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doc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doc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呀,总算尽心了。河内带遇到饥荒,我就迁移那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居住,又搬运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河东遇到饥荒,我也用同样的办法。我看邻国的政府,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但相邻各国的百姓没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没见增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不应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嘛!”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 “种庄稼不耽误农业的时令节气,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只要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捞,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进入大山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啦。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了。老百姓对自己终身的生养死葬不担忧,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剌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在一家五亩住宅的场地上栽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鸡、狗、猪的饲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家百亩的耕地,不要去妨碍他们按时耕种的时机,几口之家,足以不受饥饿之苦了;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拿孝愤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给老百姓讲,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着或者顶着沉重的东西艰难地步行在道路上。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丝织衣服、吃着香味可口的肉,老百姓不再忍饥不再受冻,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的。 “诸侯贵族家的猪和狗吃掉老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啊。这种说法,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再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刀的过错啊。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 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文章有破有立,笔锋犀利,极富说服力。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 1善于运用比喻加强驳论的力量。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来比喻梁惠王和邻国当政者。作者先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个问题让对方自己下判断:“不可。”然后就拿这个判断做根据,指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同邻国当政者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因而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当然办不到。这种巧于比喻,使比喻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加强自己论证的写法,是孟子文章的一个显著特色。 2 繁简恰当,增强了论辩力度。例如,先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与河内”,再说“河东凶亦然”,用“亦然”来代替“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与河东”。这样写就简练多了。又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也。”这是一层意思。既然一个国家能达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程度,那就能够做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又是一层意思。各层意思扣得很紧,前_层是后一层意思的前提,后一层意思又是前_层意思的结论,同时还是再下一层意思的前提。这样层层进逼,让对方承认了层,就不得不跟着作者推论,一层一层地都加以承认,这就达到了论辩的目的。如果只图文章的简括,在第_层意思之后,就匆匆忙忙地作了结束,如这样写:“夫如是,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从文字上看是简括了,但是失去了辩论的力量。 3 妙用排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巧用对偶,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 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三个“者矣”,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大大地加强了论辩的力量。 “移其民于河东”和“移其粟于河内”,“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库序之教”和“孝悌之义”,“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