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初步设计说明 2013.doc_第1页
OCC初步设计说明 2013.doc_第2页
OCC初步设计说明 2013.doc_第3页
OCC初步设计说明 2013.doc_第4页
OCC初步设计说明 201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综合体工程(线网控制中心)初步设计说明工程号:12A08 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二一二年九月主要设计人员设 计 号: 12A08 注册建筑师: 帅振中 注册结构师: 刘 选 建 筑: 董红生结 构: 陈马兴给排水: 程汉雨电 气: 樊焕燕通 风: 沈 翔目 录 第 一 章 总论 第 二 章 总平面设计 第 三 章 建筑专业设计 第 四 章 结构专业设计 第 五 章 给排水专业设计 第 六 章 电气专业设计 第 七 章 空调与通风专业设计 第 八 章 基坑支护第 九 章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第 十 章 环保设计第十一章 消防设计第十二章 节能设计第十三章 人防工程设计第一章 总 论1 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1.1、东莞市南城国际商务区城市设计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11.10)。1.2、东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工艺设计任务书(中铁二院,2012.06)。1.3、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综合体地块规划设计条件咨询(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11.07)。1.4、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综合体建筑设计国际竞赛技术文件(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1.5、关于市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的复函(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07)。1.6、东莞市公安局消防局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 号)。1.7、东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项目建议书(中铁二院2011.07)。1.8、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的规范及规定。1.9、专家审查会议专家意见。1.10、多次与甲方及相关单位沟通意见。2 工程概况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综合体工程设于东莞轨道交通R2线西平站(原新城中心站)西北侧,东南侧紧邻东莞大道,西北侧为经五路,位于纬六路与纬七路之间,长约140米,宽约92米。莞惠线站点及R2线站点分别在地下室的二层与本工程驳接。项目集东莞轨道交通线网监控、指挥(控制中心)、建设和运营管理、运营线网的员工技术培训、线网档案文件材料及其他档案的存储查阅、提供为市民了解轨道交通知识、信息窗口和根据城市规划、依托站点进行物业开发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建筑项目。本项目由52层的主楼T1(最高处249m)、12层的附楼T2(49.95m)、5层裙房(23.95m)及四层地下室组成。T1主要功能为办公、培训;T2主要功能为线网控制中心;T3主要功能为商业。该项目为南城中央商务区的一部分,目前相邻里地块为空地。线网控制中心是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综合体工程的一期工程,包括1栋办公楼及相应四层地下室。线网控制中心11层建筑面积22590.74。四层地下室一二层为商场、三四层为停车库和部分设备用房,地下室建筑面积一期报建20776,一二期地下室每层含六至八个防火分区不等,。一期总建筑面积约43366.74 。为了配合东莞地铁R2线的开通,该项目必须分为两期建设,分期的界线定在地下室1/7轴处。地下室7或8轴轴及其地上线网控制中心作为一期开发,其它部分为二期开发。线网控制中心地上部分验收时,所附地下室设备房满足线网控制中心的正常生产。其余部分同二期一起验收。一二期地下室如果不能连续施工,在分区处采用连续挡土墙封堵。3 控制中心功能定位: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综合体线网控制中心是一座线网轨道交通综合调度指挥中心,主要承担东莞市R1、R2、R3、R4线的行车组织、运营调度、机电设备监控、票务管理(含清分中心)等运营管理任务,具有通信信息交换和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四条线列车运行的指挥监控和各系统(信号、通信、乘客信息、综合监控、电力监控、环境监控、自动售检票、安防等)设备运行的监控均设置在该控制指挥中心。该控制指挥中心按4条线控制中心规模进行设计,预留R1、R3、R4线的接入条件,以及清分中心、票务中心、制票中心的建设。为适应东莞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的调整和建设规划发展,控制中心建设预留增加2条线的建设规模。控制中心将在R2线首建段工程中完成建设,工程计划于2011年动工,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4 建设的规模、位置、设计范围4.1、规模:线网控制中心是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综合体的一期工程,包括1栋办公楼及相应四层地下室。线网控制中心11层建筑面积22590.74。四层地下室一二层为商场、三四层为停车库和部分设备用房,地下室建筑面积一期报建19892,一二期地下室每层含六至八个防火分区不等,。一期总建筑面积约42482.74 。4.2、位置:线网控制中心位于经五路东侧,整个地块西北侧,距二期拟建T1的5层裙楼最近距离15.05米,距二期拟建T3最近距离13.50米。 