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三国志的几个方法问题一、怎么读法三国志的读法,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很难强求一律。这里说的是一个初学者,想通读或基本上通读三国志所采用的一般方法。首先,先纪后传,纪、传结合。三国志掌握是纪传体史籍,纪是全书的大纲,用编年的方式排出一代的大事。先读纪,初步掌握这段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再去读传记,有助于了解各类人物活动的相对时间及其历史背景、地位和作用,而传记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事迹较详,又可丰富、充实纪的内容。同时在阅读传记中,回头再查阅纪的相关部分,两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史实的掌握和理解。当我们读曹操的重要谋臣郭嘉传时,全篇近一千字,但没有一个纪年,读后因缺乏具体的时间概念,印象模糊,线索不清。如果先读了武帝纪,对照相关部分,便可以排出郭嘉主要的活动时间表:公元196年,郭嘉经荀彧推荐,加入曹操集团,时年二十七;198年,从征吕布,与荀攸共同分析形势,坚定了曹操的信心,最后攻克下邳,生擒吕布;199年,与程昱一起劝阻曹操不宜遣刘备出征,曹操醒悟,可以已经追刘备不及;200年,又力排众议,支持曹操先刘备后袁绍的战略部署,避免了后来与袁绍作战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同年,官渡之战的紧要关头,分析孙策不可能偷袭后方基地许都,稳定了军心;202年,从征袁谭、袁尚,建策待袁氏兄弟相争而后进击,被曹操采纳,收到一举而定冀州的实效;207年,力主曹操北征乌丸,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巩固北方,解除南下时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郭嘉病死于北征乌丸的凯旋途中,年仅三十八岁;208年,曹操赤壁败北,犹追思赞叹郭嘉不已。从以上所述,郭嘉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前后仅十一年,但是,一个洞察局势、善于决断的年轻谋士形象,便活跃在眼前,从而加深了对郭嘉的印象。又如曹操的宠信将领张辽,在武帝纪中只有四处提到他的事迹,总共不过七八十字,记载十分简略。而张辽传则有一千四百六十余字,从归降曹操算起,便记有大小二十三事,多数为纪所无。公元207年,著名的合肥攻守战役,纪仅一句话,十二字,但传却用了近三百四十字描述张辽等以七千之众击退孙权十万之众,激烈的战斗场面,跃然纸上,大大丰富了纪的内容。所以,读三国志的魏书部分,应先读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这四篇,再去读魏书的其他传记,这样安排比较合适。三国志只有魏书的皇帝部分称纪,蜀书、吴书则均称传,当时魏、蜀、吴各自为政,征战不已,互不统摄,与秦、汉统一的国家不同,而魏书的纪很少记载蜀、吴的事,读了魏纪,并不能起到掌握读蜀书、吴书各传的脉络作用。那么,我们又应当怎么读蜀书、吴书呢?其实陈寿撰三国志,虽然记载蜀、吴皇帝的名称为“传”,但其写法实为“纪”体,即用编年的方式,排出各自国家的一代大事。因此,读蜀书、吴书,也应当先读皇帝的传。例如蜀书先读先主传、后主传,再读蜀书各传;吴书则先读孙破虏讨逆传、吴主传、三少主传,再读其他各传,同样起到先纪后传,纪传配合的作用。其次,注意阅读重点人物的传记。纪传体史籍,纪是编年体,传以人物为主,而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散见于纪、传中,不易窥其全貌,即使通读一遍,也由于史实的分散,读后依然凌乱,印象不深。因此,读三国志,如果要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的了解,还必须注意阅读与该事件相关的重要人物的纪和传,历史事件不同,与之相关的重点人物也各异,如何确定呢?三国志如果通读一遍,事件与人物大致有印象,重点人物的确定不太困难。如果读后没什么印象,或者还未通读,可以先读纪的有关部分,大致了解该事件有哪些人物参与,就可有目的地选择这些人物传记去阅读,从而掌握这一事件的主要史实。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读魏书武帝纪,就可以得知参与这一事件的有二十三人,其中三国志有传的十三人,缩小了阅读范围。曹操、袁绍是这次战役双方的直接指挥者,当然是阅读的重点人物。实际上武帝纪、袁绍传记载此事的文字也最多,纪近九百字,传也有五百八十余字。其余十一人,经查阅,荀彧、荀攸、曹仁、张郃、关羽五人的传,都有二三百字叙述此事,从不同角度补充了纪和传的内容,而贾诩、张辽、徐晃、曹洪、刘备、孙策等六人的传,记载此事较少,甚至没有提及。