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 论1.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问题;2)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合和元素的赋存形式;3)地球系统各类自然过程中元素的行为(地球的化学作用)、迁移规律和机理;4)地球的化学演化,即地球历史中元素及同位素的演化历史。2.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自然过程在形成宏观地质体的同时也留下了微观踪迹,其中包括了许多地球化学信息;2)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存在状态是环境和体系介质条件的函数;3)地球化学问题必须至于地球或其其子系统中进行分析,以系统的组成和状态来约束作用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反序法和类比法第一章 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1.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1)随元素原子序数增大,元素丰度呈指数下降;原子序数45的元素,元素丰度变化明显;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元素丰度大于相邻的奇数元素;3)元素氢和氦有极高的元素丰度;4)锂、铍、硼元素丰度严重偏低;5)氧和铁元素丰度显著偏高。2.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1)地壳元素丰度差异大:丰度值最大的元素 (O)是最小元素(Rn)的1017倍;丰度值最大的三种元素之和达82.58%;丰度值最大的九种元素之和达98.13%; 2)地壳元素丰度的分布规律与太阳系基本相同。3. 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1)元素丰度对元素原子序数作图,可看出地壳元素丰度的分布规律与太阳系的基本相同,说明其形成具有同一性; 2)地壳元素丰度值最大的10个元素与太阳系、地球的相比,其组成及排列顺序有差别。地壳元素分布规律与太阳系存在差异是由于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轻元素的挥发产生;而与地球元素分布规律相比存在差异,则为地球演化过程中元素的重新分配造成,具体表现为较轻易熔的碱金属铝硅酸盐在地球表层富集,而较重的难熔镁、铁硅酸盐和金属铁则向深部集中。 4.克拉克值?浓度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之比,反映元素在地质体中的浓集程度;1)为研究地球的形成、化学分异及地球、地壳元素的成因等重大问题提供信息;2)确定了地壳体系的总特征;3)元素克拉克值可作为衡量元素相对富集或贫化的标尺;4)据元素克拉克值可获得地壳中不同元素平均含量间的比值,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 第二章 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1.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着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2.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简答:电子结构、化合物稳定性.标答:亲硫元素(又称亲铜元素):有18或182的外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高,与硫形成高度共价键, 亲硫元素和硫结合生成的硫化物、硫盐等常常和铜的硫化物共生,易熔于硫化铁熔体,主要集中于硫化物氧化物过渡带; 亲氧元素(又称亲石元素):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 即离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8电子惰性气体型(s2p6)的稳定结构,电负性较小,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 亲氧元素与氧结合以后形成的氧化物、含氧盐等矿物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矿物形式,易熔于硅酸盐熔体,主要集中在岩石圈。 随着第四周期从左向右金属阳离子电负性增大,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离子键成分减少,共价键成分增多,因此元素的亲氧倾向性减弱,亲硫倾向性增强。3.类质同像?基本规律?某些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随机地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1)若两种离子电价相同,半径相似,则半径较小的离子优先进入矿物晶格,即较小离子集中于较早期的矿物中,而较大离子集中于较晚期矿物中。2)若两种离子半径相似而电价不同,则较高价离子优先进入矿物晶格。4.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住宅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ZnCO3矿开采后在地表形成大量矿渣,Cd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于ZnCO3矿物中,所以造成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是由于ZnCO3在表生环境下是稳定的,不会形成可溶性的Cd2+,从而相对于为受污染的地方无太大的区别。第三章 元素的迁移 5.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由于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元素原来的存在形式变得不稳定,为了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元素原来的存在形式解体,转变成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结合方式,当元素赋存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伴随有元素的空间位移和元素组合变化,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6.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包括了三个进程:活化(解体)迁移(空间位移,存在形式发生变化)重新结合( 以新的存在形式稳定沉淀) 。 影响因素为: 1)元素迁移前的存在形式。如元素处于吸附状态,则容易发生迁移;若元素已进入到矿物晶格内部,形成了独立矿物或呈类质同象,则难迁移; 2)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如离子的电价、半径等,它们既决定了元素结合成化合物时的化学键类型,也控制了元素在水溶液中的迁移形式 。离子键和分子键化合物由于易溶于水,较易迁移,而共价键和金属键化合物则较难迁移; 3)此外,体系中相伴组分的类型和浓度、体系中物理化学强度参数的空间变化(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等),以及环境的pH值和Eh值变化,都会影响元素迁移形式和迁移能力。 7.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络离子的稳定性,用不稳定常数(k不)表示,它取决于电离能力的大小,这种电离可以表示为下面的一般形式:Men+AXm -y- Men+ + XAm - (Me:中心离子 A: 配位体) 当电离达到平衡时,离子浓度(严格地说是离子活度)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K不 = Men+ Am - X / MeAXy- K不表示络合物的平衡常数称为络合物离解常数,亦称络合物的不稳定常数。K不表示了络合物稳定性的大小,对于相同配位体的络合物,K不值越大,络合物在溶液中越不稳定(易离解),迁移越近;K不值越小,络合物越稳定,搬运得越远。 络离子的稳定性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1) 有利于成矿元素的稳定迁移(络离子不稳定常数K不一般较小,溶解度大); 2) 可用于研究矿床元素分带; 3) 可用于解释相似元素分异。 8.