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单反入门综述.doc_第1页
数码单反入门综述.doc_第2页
数码单反入门综述.doc_第3页
数码单反入门综述.doc_第4页
数码单反入门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hy NOT DSLR(数码单反入门综述)前言:近来在数码单反坛子泡了这么久,资料翻了不少,也想写点东西,就一些问题谈谈看法,顺便鼓吹一下350D的优点。可是白天忙,晚上又懒,一直未能动手。现在总算写了点出来,慢慢来吧,写成个说明一样的东西,希望能给从DC升级来的用户和新入门用户提供一个参考。争取一个月内写完一、为什么要选择DSLR?如果你已经用小DC一段时间,感觉已经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想要升级了;或者原先没用过数码相机,想“一步到位买个好的”,到了这个毒坛,就一个声音:上DSLR(数码单反)吧!那么,DSLR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无外乎这么几点:高速对焦;快门时滞小,光学实时取景无视差;连拍能力强;大光圈带来的浅景深效果;高ISO表现好,躁点不明显;镜头可更换;快速精确变焦,可手动对焦;功能齐全,参数可调整,RAW调整余地大;各种配件附件丰富。到底优势是怎么样的,有多大,光这么说还不行,等会听俺一项一项来解释给你听。二、DSLR的品牌选择与一些名词解释说到底DSLR主要是以日产品牌为主,分为如下几家(排名不分先后):1、LeicaLeica本没有DSLR,但是它的R8/R9单反机可更换后背,加上DMR(Digital Module R)后背就成了一台手动DSLR,而且应该说是目前唯一的135数码后背(这里有没有俺没听说过的其它型号?),唯一的135手动DSLR。这款DMR用在R8/R9上,焦距折算系数为1.3(传统135相机的底片面积是36mm24mm,数码单反的感光器材如果面积能达到这个数值,就称为是全(画)幅的;而很多都没有达到这个面积,毕竟这么大块的CCD/CMOS生产成本比较高。比如采用2416的CCD来制作单反,这样只有画幅的中间部分感光成像,称为非全幅DSLR。全幅镜头在这种非全幅DSLR上成像只利用了中间部分,造成了镜头的视角/透视关系改变,看起来好像焦距变长了一样,但实际焦距、景深均没有发生改变。边长或对角线的比例36/24=1.5就称为焦距系数),象素达到千万级别,成像据说很有特色。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价格,不过能玩得起Leica的人还在乎吗?2、CanonCanon在数码时代的机型应该说是最多的。以目前能见到的为例,分为从上到下的几个级别:1Ds/1DsMarkII全幅专业级数码单反;1D/1DMarkII(N)记者专用高速连拍机,焦距系数为1.3,连拍达到8/8.5张每秒;中端系列10D/20D,属于普及的准专业机型,各项指标中庸,适合普通摄影师使用,焦距转换系数为1.6,20D可使用专用的小画幅EF-S镜头;300D/350D入门级数码单反,针对入门用户,塑料机身,价格便宜,部分功能比10D/20D简化,同样1.6的焦距转换系数,可以使用EF-S镜头。新推出的5D全画幅准专业机型,应该说是Canon朝普及全幅迈出了第一步。Canon的数码单反属于EOS系列,即EOS 1DMarkII等,不少地方借鉴了EOS胶片机身设计,如10D基于EOS33胶片机的设计等,但后来的20D、350D针对非全幅完全重新设计过。所有EOS数码单反均能兼容Canon EF镜头群。象素方面,目前市场上可以见到的1DsII/1DII/5D/20D/350D分别为16.7M/8.5M/12.8M/8.5M/8M。3、NikonNikon的数码单反种类也不少,以笔者来看从高到低可以这么划分:D1、D2系列是顶级系列,分别是1、2代,又分为面向专业摄影师的D1X/D2X高象素机型,和面向记者的高速连拍机型D1H/D2H(D2Hs)。面向普通摄影师的中端机型是D100/D200,D100已经出现很长时间了,目前刚推出的D200有了很大改进,Nikon用户期待很高。一个非常普及的机型是D70/D70s,是Nikon在2004年公布的,基本延续甚至大幅升级了D100的所有功能,但是塑料机身不能安装手柄。刚刚公布不久的入门机型D50,是入门DSLR里最便宜的型号,功能与操控较D70/D70s有所缩水,比如只有单拨轮等。Nikon目前所有的数码单反,焦距转换系数均为1.5倍,Nikon称为DX画幅。