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终奖筹划方案某君月工资3.5万元,“五金”每月约1600元,年终奖46万元,企业系上市公司。问如何筹划?方案1:以后各月平均发放奖金每月工资奖金合计应纳税所得额=460 0008+35 000-2 000-1 600=88 900合计应纳税=(88 90040%-10 375)8=201 480方案2:年终一次发放奖金确定适应税率460 00012=38 333,税率25%奖金应纳税=460 00025%1 375=113 625月薪每月应纳税=(35 000-2 000-1 600)25%1 375=6 4758个月月薪应纳税=6 4758=51 800 合计应纳税=113 625+51 800=165 425方案3:税率均衡在月工资与年终奖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用以下方法均衡月工资与年终奖之间的适应税率:(1)按全年计算筹划年终奖=(计划月工资-2 000-“五金”+计划年终奖12)212筹划月工资=(计划年终奖-筹划年终奖)12+计划月工资计算纳税略(2)按8个月计算筹划年终奖=(35 000-2 000-1 600+460 00012)212=418 400筹划年终奖适应税率:418 40012=34 866 税率25%筹划年终奖应纳税=418 40025%-1375=103 225筹划工资(460 000-418 400)8+35 000=40 200筹划月计税工资=40 200-2 000-1 600=36 600筹划月工资应纳税=36 60025-1 375=7 7758个月工资应纳税=7 7758=62 200筹划合计应纳税=103 225+62 200=165 425该方案计算的应纳税与方案2相同,适应税率没有筹划空间。方案4:寻求临界点(1)临界点的原因现行政策规定的计算方法不科学,导致税负存在“临界点”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速算扣除数是按月收入档次计算的,如果按年终奖收入找按月对应的速算扣除数,等于少计算了速算扣除数,多计算了应纳税(见差额表)。正确计算方法应是:年终奖应纳税=(年终奖12税率-速算扣除数)12。这种方法可避免出现税负临界点问题。年终奖税负理论算法与实际算法的差额表级数 年终奖 税率 实际速算扣除数 理论速算扣除数 税负差额1 (0,6000) 5% 0 0 02 (6000,24000) 10% 25 300 2753 (24000,60000) 15% 125 1500 13724 (60000,) 20% 375 4500 41255 (,) 25% 1375 16500 151256 (,) 30% 3375 40500 371257 (,) 35% 6375 76500 701258 (,) 40% 10375 9 (,+) 45% 15375 (2)临界点禁区所谓临界点禁区,是指在适用不同税率的收入档次内,超过一定的收入点后多发放年终奖,由于速算扣除数的原因,纳税后的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会减少。设本级年终奖最高收入为Y,高一级年终奖收入为X,现金净流量税负平衡点计算如下:Y-(Y本级税率-本级速算扣除数)=X-(X高一级税率-高一级速算扣除数)例如,适用税率为10%的年终奖档次的税负平衡点:6 000-(6 0005%-0)=X-(X10%-25)X=6 305.56(元)即年终奖适应10%税率的收入档次(超过6 00024 000元的),在超过6 0006 305.56元的范围内发放,比较按6 000元发放而言,多发放的奖金其应纳税,超过或者等于多发放的奖金部分,其税后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减少或者增发的奖金全部用于纳税,因此为年终奖的禁区。年终奖应确定在6 000元、6 305.56元。如果发放的奖金超过6 0006 305.56元的部分,在不影响月工资适用税率的情况下应作为月工资发放。如果影响月工资的使用税率,或者如果工资已经发放,应当按6 000元或者明显超过6 305.56元的数额发放年终奖,才能增加税后实际收入。再如,适用税率为25%的年终奖档次的税负平衡点:240 000-(240 00020%-375)=X-(X25%-1375)X=254 666.67(元)即年终奖适应25%税率的收入档次(超过240 000480 000元的),年终奖的禁区为超过240 000254 666.67元的部分。该君的年终奖为46万元,未处在禁区,不会出现多发奖金而税后收入减少的问题。其他档次的税负平衡点,同学自行计算。(3)临界点黄区根据有关文献计算的税负临界点,分别是税率10%(6000,11500),15%(24000,46000),20%(60000,), 25%(,),30%(,),35%(,+)。这一税负临界点,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前文分析的禁区,扣除禁区的部分属于黄区,即在黄区内年终奖的增加可以增加税后收入,但是总体税负会增加,在每一档次内,超过这个区间发放的年终奖会降低税负。以本案为例,年终奖46万元,适用税率25%,而正好这一年终奖数额在黄区内,因此可以考虑将年终奖一分为二,其中的24万元作为年终奖一次发放,年终奖可以降低一级的税率即20%计算纳税,22万元(46-24)分摊到8个月作为月奖金与3.5万元的工资一同发放。计算纳税如下:确定适用税率:240 00012=20 000,适用税率20%。年终奖纳税=240 00020%-375=47 625(元)月奖金=220 0008=27 500(元)月应纳税所得额=35 000+27 500-2 000-1 600=58 900(元)8个月收入纳税=(58 90030%-3375)8=114 360(元)合计纳税=47 625+114 360=161 985(元)(4)黄区选择的限制条件如果月工资收入水平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将年终奖的一部分分散到各月中,可能导致月份收入适用税率的提高,导致多纳税。