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_第1页
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_第2页
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_第3页
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_第4页
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薛逸珺一、调查计划1.调查时间:2012年1月1日(腊月初八)2012年2月6日(正月十五)2.调查地点:山西省运城市3.调查对象:该地区春节期间的各种风俗习惯、故事,祭祀活动,民间文艺活动,饮食传统等方面4.调查方法:观察调查法,访问调查法5.调查目的:通过了解该地区春节的各种活动,进而对春节的几个思考a)了解当地春节的特色,包括风俗习惯、饮食娱乐及民间传统活动等b)今昔差异的原因,“年味”淡化的原因 c)传统活动的商业化后果二、调查背景春节,又称过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一般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结束。现在的春节作为我国的法定假日,集中在除夕到正月十五之间,在此期间,举国欢庆,合家团圆,全家共同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节日。春节是由虞舜兴起,以岁首为开端,进行祭拜活动,早期的春节内容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春节也称为“过年”,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名为“年”的怪兽,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民间的春节活动十分丰富,祭神祭祖、走亲访友、娱乐活动等层出不穷,是一个充满浓郁喜庆气氛的节日。但古今相对比,现代的春节已经越来越远离过去的影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区别。在某些人看来,现在的“年味”已经淡化,一些传统的活动已经愈来愈符号化、商业化,在面对多方压力之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春节,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探寻和思考的。此次调查报告主要就是以山西运城地区的春节经历为例,记录当地有关春节的各种元素,描绘春节在该地的地域特色,进而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某些现代话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运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与渭南市、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也是晋、陕、豫三省交界之处。全市辖1区2市10县,总人口504.6万,面积1.4万平方公里。地处盆地的运城市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该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舜都蒲坂和禹都安邑都在此地,古称河东,因内陆盐湖而著名,因此有“运盐之城” 而来的“运城”之名。这里历史悠久,不仅保留了著名历史遗迹,如驰名中外的武庙关帝庙、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壁画艺术宝库永乐宫等;而且是杰出人才的发源地,如春秋商人猗顿、三国名将关羽、唐代王勃柳宗元等,皆为此出。也许正是由于这里的悠久历史,才使得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能够流传下来。同时,带有浓郁的农耕文明的形式一直层出不穷。三、调查内容(一)习俗1.腊八节每年腊月初八,每家每户都要煮腊八粥,全家人一起喝粥。腊八粥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已经不仅是一餐饮食的意义,而赋予它以祈求丰收等含义。腊八节主要是用于进行祭神祭祖的活动,人们使用家里一年所剩的各种豆、米、枣等为原料,将它们全部入锅,熬成一锅腊八粥,分别给家人食用。在晋南地区,人们多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在过去,腊八粥的原料必须是家里一年来所积存下来的余粮,在这一天将之做成腊八粥,寓意年年有余的含义,也有为来年粮食丰收的祈福之意。此外,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腊八节这一天还要制作腊八蒜。这天,将蒜头剥皮洗净,放入可密封的罐里,用山西特有的老陈醋浸泡,将罐子密封好,蒜瓣会逐渐变成碧绿色。一直到除夕这一天吃饺子时,才可以把腊八这天制作的腊八蒜取出食用。