兼容几十年没有改过的N卡口Nikkor镜头,但是对D1/D2以下的机型,老的手动镜头被人为限制了不能测光。象素方面,D2H(s)/D2X/D200/D70(s)/D50分别为:4M/12.8M/10M/6M/6M。3、Konica Minolta美能达也是老牌胶片相机厂商,很多新技术如AF都是它提出的。在数码时代有所落后,但是奋起直追,在小DC上颇多斩获,还推出了AS机身防抖、潜望镜式内藏镜头技术等。直到2004年10月份美能达才正式上市了Alpha/Dynax 7D数码单反相机,也许是和Konica的合并耽误了开发,也许Konica的人员对色彩这一块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反正7D的色彩表现是公认最接近真实的。7D还使用了M的独门绝技AS机身防抖技术,可以支持几乎所有MA口AF镜头,在操控性能上也名列前茅。虽然7D赶了个晚班车,但是凭借这几点,还是得到了不少用户的青睐。从面向市场来看,7D和10D、D100属于同一级别。刚刚推出的A5D,属于入门机型,保留了AS防抖技术,并提供了套头选择,最近坛子里关于它的讨论比较热闹,可以看看。7D/5D均兼容Minolta AF(MA/MAF)卡口镜头,焦距转换系数为1.5(不奇怪,和Nikon都是用的SONY提供的CCD嘛)。这两款机型均为6M象素。4、Pentax国内很难买到Pentax,而且P的产品线也不丰富,但是数码时代P还是紧紧跟上了,不仅有3款135的DSLR,还有645中幅的DSLR。第一种型号是2003年推出的*istD(名字真费劲!),属于10D、D100、7D级别的中端普及型数码单反。一年以后推出的*istDS,是D的简化型,坛子里P家不少人都在用,饱受赞誉。和D70相当于D100的塑料机身版本不同,DS虽然在操控上比D有所简化,关键部件比如五棱镜、可更换对焦屏等上面并没有简化,连拍速度、开机速度等还有提高。如果说D70的级别是B-的话,DS就是C+级别,但是C+可能比B-还要好点。最近推出的*istDL(都是什么破名字,D/DS/DL,下一个据预测是DR,DSLR就全了)简化过分,相当于D50的级别吧,目前报价还不清楚。DS2是DS的升级版,除了液晶屏大点基本看不出变化。*istD/DS/DL兼容于Pentax也是几十年没改过的PK口,支持所有手动头的测光与合焦指示(DL不详),可更换对焦屏,是玩国产手动头、老手动M42、PK头的绝佳选择。三款机型都是6M象素,1.5焦距系数(又是SONY的CCD用户)。Pentax的问题是国内渠道太差,否则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玩手动头的用户。5、KodakKodak属于特殊厂商,它已经没有胶片时代机身的积累,数码时代一直靠借用别人(Canon/Nikon)的机身来发展自己的DSLR。之前的就不说了,目前能见到的,DCS Pro14n是全幅DSLR,采用了Nikon F80机身来驱动N镜头,14M象素。后来又推出了DCS Pro SLR/N,就是Pro14n的简单升级,基本参数差不多。因为Canon不愿再提供机身给Kodak,只愿意自己用,Kodak靠SIGMA提供兼容机身,出了一款可以使用Canon EF镜头的DCS Pro SLR/C。现在大概CN的高级机身都拿不到了,而且销量也不好,Kodak已宣布退出135DSLR市场。K的几款机型象素高,低ISO表现细腻,但高ISO表现不是太好,适合在影楼使用。6、Fuji富士和柯达一样,没有机身卡口负担,它主要靠Nikon提供F80机身来用。Fuji的特色是它蜂窝状排列的SuperCCD,应该说通过合适的算法可以提高插值分辨率。新一代的SuperCCD利用大小两个感光元素来合成一个象素,大大提高了曝光的动态范围。它的S1Pro/S2Pro/S3Pro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10D、D100级别的中端普及型DSLR,象素分别为3M可插值6M、6M可插值12M、6M可插值12M,焦距系数为1.5。和柯达一样,Fuji比较受到影楼的青睐。但是机身是个问题,一直是F80,档次上不去;而且S2Pro的CCD质量似乎不太好,S3现在也爆出了USB接口什么的做工问题。7、SIGMASIGMA绝对是个异类!它的胶片机原先用的是PK口,后来AF时代,它破解了Canon的EF卡口电子信号参数,稍加改动做成了它自己的SA卡口,物理上还能兼容原先的PK口镜头。数码时代它拉住了一家美国厂商为它提供类似胶片的3层感光器件,称为Fuveon X3。在X3技术的CCD(CMOS?)基础上,利用SA9机身,SIGMA推出了SD9,后来又在其改进基础上推出了SD10。