假如仍然以本案为例,将其中的月工资改为5.5万元,其他数据不变,利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应纳税。利用临界点黄区计算应纳税:年终奖纳税=240 00020%-375=47 625(元)月奖金=220 0008=27 500(元)月应纳税所得额=55 000+27 500-2 000-1 600=78 900(元)8个月应纳税=(78 90035%-6375)8=169 920(元)合计应纳税=78 900+169 920=248 820(元)将46万元奖金年终一次发放应纳税:奖金应纳税=460 00025%1 375=113 625(元)月应纳税所得额=55 000-2 000-1 600=51 400(元)8个月应纳税=(51 40030%-3375)8=96 360(元)合计应纳税=113 625+96 360=209 985(元)利用临界点黄区反而多纳税38 835元(248 820-209 985)。比较选择方案1纳税最多为201 480元,方案2、3纳税次之为165 425元,方案4(3)纳税最少为161 985元,是最佳纳税方案。附:参考文献年终奖的税收筹划贺飞跃为了合理解决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征税问题,1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此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定的颁布及实施,大大拓展了年终奖税收筹划的空间。年终奖的税收筹划涉及亿万工薪阶层的切身利益,因而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一、年终奖税负,新办法比旧办法低,但并未给低薪阶层带来福音对于全年一次性奖金(俗称“年终奖”),旧办法规定,对境内个人取得的数月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可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不扣除费用,全额作为所得直接按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税款。而新办法规定,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其雇员发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仍作为单独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具体为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见表1。表1:新办法与旧办法年终奖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对比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年终奖年终奖(新办法)税率速算扣除数(旧办法)1(0,500(0,60005%02(500,2000(6000,2400010%253(2000,5000(24000,6000015%1254(5000,20000(60000,20%3755(20000,40000(,25%13756(40000,60000(,30%33757(60000,80000(,35%63758(80000,(,40%103759(,+)(,+) 45%15375新办法降低了年终奖的适用税率,例如,年终奖为6000元,旧办法适用税率为20%,而新办法适用税率仅为5%。大大降低市民年终奖税负,年终奖将可以更多地“落袋”。因此,国家税务总局通过对年终奖计税方法的调整,将工薪阶层过重的税收负担降下来,改变目前以工薪税收占主体的个人所得税格局(工薪税收占个人所得税收的比重为65%)。通过分析发现,年终奖计税方法的调整,并未给年薪在15600元以下的低收入者带来福音,而年薪超过156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者从中受益,并且收入越高,受益越多。(详见第4、5部分)。因此,要真正减轻低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应增加扣除项目或提高扣除标准。二、年终奖税负,理论算法又比实际算法低,实际算法更为合理根据新办法,税务部门在实际计算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时,将年终奖除以12,按其商数确定适用月工资薪金所得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而根据税收理论,速算扣除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本级速算扣除数上一级最高税基(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公式(1)因此,实际算法与理论算法的税率一致,但实际速算扣除数与理论速算扣除数存在差异,导致年终奖税负存在差额,理论算法比实际算法低。见表2。年终奖税收若采用理论算法,虽然符合公平原则,但是会造成年终奖的过度发放(年终奖将达到年薪所得的一半),既不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也不利于工薪税收的均衡入库,而且年终奖实际算法的不公平现象是完全可以通过税收筹划避免的(详见第8部分)。因此,相对而言,年终奖税收的实际算法较为合理。三、月薪应均衡发放,不宜发放季度奖和半年奖除年终奖外,工薪发放单位应运用收入分劈技术,将工资薪金尽量平均到每个月均衡发放,在累进税率下,将实现纳税最小化。新办法规定,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它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新办法同时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办法每年只允许采用一次。