所以,我们要想从三国志中了解“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重点阅读武帝纪、袁绍传及荀彧等五人的传记,大体可以达此目的,不必通读全书,或者漫无边际地去翻阅了。另外,在武帝纪中没有提到而在三国志的传记中,涉及官渡战役事件的,尚有赵俨、张绣、崔琰、钟繇、程昱、郭嘉、董昭、乐进、李典、于禁、李通、臧霸、许褚等十三人,不过除赵俨外,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最长的也未超出一百字。赵俨传记载此事的文字较多,近二百五十字,主要是叙述官渡之战,李通就加紧催收户调,表明忠于曹操,并非与战争直接相关。这些传记,暂时未能阅读,不影响我们对这次战役主要史实的掌握。当然,如果做“官渡之战”的专题研究,则是另一回事了。由于三国分立,有的历史事件仅读魏书的纪还不够,必须同时阅读蜀书、吴书中皇帝的传,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参与该事件的人物,比如,奠定三分局面基础的“赤壁之战”就是这样。读武帝纪,我们便可以发现提及与事件有关的仅九人,大家熟知的周瑜、诸葛亮都没有出现。因为这一次战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作战,除了读武帝纪外,还必须读起纪的作用的先主传和吴主传。通过一纪两传的阅读,得知参与这一事件的共二十一人,三国志有传的十六人。孙、刘联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周瑜、诸葛亮,而鲁肃对促进孙、刘的联合有突出的贡献,故这三人的传记叙此事最详,都在五、六百字左右,孙权、刘备不是联军的直接指挥者,记载反而较略,只有二、三百字。曹操虽然是战役另一方的主持者,但同时也是战败者,无什么功绩可记,故仅有一百五十余字。其余十人的记载此事都较简略,有的仅一句,个别的如刘表传文字稍多一些,但记载的事与战役关系不大。因此,想了解“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重点阅读周瑜、诸葛亮、鲁肃三人的传,再配合读曹操、刘备、孙权的纪和传,这次战役的眉目就大体清楚了。同样,在三国志中,一纪两传未曾提到的有十八人,他们的传记也涉及赤壁战役,不过记载也很简略,可以暂时不去阅读,对了解此事件无多大影响。有的历史事件,除了通过纪或起纪作用的传掌握参与事件的人物外,还可从阅读与该事件有关的任务传记中扩大线索,了解更多的时间的参与者,从而更全面的地把握历史事件。比如,孙权废太子孙和这件事,吴书吴主传仅十二字:“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当我们阅读吴主传中提到的孙和、孙霸两人的传记时,各有三、四百字记载其事,涉及文臣、武将、夫人、公主等十八人,其中吴书有传的八人,根据这一线索,查阅八人的传记,又可从陆逊、顾谭、吾粲等人的传中,进一步了解到当时卷入斗争的文武大臣众多,几乎“举国中分”,记忆两派斗争的剧烈情况,从而加深理解孙权在处理继承人问题上的严重失误,为孙吴的后期统治集团内讧留下了后患。以上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查阅,如果要了解这一时期的典章尺度,又该从何着手呢?三国志和史记、汉书有不同之处,它只有纪和传,没有志,因而典章制度没有专篇叙述,而是散见与各纪、传中。同时又受到题材的局限,纪、传往往语焉不详,即使通读,也是一鳞半爪,很难形成较完整的感念。要掌握某一典制的情况,比了解历史事件更为困难。不过,近人杨晨以三国志的资料为主,编撰了三国会要,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条件。杨晨在会要中,将这一时期的典制,分列为天文、历法、管制、选举、兵、刑、食货、庶政等十五门列,一百余项子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检索有关的门类子目,找到这一方面的材料。同时还可根据子目下引文出处提供的线索,在三国志中查到这些典制的原文,从而加深对该典制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的理解,避免了翻阅全书之苦。比如,我们要了解曹魏的屯田制,在会要的食货门下,便列有“魏屯田”这一子目。从他的引文出处提供的线索,便可在曹操、曹奂、任峻、国渊、袁涣、卢毓、裴潜、司马芝、梁习、邓艾等纪、传以及武帝纪注引魏书、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中,查阅到有关屯田的记载,十分方便。同时,在这一子目下,还从晋书及其他类书、政书中摘录了有关曹魏屯田的资料,使我们对屯田制度的了解更为全面。