4.3、设计范围:承担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弱电、幕墙专业设计,在设计中贯彻国家政策、法令和有关规定,执行各专业有关的规范、规程。5 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5.1、满足现有设计规范实现对东莞市轨道线网的监控运营管理,和R2线及莞惠线的顺利驳接。5.2、本项目在立面造型及空间处理方面也做了深入的考虑。立面材料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使整个立面充满现代工业的气息。楼层间的铝合金线条装饰强化了建筑的延展感。幕墙玻璃的彩釉线条跳跃式划分使立面变得不再生硬刻板。在空间处理方面一、二层的外墙向内退一二个柱位形成架空层,为首层室外提供个广阔的活动空间,避免了由于楼层高,与T1、T3距离近形成的紧迫感。一楼,十楼均形成9米高的大空间,可以满足业主在特殊功能上的要求。其余楼层层高均为4.5米也充分考虑了使用及设备配套的要求。本工程分体现现代办公建筑的特点,为办公创造一个舒适、人性化的生活环境。5.3、保持城市整体性及规划设计的连续性。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1 总平面布置: 1.1、总平面上线网控制中心地上部分长边沿经五路,大楼东面距二期边界7.5米,西退红线3.36米,南面下沉广场超出红线3.83米,北面地下室车道超出红线2.38米。超出红线部分有待与有关部门沟通。 1.2、轨道交通科普中心主入口设在广场一侧,线网控制中心主入口设在经五路,机动车道入口仅设在地块的西北侧,办公人流与车流人流分开。 1.3、场地内南侧设下沉广场作为地下商业主要疏散出口并且与地铁出入口结合设置。1.4、道路设计本工程消防设计了环绕大楼的消防车道,路宽不小于4m,在消防登高面处不小于6m,场地设置3个地下车库出入口,一期车口暂设一个出入口地上有少量临时停车位,考虑为生态铺砖停车。一期建设期间,二期场地临时停车。2 建筑物的设计标高和竖向。参照规划图,建筑的0.000标高设计为相当于绝对标高13.50,设计场地西南低东北高,有利基地排出地面雨水及市政衔接。一期总图按现状地形做过度处理。3 无障碍设计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的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广场和建筑间设计有无障碍坡道,解决室内外高差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候梯厅和电梯轿厢的无障碍设施和设计要求满足规范的规定,二层设计有无障碍专用厕所,三至十一层卫生间设计有无障碍厕位,周边道路的人行道设置无障碍坡道和盲道。第三章 建筑专业设计1 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1.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5年版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50016-2006年版1.4、城市道路和建筑均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1.6、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1.7、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098-981.8、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1.9、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1.1.71.10、办公建筑设计规范GJG 67-891.11、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2 设计基本要求 2.1、建筑物等级:本工程根据其规模与性质,其主体结构确定的耐久年限在100年以上,为一级耐久。2.2、抗震设防烈度:本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为6度,按照东莞市有关文件规定,本工程6度设防。 2.3、消防标准: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2.4、设计原则:初步设计的编制是在原方案设计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完善设计,按地铁各专业的技术要求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平面柱网、剖面层高等进行调整和确定,按规划局和有关部门的设计要点和审批意见调整方案,使其满足各主管部门及规范的要求。3平面设计东莞市控制中心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办公楼,平面功能主要由地下商业、停车库和地上高层办公楼组成。3.1、地下室部分地下室一二层为商业、设备用房;三四层为停车库和部分设备用房,每层含六至八个防火分区不等,防火分区间采用特级防火卷帘,防火墙,或甲级防火门分隔,首层楼梯间采用乙级防火门分隔上下疏散出口。层高为3.9-6.3m,其停车位为98(仅算一期部分)位,设备用房包括:发电机房、高低压配电室、风机房等等。消防监控室位于负一层。一期只是部份地下室。3.2、线网控制中心 (共11层,22590.74 )一层层高4.5m,建筑面积1230.62,主要由办公楼入口门厅和一个825轨道交通科普中心组成,并结合疏散通道,满足休闲,集散使用要求。 二层层高9m部分层高高4.5m,建筑面积496.55,主要由办公室、轨道交通科普中心上空部分组成。三、四层层高4.5m,建筑面积2475.16,主要由办公用房(线网预留)。组成。五层层高4.5m,建筑面积2475.16,主要由办公用房(线网预留)537 ,和通信系统用房组成。六层层高4.5m,建筑面积2475.16,主要由清分中心安防系统用房和AFC系统用房组成。七层层高4.5m,建筑面积2475.16,主要由票务中心组成。八层层高4.5m,建筑面积2475.16,主要由R1线设备用房、R3线设备用房组成。九层层高4.5m,建筑面积2475.16,主要由R2线设备、信号产生用房组成。十层层高4.5m,建筑面积2475.16,主要由综合监控系统用房、中央控制室820组成。