这时的蒜不仅颜色明亮,而且入味十足,同时也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料。腊八蒜是北方春节常见的配料之一。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从腊八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进入过年的倒计时了。到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在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祭祀灶神的习俗。这是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的敬畏和崇拜,而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开始对火神进行祭祀活动,火进入家庭后形成灶火就演化成火神的象征,因而对灶神的祭祀也就意味着对火的崇拜。在运城的部分农村地区,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傍晚会在家里的灶房贴上灶神的图像,两边贴都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下面放香炉和祭品进行供奉。而在城市区域,这个习惯已经几乎看不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仅仅是做蒸糕和饺子进行庆祝,已经没有祭祀灶神的活动。3.扫尘过完灶祭之后,每家每户就要正式准备新年的到来。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每家都会开始扫尘,也叫扫房,意为“扫陈”,除旧迎新。每到这个时候,家里人都会拆洗被套、窗帘,擦洗家具、窗户等,让家里干净透亮,迎接新春。4.蒸花馍在晋南地区,蒸花馍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的媳妇就是开始蒸馍了,这种馍大致分为祭神祭祖和走亲访友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样百出,有些很具有观赏价值,不失为一种民间艺术。(蒸花馍在此处不多叙述,后面的饮食中会进行详细介绍)5.剪窗花春节来临,剪窗花、贴窗花是一种盛行的民俗活动。在农村里,家里的女人几乎都会做一些手工,例如剪窗花、绣鞋垫。春节期间,妇女们剪窗花不仅能装饰家居,也是一种民间艺术的竞技,是展示技巧、才能的时刻。这种窗花有一些留给自家贴用,一些可以送给亲朋好友,还有的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6.贴春联大致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过年时一定要贴对联的。记得在年幼时的农村,不论是大门还是院子里的房门,都要在除夕这天全部贴上对联。春节的对联基本是用金粉所写,红底金字,喜气洋洋。农村的大门较为高大,这个门的春联也必须要大。这些春联可以是家里的老人自己书写,也可以是村里书法好的人来代写。并且在大门的横批上方,要挂上柏树枝,有驱邪之意。同样,在现在的城市,这种贴春联的习俗依然保留,但大部分已经不再使用自己制作的春联,商家的贴标赠品便成为手写春联的替代物。如果说春节是春联的世界,那么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充斥在一个由各种银行、公司和商场名称构成的红色副标题的商品广告之中。7.压岁钱如果说过年是团圆的节日,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无所谓相聚贺岁,而是压岁钱最具吸引力。压岁钱一般是长辈给予晚辈的拜年钱,压岁有压“祟”的同音,有祝福辟邪之意,意味着来年平平安安。有的压岁钱要用红色的纸袋包起来,所以压岁钱有时也叫做红包。8.正月结婚在晋南地区,人们会特别挑选在正月的时候结婚。一方面是图个喜庆热闹,有时取双喜临门的意思;另一方面,过年也是亲朋好友团聚时刻,这时结婚也是为的能够让亲人参与婚礼,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9.祭祖在农村过春节,从除夕夜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年。除夕之夜,家里的老人会在院子里摆放一张桌子,上面供好香炉和供品。在除夕夜即将入新年的一刻,长辈带领全家人一起在供桌前面,对天祈福,当祈福结束后将供桌连同供品一起放在正房中央,继续供奉。这个过程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才结束,过完十五便可以把供奉用品撤走。祭祀自己的祖先也类似。在初一的早晨,将家乡特有的祭品放在过世祖宗的排位或者照片前,供品主要是麻花、柿饼、花馍以及干果等,全家老小要在初一清晨未出门前就在祖先面前行跪拜叩头的礼数。而且在初一早晨吃饭前,要把热饭盛好一碗放在供桌上,与之前的供品一起祭祀。待吃饭结束后将热饭撤下。这种在餐前祭祖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初一和十五进行,其他时间摆放麻花干果类的冷食即可。同样的,祭祖活动也是在正月十五后结束,即撤走供品,表示过完春节。然而,祭祖是一项严肃的活动,基本上都是要集中在家乡的祖屋里进行。