其他如“户调制”可以查阅会要食货门下的杂目录,“唯才是举”和“九品中正”的用人制度可以查阅会要的选举门等等。会要的分类和我们现在的分类不一样,其门类子目也不完备,但这一时间的主要典章制度,均可从中找到有关线索,是帮助我们阅读三国志的一部有用书籍。其三,如果条件允许,先读资治通鉴,再读三国志,收效会更好些。宋人司马光编辑的资治通鉴,从卷五十九汉献帝初平元年起,到卷八十一晋武帝太康元年止,共二十四卷,其时间大概相当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结束。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与三国志魏书中纪的题材相同。但魏书的纪只记载与魏有关的蜀吴史事,而资治通鉴用魏的纪年同时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史事,使我们读后了解在同一时期内,各国所发生的大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容易建立起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而在按时间先后排比叙事中,资治通鉴没有传,将各有关史实分别系于日,再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的,则用追述,兼叙,归类等方法,附于相关的某年,某月或某事,集中加以描述,使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而形象的再现。其叙事的容量远比三国志皇帝的纪,传丰富得多;同时,司马光有着眼于治乱兴衰的政治史,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加上善于叙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读后容易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胡三省又为资治通鉴做注,对名物、典故、地理、制度加以考释,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在这方面为我们阅读三国志扫除了不是好障碍,增长了读史知识。因此,条件允许,最好先读资治通鉴的有关三国部分,再去读三国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如何理解难点三国志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古籍,现代人读它,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由于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不一样,阅读三国志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人古汉语基础差,一个句子就有几个词语不懂,或者繁体字根本不认识,更不用说理解其含义了,这些都是困难。不过,我们所说的困难,主要不在这些方面。繁体字简化,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约有二千多字,手边备一本简化字总表(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经常对照查阅,记住这些繁体字就行了。或者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新版辞海之类的书,使可从繁体字直接查到其简化体,知道它的读音了。一般词语查阅新版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即可解决。我们这里所说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典籍典故、名物制度之类的问题。三国志无论纪或传,其中都大量引用了当时的人的文字与对话,如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的策、制、诏、令,大臣给皇帝的表、章、疏、议,臣僚之间的书、笺、问、答,以及铭、誓、檄、贺等等。这些文字与对话,比一般叙事记人的文字,较难阅读。其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文体由散体变为骈体的阶段,用典的风气已开始盛行,这些文字、对话,便引用了不少典籍典故、名物制度,使文字简练,寓意深刻。说服力强,如果我们对引用的典制不了解,不熟悉,就难以读懂。魏书武帝纪中唯才是举的求贤令,一百四十余字,便引用了尚书尧典、论语宪问等典籍和史记中的三个历史典故,文字约占一半。我们只要弄清楚了引用尚书、论语这些文字的含义及其背景,和管仲、吕尚、陈平的有关事迹,就能较好地理解令文的内容。