十一层层高9m部分层高高4.5m,建筑面积848.33,主要由综合监控系统用房、参观演示台组成。4立面设计线网控制中心立面设计造型新颖,简洁大方,曲线轮廓及横向分格的幕墙风格体现了线代与美的完整结合。和T1、T3一起给城市空间以丰富的内涵。5电梯、楼梯及自动扶梯的设计5.1、电梯:在高层建筑中,垂直交通是大楼的命脉,保证其高效畅顺至关重要,合理设计电梯的数量、吨位和停层是必要的。本工程有五部电梯(线网控制中心),两消防电梯。五部电梯与相邻的楼梯间形成两个核心筒。电梯载重量为1600,载人数为10人,运输速度2.0m/s,消防电梯平时做客梯使用。电梯在建筑的每一层均停驻。5.2、疏散楼梯:线网控制中心地上有四个防烟封闭楼梯,以满足高层建筑人员疏散的需要。电梯厅的消防前室为机械通风排烟。地下一层共有27个疏散楼梯,其中两部为下沉广场的开敞楼梯。地下二层共有25个疏散楼梯,地下三、四层均有10个疏散楼梯,疏散楼梯采用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楼梯间采用乙级防火门。楼梯踏步高:150170mm 楼梯踏步宽:260300 mm楼梯梯段宽均大于:1200 mm 楼梯梯休息平台宽均大于:1200 mm5.3、扶梯:地下一、二层间共有18个自动扶梯,自动扶梯倾角:300,净宽:1米。运输速度:0.65m/s,一期4部。6 内部装修设计本工程科普中心按照中档装修设计,科普中心及电梯厅等公共部份地面贴地砖,墙面刷高级内墙漆,天面钢构架石膏吊顶。其他部份按工艺要求设置。装修所用材料应采用对人体健康无毒无害的环保型材料,同时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定。详见图纸装修表。7筑指标:7.1、总建筑指标总建筑指标地上线网控制中心22590.74 M2商业7017.84 M2办公94463.32 M2地下57471.42 M27.2 、线网控制中心建筑指标建筑指标建设项目OCC控制中心总用地面积5781.01M2总建筑面积42482.74M2其中:地上22590.74 M2地下19892.00M2其中:计容积率面积21340.58M2不计容积率面积21142.16 M2架空建筑面积1250.16 M2建筑密度21.2%容积率3.70绿化率15%停车位(个)98最高层数11F最高建筑高度(米)49.95绿化面积1734 M2第四章 结构专业设计1.1、主要设计依据 1、本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规程:(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1)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1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14)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15)非承重砼小型砌块砌体工程技术规定(16) 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实施细则(17)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2、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线网控制中心综合体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建筑、工艺、设备及其它相关专业提供的资料和设计要求。 4、东莞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基本风压取0.65kN/,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根据安评报告提供的100基准期的地震参数进行包络设计。场地土类别为类(最终以详勘报告为准)。5、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工艺设计要求。1.2、主要设计荷载取值 1、楼面活荷载: (1) 地下室荷载地下14层:4.0 KN/ m2(车库);10.0 KN/ m2(排风机房)10.0 KN/ m2(设备机房), 20.0 KN/ m2(变压器房)地下室顶板:(室内)5.0 KN/ m2 (室外)4.0 KN/ m2(消防车道)20.0 KN/ m2卫生间: 2.0 KN/ m2楼梯、电梯厅: 3.5 KN/ m2变电房、水泵房: 10.0 KN/ m2(2) 塔楼:办公用房、会议室: 2.0KN/ m2 +1.0KN/ m2(办公灵活隔断)调度控制中心: 5.0 KN/ m2卫生间: 2.0 KN/ m2空调机房: 10 KN/ m2楼梯 3.5 KN/ m2走廊: 3.5 KN/ m2电梯机房: 7.0 KN/ m2上人屋面: 2.0 KN/ m22、静载:负一层、负二层、负三层100厚建筑面层:DL=20*0.1+1.0(吊顶)=3 KN/ m2洗手间:填高300考虑:DL=20*0.3+0.5(吊顶)=6.5 KN/ m2办公区、楼梯间、走道:50厚建筑面层:DL=20*0.05+0.5(吊顶)=1.5 KN/ m2加气混凝土砌块:(不含粉刷层):8KN/ m33、基本风压:按100年一遇,0.65KN/ m24、其它未列出荷载按(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2).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5、地下室抗浮水位标高取室外地坪。1.3、结构设计:1、概况:本项目由52层的主楼T1(最高处249m)、12层的附楼T2(49.95m)、5层裙房(23.95m)及四层地下室组成。T1主要功能为办公、培训;T2主要功能为线网控制中心;T3主要功能为商业。该项目为南城中央商务区的一部分,目前相邻里地块为空地。线网控制中心是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综合体的一期工程,包括1栋办公楼及相应四层地下室。线网控制中心11层建筑面积22590.74。四层地下室一二层为商场、三四层为停车库和部分设备用房,地下室建筑面积一期报建20776,一二期地下室每层含六至八个防火分区不等,。一期总建筑面积约43366.74 。2、结构形式:本工程结构形式采用框架-抗震墙结构。经计算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均介于10%50%之间,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由于上部平面较长,平面上设计伸缩后浇带。