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制定各个方面的详细规划,并在各个阶段进行落实,尤其要注意产业结构的转变,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妥善安排,保障村民的正常生活不会受到影响,收入不会下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在政策的推行过程中,还需要招纳环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整个过程提供专业科学的指导。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1. 环保与教育相结合 把农村环境宣传教育试点与学校环境专题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在农村学校大力普及环境知识和环保理念。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号召他们向自己身边的人宣传环境的重要性,以点带面,吸引父母和邻里关注环保,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封山育林的建设中去。还可以有组织的鼓励学生们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将他们纳入环境宣传队伍,充分挖掘学生作为环境保护的宣传队和生力军作用,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环境文明素养和环保参与积极性。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优越性,及时报道宣传农村封山育林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用真实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做有信心,逐步推动封山育林工作的深入开展。3.加强政策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要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境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宣传封山育林政策及相应的惩罚制度,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普遍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保护山石资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把环境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境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农村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制作一些以破坏环境为题材的警示教育片在农村巡回放映,使他们意识到环境问题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将查处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公之于众,以案说法,唤起农民的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农民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自觉性。4.坚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等各种载体,采用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用,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带动整个农村封山育林政策的深入推进。经过这次调查,深有感触。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我们也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但具体的实践过程却难上加难。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牺牲健康为发展代价的经济,绝不是长久之计。这种以过分依赖资源和粗放的增长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资源经济能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人类的发展和延续将会被阻断,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我们更应该行动起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我们想要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这就需要找到环境、资源和经济的平衡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详细的规划,用发展、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我们需要铭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不矛盾的,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环境。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失去对环境的保护,更不能因为以保护环境为由在发展经济问题上畏缩不前。出路还在于发展经济。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