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doc_第1页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doc_第2页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doc_第3页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doc_第4页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摘要: 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她早期主要以新型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里,蕴含了追求个性独立,与男权社会进行积极抗争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中国新女性所特有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环境,同时她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束缚,勇敢地写出了女性审视下的男性形象,洋溢着鲜明而浓厚的女性意识。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丁玲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女性作家。她以独特的心理和目光关注着女性的成长,她力图冲破男权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其作品是中国现代女性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之路。她早期的小说,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岁暮、小火轮上、阿毛姑娘、韦护一九三0春上海等。她以细腻而又大胆热烈的笔触,展现了新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径直表现郁闷氛围中青年女性的痛苦挣扎过程,塑造出一系列深刻而又经典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迥然不同于男权社会下的男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是真正的“本色女性写真”。她用女性所独有的心理和笔触,创作了真正意义的女性小说。一、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男性历来是作为社会的中心,他们拥有主动权和创造权。中国传统女性往往是被动和懦弱的,丧失了自由说话的权利和能力,成为沉默、压抑自我意识的女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反封建成为主流思想,中国女性有幸获得了“人”的地位,得到了初步的解放。然而,她们还未真正解放,因为她们没有从性别角色的层面来认识和体现自身的价值。丁玲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她以独到的眼光,透视中国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环境,敏锐地看到中国女性在男女两性之间遭遇了极大的不平等。因此,丁玲从女性的视角去透射、观察男性,把男性作为女性文化所观照的对象,以一种“女性自我角色的确认”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凸显新知识女性的叛逆性格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正确认识。她的早期小说都以女性为中心,女性在文本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冲破了许多年来传统小说中男性代言人的束缚。丁玲笔下的女性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和女性独立意识,她们大胆、率真,不再是传统的柔顺、懦弱、沉默的女性。她们大胆、率真,有着强烈的女性独尊意识和反叛意识。在这些小说中,男女两性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男性人物往往居于作品的主导地位,作品的男性视角使女主人公在作品中往往是处于或明或暗的从属地位。“而在丁玲的小说尤其是早期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男女两性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品的女性视角使女性成为文本中的观察、思维主体,争得了话语主权,女性在作品中已居于主导地位,她们是作者所热切关注的对象,在她们身上浸透着作者的满腔心血和热忱,而男性则往往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通常是作为女性的陪衬或对立面出现的。”