3、抗震设防: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地下部分100年,地上部分100年,按6度计算地震作用,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经比较安评报告的参数为最不利,按安评提供的100年基准期的地震参数进行计算。(施工图设计时,应按该项目最终的安评报告的结果参数进行计算。)建筑物抗震等级: 1)塔楼部分 抗震墙为二级;框架为三级 2)地下室一层 : 抗震墙为二级;框架为三级,T1(超高层) 地下室其它楼层:抗震墙、框架均为三级。 4、基础:(1) 地层岩性场址范围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Q4ml),平均厚度3.6m3.7m;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粉质粘土,平均厚度1.0m7.6m、砂土平均厚度0.7m3.3m;第四系残积(Qel)砂质粘性土,平均厚度1.6m6.5m;下伏基岩为震旦系大绀山组(Zd)混合片麻岩,全风化岩的平均厚度1.0m8.5m(埋深6.122.0m)。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2) 水的腐蚀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按类环境类型及B类地层渗透性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至弱腐蚀性。(3) 基础选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依据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控制中心初勘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表10.1.1全风化混合片麻岩的承载力特征值Fak=320660KPa,本工程基础形式拟用天然筏板基础,持力层为全风化混合片麻岩,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k=320KPa。局部底板较深处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混合片麻岩的承载力特征值Fak=600KPa。地下室底板采用现浇砼整板式结构,地下室底板和外墙采用自防水砼整体现浇,由于地下室平面较长,按混凝土内掺添加剂考虑,同时平面上布置伸缩后浇带。(4) 由于地下室底板下为全风化混合片麻岩,由于局部已达到强风化层,如采用预应力管桩,有效桩长较短,不满足要求。如采用钻(冲)孔灌注桩,施工周期较长,而且经济性较差。由于有四层地下室,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要求,地下室底板要求800mm,经比较分析,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5) 考虑到结构的使用年限为100年,纯地下室部分抗拔采用冲孔灌注桩。5、主要构件截面尺寸及材料:(1)主要构件截面尺寸详初设图纸。(2)材料:钢材:钢筋: HPB300钢筋(fy=fy=270N/mm),HRB335钢筋(fy=fy=300N/mm),HRB400钢筋(fy=fy=360N/mm); 型钢:钢板:Q345B钢;柱: 纵筋采用HRB400钢筋(fy=fy=360N/mm);箍筋:HPB300钢筋(fy=fy=270N/mm);d10, 箍筋用HRB335钢筋(fy=fy=300N/mm);梁: 箍筋:HPB300钢筋(fy=fy=270N/mm);d10, HRB335钢筋(fy=fy=300N/mm);纵筋: HRB400钢筋(fy=fy=360N/mm),d 20 0.90 调整信息 . 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否按2010规范取值: 是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 = 0.85 梁活荷载内力增大系数: BM = 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LZ = 1.00 梁扭矩折减系数: TB = 0.4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RSF = 1.00 0.2Vo 调整分段数: VSEG = 1 第 1段起始和终止层号: KQ1 = 4, KQ2 = 14 0.2Vo 调整上限: KQ_L = 2.00 框支柱调整上限: KZZ_L = 5.00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 NTL = 0 顶塔楼内力放大: RTL = 1.00 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否 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CPCOEF91 = 1.00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 IAUTO525 = 1 弱轴方向的动位移比例因子 XI1 = 0.00 强轴方向的动位移比例因子 XI2 = 0.00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 IREGU_KZZB = 0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 NWEAK = 0 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 WEAKCOEF = 1.25 强制指定的加强层个数 NSTREN = 0 配筋信息 . 梁箍筋强度 (N/mm2): JB = 270 柱箍筋强度 (N/mm2): JC = 270 墙分布筋强度 (N/mm2): JWH = 270 边缘构件箍筋强度 (N/mm2): JWB = 300 梁箍筋最大间距 (mm): SB = 100.00 柱箍筋最大间距 (mm): SC = 100.00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 (mm): SWH = 200.00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 RWV = 0.30 结构底部单独指定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的层数: NSW = 0 结构底部NSW层的墙竖向分布配筋率: RWV1 = 0.60 设计信息 . 