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匡正道德,为教育补钙.doc_第1页
用道德匡正道德,为教育补钙.doc_第2页
用道德匡正道德,为教育补钙.doc_第3页
用道德匡正道德,为教育补钙.doc_第4页
用道德匡正道德,为教育补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石市优秀中小学德育论文案例参评作品 学校: 大冶二中 姓名: 殷 伟 标题: 用道德匡正教育 类别: 论文( ) 案例( ) 作者联系方式:电话邮箱 1983810 用道德匡正教育- 为教育补钙内容提要:社会道德普遍滑坡,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诚信不复存在。“道德滑坡”、“信任缺失”等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人认为这是基于贫富差距等在内的经济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是教育所欠缺的那部分在社会彰显着阴暗的一面。道德应该从小抓起,应该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面对大众的指责,我们思考:是否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还是有的放矢?是不是高考的指挥棒指向让我们只重视了学生的成绩,而没有在意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没有从小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从而导致教育“缺钙”?关键词:道德滑坡 信任缺失 道德 教育 补钙 匡正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许许多多超出我们想像的图片跃然我们的视线。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于是,我们就在质疑:是孩子们想像力丰富值得我们去夸耀,学习之余能容娱乐与一体;还是应该感慨道德沦丧至此 :“杜甫是世界上伟大的诗人,我们应该尊重他、敬仰他。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注抑或这本身只是一次恶搞。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现在社会压力过大,很多学生和上班族借此娱乐消遣一下,毕竟此次疯狂传播的途径是微博,因此面对着快捷的网络传播推荐,所以大家更容易来转发! 80、90后的网友,对杜甫这样的人物非常的熟悉,都是自己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因此,面对着对杜甫很忙图片的恶搞,很多一部分是对自己儿时的回忆,有网友戏称,这是“那些年,我们一起恶搞过的古代人物”。 还有一点就是穿越剧情的影响,面对着穿越剧的疯狂上映,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穿越,但是苦于没有条件,无法实现,但是这不能阻止网友们的恶搞娱乐精神,因此杜甫,不幸中枪了! 这个现象引起关注是好事,但网友将杜甫画像拿来涂鸦,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娱乐也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需要看对象,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赞同。说实话,恐怕相当多的人在学生时代都曾经有过对课本插图涂鸦恶搞的经历,我自己甚至从小学开始涂鸦一直到高中毕业,曾经一次被班主任发现不仅被严重批评,还被罚买了本新课本,所以今天看到这则针对杜甫的涂鸦恶搞新闻,泛起了久远的回忆,必须承认,“杜甫很忙”之涂鸦系列很具时代特征烙印,充斥着恶搞时代的想象力。难怪就象报导所言,“杜甫很忙”引发了网络热潮和集体围观,围观的网友对此评价“据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没有被涂鸦,不能算大家”。记者在网上看到,在网友涂鸦的杜甫画像里,杜甫简直“无所不能”,时而成为送水工、机枪男、骑自行车的人等;时而又变成各种动漫形象,海盗路飞、宠物小精灵、火影忍者喜感十足。一句“喜感十足”,与新闻回帖中绝大多数网友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毫无疑问,提出强烈质疑的人同样大有人在,比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负责人就声称“将杜甫画像拿来涂鸦,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娱乐也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需要看对象”。但照大多数年轻人的看法,“杜甫很忙”或许仅仅只是简单的恶搞式自我娱乐,平时我们都说如今社会是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所谓娱乐无极限,也就是说高中生们的涂鸦,并不带任何价值判断或意识形态目的,纯粹只是搞笑而已,我相信是这样的,因为我曾经也涂鸦过,是因为空洞无聊的讲课让我昏昏欲睡,悄悄在课本上涂鸦才会避免睡着的后果,所以可以想象今天的学生课业压力更大、更需要有一个自我搞笑和发泄情绪的窗口,或许课本上涂鸦也算一种方式了。注但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学生们无意识的恶搞涂鸦,对被恶搞的著名诗人杜甫的形象是否被负面化的问题,也同时被大量围观和争议,这种原本只存在于课堂下的学生隐私似乎陡然间也成了大众娱乐事件,加之绝大多数网络留言都从娱乐的层面、从倾向于认同的角度进行了诠释,似乎让社会、让公众感觉到原来杜甫忙得既可以手扛机枪、脚踏摩托,甚至也可以被恶搞涂鸦成“怀搂小姐”的形象,这与杜甫历史上留给后人的忧国忧民嫉恶如仇的人文形象显然大相径庭,南辕北辙。恶搞杜甫当然不犯法,但被媒体炒作的后果就是让本来就衰落的人文社会更加迷茫,换句话说,大家热衷的恶搞对象似乎只能拿代表传统人文文化的古人们开涮了,似乎搞错了对象,这一点我倒赞同杜甫草堂博物馆的说法,即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至少如杜甫怀抱小姐的涂鸦创意上有些不雅吧,某种程度上这反映出了国人的一种人文迷茫的心态,大家都认为只是娱乐一下而已,但恕我直言,当这种现象成了被炒作的社会现象之后,就已经超越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涂鸦了,不论你承认不承认,这就是一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而且大多数人甚至觉得这没什么,并不影响杜甫继续伟大等等,那么我们能认为这种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人文价值观是值得推崇的吗?实事求是的讲,文化需要传承,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样不能抹杀,善意的恶搞或许无伤大雅,如果孩子们的幽默感能够给学业解压无疑也是好事;但对杜甫之类的具有图腾意义的历史文化大家进行炒作式恶搞甚至亵渎,似乎已经偏离了课堂涂鸦娱乐的本来意义,只会带来负面的社会效应;而炒作“杜甫很忙”的背后,其实正是浮躁的中国社会典型的道德滑坡,道德教育的失衡。因此,为教育补钙刻不容缓。反观我们的道德教育,的确有不少失衡之处亟待匡正。一、 失衡的症状1、 风干的教条式德育长期以来,教育界对教学改革的研究不遗余力,大张旗鼓。然而,有关德育的研究往往是滞后的,德育方式陈旧、内容空乏、手段单调,使德育如同风干了的水果2、 极端的重智轻德诸如“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口号并不少,可是操作起来却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德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的时空被智育侵占的现象可谓家常便饭,“以分数论英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指挥棒已经在诸多的时空中将德育挥出了我们日常教育的视野了,我们的确是培养了不少有知识却没有文化的人因此,理想信念的缺失往往不是个别现象了。