在现代的春节里,如果不回家乡,便不用进行祭祖的活动。但是如果家乡已经没有年长的亲属,祖先的牌位就要继承给家里的长子,每年就继续在牌位所在地进行祭祀。总结与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亲友探寻,不难看出以下两点差异:一方面,过年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习俗保持的更加传统,礼节也更多,而城市中“年味”就淡了许多;另一方面,过去与现在相比,现代商业味道更浓,缺乏了以往春节的浓烈节日气息。并且近些年来,这种现象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不乏多而杂,但明确的几点容易引起我们的思考。1.历史传承方面我国是大陆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国,且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围绕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进行,我们一直局限于农耕文明,经济一直以农业为本,重本轻末。反映在风俗等方面,也必然是以农业为主,以祈求收成为重。因而,自远古时就有的祭祀活动就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变种,但不断以各种形式延续下来。至今保留下来的祭灶神等活动就是这种延续。城乡相比下,农村地区一直还保留着农业耕种,因而这些相关的风俗相应地完整留存下。而在城市中,人们已经逐步脱离与农耕的直接关系,一些传统的带有农耕文明性质的风俗习惯也逐步遭到摒弃,从而渐渐不为人知,直至消失。2.商业化影响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工业化的程度越高,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手工业的衰落。春节的一些手工艺品本身具有浓烈的节日气息,现代工艺的大批量雷同生产就让这种庆祝活动缺乏了许多乐趣。例如,过去的春联都是手写书法,贴春联不仅是一种喜庆的活动,也是展示民间书法工艺的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甚至有些春联是出自家人之手,春联也包涵了家人的祝福之意。而现代的印刷品几乎取代了这一过程,缺乏了书法艺术的展示,必然也缺失了其中包涵的情谊。3.生活水平提高不得不说,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淡化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期待。以前的节日充满诱惑,各种有趣的活动和节目是平日不可多得的,因此,对节日的期待愿望很强烈,对节日的重视也相应提升。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娱乐活动都极大的丰富,在非节日时期就不断受到充斥,甚至过剩,节日这种集中式的欢庆已经得不到期许,更不具吸引。我们残存下来的也只有所谓的“传统文化”了。4.外来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使国门打开,外来文化不断来袭,不仅促进文化的多元,也在不断消解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往往对外来节日的过分推崇,反而淡化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此外,外来的文化受到推崇,使我们的思想也不断受到影响,对外来的崇拜必然也导致对传统的摒弃。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上的过年是否只能存在于八十年代以前印象中?(二)禁忌1.家里有白事,三年不贴春联,不走亲戚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过世,在此三年之内,春节时不能贴春联,门楹不能有装饰,也不可挂红灯笼。此外,在春节走亲访友期间,除了家里的直系亲属外,不可去亲友家里拜年串门。意思是不能将自己家的晦气带给别人,这点是必须注意的,2.初二上坟,不走亲戚相传正月初二是过年时的“鬼节”,这天也是给地下的人过年的。在这一日,是要给自己家里过世的亲属上坟,烧纸钱,放供品,也是让他们也能过个新年。同时,这天是不能走亲访友,不能占有鬼节,会给他人带来不幸,大家都要恪守这种规矩。3.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每年过节,出嫁的女儿是要陪在夫家过年的,特别是除夕这夜。如果女儿在家里过年,会给家人带来不幸。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个规矩是绝对不可违背的。就算是女儿离婚后回到娘家,在除夕这一夜也是不可留下的。相比于过去以及农村地区,现代的城市已经淡化了这种习惯。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和传统习惯的淡化,这种必须留夫家的习惯已经慢慢不存在了。4.腊月不搬家在晋南地区,特别讲究在阴历六月和十二月(腊月)是不能搬家的。5.