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个人取得年终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也按此办法实行。而此前的规定是,除年终加薪外,数月奖金或劳动分红可单独作为一个月以全额确定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在新办法下,单位发放半年奖和季度奖,应并入当月工资薪金,造成月薪差距过大,使税率攀升,从而多缴税。因此,除年终奖外,月薪应均衡发放,不宜发放季度奖和半年奖等数月奖金。四、低薪职工发放年终奖多缴税前面的分析是就年终奖谈年终奖,或者就月薪谈月薪;下面,笔者将年终奖与月薪、全年工资薪金(以下简称“年薪”)综合起来进行税收筹划。例1:张某年薪9000元,其中每月月薪均为500元,年终奖3000元。则张某月薪无须纳税,而年终奖应纳个人所得税为:(3000+500-800)5%=135(元)若张某年薪不变,无年终奖,每月月薪均为750元,则无须纳税。此例中,当张某有年终奖时,每月800元扣除费用没有扣完,而年终奖却要纳税,导致多缴税。因此,国内人员年薪不足80012=9600元,外籍人员年薪不足400012=48000元,不宜发放年终奖。表2:年终奖税负理论算法与实际算法的差额级数年终奖税率实际速算扣除数理论速算扣除数税负差额1(0,60005%0002(6000,2400010%253002753(24000,6000015%125150013724(60000,20%375450041255(,25%137516500151256(,30%337540500371257(,35%637576500701258(,40%103759(,+)45%15375表3:不同年薪区间,年终奖最佳发放额(国内人员适用)区间年薪Y年终奖E月薪M1(0,96000(0,8002(9600,21600)(0,6000(800,1300321600,4510060001300,3258.33445100,57600)11500,24000)2800557600,240002800,7633.336,)46000,60000)58007,600005800,25383.338,),)208009,20800,59133.3310,),)4080011,40800,99133.3312,),)8080013,+)80800,+)转贴于五、中高薪职工发放年终奖可节税例2:李某年薪30000元,无年终奖,每月月薪均为2500元。则李某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为:(2500-800)10%-2512=1740(元)若李某年薪不变,年终奖为6000元,每月月薪均为2000元。则李某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为:(2000-800)10%-2512+60005%=1440(元)此例中,李某年终奖为6000元时,年终奖税率仅为5%,低于月薪税率的10%,比无年终奖,全年可少纳税300元。因此,国内人员年薪超过9600+50012=15600元,外籍人员年薪超过48000+50012=54000元,合理发放年终奖可节税,而不发放年终奖导致多纳税。六、不论年薪多高,年终奖上限为72万元例3:王某年薪240万元,其中每月月薪均为12.5万元,年终奖为90万元。则王某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为:(-800)45%-1537512+35%-6375=(元)若王某年薪不变,年终奖为72万元,每月月薪均为14万元。则李某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为:(-800)45%-1537512+30%-3375=(元)此例中,王某月薪已达到最高税率45%,年终奖为72万元时,税率为30%,而年终奖为90万元时,税率为35%。年终奖为72万元比年终奖为90万元,少纳税15000元。因此,不论年薪多高,年终奖上限为6000012=72万元。七、根据职工年薪所属区间,确定年终奖发放金额设国内人员每月月薪(不含“四金”等免税项目)均为M,年薪(不含“四金”等免税项目)为Y,年终奖(月薪不足9600元不发放年终奖)为E,则Y=M12+E公式(2)设税率为t,速算数扣除数为S,月薪税收为TM,年终奖税收为TE,年薪税收为TY,则TM=(M-800)t-S公式(3)TE=Et-S公式(4)TY=TM12+TE公式(5)根据上述税率表和计算公式,运用税负平衡点法和试错法,并借助电子表格,可得表3。表3中,当年薪为45100、元时,存在两个节税点。例4:赵某年薪为45100元,年终奖为6000元,每月月薪为3258.33元。则赵某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为:(3258.33-800)15%-12512+60005%=3225(元)若赵某年薪不变,年终奖为11500元,每月月薪为2800元。则赵某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为:(2800-800)10%-2512+1150010%-25=3225(元)此例中,多发年终奖,少发月薪,年终奖税率上升,而月薪税率下降,年终奖税收增加的幅度恰好等于全年月薪税收减少的幅度,处于税负平衡点。根据表3,年薪不同,年终奖也不同。比如,在第2区间,年薪Y(9600,21600),则年终奖E(0,6000且月薪M(800,1300)最节税。比如,在第3区间,年薪Y21600,45100,则年终奖E=6000元,月薪M1300,3258.33最节税。工薪发放单位应估算职工的年薪,根据职工年薪所属区间,确定年终奖和月薪的发放金额。