这两款相机属于10D、D100的级别,象素因为是3层的,每层3M多点,SIGMA宣传上号称是11M(3.x3)。焦距系数为1.7,兼容SA口镜头。坛子里有牛人,把Canon EF镜头改口接在SD9上,电子信号完全兼容。X3技术有好评也有不同意见,至少对于其宣传的11M象素俺不赞同,这么插值怎么也不会分辨率赶上11M的所谓“马赛克”CCD排列方式。坛子里silkysharp还对X3技术可能带来的色彩失真进行了探讨,建议可以看看X3 真的没有彩色摩尔纹吗? 从X3感应器想到胶片。不管怎么说,SIGMA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及时推出其它机型,尤其是众多fans期盼的SD7普及型机,并及时提高象素。8、Olympus和4/3系统说起4/3(Four Thirds)系统,可能要说一大段。简单说,就是Olympus在AF时代已经退出了可更换镜头的SLR机型市场,在数码时代,O也是属于没有镜头历史包袱的。但是O很聪明,看到了利润还是要靠镜头来创造,因此没有选择借用其他家的机身来进行开发,而是联合Kodak、Fuji制定了一种全新的DSLR标准,后来松下、SIGMA、Sanyo也加入了支持的行列。4/3系统定义了感光器材大小为18mm13.5mm大小,4:3的画幅比例,大约为2的135画幅焦距系数,作为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来设计镜头与机身,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2003年O推出了4/3的首款机型,也是顶级机型E1,5M象素,专业级机身;2004年底发布了入门机型E300,采用特殊设计,8M象素,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最近新推出的E500,似乎属于E300的塑料机身简化版,改回单反的典型结构,创造了新的轻小记录。O的独门绝技是超声波除尘技术,就是每次开机时通过超声波震动CCD传感器(准确说是前面的低通滤波器,一块玻璃)上的灰尘,落在旁边的胶条上,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是过小的CCD(和其它DSLR比),导致其焦距系数过大,高ISO噪声严重。比如135上的85mm/F1.8和135/F2.8人像头,在1.5的DSLR上,要得到相同的景深效果,大约可以用57/F1.2和90/F1.8来代替,这种头还可以找到近似的来代替;而对于4/3来说,则需要43/F0.9和68/F1.4来代替了。目前O还没有这样的头,虽然看起来它推出的几款头都很牛,分析一下也就这么回事。至于高ISO噪声,更是O的技术水平问题,E300的象素密度和Nikon的D2X一样,但是高ISO表现完全不同。4/3系统的画面比例符合很多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比例,比如书本纸张之类都是这个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轻量化做好了准备。但是,就4/3系统来说,目前只有O一家推出了三款机身,虽然听说松下明年会有所动作。而Kodak和Fuji都是观望态度;镜头方面也是只有O一家在做,产品线不全不说,缺乏新技术和特殊规格镜头,如防抖、超声波驱动、移轴、大光圈定焦等。SIGMA只是改了两三个APS/DX画幅镜头的口在应付,所谓的开放标准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除非这两年有别的厂商加入,尤其是镜头这块,否则目前前途不容乐观。9、其它Contax之类,虽然推出过很牛的全幅机型N Digital,现在已经结束营业了;SONY的机型也不再继续,现在在和KM合作;其他的不说也罢。一般来说,新手都是选择入门机型或者普及型DSLR,基本上就限制在CNMPO中了。三、DSLR优势逐项解释1、高速对焦小DC的快门时滞真是要命,看到合适的场景,赶紧举起相机想抓下来,可是你按下快门之后半天,才听见响,而这时场景早就变了!尤其是抓拍孩子、体育比赛、舞台之类的,根本没有机会。DC的快门时滞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取景方式和对焦速度。由于很多DC是用液晶屏或者EVF取景,平时是机械快门长开,到你按下快门钮时,机械快门先要关上再进行拍摄,无形中时滞就增加了。而且取景时经过光电转换,处理之后再显示在分辨率小得多的液晶屏或者EVF上,中间也引入了时滞。另一方面,小DC的对焦速度更远远不能让人满意。