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总体性观照.doc_第1页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总体性观照.doc_第2页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总体性观照.doc_第3页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总体性观照.doc_第4页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总体性观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总体性观照学术史视域中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述框架龚道臻(汉江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北 十堰 442000)【摘 要】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述框架试图在进行总体性的描述基础上,反观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既有成果的表达智慧,并从中汲取经验,反思不足,进而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纵深发展提供必要的“原始档案”。总体研究的学术史视域既是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的需要,更是作者务实的学术态度的彰显;框架建构的问题意识保证了著作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其今后的理论发展态势的解读更趋理性;档案式叙述范式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资源参照和动力支撑。这一切成就了叙述框架独具情怀的学术价值。【关键词】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述框架;学术史视域;问题意识;叙述范式The Overall Outlook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Ethnic Literature StudyThe Narrative Framework of Overall Study of New China Ethnic Literature in the Academic History PerspectiveGONG Daozhen(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ese Department Hubei Shiyan )Abstract: The work of The Narrative Framework of Overall Study of New China Ethnic Literature attempts to review the expression wisdom of achievements of contemporary ethnic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overall description, and gets the experience and reflects the inadequacy from it, thereby providing the necessary original fil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ethnic literature.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outlook is either the need of basic research work or the highlighting of the authors pragmatic academic; Problem awareness of the frame construction promise this work more rational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theory of the ethnic literature; The file type narrative paradigm provides resources reference and power support about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our ethnic literature and its theory. All of these achieved unique feelings academic value of The Narrative Framework of Overall Study of New China Ethnic Literature Key words:The Narrative Framework of Overall Study of New China Ethnic Literatur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History; Problem awareness; The narrative paradigm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断催生出新的学术热点,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重绘着中国文学的版图。总体上讲,新世纪以来的民族文学研究逐步摆脱基本概念的梳理、范畴的界定以及理论方法的验证这些传统的研究范式,开始借鉴和使用多种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并进而试图建构起与之相应的理论学说。除了原有的民族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之外,人类学、文化学、传播学、历史学、女性主义、形式主义等相近或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都被广泛吸收和接纳,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学的研究体系和理论视野。同时,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学说的倡立,进一步从“多元”和“一体”两个向度及其相互关联上,“形成多民族文化互补互融,促进民族文学生态的正常化,进一步发挥多民族文学杂交优势,迎来中国文学之新生”2,从而为多民族共生融合的“大文学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民族文学研究也逐步开始实现了与主流文学的互动和交融,追求更加包容、开放的想象空间。理论是普世的,更是普适的。文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阐明文学的性质、功能和作用,总结人类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所以在面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时候,文学理论要做的就是需要阐释其何以如此和何以可能的问题。“民族文学提出了所有的问题。它必须传达出新人民的自我确认,呼唤出他们的根基,这是他们今天的斗争。那是它的神圣化功能,是史诗,是悲剧。它必须表达差异中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关系,它对整体的贡献,如果它做不到(只要它做不到),它就依然是区域性的,就是垂死的和民间的。它的分析性和政治性功能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质疑自身的存在,这些功能也就不可能实现。”3对于少数民族文学而言,创作和批评实践所呈现的都是“新人民的自我确认”的产物,是特定族群对整体的贡献,而这个中的规律和特征,则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研究来予以阐明。