表4:不同年薪区间,年终奖最佳发放额(外籍人员适用)区间年薪Y年终奖E月薪M1(0,480000(0,40002(48000,60000)(0,6000(4000,4500360000,8350060004500,6458.33483500,96000)11500,24000)6000596000,240006000,10833.336,)46000,60000)90007,600009000,28583.338,),)240009,24000,62333.3310,),)4400011,44000,.3312,),)8400013,+)84000,+)表5:年终奖临界点税收跳空缺口级数年终奖临界点年终奖税收跳空缺口1-26000275-13=-2752-3240001375-275=11003-4600004125-1375=27504-515125-4125=110005-637125-15125=220006-770125-37125=330007-8-70125=440008-9-=55000由于外籍人员工资薪金扣除费用为4000元,根据表3可得表4。八、年终奖发放应避开税收禁区由于年终奖实际算法不同于理论算法,实际速算扣除数小于理论速算扣除数,在年终奖临界点附近将产生不公平现象。表2中,从第1级到第2级,年终奖临界点为6000元。按照理论算法:(600010%-300)-(60005%-0)=0因此按照理论算法,年终奖临界点税额是连续的,符合公平原则。而按照实际算法: (600010%-25)-(60005%-0)=2750(正好等于表2中第2级与第1级税负差额之差275-0=275)因此按照实际算法,年终奖临界点税额是间断的,存在跳空缺口。这样将导致临界点处,多发1元年终奖,将出现多缴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元税收的不公平现象,见表5。当然这种不公平现象是完全可以通过税收筹划进行避免的。发放工薪的单位,应注意避开年终奖禁区,将年终奖与月薪、年薪进行综合筹划,则可实现最大节税。根据表3、表4和表5,年终奖发放禁区有(6000,11500),(24000,46000),(60000,),(,),(,),(,+)。企业支付员工年终奖的筹划年终提成奖是企业激励职工的主要方式,提成奖的支付比例不同,支付时点不同,支付形式不同,那么其税负就会有很大的差别。仅从降低税负的角度来看,企业在支付年终提成奖时,应综合考虑,精心筹划,以使纳税人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支付比例的筹划例1:A公司拟对表现突出的生产者支付年终提成奖,该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年基本工资与年提成工资两项合计为元。在总额一定的前提下,年基本工资与年提成工资两者比例不同,纳税人应纳的个人所得税也会有很大差别。如该公司实行绩效工资挂钩,月基本工资为2083.33元,年基本工资为25000元,年底按工作量生产者可得提成工资元,且年底一次性支付(年终奖包括在提成工资中,但提成工资不包括其他福利)。按个人所得税有关规定,对实行绩效工资挂钩的个人月基本工资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2083.33800)1025121240元。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其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可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元1239583.33元,适用税率为25,则该生产者所得年终奖应纳个人所得税251375元。实行绩效工资挂钩,纳税人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合计1240元。下面按照此种计算方法,测算当年提成与年基本工资总额为时,按不同比例的年提成工资计算所应纳的个人所得税额,从而找出税负最低的工资支付比例。(见表一)表一单位:元年提成工资比例(金额)年基本工资应纳年提成工资应纳年应纳个人所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得税合计95() 1240 90() 4560 80() 13580 98625 70() 18600 86125 60() 33580 73625 50() 43600 61125 48() 46100 47625 9372540() 56100 39625 9572530() 68600 29625 9822520() 81100 19625 10(50000) 936007375 5(25000) 99850 3625 通过测算,在年基本工资与年提成工资总额为的前提下,当支付的年提成工资比例为48,即年终提成奖为元时,该纳税人年应纳个人所得税为93725元,此时,个人所得税税负最低。当然,如果工资总额发生了变化,这个比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支付时点的筹划例2:接上例,A公司拟采用绩效工资挂钩办法奖励生产者,在年基本工资与年提成工资总额为元,年提成工资的比例为48,即年提成工资为元,年基本工资为元,月基本工资为21666.67元(无其他福利),按月底支付。年提成工资采用以下四种方式支付:(1)按月平均,月中支付;(2)按季平均,季末支付;(3)按半年平均,年中与年末支付;(4)年终一次支付。上面哪种支付方式最有利呢?按国税发20059号文件的规定,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它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又根据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工资、薪金所得是按月计算个人所得税,一般将最后一次支付的提成工资作为年终奖来计算个人所得税,其余的提成奖均并入当月的工资中,上述四种支付方式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分别如下:在方式(1)下,全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21666.6720000800)30337511(21666.67800)251375200001025977353841.671975.67元;在方式(2)下,全