结构重要性系数: RWO = 1.00 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 有侧移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作为刚域 是否考虑 P-Delt 效应: 否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 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 是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RN = 0.85 梁保护层厚度 (mm): BCB = 28.00 柱保护层厚度 (mm): ACA = 28.00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高规7.2.16-4: 是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是 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否 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6.4.5条规定的限值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是 是否按混凝土规范B.0.4考虑柱二阶效应: 是 荷载组合信息 . 恒载分项系数: CDEAD= 1.20 活载分项系数: CLIVE= 1.40 风荷载分项系数: CWIND= 1.40 水平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H= 1.30 竖向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V= 0.50 特殊荷载分项系数: CSPY = 0.00 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CD_L = 0.70 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CD_W = 0.60 活荷载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 CEA_L = 0.50 地下信息 . 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 MI = 6.00 扣除地面以下几层的回填土约束: MMSOIL = 0 回填土容重 (kN/m3): Gsol = 18.00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 Rsol = 0.50 外墙分布筋保护厚度 (mm): WCW = 35.00 室外地平标高 (m): Hout = -0.35 地下水位标高 (m): Hwat = -20.00 室外地面附加荷载 (kN/m2): Qgrd = 0.00 (2) 地下室顶板与地上一层的刚度比大于2.0,因此本工程嵌固端按地下室顶板进行控制及计算(3) 电算结构分析: A) 位移比:楼层最大位移比为1.441.5; B) 周期比:Tt/T1=0.8750.80,满足高规的要求,.(本设计中将建筑自然层的一、二层按并层按层高9米计算);G) 轴压比:框架柱轴压比均小于0.85;(4)、塔楼高层建筑结构超限问题分析: A. 结构总高度为49.5米,框架-剪力墙结构,不超高。 B. 第十一层,存在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二类不规则。 第一,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2且小于或等于1.5,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 1/1048;属于类扭转不规则,计一项不规则; 第二,十一层楼板有效宽度小于50%,开洞面积大于30%,计一项不规则;根据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实施细则表二的要求,本工程仅存在二项不规则,故本工程属一般不规则高层建筑,不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塔楼计算指标程序名SATWE版本号2011年3月坐标系正坐标系(a = 0 )考虑空间耦联内容X方向Y方向空间自振周期(秒)T11.3997 (X平动)T21.3247(Y平动)T31.2261 (扭转)T40.4369(平动)T5T6T3/T10.87地震作用下抗倾覆弯矩M r(KN-m)17028226.0 31931806.0倾覆弯矩M ov(KN-m)547589.0 637887.0 层间最大位移角U/h1/10481/1237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之比最大值(所在楼层号)1.44(7)1.12(5)楼层最大水平位移与楼层位移平均值之比的最大值(所在楼层号)1.42(8)1.12(5)地震作用下最大位移值(mm)29.828.1剪重比1.70%1.99%有效质量系数99.5%99.5%风荷载作用下抗倾覆弯矩M r(KN-m)18249618.034222192.0倾覆弯矩M ov(KN-m) 278239.0 165476.7 层间最大位移角U/h1/24001/3902风作用下最大位移值(mm)15.48.3标准层单位面积质量分布(单位:kg/m2)1236X方向规定水平力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抗规)41.78%(建筑一层与二层并层计算结果)Y方向规定水平力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抗规)43.04%(建筑一层与二层并层计算结果)程序名SATWE版本号2010年10月坐标系正坐标系(a = 0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