光线稍暗就常常需要来来回回几次才能对上,就是一次对上,对焦时间也要几秒钟。DSLR采用光学取景方式,理论上没有时滞,这方面可以参看坛子里关于DSLR取景方式的相关讨论。在拍摄时,DSLR要先抬起反光镜,然后再打开快门,这是DSLR时滞的主要来源,现在的机器基本上都控制在200ms以内,和DC相比还是有较大优势。虽然现在有些新出的DC号称快门时滞只有0.01秒,但是综合考虑对焦速度等,实际上感觉还是无法和DSLR相比。DSLR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可更换镜头,对于自动对焦来说,有两种方式来驱动镜头光学组件向前或向后运动进行对焦:机身驱动与镜身驱动。机身驱动就是对焦马达位于机身内,通过接口上一个传动轴的旋转,带动镜头进行对焦。对于不同的镜头,同一个机身相同的马达对焦速度肯定不同。高档机身一般有更强的马达,能提供更高的对焦速度。而镜身驱动是将驱动马达置于镜头内,通过机身给镜头供电并发出前后转动的信号来进行对焦的。Canon的EF镜头全部都是采用了镜身驱动方式,机身镜头之间没有机械耦合,这就是EOS(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的由来。镜身驱动方式可以提供更快的对焦速度,而且基本不受机身影响。长焦镜头采用镜身驱动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对焦速度,这也许就是Canon擅长长焦的原因之一吧!而且Canon还为它的EF镜头开发了USM(UltraSonicMotor)超声波对焦马达技术,通过环形超声波驱动马达,达到宁静快速的对焦目的。并且采用了USM技术的镜头在AF完成时仍能手动调整对焦环,称为全时手动。具体不多说,可以参考无忌资料库里的相关材料。(机身驱动的PKA口和完全镜身驱动的EF口比较图,黄圈内是机身驱动的传动轴。谢谢pnp1的勘误!)除了Canon之外,Nikon、Minolta、Pentax开始都是采用的机身驱动方式,只有Olympus的4/3系统也是完全电子化的,但是似乎没有在镜头上用到USM技术。现在,Nikon有了自己的AF-S镜头系列/SWM超声波驱动技术,Minolta有了SSM,都是类似的镜身驱动USM技术。Nikon正在加速把它的镜头全部AF-S化,而Minolta在这一块还不是太快,可能本来它的机身驱动速度还不错吧(好象原先有人抱怨过A9的传动轴把镜头传动机构都打坏了)!还有兼容镜头厂商/副厂SIGMA也掌握了USM驱动技术,称为HSM,不少N/C/SA口的EX专业级镜头上都用到了。(这里闲扯两句,不知是不是和镜身驱动有关,Canon的数码单反存在“跑焦”现象,严格说应该是“焦点偏移”。而同样采用镜身驱动的Nikon也存在这问题,Minolta也是(?不知M跑焦的镜头是不是镜身驱动的,没仔细查),甚至按比例可能超过Nikon。而Pentax用户坛子里只提到很少几例。也许,快和精度不可兼得?)补充一下:小DC除了部分顶级消费机型外,过小的机身实在是不能容纳镜身驱动的东西,从目前看到的大都是机身通过齿轮传动进行驱动。而且机身限制了传动和马达,也许这就是小DC对焦慢的原因吧?另外,DSLR通过专门的对焦检测机制来进行AF操作,而DC一般通过感光CCD来进行VideoAF,数据量可能比较大,可能也是对焦速度上不去的原因。2、连拍能力强记得坛子里不知谁说的,要想抓住精彩瞬间,至少应该达到每秒3张,连拍3秒左右的速度,才能保证。曾经这句话让俺对300D犹豫错过了,但是,确实有道理。幸运的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入门级数码单反都能达到或超过这个数字。比如EOS350D每秒3张,最大最佳的JPEG格式可连拍14张,RAW也可达5张,如果使用高速存储卡还能更快;20D达到了每秒5张;Nikon D70/D100每秒3张连拍12张JPG;Pentax DS每秒2.8张(号称3张的也基本上是这个速度),连拍8张;7D/5D都是每秒3张。虽然小DC甚至可以拍短片每秒30帧,但是达到如此高的分辨率能达到每秒3张的却几乎没有。部分未达到上面这个标准的:EOS300D(反正已经停产了,不过二手常见),2.5张每秒,连拍4张;E300也是2.5张每秒;D50也降到了2.5张每秒,这明显是有意为之的,看Pentax的DL就没有降低连拍速度,只是连拍张数降低到了5张。3、大光圈带来的浅景深;摄影技术里有一个地方专门讲的是控制景深,通过控制景深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达到虚化背景,突出主体的效果。在拍人像、静物等的时候常常用到浅景深。要想使用浅景深,一是要用长焦距,二是要用大光圈,三是尽量靠近拍摄主体。