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蓝 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王蓝 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王蓝 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王蓝 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王蓝 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黎锦晖的音乐创作理念与实践开题报告学 生 王蓝指导教师 黄雪三峡大学 科技学院一、课题来源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黄雪老师拟定二、研究目的及意义黎锦晖(18911967)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登上中国乐坛的音乐大师。他为当时还生活在封建社会阴影下的中国孩子们写的歌舞音乐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风靡全国,以“美”和“爱”的甘露,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田。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确立了中国儿童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的新体裁、新乐风。20年代中后期,作曲家又为成年人谱写出别具一格的“时代曲”,在城市平民大众之中广为传唱,开中国流行音乐之先河。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音乐家,除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之外,他“试图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开拓性的作用”。黎锦晖以个人的力量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专门的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为黎锦晖个人理想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黎锦晖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的分析,来看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这个时期,音乐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从而促进和推动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三、阅读主要文献,国内外学术动态及本课题的主攻方向1、黎锦晖与黎派音乐 孙继楠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22、当传统遭遇现代 项阳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63、中国音乐简史 夏滟洲、王小龙、陈永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4、黎锦晖早期音乐创作理念与实践 李奇华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45、访问黎锦晖先生的记录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105号,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印,19596、黎锦晖为什么写“黄色歌曲”邢雄志 交响1989年第1期(总第43期),第2931页。7、明月之歌 编者的几句话 邓湘寿 上海同声书局1930.78、中国音乐学 要点实录 李岩 2002年第一期9、山东歌声儿童音乐问题 黎锦晖 1984年第2期10、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 访问黎锦晖先生的记录 张敦智、陈彭年 105号 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编1959年11、中国现代音乐家论民族音乐近十五年来的新音乐 吕骥 1984.712、儿童文学研究 黎锦晖和儿童歌舞剧 盛撰昌 198213、学堂乐歌考源 钱仁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14、文化史料 我和明月社 黎锦晖 19821983年第3、4辑,中国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 15、音乐分析创作导论 李贞华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8黎锦晖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的学术动态:当前我国对黎锦晖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的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如孙继楠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项阳著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上当传统遭遇现代、夏滟洲、王小龙、陈永著中国专业音乐的崛起中国音乐简史等等,这些著作中对黎锦晖的音乐创作理念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孙继楠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中,就黎锦晖的可靠史料和史实,生平创作的歌曲和创办的“明月社”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创作理念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音乐;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黎锦晖考虑到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当他尝试着将原本为独唱曲的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逐步改编为歌舞表演形式在校内外游艺会中演出并普遍受到孩子们欢迎时,“儿童歌舞表演曲”这一崭新的音乐品类,开始引起他的高度重视。