二、匡正的策略:注1、还思想道德教育之情 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架感情的桥梁,从内心深处生发的道德情感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思想道德不能仅仅是墙上的标语和口头的说教,它应该从墙上走下来,让学生喜闻乐见,有了情感的桥梁,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2、还思想道德教育之法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是关键。我们不妨从使用食盐中获得启示。食盐这种咸味剂,人人不可缺少。缺少了,轻则伤口不愈,重则导致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食盐的实用方法一般是融于菜肴中,而非干食。而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如同干食食盐,咸是咸了,但恐怕留下的只是痛苦的记忆。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寓于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耳濡目染才是最成功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德育?陶行知那“四块糖果”的春风化雨,李叔同那向学生“微微一鞠躬”的唤醒与等待都值得我们久久回味。3、还思想道德教育之位 德育的首要位置是不能动摇的,在实施中要切忌一暴十寒式、贴标签式等弊病。我国两院院士,物理学家王大珩曾说:“我们要培养科技人才,但是对学生的考核除了要体现科学意识和创造意识而外,还要体现出他们的精神道德素养要能够说明我们的教育提倡什么。”斯霞老师也曾生动地说过:“智不合格是次品,体不合格是残品,德不合格则是危险品!”这些话语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因为,就教学而言“没有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注学生犯了错误,理应接受批评或适当惩罚,这是天经地义的。孙云晓说过:“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爱,便谈不上真教育。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如果一味地只强调对孩子们的爱,不谈批评,没有处罚,没有责任意识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要把孩子们引向何方呢?显而易见,这样的教育只能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更加脆弱,自私心理急剧膨胀、感恩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我们不怕学生犯错,也允许学生犯错,更允许学生改正错误,但是有错就要接受批评,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孙云晓还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的,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 批评和惩罚是一种更深沉的爱。在教育这杯果汁里,爱的成分被社会和家长放得太多了,家长的溺爱使这瓶果汁几乎变了味道,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相反,教育里面缺乏的正是对错误的适当批评和惩罚,缺的是对学生进行的挫折教育,使得学生经不起风浪,受不得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责任意识不强。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在校犯了错误,老师不敢管,只能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不痛不痒,实际没有教育效果。老师深怕被冠以“体罚”的帽子,引起家长的不满,招来麻烦。于是,对学生的错误,时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造成了恶性循环,班级管理成了老大难。这种“无批评”的教育,显然不是健康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 如何为教育“补钙”,让教育健康发展呢?一句话,学会批评的艺术。 一、平衡教育营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而言,表扬鼓励是营养,信任理解是营养,批评和适当的惩罚更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微量元素。批评,多则无益,少则不可。当下,教师作为教育营养的调节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灵活调配,让教育成为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精神饮品。 二、批评要讲究艺术。批评,不能抱着“师道尊严”的古训不放,不能站在高处,盛气凌人地对学生进行挖苦、嘲讽甚至是人格污辱,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针对学生的错误程度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注意证据的轻重缓急。最好想办法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而不是疾风暴雨式地直接对学生进行批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三、批评应因人而异,讲究批评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一种批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因此,批评时应坚持男女有别、人人有别的原则。一般外向性格的学生,能够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教师要先听听学生的想法,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对比较内向的男生或一般女生,一定要慎重,轻则达不到教育的效果;重则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成为师生交流的障碍,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批评还要有针对性,应针对学生这一次的错误,不可把学生以前犯的错误一股脑儿地全搬出来,说得学生一无是处。这样容易把学生逼进死胡同,破罐子破摔,干脆不想改正错误了。批评还应及时,不要等到学生几乎忘记了,再去批评学生,不要搞秋后算账。当然批评也要注意场合,毕竟学生还是有尊严的。 四、相信学生,给他改正的时间和机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不要一棍子打死,武断地认为这个学生是坏学生,无可救药了。那样既是对学生的不公,也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浪子回头金不换。相信我们的学生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学生有了错误,要及时指出,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他发展的时间,相信他一定能改好。然后,等待他改正一个个缺点。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去考察学生,只有这样,对学生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毕竟学生不同于砖瓦的产生过程。即使砖瓦的形成,也并不是从模具中出来就完了,还得经过炉火的高温煅烧,才“终成正果”。对待学生,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学生,要有耐心,等待他的成长。注五、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老师犯了错误,要敢于自我批评,甘愿受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