又如魏书陈思王植传中著名的求通亲表,有八百六十余字,引用尚书、诗经、论语及孟子等典籍和“崩城”、“陨霜”等历史典故三十处,引用名物制度如“椒房”、“远游(冠)”、“华盖”、“朝觐”、“驸马”、“奉车”等也有十八处。这近五十处引用的典籍、典故、名物、制度,除少数的话如文子的话语意明白,“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为人们熟悉外,其余便是阅读此表的难点。把这些问题弄清了,表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上读懂了。那么,遇到这样的困难又如何解决呢?首先,充分利用前人的注释。三国志除裴注外,清代学者为它做考释的,还有顾炎武、何焯以下,约有二十余家,近人卢弼汇集诸家注释、考订,撰成三国志集解。在集解中,卢弼不仅时时提出自己见解,还对书中引用的典籍典故,多注明其出处,并引出原书有关文字,帮助读者领会其原意,对于难懂的名物制度也做了解释,是我们阅读三国志的良师益友。比如前书提到的求通亲表,除人们比较熟悉的管仲相齐桓以霸的事未注外,其余典制都做了解释,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令文含意,省去了许多查阅的时间。至于求通亲表,引用的三十处典籍典故,集解注释了十六处,十八个名物制度注释了七处,只解决了部分问题。不过,通过集解,发现卢弼引用文选或李善注有十五处之多,告诉我们昭明文选也收入了求通亲表这篇文章,而李善有为其作注。我们可以在文选卷三十七中找到此表文,就可以查到李善对三十处典籍典故全都作了解释,十八处名物制度也注了十四处,大部分问题可获解决。如果其中某些注释不详或看后仍不能明了的,李善注又为我们进一步查阅其他书记提供了新的线索。此外,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国志选注,选入了武帝纪、陈思王植传,其中对求贤令和求通亲表都作了较详细的注释。曹操集译注也收入了求贤令。这些注释都可加以利用,帮助我们解决阅读上述令、表的困难。其次,善与使用各种工具书。阅读三国志没有找到所需要的注本,或者注本对引文,对话中典制未作注释,又该怎么办呢?这就要借助工具书了。以上述求贤令为例,“孟公绰”句是引文,但不知出自何典故。不过,魏晋时人常常引用儒家经典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可先查十三经索引试试。该书将十三部经书文字分句编目,凡属十三经的文字,又要知道句子的第一个字,便能查到该句出自某书某篇。通过查“孟”字,知道引文出自论语宪问,再查十三经注疏对该句的解释,就可弄清其原意了。齐桓公称霸是由于重用管仲,通过新版辞源、辞海,或二十四史传目引得(中华书局出版)查到管仲不廉而相桓公霸诸侯的史实。同样,“钓于渭滨” 句很容易联想到姜太公钓鱼渭滨的事,如果联想不到,辞源、辞海在“钓”字下的“钓台”、“钓鱼”条目,都给我们提供了太公钓鱼渭滨的线索,找到了姜太公事迹见史记齐太公世家,从而查出这一典故的出处并了解其含意。“盗嫂”事新辞源举出直不疑和陈平两人,这里是用何人的典故?查汉书直不疑传与此处事迹不符,而史记陈丞相世家,正好与令文上说的“遇(魏)无知”、“受金”等事迹相合。至于“被褐怀玉”、“明扬仄陋”,辞源、辞海均有解释,并举本篇文字做例句。通过查阅上述工具书,也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这篇令文,并较为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内容。再看求通亲表,其中“椒房”、“远游”等十八处名物制度,新辞源均列有条目,作了解释,新辞海也多数收为辞条。但是,三十处典籍典故,新辞源、辞海只有小部分能查到,或者提供了线索,大部分则需要找其他工具书方能解决。比如,表文中表明鹿鸣、常隶等诗经篇名的,可直接在诗经及其注释中求解;对于“诗曰”、“传曰”、“孔子曰”、“孟子曰”等引文,可通过十三经索引,找到篇目,求得解决;有的引文如“不为福始,不为祸先”,语意十分清楚,就不必再查其出处了。所以,即使没有找到注释本,通过查阅工具书,同样也可达到读懂上述令、表的目的。其三,勤于查阅各类读书札记。魏晋之际,已进入骈文时期。作者谴词造句,注重文才,引文用典,灵活多变。因此,有些词语在工具书中查到了,但句子却讲不通顺,意义仍不能理解,还必须结合词语在文中的前后字句,仔细体会,才能求得比较准确的解释。有的词语、典故,在工具书上查不到,但是,有的查阅清人或近人的读书笔记、读史札记: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陔余从考、俞正燮葵已类稿存稿、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等书的有关条目,可能获得解决,或者手到启发,找到解决的途径。当我们读魏书刘劭传时,其中引用了夏侯惠荐刘劭的表文,有“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等句。