经过努力探索,几年中陆续创编出一大批这类体裁的作品,成功率之高,至为罕见。其中除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外,因为你、好朋友来了、寒衣曲、努力、吹泡泡、蝴蝶姑娘等,在全国各地普遍流行,也是往后明月社演出的保留节目。随着留声机和唱片等媒介的传播,影响遍及海内外。歌舞表演的基本特点是:集音乐、诗歌、(童谣)、舞蹈(自由体操)与一体;内容健康向上,教育孩子懂礼节、献爱心、热爱大自然、增长新知识;表演生活化,词曲平易;登场人物可多可少,无需复杂的服饰或道具,校内外皆可歌之舞之。二、时代曲;黎锦晖“平民音乐”思想的另一表现,是他继儿童歌舞创作以后,又将“时代曲”这一新的、为成年人所接受和欢迎的歌曲品类,通过创作实践推向社会,并由此形成一代乐风,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先河。三、爱国救亡及抗战歌曲;黎锦晖音乐创作生涯中,除写有大量儿童歌曲和时代曲外,还有为数甚少的爱国救亡及抗战歌曲。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的,总理纪念歌是他最早写的爱国歌曲,也是这类歌曲中影响最大的一首。此后几次国家的重大事件中,黎锦晖都有这类歌曲不断问世。2、夏滟洲、王小龙、成永著中国专业音乐的崛起中国音乐简史中,就黎锦晖作的几首歌曲和创办的“明月社”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儿童音乐创作理念及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一种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体的新型儿童音乐体裁。它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表现题材,以孩子气、歌谣体的白话歌词,采用民间风味的音乐素材,谱成口语化的富于表情与动作感的优美歌调,并以边游戏边唱歌和载歌载舞的方式演唱。黎锦晖将它们分为四类:第一类:“表演对唱,配合与生活化的舞姿”,如好朋友来了,变现三个好朋友陆续敲门进来,对唱对舞表演朋友见面的礼节和问候,歌词为日常用语,歌调也似娃娃口语,低龄儿童也能边游戏边唱歌,自其诞生以来一直流传至今。第二类:“对唱配合双人舞”,一过门为舞曲,如蝴蝶姑娘,以姑娘与蝴蝶的对歌对舞,表演形式类似于民间歌舞小戏小放牛。第三类“编配歌舞”,有领唱、气场,而舞蹈队列不断变化,如吹泡泡,一人领唱领舞和多人齐唱齐舞,变现孩子们吹肥皂泡泡的游戏。第四类:“用歌队伴唱和舞剧(式)的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有孩子扮成秋香和小羊,做哑剧式的舞蹈表演,以歌队伴唱,对一生孤苦伶仃的牧羊女寄以无限同情,并表达孩子们对社会不平的思索;旋律婉转流畅,纯朴亲切,略带沉吟和怜惜的意味,有民间叙事小调的意味,而又更为清新动听。二、儿童歌舞剧;在歌舞表演曲基础上的提高发展,同样采用了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相结合得方式,而又配合与舞台艺术的多种手段,对具有一定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展示。代表作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神仙妹妹、小羊救母、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小利达之死等。按照歌、舞、剧和表演的配合结构方式,黎锦晖也把它们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剧为主,歌舞为宾,实际上近似轻歌剧”。如他创作最早的麻雀与小孩就属于此类。只是以拟人化的老、小麻雀和少年三个角色,演出了一个寓意于教育儿童要善良、诚实和用于改正错误的故事。全剧音乐基本采用选曲填词的方法,所选曲调有学堂乐歌所用外国曲调,有中国民歌、民间曲牌,所选曲调又经性格化的处理和翻旧为新版的改造,从而使之切合与剧情的发展和角色情感的变化。此剧被认为是由黎锦晖开端的中国新歌剧最早的一部代表作。第二类:“以歌舞为主,剧为宾,是纯粹的歌舞剧”。如:葡萄仙子以拟人化的葡萄仙子和动物昆虫等角色,表现一个寓意于借自然和谐之力保卫劳动果实的童话故事;三只蝴蝶表现三只蝴蝶经历风雨雷电与菊花不容等考验,而最终在花丛中飞舞的故事,寓意于教育孩子要不拍困难坚持到底。两剧音乐都随舞蹈表演层层推进,歌腔随时变化,而使音乐气氛与角色情感的波动相适应。第三类:是“回旋式”的歌舞剧,如七姐妹游花园,全剧采用独唱、轮唱、齐唱、合唱、等形式,而以七姐妹穿着不同服装轮番上场歌舞和间插“布花仙”的舞蹈,类似于“时装展示会”,在当时不失为是一个新颖别致的创举。第四类:是“用合唱来阐明乐舞,用舞剧来发挥乐歌”的歌舞剧。如白居易同名长诗为歌词谱写的长恨歌就属此类。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表演形式和音乐体现等,都是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舞剧,而又从这两个方面都吸收和融化了可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法,从而成为了中国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音乐剧形式。