正是在这个语境下,龚举善教授近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系列论文 自2013年以来,龚举善陆续发表了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去民族化”的五大征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民族性弱化的多源发生(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功能(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5期)、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去民族化”的矫治思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话语范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社会期待视野(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方法论选择(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4期)等文章,较为集中地讨论了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研究的相关问题。颇值得关注,特别是新近出版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述框架(以下简称叙述框架)一书别具情怀,不仅是该著所具有的浓郁的问题意识和总体论的理论描述视角,更因为作者身上所具有的浓郁的人文情怀和现实观照。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就理论层面而言,本著试图实现这样的意愿:一是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历史参照;二是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奠定必要的资源性基础;三是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以整体形象走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阐释框架。”4(P6)叙述框架正是试图在进行总体性描述的基础上,反观这些既有成果的表达智慧,并从中汲取经验,反思不足,进而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纵深发展提供必要的“原始档案”。一、总体研究的学术史视域正如作者在本书“后记”中所说,“对我个人而言,试图通过这样一个貌似宏大的选题构架,较为系统地观察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总体状貌,熟悉这些既有成果的叙述框架和表达智慧,汲取其经验,反思其不足,以备进一步从事少数民族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必要铺垫。”4(P360)龚举善教授对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现状的把握,更多地呈现出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的提炼精要和概括宗旨,而提炼学术精要和概括学术宗旨正是叙述框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论原则,表现出作者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现状的一种学术史方法自觉。“学术史就是学术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和研究,从而寻找出学术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5学术史方法更多地被当做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学术研究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解决学术发展问题时所必须的和必不可少的前提。对于学术写作而言,通过学术史方法彰显其严谨的学术理性,并进而实现知识的传承和创新,而对一个学者来讲,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学术史负责,自觉将当下的研究融入学术史的相关环节之中,是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学者所必须遵守的学术规范。历史也是一种叙事,学术史也是一样,它也是被叙事主体叙述出来的。所以在学术史的书写过程中,叙述主体必然有其先在预设和学术立场,有其选择和取舍素材的原则、方法,而这一切又成为影响学术史叙述范式的能动因素。换句话来讲,“学术史书写者在自以为掌握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必须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基本的评估:认为有价值的予以保留并给予赞扬,认为无价值的就予以舍弃,认为有害且应从中吸取教训的,也给予保留并提出批评。”6以此来审视叙述框架,作者特别选取“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总体研究”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并在“引言”部分对今后的研究做出了他的先在预设,“一是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理意识;二是拓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视域;三是加大研究队伍的培养力度;四是优化并拓展成果刊发阵地;五是切实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整体形象走向世界。”4(P6)学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进行总体研究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阐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基本的思维路径和知识构型,弄清楚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基本规律,在不断地完善和推进学术积累与创新的过程中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作为研究方法的学术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学者对于既有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和方法,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于既有成果的筛选和评述,进而在知识的传承和积累的意义上实现对优秀学者和杰出研究成果的价值予以肯定,在学术创新发展的层面上总结出相应的经验教训,最终为学术研究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照。对于叙述框架的写作来讲,从搜集、占有相关研究文献到提炼、总结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述框架和表达智慧就是一种归纳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面到点的学术史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而从揭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基本学术旨趣到通过归纳其话语范型和方法论选择的过程,也正是好契合了由点到面的学术史视角。“历史研究的某一种方法都预设某种模式来解决它的研究客体,其简单的原因是,既然历史包括过去发生的一切,它就需要某种可比的第三者,以此区分什么是历史的,什么不是历史的,此外还区分在这个过去的范围里是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相对无意义的”。7在叙述框架中,作者通过描述甚至是实录的办法对既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宗旨的印证,作为其学术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元素。当然,这里的实录也不是那种不加甄别的杂收,而是以一种学术标准和研究视角,所选取的材料都是能反映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现状的“力作”,都是能够真正体现当前学界的主流学术宗旨。在具体行文中,特别是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思维进路、知识构型这两个问题的阐释中,学术史的视野融合运用的最为显著。作者用近乎“知识考古”的方式梳理的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谱系,对其发展的立场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反思既有的学术史资源的基础上确立本书的研究视角。