大年初一不讲不吉利的话过年期间,特别是大年初一这天,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得罪神灵,在这年事事不顺。总结:禁忌也是忌讳,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禁忌遍布多个方面,其中多为鬼神之说,有些是祈福意义。在过年期间,禁忌之事也普遍繁杂。但总体来看,也多是敬畏神灵,忌惮鬼怪,相应的也有祈求祝福的意思。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广泛普及,一些鬼怪说也相应消失,同时某些禁忌也无所忌讳。有所保留下来的禁忌也是多是为了祈福的意味。所以,禁忌有所禁,也有所不禁。有些迂腐的习惯随着岁月便慢慢被摒弃,而一些有意义的也就不算是什么禁忌,演化成的则是单纯的祈福行为,仅仅代表了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三)供品和食品如果说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那么饮食就是这个节日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过年的食品主要分为供品和食品两类。顾名思义,食品是用来家人食用以及用来招待亲友,供品则是来用来祭祀的。所用的食物基本是相同的,但也有所区别。以下列举一些运城地区主要的春节食品:1.麻花在运城市的地域,主要有两种麻花流传广泛。一种是当今较为知名的稷山麻花,一种是临猗特产的花股麻花。先来说稷山麻花。相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始创于隋朝开皇年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独特,纯手工制作。后来有人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稷山麻花制作精成,用料考究,色泽金黄,圆润透亮,食时酥脆适口,油而不腻,嚼后无渣,百食不厌,风味无穷,长存不回潮,留味一品香。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稷山麻花成为中国麻花发源地,是炎黄子孙喜爱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食品。如今的稷山麻花既秉承了麻花传统的技巧和手法,又将现代科技注入到麻花制作中。它不仅具有领先的品质优势,体现了独特的配方和加工工艺,而且有极大的品牌优势,成为中华名吃,并且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现在的稷山麻花实现了由产品单调向数十种新型系列品种、造型发展和从不易保存到保存期时长三个季度的两大突破。在过去年代,白面、食油非寻常百姓日常生活所及,稷山麻花只是在北方一些喜庆婚宴、走亲访友、节日待客时偶尔品尝。虽然说现在的稷山麻花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食品,但是它在春节期间作为礼物的传统依然没有改变。在用途上,不仅可以作为供品使用,也是春节期间一种重要的食品之一。其次再来说花股麻花。运城市的临猗县古称郇阳,自古以来花股麻花就是这里的传统美食。麻花这种油炸食品是晋南农村置办年货中的重头戏,也是展示农家妇女手艺的平台。花股麻花更是一项既麻烦又费力的高技能厨艺。当地农村会炸麻花的不多,能炸花股麻花的更是凤毛麟角。每年进入腊月各家各户都要提前与炸麻花把式预约排队。在过去的年月,过了小年炸麻花都是各家自备的。“出城五里上北坡,年前户户支油锅,男人压面女人搓,花股麻花香得多。”这一顺口溜流传在临猗县家喻户晓。沿临猗县城北上,有一条绵延数里的缓缓长坡,当地人形象的称为“五里坡”,它以地势高低将临猗县分为坡上与坡下,而享有盛名的花股麻花就出自县城的坡上,也唯独坡上的这半个县城出产这种麻花。这种麻花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地是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坡上是优质柿子栽植基地。它就是选用了剥皮朱柿原汁和面,利用独特的工艺百分之三十未发酵面和百分之七十配有朱柿原汁的发酵面,面片反复压排,四层重叠制柸,手工搓制而成。由于发酵面加配朱柿原汁经油炸自然着色呈橘红色,红黄相间,色形俱全,因而得名“花股麻花”。花股麻花吃在嘴里,香脆耐嚼,油而不腻,口感独特。同时,它其中所用的朱柿是柿子中的精品,个小味甜,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它富含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对人体有益。现代意义上,人们已经不再自己制作麻花了。在临猗县城,排队购买好吃的花股麻花成了年前准备年货的重头戏。在春节期间,吃花股,送花股早就成了该地区的传统,是每家每户必备的食物。综上而言,麻花是晋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春节食物之一,它不仅用于祭祀供品,也作为待客送礼的不可替代物。相传至今,依然保持其独特的魅力。2.花馍套用一句今年的流行语来形容运城的花馍“世界已经无法阻止闻喜人民蒸馍了”(闻喜是运城的一个县)。这都是由于运城人民热爱蒸花馍,擅长蒸花馍的传统。今年盛传的闻喜花馍展就是最好的代表。