比如,考虑到视角问题,人像头一般都用85/F1.8和135/F2.8全开光圈,还有所谓的“人像镜皇”85/F1.2L之类的。而在小DC上,你可以看到,虽然号称是“相当于35mm相机的mmmm焦距”,实际镜头标注焦距只有几个毫米到20多毫米。虽然F2.8甚至F2.0的光圈,也还是达不到那种浅景深效果。而在1.5/1.6的DSLR中,这就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前面讲4/3系统时已经提到了,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即使4/3系统,只要控制得好,所能获得的浅景深效果也是小DC无法比拟的。根据回帖的补充:浅景深是某些时候追求的一种效果,有些场合如人文、微距等条件下使用浅景深效果并不合适。但是要达到比较大的景深只需要缩小光圈,而本来景深就很大的小DC,就很难达到那种浅景深效果了。(小革命的例子实在是)4、高ISO表现好,躁点不明显;当我们为了控制景深设定好了光圈,而快门速度不能达到等效焦距倒数的“安全快门”时,只能通过提高ISO感光度来提高快门速度了。对于数码来说,不能象更换胶卷一样更换感光器件,只能发掘CCD/CMOS的宽容度特性,提高ISO。这里俺有个标准,就是要能够提高两级以上才算实用。而高ISO带来的是噪声问题,小DC从ISO100提高到200已经惨不忍睹,提高到400就更不用说了,颗粒粗得没法看。由于采用了比小DC大得多的感光器件,DSLR的高ISO表现要好的多,随便哪一台在ISO400都是没有什么明显躁点的。而Canon在其第二代DSLR:1DII/1DsII/20D/350D上改进了CMOS及微透镜设计,并使用了DiGicII芯片,软硬兼施提高高ISO表现,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即使是效果最差的350D,ISO800画面也是比较干净的,ISO1600略有躁点,完全可用(可以看看坛子里贴的图,以及一些100的原图)。Nikon在D2X/D50等新机型上也进行了降躁处理,D2X的ISO800也很干净。预计下一代的DSLR都会普遍应用机内软件降躁技术。5、镜头可更换:前面已经提到了DSLR和小DC的最大不同就是镜头可更换。虽然DSLR(数码单镜反光相机)定义里没有提到可更换镜头,但是实际上不能更换镜头的Olympus E-10/E-20之类,一般都不认为是完全的DSLR。可更换镜头带来的好处就不用细说了吧?你看看现在的DC号称什么10倍、12倍变焦,从(相当于135相机的)35mm一直到420mm,且不说图片质量如何吧!可是如果用一个18-70的镜头再加上一个70-300的,就可以实现在1.5的在DSLR上实现相当于27450mm的焦距了!而且,机身和镜头分离可以分别升级相机机身或者镜头,比如更换更高象素的机身,或者更换更好、更大光圈、更优秀的镜头。厂商针对不同的用途开发了很多不同的镜头,以Canon为例,如:专攻人像的85/F1.2L、微距100/F2.8Micro、标头50/F1.4、微距放大MP-E 65/F2.8Micro、长焦300/F2.8、移轴TS-E 24/F3.5、中长焦防抖镜皇XBIS(70-200/F2.8 IS UL)等等。更换镜头适应不同的拍摄环境,不仅提高了相机的适用场合,而且带来了更多的乐趣。目前DSLR中除了Leica那款之外,都是AF(自动对焦)的DSLR。但是AF技术是80年代才出现的,在这之前各厂商还生产了很多MF(手动对焦)镜头。镜头的光学结构应该说是几十年前就基本稳定下来了,老的MF镜头中也有很多经典之作。而且,据说手动对焦比相机自动对焦精度还是要高,更何况有很多人用了手动镜头之后就喜欢上了那种感觉下面就接着聊聊DSLR对手动镜头的兼容性吧!卡口相同的MF镜头主要是Nikon和Pentax的,这两家在AF时代没有改过镜头卡口,这样老的N/PK口镜头就可以继续上到DSLR机身上去了,最起码的好处是光圈联动,在对好焦之后就可以按快门了,不用再手动收缩光圈重新测光。其他的镜头与机身需要通过转接,就是通过镜头转接环,将一种卡口变成另一种卡口接到机身上。如果考虑到要镜头能够完全实现在无限远处能对焦,对相应的机身卡口像场定位距离要求是小于镜头的卡口像场定位距离。这里有几篇西老写的关于这个的文章:照相机:常见135镜头卡口的技术参数不同卡口镜头转换接环的使用和注意事项DSLR:一些DSLR与镜头配合时的测光和合焦指示路线图班门弄斧,俺就不多说了根据机身列一下:Canon机身可以转接的有:Nikon口、PK口、M42口镜头等,可以无限远合焦。