他的儿童音乐作品曾广泛流行于全国,活跃了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并对后来的歌舞剧和新歌剧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3、项阳著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上当传统遭遇现代中,就黎锦晖作的歌曲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创作理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曲调流畅顺口,这是黎锦晖作品的显著特点之一。翻开它的作品,处处都可以感到这一点。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儿童歌舞剧及儿童歌曲。许多作品既有明显的童谣风,又十分上口和自然。这里仅举一例,如儿童歌舞剧神仙妹妹中的“老虎叫门”唱段,当时在民间作为哄孩子的民谣广为流传。这首歌曲深入人心,流传到如此程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二、黎锦晖善于细腻地刻画各种情绪,展示生动鲜明的形象,这种例子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说俯拾皆是。如麻雀与小孩中借用学堂乐歌的音调写成的飞飞曲一转的音乐,把老麻雀带小麻雀初学飞行时的无限喜悦与耐心的母爱之情活脱脱地展现出来。歌舞剧小小画家中三位先生轮流教训小主人一折,更是诙谐有趣,听来让人忍俊不禁。至于最富代表性的一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诚如黎锦晖所说,“若是唱得好,演得好,的确可以使人流泪。”三、黎锦晖善于吸收民间音调作曲,词曲结合得很好。这一点特别在他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中有着突出的反映。二十年代以前的学堂乐歌时期,许多作品多为外来曲调的填词,其中不少相当晦涩难唱。黎锦晖善于运用并赋予民间曲调(曲牌和名歌)以新的生命。他在创作中对传统的民间移调或“保留原有曲调,改变唱腔,或取作新曲主题,加以发展。” 这既增强了作品吸引人的亲切感,又使人易学易唱易记,确实是很大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他的儿童歌舞音乐中就有如银纽丝、打开门等曲牌三十个以上,有的被多次变通使用,有的干脆就用了民歌的原曲调(如麻雀与小孩中用“苏武牧羊调”填词的“慰问”、“忏悔”两折)。黎锦晖音乐作品的曲调来源不外民间传统音调、自制曲调、外来曲调、他人创作曲调的利用等几类,而民间传统音调在他的创作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他对于西方的运用则不如民间音调用得自如;可以说他是二十年代运用民间音调进行音乐再创作的大师。四、黎锦晖音乐创作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节奏简单明了,音域普遍较窄,很适合于一般群众歌唱。儿童歌舞作品自不必多说,就是他为成人所写的作品也是如此。他照顾到一般群众的演唱能力和特点,多用简单的节奏,八分音符为主的腔调安排,旋律不过分曲折绕口,却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他的作品又多在中声区徘徊变化,音域一般不超过十度,只极个别的达到十二度,对没有专业训练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十分相宜,所以一经推出就能很快得到流传和推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关键词:黎锦晖,理念与实践,音乐创作,儿童歌舞剧,音乐教育四、研究的内容、途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黎锦晖及其音乐创作的简介 1.1黎锦晖生平简介 1.2黎锦晖多元的音乐创作 1.3黎锦晖音乐作品的特点;2、黎锦晖音乐创作理念与实践 2.1黎锦晖音乐创作理念的形成 2.2黎锦晖以儿童创作为主的创作理念 2.3黎锦晖以爱国思想为理念的音乐创作 2.4黎锦晖流行音乐的创作 2.5黎锦晖音乐创作理念的实践;3、黎锦晖为推动中国音乐教育所作的贡献及影响 3.1推行新的“惟美”的音乐教育理念 3.2推行“平民”音乐教育理念 3.3创新音乐教材的内容和形式3.4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功探索; 本课题研究的途径: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搜集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并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五、研究的主要阶段、进度:2009年11月23日下达课题任务书2009年11月2010年1月完成“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报送指导老师指导修改2010年2月2012年4月完成论文的初稿报送指导老师指导修改2010年4月10日20日完成论文正文修改工作2010年5月20日6月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六、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争取入选优秀学生论文,在2010年5月20日6月进行论文答辩七、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通过上网搜集并阅读了关于黎锦晖的音乐创作于实践的诸多相关文献资料,对黎锦晖的创作理念与实践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但是由于所搜集的资料有限,对他的创作理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