而运城的花馍工艺已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是山西省优质小麦主产区,蒸花馍的习俗在当地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它广泛用于节日、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诸多民俗风情、祭祀或庆贺活动中。每逢重大节庆、老人寿宴、孩子满月等喜庆日子,当地百姓都有蒸花馍的习惯,除了食用之外,花馍还蕴含了祈福运、求平安等吉祥寓意,特别是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蒸花馍。对于过年蒸花馍这个传统来说,主要分为祭神祭祖用和走亲访友用,依用途不同而做工不同。祭祀用的花馍多庄重严肃,色彩也较为单一。而走亲访友用的花馍就更加具有艺术风格,可以有不同的人物动物造型,也可涂上不同色彩以增添其生动趣味性。祭祀用的花馍多为白面和大枣制作而成的“枣山”或者是“枣糕”。作为走访亲友的花馍便更加多样化。晋南花馍的制作过程主要有发酵、揉面、捏制、笼蒸、着色等工序。其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晋南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俗话说好面要三分揉,面要揉到一个什么程度才算是最好呢?这里面也有一个标准叫做“三光”,意思就是说揉出来的面要光,揉面的手要光,最后揉面的案板也要光,这才叫到火候了。揉好面以后,就开始到了花馍制作的关键的捏制造型的环节。而在造型这一步,就要靠个人的手工艺了,花样也不指定,完全靠制作者的发挥。简单的造型就是将面饼压上大枣,卷好花边而制成枣糕。复杂的则就不可预计,可以是做成动物的样子,也可做成建筑物、植物等种类的面团。形状上可以做成环形(可以套在头上或者脖子上),也可制作成小山顶上加之动物造型等。形式多样,自己也并非全部有所观摩。捏好了型还要在烧热的炕头上醒上半个多小时,然后才能上锅蒸制,因为花馍较平时吃的馒头要大一些,所以蒸制的时间也要长一些,一般要大火蒸40分钟左右,出笼后的花馍还要趁热上色、晾晒组装才算大功告成。尽管花馍的制作过程非常的繁琐,但是它却是当地群众抒发情感、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形式,现在已经有不少的人发现了这个商机,专门制作和销售花馍。在现代日益缺失的传统文化中,花馍还能占据一席之地,也着实不易。也许在现代商业机制下,蒸花馍这种古老的传统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总结和思考:花馍在现代商业化模式中是否能够传承下去?花馍,一直是晋南地区卓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和艺术品。随着近些年的宣传普及,花馍几乎成了这个地方的特色形象,成为晋南民俗的符号,而不再仅仅指花馍本身。这个过程也可以成为品牌化的进程。因此,在这种带有商业化模式的过程中,花馍是否还保留其本来面目,是否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花馍就其本身而言,它的诞生就带有食用和观赏的双重价值。花馍在作为当地特色的符号,也仅仅在特殊节日才会为此量身定做,并非日常物品。因此,在生活中想要看到特殊的花馍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作为一种传统手艺已经在如今的潮流中慢慢消逝。这个方面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从现代意义上看,花馍已经作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是需要人们投入大量精力来扶持的,也是为吸引目光而造就的。虽然对它的宣传也许是为了吸引资金、开发旅游、扩大知名度等目的,但是从正面意义上,对它的关注也意味着花馍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且作为重点继续发展下去。就这个方面,商业化在某种意义上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和保护。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商业化也是把双刃剑。既然我们开始担忧它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但是否能驾驭其上,真正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呢?这远比嘴皮子更有效。3.芝麻糖和糖瓜在北方许多地区,芝麻糖和糖瓜广泛流传。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不仅可以用来作为供品使用,也可以招待客人,特别受到孩子的喜爱。在一些地区,芝麻糖的来历是由祭灶而来,目的是让灶王爷吃了甜滋滋的芝麻糖,上天给玉皇大帝汇报时能够粘住其嘴,让他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我们现在春节期间食用的芝麻糖和糖瓜也含有这样的意味,但往往很多人只知食用,不知其意。其实能在过年时吃到这种美食,也算足够了。