对于“知识构型”这一部分,学术史的特色则更加明显,作者通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研究史、文学史书写的历史以及学科发展的历史的书写,以此来展现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基本概貌和学科建设的成就,试图还原当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历史语境,去追溯这些理论成果形成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紧紧围绕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同期汉民族文学研究的关系、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学史建构的关系等两条主线”,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推演出新的理论学说,而是对既有的研究的叙述框架进行梳理,“以突出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理论研究在多元一体的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独特贡献和建构力量。”4(P3)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的建设发展与传承创新,都需要许许多多的学者做出大量务实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而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产生,乃至于一个学者的进步和成长,则同样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训练和务实的学风之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史方法的引入,既成为叙述框架一书提炼和概括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学术宗旨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作者运用总体性的理论描述视角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依据。这既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更是作者务实的学术态度的彰显。二、框架建构的问题意识事实上,学术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事实上也就是其所面对的“问题”的发展变更的历史。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8在陈先生看来,“问题”才是理论研究工作的逻辑起点,也只有凸显了问题意识的研究,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从事任何学术研究,都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才有研究动因,才能形成研究的课题。”9对于学术研究而言,“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应该而且只能是来源于主体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思考之后的充分把握上,研究主体必须对其所研究的对象性质、特点以及性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是我们进入研究视野的必由之路。在面对既有的学术成果或者是学科格局的时候,“问题意识”会帮我们快速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在哪些问题上可以有所为,并进而能够在这些问题的追问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学问之道,当识其大者。”(袁枚与托师健冢宰)对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来说,理论边界问题、理论话语问题、研究方法问题,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至关大局的“大问题”。在叙述框架一书中,龚举善教授从“思维进路”、“知识构型”、“基本格局”、“话语范型”、“方法论选择”、“社会期待视野”这样五个基本问题出发,来建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基本格局,并构筑起基本的叙述框架,以此来回答了“何者为其大”的问题。对于“基本格局”的问题,在作者看来,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由是个基本的“问题域”构成,即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建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而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建设来讲,其主要的成绩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资料集成;二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态势的宏观描述;三是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理论批评属性的认知;四是少数民族文学发生与发展理论的检视;五是少数民族文学语言表述策略的辨析”4(P5)。对于“方法论选择”的问题,概括出了社会学研究方法、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文化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生态主义批评方法、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等集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及其隐藏其后的理论观念形态,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丰富民族文学总体性研究的手段,对民族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作用。对于“社会期待视野”问题,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研究的现状出发,认为社会公众最为紧迫的期待视野主要集中在五个层面:一是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理意识;二是拓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视域;三是加大研究队伍的培养力度;四是优化并拓展成果刊发阵地;五是切实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整体形象走向世界。但总体上来讲,“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研究的交叉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该学科的兼容性、多样性和未完成性。这意味着,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是一项行进中的朝阳事业,其发展前景未可限量。”4(P287)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事框架的选择是正为了以一种相对自觉的“问题意识”去把握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纷繁复杂的现状,而这种把握可以说是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走过的近四十年的旅途的一次回顾和小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一种瞻望。福柯曾经说: “在一种可见的表达形式下,可能存在着另一种表达,这种表达控制它、搅乱它、干扰它,强加给它一种只属于自己的发音。总之,不论怎么说,已说出的事情包含着比它本身更多的含义。”10以此来看叙述框架的学术史视野及其问题意识,以及作者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谱系与身份定位的“知识考古”,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叙事框架的写作完全可以作为福柯的理论的一个跨文化语境的实证。