这里的“文学”,不能理解为今天所说的“文学”,而这里的“文章”,从后面的“著论属辞”看,与现在所说的“文学”才比较接近。新辞源在“文学”条下,有“文章博学”、“文献经典 ”、“官名”三种解释,此处现在哪一种呢?联系“文学之士”与“推步详密”分析,“推步”一般指推算天文历法,而古代精熟文献经验的人,往往通解天文历法,则这里的“文学”,选择“文献经典”这种解释比较符合表文原意。如此理解。前后文句通顺,文意清楚。又如吴书吕蒙传中的“脱误有功,富贵可致”句。“脱误”一词,工具书或未收录,或解释与此句意不符。但新辞海释“脱”字有“倘或”、“或许”等含义,并举后汉书李通传:“事既未染,脱可免祸”为例句。据此,这里“脱误”的“脱”字,也应如此解释。结合句子前后文意,“脱误”应作“假如”、 “侥幸”理解较为合适,可能是当时习语。从以上所述,遇到这类词语,只要我们细心分析体会,还是可以获得解决的。对于某些既无注释、工具书上又查不到的词语、典故,翻阅前人的读书札记,也是一种求解的办法。如陈思王植传中的陈审举表,有“伯乐相之,孙邮御之 ”句。孙邮,卢弼集解未注,辞源等书也无。从上下文意看,“孙邮”当是任命,而且善御。在查阅陔余从考时,卷四有“王良即伯乐”条,其中提到的秦善御的有王良(见孟子)、邮无恤(见左传)、邮无正(国语)。并说上述三人“本为一人,而伯乐则其字也。”伯乐又名孙阳(见新辞源“ 伯乐”条)。这里,曹植大概是在“孙阳”与“邮无恤”里哪个名中各取一字,合为“孙邮”,以指善御者,亦即伯乐。至于“伯乐相之,孙邮御之”,上下两句用不同成为指同一个人,这是六朝骈文排偶句的特殊用法,如沈约宋书恩幸传论:“胡广累世农夫,伯始致卿相”即是,湖广字伯始,是同一个人。“孙邮”虽未直接找到解释,但在陔余丛考“王良即伯乐”条的启示下,作如此推断、理解,是有依据的。又如魏书曹爽传注引魏末传,有“设薄主人,生死共别”、“设主人祖送”等句。“设薄主人”、“设主人”“盖当时习语,犹今言作东道请客也”,并列举了很多例句加以说明。当然,解决这样的问题,开始难度较大,但只要我们不断积累知识,持之以恒,就会逐渐化难为易。此外,引用当时人的文字与对话中,还有不少谶纬、灾异等内容。如蜀书先主传中的劝进表,就大量引用了河图、洛书等谶纬符命,魏书高堂隆传中的疏奏,以宫殿失火、淫雨成灾、鹊巢宫阙等自然现象,验证人事,其目的主要是为自己的立论罩上一层神秘色彩,加强其说服力,在我们今天看来,毫无实际意义。对于这样内容的引文,在阅读中不必深究,理解其用意即可。三、如何查阅纪时、地名和职官三国志的纪和传,除上述引用当时人的文字和对话外,阅读记人叙事部分,一般不甚太难,但是纪时、地名和官爵特别多。尤其是职官,在有传记或传记的某一段文字中,犹如任职简历表。魏书王凌传约七百五十字,出现不同名号的官爵达二十六个之多,蜀书张翼传有四百三十余字,不重复的官名也有十九个,魏书明帝纪中,一段不足一百四十字的纪文,官名就有十六个。大约每二十余字甚至十字左右即有一个职官名称。这些官爵名号对于了解传文含义无多大障碍,但要弄清一个任务的升降荣辱,职权大小,以及在权利结构中处于何种地位,就不能不了解其所任官职的品秩和职责了。纪时与地名虽不如官爵名多,但对于我们阅读纪、传,建立时空观念,深刻理解传文,准确掌握史实,比起官名更为重要。但是,前面说过,三国志只有纪、传,没有表、志,对职官、地理、纪年等无专篇叙述,阅读中遇到上述问题,又该怎么办呢?首先,如何查对纪时:查阅纪时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比如想要知道各国的纪年相当于公元何年,或者某年号是属于哪位皇帝的,或者某一皇帝共同了几个年号等等,手边备一本年表即可。年表的种类多,常见的有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版)、中国历史纪年表(有两种:一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版;一为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纪年(三联书店版)。这些年表使用方便,各有特点,作为解决三国志中的纪年问题,任选一种即可。三国志的纪四时与纪月的方法,和现在使用的夏历比较接近,也是在一年之内,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如有闰月,也特别标明。但纪日的方法则和现在不同,而是使用干支法,即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纪日。如果想要知道纪、传中纪日所用干支的具体日期,可以查阅陈垣先生撰的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出版)。比如魏书三少帝纪,载司马懿发动政变的进程是:“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车驾谒高平陵。