4.年糕和油糕在山西省,过年时都有吃年糕和油糕的食俗。这种年糕一般用黄米、糯米等原料制作,和着豆沙、枣泥等馅蒸食,或者是团成圆饼状炸年糕,这种油炸年糕有时也叫做“油糕”。年糕是我国过年的一种传统食物,年糕主要与“年高”谐音,取年年高升的意思,寓意着家庭、事业等一年更比一年高,并且香甜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运城地区盛行的年糕主要是“油糕”。油糕一般是用黍米面包着枣泥、豆沙团成面饼,过油炸成金黄色即可食用。有时也可用红薯面代替黍米面。油糕吃起来外脆里嫩,糯软香甜,十分的可口。总结:运城地区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产区,粮食种类丰富,这就为食物的制作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原料来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食物更是层出不穷。有北方传统意义的食品,也用于带着浓浓地方特色的小食。以上所列仅为特色的几类,其他不做详细叙述。(四)拜年拜年是我国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是人们在新春到来时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拜年”多指平辈相互作揖,晚辈则见到长辈行跪拜礼。在跪拜之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而在走亲访友的拜年中,主人要拿出瓜子花生等食品招待客人。在运城地区的拜年过程中,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性的行为。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全家人祭神祭祖活动结束后,小孩子就需要在家里长辈的带领下,到本村自己的本家亲戚(这里指同姓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家中拜年,见到长辈要行跪拜礼,自然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在亲属之间,会在此后的初三初四等,分别到各亲戚家中拜年。去时要带上新春礼物,表示祝福。此外在春节期间,一些单位会组织团拜会,邀请该单位的职工进行团聚和相互拜年。在团拜会上,有些单位会发放礼品,表示新春祝福。相对于传统意义的拜年仪式,现代的拜年方式多种多样。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各种媒体的产生,人们拜年可依赖的介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繁杂。例如,短信拜年,电话拜年,贺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快递拜年,网上拜年等。不难看出,在现代意义上,拜年已经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祝福,而是越来越多的依赖各种媒介传达自己的意愿。客观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都是具有相对性的。利用了新的媒介传达我们的新春祝福,可以让拜年的形式更迅捷,更多样,从而不仅节省了时间,可以短时间在任意距离的条件下完成拜年这项活动,而且利用新的媒介创造出新的形式和花样,做到有新意,不落俗套的拜年形式。但从相反的一面来看,单一的借助媒介来完成拜年,缺乏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情味,使拜年显得更加空洞和形式化。并且这些方式在近些年的普及,已经让人们随波逐流,全部套用固定格式,丧失趣味。因此,在新兴媒介普及的时代,适当地回归传统不失为一种对历史的追溯,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更是一种脱俗的方式。如果能够在这种繁杂的形式中别出心裁,更需要鼓励和推崇。(五)民间文艺表演民间文艺表演,在有些地方也叫民间社火,在运城地区颇有盛名。每年的正月初十左右(每年没有固定的日子,大家商议好一天,便在这天举行),来自各县的表演团就全部进入市区,表演队伍从红旗街一直蜿蜒到达表演的主场河东广场。场面宏大,人数众多,各种有趣的造型和不同形式的表演,都能吸引来自各地的看客。人们多在街道两旁,看着或者跟着一个个表演队伍前行,还有一些早早地来到广场,占个好位置来观看近一天的演出。这个传统延续了数百年,至今经久不衰。表演队中,多为踩高跷、舞龙舞狮、锣鼓、背高、花鼓、高跷走兽等。以下为具体解析:1.高跷高跷俗称“踩拐子”。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头(也叫拐子),化妆成神话、传说、戏曲等中的人物或者现代的一些流行人物,在锣鼓的伴奏下进行表演。高跷是北方地区传统的一项节目,在华北地区广为流行。特别是在节日期间,各地都会组织高跷队进行社火表演。2.锣鼓锣鼓是以鼓、锣、钗、钹为主,并以小钗、云锣、爆鼓(手持小鼓)为辅助,敲击节拍而进行演奏。锣鼓一般用于喜庆节日、迎神、社火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