“在20世纪文艺学的理论变革与历史发展中,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关于问题的问题,即我们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问题是有意义的,它相对于什么对象有意义,在何种历史、何种语境、何种层面上有意义,不同范式观对问题是如何设定与回答的,即对于今天文艺学的现实来讲,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假问题。”11新的学问就得有赖于新的“问题”的提出,叙述框架正是以问题为切入点,是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在发现”,为今后我们的更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问题意识和方法论的启发。“叙述框架对于所叙述的内容的影响,并不仅仅因为形式具有的作用,而是叙述框架本身也就是一种设计的结果,它包含了如何来展示的预期。”12(P291)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述框架,就可以被理解成作者把握当前已经发生了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现状的几个“问题”出发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叙述框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著作,更不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流水账”,以“问题”为中心的叙述框架,保证了著作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其今后的理论发展态势有一个较为科学和理性的解读,更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三、档案式叙述范式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我们不断 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而这些叙述都不可能让我们完全满意,各种叙述的外壳(框架)总有破碎的机会。”“对文学自身意义的辨析最终也需要依托具体的时空框架,只有进一步挖掘具体的国家历史情态,文学史的叙述才会不断呈现被前人所忽略的新价值,而我们的学术事业也才能进一步推进。”13对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来说,新的学术史叙述范式就需要致力于完整地揭示出建国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基本态势,而且这种揭示需要尽可能“原生态”地呈现出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基本面貌,以及它如何对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的“格局”产生影响。对于叙述框架而言,作为一部专门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做总体研究的著作,作者在“建构”基本的叙述范式的过程中,出于对此期相关研究成果本意和原貌的尊重,更多地采用了档案建构式的实录办法,甚至对著者个人的理解和阐释都采取了相对审慎的态度,这种描述乃至实录的方法的运用,本身就是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做建构“原始档案”时所做的一种“资料普查”。总体论的理论描述视角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阐释作者具体的理论观点或研究结论,更不是作者用以强调的统摄整个文本背后的“视点”,而是贯穿整个叙述始终的“问题意识”,以及由此而形成叙述框架别样的“档案式叙述范式”。“在当代学术史研究领域中,原始档案所带来的荣耀,绝不属于作者或编者, 而是若干年后从这份档案出发,从事相关研究的后辈学人”14,而叙述框架便是这类以“聪明的脑袋”做“笨功夫”之后所完成的“原始档案”,著作虽然面对的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过去”与“当下”,指向的意义和责任确却是其“未来”。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坦言,这部书稿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为“进一步从事少数民族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必要铺垫。”事实上,该著所做的就是针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试图构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学术地图中实现其自身的学术价值:“一是有助于新世纪少数民族作家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新中国、新时期、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自觉地把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紧贴时代,大胆创新,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二是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者宏观审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走向,以便早日建构少数民族文艺学的学科体系;三是有助于其他普通读者乃至异域学者完整了解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研究的知识框架,有利于跨民族、跨文化交往以及跨文学对话深入、持续地开展。”4(P6)“民族文学学的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下,批判地吸收其他各理论流派的优点,用民族的眼光观察分析民族文学的一切现象、思潮、作品,将民族文学中的种种同类现象集合抽绎出共同的思想或者规律。”15(P21-22)叙述框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相关文献以一定的“述学范式”进行了述评,在作者用笔颇多的话语范型和方法论选择的章节,作者从类型学角度入手,对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话语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做了梳理和归类,试图以此勾画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基本学术图景。在对既有成果的述评和归类的过程中,作者总能站在学术史的高度对所选取的基本文献材料进行“再研究”,“注重史料的选择与发掘,抑制自我表述以及进一步发挥的欲望,将评判蕴藏在寥寥无几的穿针引线之举与画龙点睛之笔中”16,并在所构筑的叙述框架之下实现其内在叙事模式的完整性和行文结构的内在逻辑性的统一。这种游走在文献征引和作者自身的理论思考之间的写作模式,使得叙述框架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行文的内在机理上,都深刻地表现出类似于传统笔记体的叙述特色。对于学术的发展来说,任何研究都需要从基础性的研究做起,都需要有人能甘坐“冷板凳”去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叙述框架的价值就在于以学术史的视角勾勒其发展的总体面貌,实现对其发展现状的一个总体把握,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构建“原始档案”。如果说学术史的视角决定了叙述框架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既往的学术发展历程的话,在面对当下学术发生、发展历程的时候,总体论理论描述式的“叙述范式”则使得叙述框架在“原始档案”的建构和学者个人创造性的研究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点。“生存于学界的中心或边缘,注重破坏或建设,推崇信仰或怀疑,采取正面突进或迂回包抄,所有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其拟想读者与论述策略。”17在这个意义上,叙述框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65年(1949-2014)间的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作为整体性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演进、研究路径、知识构型、批评格局、话语范型、研究方法、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