而且EOS的转接环是最多的,市面上随处可见;KM、4/3机身和Canon的差不多,4/3的应该还可以转接FD、MD之类的,就是转接环不太好找;Pentax机身理论上可以转接Nikon镜头实现无限远合焦,还可以转接M42镜头;Nikon机身基本上只能转接M42镜头而且要定制才行。仅仅是转接上还不行,对支持手动头的相机来说,还应该提供通过相机测光和提供合焦(对焦点上成像位于焦点,最清晰)指示,否则很不方便,虽然也能用。这两点,Pentax的几款机身完全能够提供,Nikon的机身中顶级系列D2H/D2X也是都能提供的,新出的D200也能够支持;但是对于Canon机身来说,只能进行测光,不能提供合焦指示,需要人工判断是否合焦;而KM、4/3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也是只能测光的。Nikon的低端机身,D100/D70(s)/D50都只能提供合焦指示,却不能测光。对于不能提供合焦指示和不能测光这两档子事来说,俺的意见还是认为能测光更重要。合焦指示指示给了一个更好的判断合焦的方法,实际上MF还是要靠眼睛去看的。何况网上也有不少自制的裂像什么的手动对焦屏出售,更换之后手动对焦精度也能得到提高。有人认为数码时代,不能测光可以先估算,然后看直方图再重拍,这也是一种方法。能使用手动头并实现测光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倒接镜头、加接圈之类的来玩微距摄影、针孔之类的,或者接到望远镜、显微镜什么的上,大大增强了可玩性。看了这么多,你还不想玩玩能换镜头的DSLR吗?6、快速精确变焦,可手动对焦:这个应该说是高端DC中也有这种方式的,但是一般的DC都还是电动变焦的,即使是很多以长焦、大变焦比见长的型号,也是这样的。电动变焦经常出现变焦过头的情况,然后再回头调整,表面看起来先进,其实麻烦。而且电动变焦的速度也不是很快。原先有些SLR镜头也采用过电动变焦的方式,据说还能制造出特定的爆炸式效果,但是现在已经基本被淘汰了。手动对焦也是一个优点,和光学取景要放在一起看。小DC的手动对焦都是通过按键调整,在分辨率可怜的LCD上给你看一个放大的对焦点影像,要能对上真是要有极大的耐心。一些高端DC在对焦方式上可以直接调节镜头上的对焦环,但是还是在LCD/EVF上看合焦情况,与DSLR还是有差距的。7、功能齐全,参数可调整,RAW调整余地大DSLR的用户相对普及型的小DC要专业得多,相对提供的相机调整设置也要多的多。P/A/S/M曝光模式、包围曝光、多种白平衡设置、反差、饱和度等多方面的设置均可进行调整,专业级机型上可调整的项目更多。但是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更方便的是通过后期“数码暗房”技术来进行调整,就是PS啦!PS功能多多,DSLR提供的RAW格式更可以发挥其威力。根据测试,人眼最多可以分辨的色彩数可以达到241244种,而目前的电脑显示器只能显示到RGB各256级,224种颜色。这是目前的一些标准所限制的,暂时突破不了。而JPEG格式也是只能支持到这么多,虽然TIFF可以支持到248种颜色。RAW每种色彩取样达到12位,不仅色彩表现更丰富,还可以调整拍摄时的曝光偏差。这方面坛子里已经谈的很多了,俺就不多说了。另外,RAW忠实地记录了感光器材上每个点的信息,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说的“马赛克”型CCD/CMOS,感光元件呈RGBG这样排列,并不是每个象素点上都能够感光3种颜色,但是记录下了接近的信息量。在还原图片时,通过一定的算法根据相邻象素值计算出每个象素点的其他颜色值。在直接出JPEG图片时或者有的能够出TIFF图片时,这个算法是在机内完成的;但是RAW提供了在后期进行的手段,有的RAW转换软件也许能够提供更好的锐度。有人说,JPEG是直接洗出了照片,而RAW是底片,你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调整。好处这么多,现在很多高端消费DC也提供了RAW格式出片了。RAW拍摄之后,需要用软件转换成16bit格式继续处理或者8bit的JPEG文件出片。相关的软件最常用的是PhotoShop插件Adobe Camera RAW,可以继续进行PS处理。不过Capture One Pro(简称C1Pro)也是个不错的东西,对不想PS直接出片的用户是个不错的选择。还有最近比较受关注的SilkyPix、RSE等,可以在“数码暗房”坛子里看看。8、各种配件附件丰富(可玩性高)坛子里有个词叫做“中毒”;还有个词叫做“发烧”;还有句话“如果你想让一个男人破产,就给他一架相机”(类似的不止这一句)。这些就已经说明了DSLR的附件之丰富了。