作品的女性在地位上具有优越性,而男性在女性视角的审视下则显得粗俗而苍白。“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以独特的女性语言真实地反映中国妇女的女性意识觉醒,表现了对中国妇女命运的极大关注。梦珂(梦珂)是一个漂亮而有个性的少女,幼年丧母、早熟早慧以及“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她孤傲而叛逆的性格。“在家乡酉阳中学读书时,就常常一个人“躲在岩洞里看西厢”。为摆脱家族为她包办的与姨表兄祖武的婚姻,她以求学为由逃婚到上海。老父再三写信催她回家,她无比挂念年迈的父亲,“但想到祖武那粗野样儿,以及家族亲戚中做媳妇们的规矩,又为避免当面与父亲冲突”, 她克制了自己想家的念头。对封建婚姻的蔑视和反叛,是梦珂这一位青春少女独立人格形成的初步表现。与“红鼻子”教员起正面冲突,则体现了她不畏强暴的性格和维护女性人格尊严的性别觉醒意识。梦珂有独立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她没有被这些男人所迷惑,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丧失自我。虽然她被表哥晓淞的甜言蜜语和温情体贴所迷惑。但当她发现晓淞与章太太幽会偷情的卑劣行为之后, “从枕头底下把前天收到的那封甜情蜜意的信抽出来扯得粉碎”。后来,她偶然听到虽都有情人却还在追求自己的晓淞与澹明的对话,她为自己被欺骗、被当成玩物、感到羞辱难当,她认为自己误以为的纯洁的爱情蒙受玷污。为了生存,梦珂学会了“隐忍”,在“圆月剧社”,她经受过初试镜头时晕倒的尴尬,她甚至觉得自己被打扮的“简直没有什么不同于那些站在四马路的野鸡”,但她终于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坚韧和勇气。她从反抗包办婚姻,反抗学校暴行,再到反抗爱情的致命诱惑,终于在冷酷的社会上站成一个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能自食其力的现代女性,最终掌握自己命运的性别抗争精神。 莎菲是一个敢于蔑视传统性爱观念的恋爱理想主义者。她喜欢的男性不是一般女性追求的青年才俊,而是按照“五四”思想运动时期女性追求的有风度、有新的思想和理想的完美结合。莎菲虽然一度疯狂迷恋凌吉士,但她又在得到凌吉士的吻后一脚将他踢开,这一行为表现出了她的女性自尊不可被男人侵犯。“无论是梦珂还是莎菲,她们心中都还保留着五四时期女人作为人的理性觉醒,对于自身将要沦为玩物的命运保持着理性的警觉。因此她们才能够从一片喧闹的欲望之海中分辨出自己的女性之躯,才能用自己的头脑支撑着躯体在都市世界里漂泊、挣扎在沉沦、平庸和孤独、苦闷之间徘徊。”她在内心深处不想被男人独占自己的身心,想为自己留下一些自由空间。因为在经过一段交往之后,她便逐渐发现这位最初使她心仪和神往的美男子,竟是一个有着庸俗、卑污灵魂的男人。难能可贵的是,莎菲最终回归本真,用理性战胜了欲望。二、“后莎菲”的女性形象在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获得成功之后,丁玲在之后的小说中也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莎菲型的女性形象:阿毛、丽嘉、伊莎和美琳她们善良却孤独,叛逆而执著,她们都在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和生活。她们或许都活在莎菲的光环之下,少了许多耀眼的光彩,但在我看来她们有着独特审美意义,使得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更为丰富、更为饱满,值得我们去关注。阿毛姑娘发表于1928年7月的小说月报。是作家在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之后创作的,是一篇极具思想蕴含和审美价值的作品。我认为小说主人公阿毛形象的塑造得非常成功,在丁玲的作品中阿毛具有最强烈的反抗意识,她不是文学青年,没有接受过高级的文化教育,但她对生活却有着更为敏感而清醒的觉悟,对美好生命充满了渴求。当她的自我追求在现实当中无法呈现,她内心十分挣扎,最终选择了解脱,选择了自杀,成为为自我自由和理想爱情的殉难者。生命的离去让人惋惜,然而价值观被社会现实所解构却也是很大的悲哀,而阿毛这一位淳朴的少女却真正实践了 “不得自由我宁死”的决绝誓言,向扼杀人性自由的封建礼教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十六岁的阿毛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穷僻山沟嫁给西湖边上的青年农民陆小二。随着充满小资生活气息的漂亮男女成为阿毛的邻居,阿毛开始留意着邻居的生活。她是一个爱想事的姑娘,阿毛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当梦想无法照进现实时,她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幻境当中。