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军休小区灾后重建住宅楼设计方案说明.doc_第1页
江油市军休小区灾后重建住宅楼设计方案说明.doc_第2页
江油市军休小区灾后重建住宅楼设计方案说明.doc_第3页
江油市军休小区灾后重建住宅楼设计方案说明.doc_第4页
江油市军休小区灾后重建住宅楼设计方案说明.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油市军休小区灾后重建住宅楼设计方案说明5第一章 编制依据1.编制依据1.1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技术条件及任务书;1.2国家及地方颁布的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及法规,现行设计规范及标准。1.3类似本工程的施工资料和经验1.4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1.4.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1. 4.2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1.4.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1.4.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1.4.5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021.4.6建筑装饰装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4.7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9-20021.4.8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20021.4.9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1.4.10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4.11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规范 1.4.12建筑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1.4.13建筑用砂 1.4.14建筑用卵石、碎石 1.4.15建筑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1.4.16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4.17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1.4.18等电位联结安装图集 1.4.19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4.2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67-87(2001年版)1.4.2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1.4.2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2005年版)1.4.2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1.4.24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2009年版)1.4.2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3-86(97年版)1.4.2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2001年版)1.4.27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CECS57:941.4.28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1.4.2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881.4.3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T 16-2008)1.4.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4.3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1.4.3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1.4.3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09)1.4.3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1.4.3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04)1.4.37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1.4.3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2004)1.4.39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1.4.4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71.4.4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4.4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1.4.4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第二章 工程概况2.工程概况:2.1建筑概况:本工程为江油市军休小区灾后重建住宅楼,总建筑面积为:2476.47平方米,建筑层数为五层,总建筑高度为15.9m。2.2结构概况: 建筑类别为三类,耐火等级为二级,砖混结构,建筑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基础持力层为松散卵石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200KPa 。2.3装饰概况: 本工程外墙装修采用外墙面抹灰干挂花岗石和外墙乳胶漆饰面。卫生间内墙面为釉面内墙砖到顶。其它的为混合砂浆白色乳胶漆、矿棉(木板)吸音板、墙面。江油市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平均海拔533.4m,属亚热带大陆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30.5,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1.1;外墙采用240厚页岩实心砖墙外保温系统,25厚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屋面采用EPS聚苯乙烯板保温系统。3.4防水工程:屋面防水等级为级,二道设防,防水耐用年限为10年,屋面防水材料采用APP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层。卫生间、盥洗间防水为采用APP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层。3.5室内安装工程概况:主要由室内给排水系统、消防、电气、弱电系统组成。2.5.1给排水系统概况:给排水系统主要由室内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灭火器配置系统组成。