首先看看镜头:风景人文需要的广角,远距离抓拍的长焦、大光圈中焦的人像、各种焦段的微距当你已经不再满意原先的镜头效果时,就会想着再大一档光圈、上顶级定焦头数码的,所谓“F2.8情结”、“定焦情结”等说起来,又要提起佳能红圈L头打住,再说俺自己就要中毒了闪灯是另一个重要配件。外接闪灯的好处一是可以弥补内置闪灯功率的不足,二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射闪光方式来进行曝光,可以得到背景曝光均匀自然的照片。这种“跳灯”(将灯光向周围大面积的白色反光物打)方式最好是通过TTL(Through The Length,镜后测光)来进行,以得到正确的闪光曝光。各厂商都发展了自己的TTL技术,Canon的E-TTL/E-TTL II、Nikon的i-TTL、Minolta的ADI、Pentax的P-TTL等。其实差别不大,都是通过在反光镜升起之前先发射一束光进行测光来实现的。外置闪灯还可以通过一主灯遥控多辅灯同时闪光的方式,创造更好的效果。除了原厂的灯之外,还有些厂商提供了兼容这些厂商的TTL技术闪灯,如SUNPAK、SIGMA等。值得一提的是Metz,它的顶级灯可以通过更换接脚方式,分别支持几种TTL方式,来适应不同的热靴。如果你的DC和DSLR不是一家的话,可以考虑这个德国品牌,虽然实在不算便宜滤镜上在镜头前面的螺纹上,根据镜头螺纹口径选用。基本上,UV就是起到一个保护镜头的作用,对DSLR来说滤除紫外线功能可有可无。俺觉得很重要的是CPL(圆偏振光滤光镜),用上这个可以有效减少物体反光,原理老顽童编辑的帖子说的很明白,这个应该说是后期处理PhotoShop怎么也处理不出来的,强烈建议至少要为广角头配一个。PL/CPL效果通过看手机什么的LCD屏幕就可以明显看出来,转到一定角度时液晶屏幕光亮几乎完全消失。其他的效果滤镜基本都可以通过PS来进行,不说也罢。微距接圈、皮腔等东西是接在镜头与机身之间的,旨在拉开像距,缩短对焦距离,提高放大比率。这既有原厂、副厂的能够继续AF的接圈,提供了电子触点的转换;也有国产的简单接圈,只能MF,建议这样玩一定要用能手动调节光圈的MF镜头。微距时景深很浅,必须要用小光圈。增距镜也是在镜头与机身之间的,比如你的XB感觉还是不够长怎么办?加个2X增距,就变成了140-400/F5.6了增距镜的使用会受到光圈、具体镜头的制约,并且可能对像质产生影响。但是还算是一个长焦的简单解决方案。近摄镜是加在镜头滤镜螺纹上的,通过拉近对焦距离来提高放大倍率,也是用在拍摄微距时。Canon 500D是比较受好评的型号,也有国产的型号可以选用。快门线、遥控器是用在脚架上拍摄时代替人手工按快门的。用脚架可以大大减少震动对清晰度的影响,但是如果还是手按快门的话,还可能产生一些小的震动。使用快门线就可以更好的避免,就象快门按钮转移了一样。快门线的好处是可以实现半按对焦,遥控器一般没这功能,但是使用更方便,尤其是自拍的时候。还有摄影包、三脚架、云台等,因为附件这一块我也不是很了解,请大家协助补充。虽然现在很多手动DC,同样可以通过转接桶来使用滤镜接上广角、长焦附加镜,或者与望远镜、显微镜什么的连接,但从整体效果等来看,与DSLR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坛子里拍月亮的帖子里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距了。四、DSLR相关技术、缺点和发展趋势DSLR不是万能的,比如拍微距时,可能小DC反而有些优势。下面谈谈DSLR的一些新出现的技术、缺点以及发展趋势。1、机身防抖技术机身防抖技术是Konica Minolta在其消费高端DC A1上最先提出的,后来应用在了KM的A7D、A5D两部DSLR上。原理是通过检测微小的震动,移动CCD感光器件进行补偿。KM一直没有防抖镜头,通过机身防抖AS技术,所有AF镜头、带焦点距离指示(D头)几乎都能够实现防抖,价值大大提升。这也证明了KM的技术储备与开发能力很强。但是,机身防抖虽然看起来很不错,和镜莘防抖比较,也存在一些缺陷,简单归纳有这么几点:、防抖效果取景器看不到。这个虽然不是很致命的东西,但是应该说也是个问题吧!、耗电大。镜头里动的只是一小块镜片,机身防抖动的是很大一片CCD,以后如果上全幅更大。虽然只是打开快门时动一下,但是还是比较耗电。不过这个倒是没和镜身防抖的比过,不同机身真是不好比较。、镜头成像圈可能影响上全幅。CCD抖动要是超出镜头成像圈,无疑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暗角。目前还没发现这情况,KM的DT头也才刚出来,成像圈到底如何也不清楚。但是对于全幅DSLR来说,可能情况会严重一些,目前这也只是猜测。