人生最痛苦的就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当阿毛在梦醒时无法得到她所希冀的一切,痛苦与绝望的滋味便越来越浓。小二的庸俗粗暴使阿毛对他不再抱有幻想,她一心想要离开这个冰冷的家和没有感情的丈夫,“她希望有那么一个可爱的男人,忽然在山上相遇,而那男人爱了她,把她从丈夫那里,公婆那里抢走,于是她就重新做人。”国立艺术院教授的出现让阿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然而却遭到婆婆的粗暴阻拦,她心中十分绝望。当隔天清晨阿毛在大雾中找不到教授时,她真正绝望了,因为她以为“那男子,就是她所想象的那个”作家对阿毛漫山奔跑找寻黑高个儿教授的情景,作了细致的描写,其景其情感人至极、催人泪下。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让阿毛的心理防线崩溃,她用吞食火柴的残忍办法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丁玲也非常同情这位女子,她在在作品感慨道:“假使她父亲,她姑母不那样为她好,为她着想,嫁到这最容易沾染富贵的西湖来,在她不是顶好的事吗?在那还依旧保存原始时代的朴质的荒野,终身做一个作了工再吃饭的老实女人,也不见得就不是一种幸福。”懵懂无知的阿毛曾经无法把握自己的生命方向,只是一位属于父亲和丈夫的女子,但却变成了一个有思想,对生命有所追求、能独立思考的新女性,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丁玲笔下的阿毛姑娘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乡村女性在城乡文明冲击下的内心痛苦挣扎,在当今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阿毛虽然没有实现她美好的人生追求,但她无所畏惧的抗争精神和人格独立意识永存,我想这就是阿毛形象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以五州运动前的社会现实为写作背景的韦护,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丽嘉和革命者韦护的恋爱与冲突。丽嘉和莎菲相似,个性较强、孤傲, 但她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知己韦护。相爱后他们生活的很甜蜜,然而,丽嘉却渐渐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渐渐失去了她作为新女性的桀骜不驯、自由洒脱,逐渐向传统女性回归。她“惟一的只知有爱情”,只知道被动地等候韦护的下班回家,这与韦护的革命的伟大理想和工作极不协调,使他承受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只得“用那男性特有的茹苦的忍耐”来承受,不愿说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压力。韦护提出要到乡下去生活,丽嘉却浑然不觉事态的严峻,还天真地附和,并且不断憧憬乌托邦的田园生活。,正当丽嘉为自己所获得的爱情而雀跃时,她耐心地等待韦护的归来,然而韦护却因为原因离开了她。小说用这些文字描写了丽嘉在等待中焦急的心情:然而十一点了,韦护还没有回来。丽嘉焦急起来,她要在夜暗中去寻找她的爱,却被珊珊阻住了。她说:若是你走了,他回来又怎办?于是她们又耐心的等到一点半,这时有人在楼下大门口按铃。丽嘉跳起来嚷道:一定是韦护!两人都走到走廊上去,丽嘉向着下面的黑暗的大门,大声的问,欢喜得声音都变得有点抖颤了:是谁?韦护吗?焦急的等待等来的确是一封韦护告别的信,韦护的突然离别打破了她的正常生活。韦护为他心中的理想而离开,爱情幻灭让丽嘉尝到了巨大痛楚。韦护一直是她生活的重心,她一时无法接受韦护离去的事实,然而现实终归无法逃避,从昏昏然的梦中醒来之后,丽嘉在余痛、悲哀中反思,终于含泪叫道:“什么爱情!一切都过去了!好,我现在一切都听凭你的。我们好好的做点事业出来吧,只是我要慢慢的来撑持!”革命也在她的身上发生了影响。韦护已经“在黑暗中”透露出几线光明。在这个由革命男性主宰的社会里,丽嘉的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幻想破灭之后,不再像莎菲那样,前途渺茫,只有“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丽嘉己经看到了光明,开始从狭隘的生活圈子里冲出来,和韦护一样,去为伟大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莎菲到丽嘉,从早期作品中的走韦护所走的道路,暗示了丽嘉前进的方向。从苦闷、感伤的莎菲到一时迷失自我、向往革命的丽嘉,从中我们可以听到丁玲对女性的关切之音,她认识到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借助韦护向当时的女性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无论是悲剧女孩阿毛,还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丽嘉,她们都在热烈地寻求新的生活和梦想。