2.5.1.1给水系统概况: 该工程按生活用水量定额计算,最高日用水量63.98m3/d,水管网供水压力不小于0.32Pa,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室内给水水管采用PP-R管,热熔连接,均采用明装。给水管管径不大于50mm者采用截止阀,给水管管径大于50mm者采用闸阀或碟阀,工作压力1.0MPa;截止阀:采用J11T-10铸钢截止阀,闸阀:采用暗杆楔式单闸2.5.1.3排水系统概况:排水系统采用污、雨分流制。采用UPVC110排水立管,粘接连接。所有立管应尽量靠墙、柱安装,吊设于楼板下的管道应尽量靠近梁底或楼板底安装。污水管和雨水管在穿越楼板时设钢套管;穿越屋面时设钢制防水套管。2.5.2电气系统概况:主要由电力与照明系统、防雷及接地系统组成。2.5.2.1电力与照明系统:供电电源:本工程由业主原有变配电室提供一路0.4KVKV电缆回路,作为本工程主电源,以电缆方式埋地暗敷。线路及敷设:干线路采用YJV型铜芯电缆用沿墙暗敷,支线用BV型铜芯导线,穿管保护。沿墙,沿顶板,沿地暗敷设。照明灯均选用节能灯或高效接能荧光灯等节能型灯具。整流器选用电子整流器。插座均为安全型插座,各类气体放电灯均自带就地电2.5.2.2防雷及接地系统:系统按三类防雷设计,采用TN-S-C接地保护,引入电源的PE线在各总配电箱处作重复接地,保护线PE与工作零线N应用不同颜色到导线严格区别,不得在有连接,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及插座的接地孔均应与保护线(等电位)PE相连接。在屋顶沿女儿墙、构架等采用10圆钢明敷设做为接闪器;利用柱内两根主筋(16)或四根钢筋(12)作为引下线与基础钢筋焊接;凡出屋面金属管道、金属设备等均就近与避雷带可靠焊接,不同标高的避雷带之间以垂直引下线(404镀锌扁钢)焊接连通避雷带与做为引下线的柱内主筋应焊接连通,利用基础梁中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本工程采用TN-C-S系统作接地保护系统,所有电气设备非带电金属外壳均接保护PE,除个别回路不便于共用PE线采用五芯电缆外,其余均采用四芯等截面电缆另加公用PE线的方式,支线均用五芯线。所有进出建筑的金属管道电缆金属外皮及屋板闸阀。第三章 建筑技术3、建筑技术3.1新材料3.1.1墙体新材料:项目使用满足国家第三步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外墙采用200毫米厚多功能复合砌块。用砖和钢筋砼作承重墙, 并与绝热材料复合,具有保温隔热性能好、重量轻、密度可调节、成型便捷和投资低等特点,原料使用水泥、砂、石、粉煤灰、炉渣、废加气块和废砖瓦等,特别适合灾后重建和中小城镇建设。3.1.2混凝土新材料:传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时,常用的是钢板粘结加固技术,但是钢板质量重、运送不便,剪切成型也比较复杂。 本项目采用质量很轻、易于加工、单向抗拉强度很高的纤维板代替钢板进行构件加固。这种纤维板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单向抗拉强度(为普通钢材的10倍),弹模与钢材接近,很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质量轻,密度仅为钢的1/4,加固层厚度一般不大于1mm,基本不增加结构自重及截面尺寸;施工方便,功效高;耐腐蚀,无须定期维护;降低建筑物的自重,最直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3.2新技术3.2.1建筑隔震技术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强调的是“抗”,即采用“延性结构体系”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具有较大的延性,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映,使结构物“裂而不倒”。但传统结构抗震当遭遇超过设防烈度地震时,由于主体结构已发生严重非弹性变形,在地震后难以修复或在强震中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其破坏程度难以控制。本项目采取新型技术:建筑隔震技术,通过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计隔震层,采用钢板与橡胶叠层支座的柔性联接方式,减小振动能量向周围环境的传递,达到减小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目的,有效提高抗震设防等级。通过隔震,有效的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消除或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增强建筑物与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2.2建筑节能技术3.2.2.1外墙节能技术:就墙体节能而言,传统的用重质单一材料增加墙体厚度来达到保温的作法已不能适应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而复合墙体越来越成为墙体的主流。本项目采取复合墙体用砖和钢筋砼作承重墙作为承重结构,与保温隔热材料复合。目前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有岩棉、矿渣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加气混凝土及胶粉聚苯颗粒浆料等。这些材料的生产、制作都需要采用特殊的工艺、特殊的设备,而不是传统技术所能及的。3.2.2.2门窗节能技术:对门窗的节能处理主要是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从门窗材料来看,项目采用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产品钢塑整体挤出型材。它不仅生产过程中能耗少、无污染,而且材料导热系数小,多腔体结构密封性好,因而保温隔热性能好。第四章 建筑新技术、新材料研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持续法阵战略和低碳生活、宜居生活思想的深入人心,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发展空间广阔,对新的技术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势必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及焦点,通过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研究最终达到安全稳定、节省消耗、节约能源的目的。建筑技术材料的发展,使技术选择的可能性一方面能够满足建筑师的创造需要,另一方面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技术及材料选择上,我们应该从建筑性能和全寿命周期的观点去分析、判断,选择并使用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协调循环高效的技术和材料,达到经济、技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些要求的推进下,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再到低碳建筑,对建筑“可持续”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在全社会对低碳的呼吁与共同参与中,低碳建筑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视角。发展低碳建筑不仅符合当前金融危机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缓解我国对能源的高需求,而且也符合国际上的可持续理念与绿色建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