无论如何,机身防抖开创了防抖技术的新篇,也有助于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改变。2、镜头防抖技术(捎带谈)通过镜头里的一片补偿镜片偏离光轴改变光路,补偿手抖引起的图像模糊。镜头防抖据说最早是Nikon提出并应用在一款小消费旁轴上面的,然后Canon似乎申请过IS的专利,推出了两款IS镜头(75-300IS?),当时技术还不成熟,只能在降低安全快门12档的情况下保持图像稳定。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Nikon的VR镜头逐步跟了上来,80-400VR什么的都能达到降低3档安全快门的效果。Canon新一代的XBIS应用了第三代的IS技术,同样能达到降低3档快门的效果。一般来说,IS/VR/OS这类镜头防抖技术的好处是效果明显可以直接在取景器里直接观察到(半按快门启动),缺点是开启防抖时成像质量有所降低。目前单反镜头有这么几家有防抖技术:Canon的IS(Image Stablizer)、Nikon的VR(Vibration Reducer?)和SIGMA的OS(Optical Stablizer)。其中CN均在当家的70-200上用到了防抖,就是XBIS和XZP;还有中焦的28-135IS,号称最接近L头的普及头,Nikon也有24-120VR,也颇受欢迎。Canon防抖变焦还有100-400、70-300DO IS、新出的70-300、24-105L等,长焦定焦也不少;相对Nikon只有几款。SIGMA实际上只有一款OS防抖头,80-400OS。很奇怪为什么不将当家的XH DG给OS化,SIGMA让人看不懂对用户来说,可能中焦、中长焦的防抖镜头是最实用的,广角防抖效果不明显,而长焦,你用个400mm的镜头不上脚架?实际上掌握镜头防抖技术的厂商不少,从DC情况来看,松下的O.I.S技术广泛应用在其各款DC中,Olympus C2100UZ也应用了防抖技术(不过据说防抖镜头是佳能的?),SONY的H1也使用了防抖镜头技术,Fuji最近推出的Z1不知是使用的什么防抖技术。Canon专利有效期已过,技术门槛看起来也不怎么高了,防抖镜头看来会越来越普及的。从防抖镜头与非防抖的差价来看,加上防抖的要比没防抖的贵2000元左右,高端的可能更贵一些。3、高ISO表现前面已经说了,DSLR的高ISO表现是小DC远远不能相比的(现在不好说了,SONY新出了R1)。但是,在高ISO(800以上,1600、3200等)情况下,照片上还是能看到明显的躁点。虽然通过图像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躁点,但是毕竟比较麻烦;而且DSLR不比胶片时代,高ISO需求无止境,有了效果可以接受的ISO1600,还想要3200、6400。CMOS/CCD技术的改进、降躁新技术的应用逐渐让新的DSLR在象素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有了更好的高ISO表现,如D2Hs和1DMkIIn;或者不降低高ISO表现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高象素密度,如D2X。内部处理也进行了改进,如20D直接出ISO1600的JPEG图片,原始大小仍然较为干净。预计下一代的DSLR可能会继续延续这种趋势,更加重视高ISO表现。4、CCD/CMOS清洁这方面是DSLR的一个大毛病。不是DC没这问题,原先富士S602也出过进灰问题,但由于DSLR的结构(可更换镜头,结构相对开放),灰尘问题更大一些。灰尘落在CCD/CMOS前的红外/低通滤镜上,在小光圈情况下就会明显看到照片上的黑点。进灰了怎么办?要么吹吹(用气吹,别用嘴),要么擦擦。清洁CCD的帖子不少了,坛子里也说的很明确,没什么好罗嗦的。只是对“无水乙醇”不是很感冒,因为蒸馏出来的最高纯度只能到95,无水只能通过吸水物质来除去残留水分,难保无水乙醇里会不会有别的化学物质残留。在厂家这一块,CNMP目前都没有有效的防尘/除尘方法。SIGMA通过在镜头卡口内加一块镜片,将CMOS和卡口部分隔离密封来进行防尘,效果还行;Olympus通过超声波技术震动低通滤镜,将灰抖下来粘到旁边的胶带上,对付非油性灰尘效果令人满意;M虽然没有搞这些,但是AS防抖技术震动了CCD上的灰尘,据说能有一定效果。有人说有灰了就吹,灰多了就擦,反正就是小光圈拍风景微距什么的时候有影响,别太在意,在此不敢完全赞同。毕竟用户自己擦还是存在工具划伤低通的可能,而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