她们受到新思想的启发,向传统思想发出挑战,最终摒弃了传统女性的温柔和顺、沉默不言的个性,她们勇敢追求着作为女性所应有的尊严和价值。丁玲笔下的女性和与冰心、庐隐笔下的女性大不相同,她们有着独特的个性魅力,备受读者的喜爱。三、女性视角下的男性形象丁玲母亲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母亲的教育下,丁玲自幼萌发反封建的思想意识,很早就养成了很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受母亲民族女权义的影响,丁玲在读书期间就参加了一些女权运动,屡次失败的活动经历激起了她的反抗意识。丁玲的早期作品以女性为核心,以反叛的情绪对男尊女卑传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对男性至尊的神话进行了彻底的解构, 表现了强烈的女性独尊意识。对她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的一个基本评价以李静的观点为代表:“她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男权文化的体现者,一反传统的以男性文化视角审视女性的习惯,而把男性作为女性文化关照的对象,以一种逆向的性别审视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在小说梦坷中, “红鼻子”男教师在丁玲笔下显得丑陋、狠琐:他的,眼睛是“饨角三角形”、且“紧紧地挤在很浮肿的眼皮里”, 鼻子“红得象熟透了的樱桃”,头上只有“稀稀的几根黄毛”。 他调戏侮辱女模特,却在事后诬蔑梦坷,刻画了一个无赖、低级无趣的男性形象。梦坷周围出现的“新青年”外表漂亮、善于言谈,又受过高等教育,然而他们并没有平等看待女性,也是用欲望的目光注视女性,只把她们当作是无聊时追逐的对象。温文尔雅的朱成和晓淞对她献殷勤,互相之间使手腕,互相欺诈,为的却只是争取到梦坷的青睐。他们擅长于在女性面前调情,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详细的描写:“表哥坐在一个小凳子上看梦坷穿衣,在短短的黑绸衬裙下露出一双圆圆的小腿,从薄丝袜里透出那细白的肉,眼光便深深落在这腿上,好象另外还看了一些别的东西。梦坷穿好了袍子,他却狠狠地懊悔适才自己不该催促她穿衣,这件宽袍把腰间的曲线也给遮住。因为这样,他不能不称许女人的袍子应当瘦小一点才好。”这些直白的文字刻画了一个用充满欲望的眼光欣赏女性身体的男性形象,细致描写了他们赤裸裸的肮脏思想,“新青年”的男性形象理科坍塌,变得很猥琐。丁玲通过大胆的文字表述,对男性进行了讽刺与批判,将男性世界的虚伪、无聊与卑劣行径淋漓尽致地暴露出来。凌吉士(莎菲女士日记)是丁玲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男性资产阶级青年形象。“他的欣长的身躯,白嫩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但他却有一种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来煽动你的心。”莎菲曾对他颇有好感,“他握着我的手时,我快活得真想苦了。” 在与凌吉士交往时,莎菲费处在比较矛盾的状态,她喜欢凌吉士,希望他自己送上门来,有时她自己也不顾女性尊严去接近他、去追求他。然而在不断的深入交往中,她逐渐发现凌吉士是一个庸俗的人,虽然他在物质上的富足的,但在思想和精神上,他是可怜的,他所需要的“是金钱,是在客厅中能应酬他买卖中朋友们的年轻太太,是几个穿得很标致的白胖儿子”,他的爱情也只是“拿金钱在妓院中,去挥霍而得来的一时肉感的享受,和坐在软软的沙发上,拥着香喷喷的肉体,嘴抽着烟卷,同朋友们任意谈笑,还把左腿叠压在右膝上不高兴时,便拉倒,回到家里老婆那里去。” 凌吉士的身上带有享乐主义色彩,他甚至还以金钱来引诱莎菲,希望满足他的的需要,他原来树立的绅士假象被彻底推翻,变得猥琐不堪。一直喜欢着莎菲、默默无闻付出的苇弟,他却是一个只知道哭泣,并且无能、善妒的男子,他柔弱得完全不像一个男性,作者从精神气质上刻画了他的女性本质。传统文化中的男性是英勇而有抱负的,苇弟都不具有传统男儿的英雄气概和男儿本色,从本质上看,他其实只是一个以男性面目出现的柔弱女性罢了!在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中,男性形象很少被作为完整的社会人来描述,他们通常是被当作与女性相对应的性别角色,在女性视角的关照下得到了呈现。处于恋爱婚姻中的男性形象都是英俊洒脱的,无论是百无聊赖的富家子弟,还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时髦青年,或是以拯救民众为己任的革命者。我们不禁会疑惑如此高贵的外表下会有怎样的灵魂?在这些男子“华丽”出场的背后,作者对他们的庸俗心理进行了深刻刻画,是作者对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