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戊戌,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夷三族。丙午大赦。丁未,以太傅司马宣王为丞相”。经查二十史朔闰表,该月初一是已丑,便可推知甲午为初六,戊戌为初十,丙午为十七,丁末为十八。司马懿从发动政变到诛曹爽、掌朝政,只用了十二、三天的时间,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更加具体了。其次,怎样检索地名。三国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志中记载的地名,由于政区的变革,名称的更改,与我们今天的建制、名号迥然不同,读后感到十分陌生,不知其方位。特别是重要的战场、进军路线、战略要地所涉及的地名,不知相当现今何地,使人有一种抽象、茫然的感觉,很难建立起空间观念。阅读三国志,要想知道这些地名的今地,可以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比如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数次北伐的几段文字,出现不同的地名十八处,其中属进军路线的有斜谷、祁山、箕谷、散关、建威,属战场或驻军的有街亭、西县、陈仓、五丈原,属郡、县的有南安、天水、安定、武都、阴平、汉中、长安武功、郿县等。这些地名在大辞典中均可查到,有八处地名即举诸葛亮的北伐为例证。如果对今地名比较熟悉,通过这样检索,诸葛亮北伐的进军路线、交战场所等情景,便历历在目,而历史的空间概念也随之逐渐树立。此外,新版辞海对于古地名的著录,虽不及大辞典完备,但其注释更精密些,也可查阅。如果没有大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也可用三国志集解对照阅读。卢弼是近代学者杨守敬的弟子,在历史地理方面造诣很深,注释三国志时对地理着力尤多。在集解中将历代学者对三国地名的考释,都加以收集排列,不少地方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上述诸葛亮北伐提到的十八处地名,集解注释了十六处。长安、汉中两地名已在他处作注,故此处从略。同时,在集解对于当时重要的战场所在的小地名,都作了考释。比如先主传中,刘备长坂败北后与关羽相会的“汉津”,关羽与乐进相拒的“青泥”,张飞与张郃大战的“瓦口”,吴军在夷陵战役中追逼刘备时屯驻的“南山”,等等,专用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未收录,而卢弼都广泛引证,一一指出其相当现今何地,为我们扫除了阅读中古地名问题上的障碍。当然,卢弼使用的“今”地名,是指清代一统志的名称,和我们现在常用的地名称谓不完全一样,治地也有所变迁。尽管如此,但一统志地名与今地名还是比较接近的,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其方位。阅读三国志最好能备一本现行的我国分省地图集,查阅古地名时以便经常对照其位置,更有利于树立空间观念。如果能有一本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中华地图学社出版)配合阅读,效果更好。这种历史地图集是古今地名套色绘制,查找方便,对比清晰,看后印象深刻。再次,如何查阅职官。查阅官名,比较麻烦一些。这是由于我国官制名号繁多,省置无常,执掌又不规范,而目前尚无一部比较完善的工具书可供检索。总的来说,三国的官职,沿袭秦汉。但是,当时处于动乱的非常时期,三家都是由幕府逐渐发展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国家。幕府之下各聚集一批人物,在正规的官制之外,临时建置不少,自由行使其职权。本来是一些不稳定的临时措施,逐渐成为定制,与秦汉比较,变化仍然很大,并又为两晋以后官制演变的刍形。三国正式建立前的幕府时期,构成幕府的核心主要是幕僚、将领及曹掾属,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其职权。魏书武帝纪注因魏书载群臣劝进曹操受九锡笺,署名将衔的有三十多人,其中有不同官称十九个,只有太中大夫一职是汉室政府的属官,其余皆幕府僚属。任中、前、左、右军师、军师祭酒、祭酒(按即“军祭酒 ”,见王朗传)的十一人,是幕府的最高幕僚,职参谋议;任中领军、中护军的各一人,主要掌管幕府禁军及监护诸将;任平虏、建武等各种名号将军的九人,主要是领军作战;长史三人,统领幕府各曹(即部门)掾(正职)属(副职),犹如现今机关的秘书长;另四人只有封爵而无职任。仅从署名领衔的人员看,机构比汉代公府庞大,且幕僚、将领这两类人员为汉公府所无,实际上取代了汉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汉中央朝廷形同虚设,或者秉承其意旨处理某些具体事物而已。