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21666.67800)2513758(21666.6760000800)40103753(21666.67800)251375600001512530733.346591512716.67.01元;在方式(3)下,全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21666.67800)25137510(21666.67800)4515375(21666.67800)2513752037538416.684801527466.67.35元;在方式(4)下,全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21666.67800)25137511(21666.67800)2513752037542258.3351466.6793725元。经测算,从支付时点上看,以年终一次性支付提成工资税负为最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例中第(3)种支付方式即将提成工资分两次平均支付的税负最大,但不能就此以为将年终提成工资分次支付的次数越多,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就越大。具体案例须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测算。支付形式的筹划例3:接例2,A公司拟采用绩效工资挂钩办法,奖励生产者,计划将提成工资元年终一次支付,支付的方式有以下两种:(1)向生产者提供A公司的产品(单位:台),该产品成本价为10000元台,当时零售价为14000元台,A公司按12000元台提供给生产者20台作为年终提成奖(均为不含税价)。(2)直接向生产者支付现金元。以上两种支付方式中,哪种对纳税人更为有利?此时,应该考虑支付的实物资产的市场销售和作价情况。在第(1)种方式下,假设该产品较畅销,可按14840元台的零售价(含税价)及时转让,支付的其他转让手续费为500元。则接受报酬者转让收入14840201.06元。应交的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6(110)18480元。(假设城建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为3)转让所得应交个人所得税(18480500)204202元转让净收入184805004202元,显然,采用这种支付方式比接受现金更合算。在第(1)种方式时,假设该产品不畅销,只能按12800元台的零售价(含税价)转让,支付的其他手续费为1000元,其他条件不变,按上述计算方法,转让净收益为.81元,此时,采用这种方式不如现金支付方式合算。关于对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的探讨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地税局 | 作者:杨东华 申杰 杨春艳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715号)文件规定: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1994089号)第十四条的规定,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换算为含税奖金计征个人所得税的具体方法为:(一)按照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查找相应适用税率A和速算扣除数A;(二)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速算扣除数A)(1-适用税率A);(三)按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重新查找适用税率B和速算扣除数B;(四)应纳税额=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B-速算扣除数B.二、如果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先将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部分后,再按照上述第一条规定处理。以2006年注册会计师税法书上所举一题为例:张某为中国公民,2006年112月工资均为2000元,假定12月31日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22800元。请计算张某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书中计算过程如下:(1)由于12月的工资已超过扣除费用标准,可直接用不含税奖金除以12的商来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每月的不含税奖金22800/121900(元),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10%和25元。(2)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22800-25)/(1-10%)25305.56(元)(3)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来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每月的含税奖金25305.56/122108.8(元),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15%和125元。(4)张某的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25305.5615%-1253670.83(元)。