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1)过滤法 ,离子、分子-胶体-悬浮体三者间可用滤纸、和半透膜分开; 2)蚀变矿物组合法; 3)气液包裹体成分研究; 4)实验模拟.9.共同离子效应? 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使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 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pH值影响:如自然界有两种Fe帽类型:纯铁帽和铁锰帽。在表生作用过程中,当水介质为偏酸性时, Mn大部分淋失, 而Fe(OH)2, Fe(OH)3是稳定的,形成纯铁帽;而当水介质呈弱碱性时, Fe、Mn氢氧化物都沉淀,而形成铁锰帽。Eh值影响: 早期形成于还原环境中的黄铜矿矿体(铜以独立矿物CuFeS2的形式存在),在后期的地壳抬升过程中与围岩一起隆起,转入遭受地表风化剥蚀的阶段。矿体逐步暴露于地表,其中的Cu元素在表生氧化条件下以溶于水的Cu2+离子形式,随地表和地下水向低处迁移。第四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1.微量元素、主量(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哪些?微量元素:元素在所研究客体(地质体、岩石、矿物等)中的含量低到可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行为,该元素可称为微量元素。特点:在体系中含量低(0.1%),通常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其行为服从相律和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条件下演化规律不一致,指示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进行的条件和演化过程。 微量元素在矿物中主要存在形式有:快速结晶过程中陷入囚禁带内;赋存在晶格的缺陷;在固溶体中替代主相的原子。 2.能斯特分配定律、能斯特分配系数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定律内容: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微量组分在两共存相中的分配达平衡时,其在两相中的化学位相等。 能斯特分配系数:在温度、压力恒定的条件下,微量元素i (溶质)在两相分配达平衡时其浓度比为一常数(KD),此常数KD称为分配系数,或称能斯特分配系数。 能斯特分配定律及分配系数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球化学意义。可应用于如下多方面的研究:1)定量研究元素分配;2)为成矿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3)判断成岩和成矿过程的平衡;4)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5)微量元素地质压力计;6)指示沉积环境 ;7)岩浆作用过程微量元素分配和演化定量模型的研究;8)岩浆形成机制的研究;9)判断岩石的成因。 3.稀土元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在地球化学体系中行为差异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它们是性质极相似的地球化学元素组,在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而活动;2)它们的分馏作用能灵敏地反映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的性质(良好的示踪剂);3)稀土元素除受岩浆熔融作用外,其它地质作用基本上不破坏它的整体组成的稳定性;4)它们在地壳岩石中分布较广。 4.稀土元素的研究意义。1)岩石成因:不同成因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稀土特征。 如花岗岩类的成因主要归结为三类: (a)基性岩浆分异:Eu负异常型; (b)地壳硅铝层重熔:Eu轻缓平滑型;(c)花岗岩化:Eu右倾型;2)变质岩原岩恢复:许多变质过程中,稀土元素保持原岩特征;3)研究地壳演化:如不同时代页岩有明显不同特征,稀土元素特征能反映地壳演化规律。5.你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中决定元素浓集成矿的主要机制和决定因素是什么? 分配系数D、分异演化程度、部分溶融程度、重力分异。 第五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1.稳定同位素、轻稳定同位素和重稳定同位素根据核素的稳定性,自然界中的同位素分两大类:1)放射性同位素: 其核能自发地衰变为其它核的同位素;2)稳定同位素: 其核是稳定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它们能够衰变成其它核的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又分为: a 轻稳定同位素:原子序数Z20,A/A10% (A 为两同位素质量差),其发生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同位素分馏作用,其反应是可逆的; b 重稳定同位素:原子序数Z20,A/A10%;其发生同位素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放射性核素不断衰变的结果所造成的,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 2.造成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是放射性衰变作用或称衰变反应。 放射性同位素不断自发地发射出质点和能量,改变同位素组成并转变成稳定的核素,这种过程称核衰变反应或蜕变。核衰变的结果使母元素同位素(母核)不断减少,而子元素同位素(子核)不断增加。常见的衰变反应有衰变、衰变、电子捕获、重核裂变四类。 3.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公式(推导),各符号的含义。(以Rb-Sr等时线法为例说明同位素年龄测定公式。)假设:以D表示由经过t(T0T)母核衰变成的子核数D=N0-N 把N0=Net代入 D=NetNN(et-1)经整理得: t=(1/)ln(1+(D/N) D/N是现存子核和母核的原子数比值。 上述两式同位素年龄测定基本公式,不同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都是以此为计算公式的。 4.利用衰变定律来测定岩石、矿物的年龄,应满足的哪些前提条件?1) 应有适当的半衰期,这样才能积累起显著数量的子核,同时母核也未衰变完。如果半衰期太长,就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也积累不起显著数量的子核;如果半衰期太短,没有多久母核几乎衰变完了; 2) 所测定同位素的衰变常数的精度能满足要求; 3) 放射性同位素应具有较高的地壳丰度,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能以足够的精度测定它和它所衰变的子体含量; 4) 矿物、岩石结晶时,只含某种放射性同位素,而不含与之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厂质量部培训课件
- 管理类课件培训
- 商务会议流程与文档标准化手册
- 我爱元旦300字作文8篇范文
- 1.1 口算乘法(课件)北京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 科室护理质控总结效果评价
- 药剂科差错防范培训课件
- 上腭裂术后护理
- 体育赛事参与协议与个人意外伤害免责声明
- 合作推广农产品交易平台协议
- 2025年初升高高中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基因工程的伦理准则
- 劳务施工施工方案
-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课件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 加入音乐家协会申请书
- 2025年高二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扬帆砥砺行奋斗正当时
- 车辆构造与检修(第三版)课件 项目1 铁道车辆基本知识认知
- 华住收益管理
- 吉林省延吉市延边第二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 《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设计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