刘备的左将军府、孙权的车骑(后为“骠骑”)将军府,与曹操的幕府相似,只是机构不及曹操的庞大,人员也要少些。三国正式建立,基本上沿用了两汉的官制,只是曹魏的变化较多,对后世影响也大,书函的变化少一些。查阅三国的职官,比较重要的、常见的官名,新辞海即可查到。如果是次要的、不常见的,可查阅杨晨三国会要职官门类与万斯同三国职官表。会要前面已谈及,三国职官表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卷。该表以官职名为纲,魏、蜀、吴分别列出,其下注明品秩、职掌以及谁任过此官,主管之后分列属官,间或加按语说明,检索甚为方便。此外,如有可能,还可查阅续汉书百官志、晋书职官志和宋书百官志。三国官制中沿袭汉代部分的职官,可在续汉书百官志中求得解决,其为晋、宋官制刍形的,可在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志叙述该职官的沿革中查到。这几种书参照阅读,还可使我们从这些职官的继承和演变中,比较准确地把握它的建置情况及其地位和作用。最后,本导读书的“选文”部分注释体例如下:(一)对三国志本文注释较详,对裴注亦酌加注释。裴注用方括号标示,我们的注则用圆括号()标明。(二)难字注同音字与汉语拼音。(三)对于难句,必要时作了串讲。(四)关于人名,只注三国以前,同时代人物,三国志中虽无传记,亦不作注释。(五)地名注释,一般根据清一统志与读史方舆纪要等,并参考了清代及近代学者的考证,也检阅了中国地名大辞典、新旧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周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无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博闻多能曰“宪”。聪明澼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执心克庄曰“齐”,资辅供就曰“齐”。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安民立政曰“成”。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敏以敬顺曰“顷”。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阳泉市市属国有企业招聘5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辽宁能源集团所属铁法能源公司招聘6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龙岩上杭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1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慈溪市诚安燃气服务有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苏宜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东省汕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专业技术人才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动态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合肥热电集团春季招聘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内江汉江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葛洲坝集团易普力股份有限公司禹州分公司招聘22人(河南)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私密线上招商课件
- 兵团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16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智慧加油站物联网综合管控平台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 2025年甘肃省公职人员考试时事政治考试试题(附含答案)
- 花岗岩铺设方案
- 2025年护理疼痛试题及答案
- 桥梁工程监理工作实施方案
- 年产5万吨氧化铁新材料(磁性材料及锂电材料)项目报告书
- 服装辅料基础知识培训
- 江苏南京2020-2023年中考满分作文5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