上述例题完全是套用国税函2005715号文件里的公式计算个人所得税的,但笔者发现,如此方法并不科学,且结果也不正确。就上面例题来说,反过来换算一下,张某计算的个人所得税是3670.83元,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为22800元,那么含税收入为22800+3670.8326470.83(元),26470.83/122205.90(元),适用税率为15%,速算扣除数为125,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为26470.8315%-1253845.62(元),显然跟前面计算的3670.83元是矛盾的,完全经不起推敲。笔者认为这样计算的结果并不正确,问题就出在两次套用税率上。因为国税函2005715号文件里的公式套用的税率是含税级距税率,就上一题来说,前后两次套用税率不一样,由不含税收入计算为含税收入时套用一档税率,由含税收入计算应纳税款时套用另一档税率,结果怎么会正确?笔者认为其实计算根本不用如此复杂,只要套用一次不含税级距税率就行了。根据国税发1994089号文件第十四条规定: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义务人负担个人所得税税款,应将纳税义务人取得的不含税收入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如下:(一)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一费用扣除标准一速算扣除数)(1一税率)(二)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公式(一)中的税率,是指不含税所得按不含税级距(详见所附税率表一、二、三)对应的税率;公式(二)中的税率,是指应纳税所得额按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税率表,完全适用于计算不含税一次性奖金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如下:税率表一(适用工资薪金所得)级距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税率速算 扣除数1不超过500元不超过475元的502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超过475元至1825元的10253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超过1825元至4375元的151254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超过4375元至16375元的203755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超过16375元至31375元的2513756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超过31375元至45375元的3033757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超过45375元至58375元的3563758超过80000元至元的超过58375元至70375元的40103759超过元的超过70375元的4515375注:表中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的,均为按照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同样以上述题目为例,张某每月的不含税奖金22800/121900(元),根据以上不含税级距税率表查找,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15%和125元;然后换算为含税收入(22800-125)/(1-15%)26676.47(元);每月的含税奖金26676.47/12=2223.04(元),再查找对应的含税级距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为15%和125,最后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26676.4715%-1253876.47(元)。可以返过来换算一下, 含税收入-应纳税款不含税收入,26676.47-3876.4722800(元),可见,这样计算的结果无疑是正确的。与照前例方法计算结果相差3876.47-3670.83205.64(元)。所以笔者通过计算认为国税函2005715号文件所说的计算方法并不正确,计算过程复杂、不符合逻辑,而且造成纳税人少缴税款的现象发生。因此笔者建议应当重新修改国税函2005715号里的计算方法,只需要重新明确一下国税函2005715号文件里所说的“适用税率”, “适用税率A”应明确为“是指不含税所得按不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适用税率B”应明确为“是指应纳税所得额按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而通过计算实际上“适用税率A”和“适用税率B”为同一档税率,所以在计算上只要套用第一步选定的不含税级距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就行了,运用这样的方法才不致于产生计算上和逻辑上的错误。不同发放方式下的年终奖纳税筹划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校教师的待遇逐年提高,纳税筹划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年终奖政策的颁布及实施,极大地拓展了个人所得税的筹划空间,本文试图对高校教师不同发放方式不同发放方式下的年终奖纳税筹划问题探讨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校教师的待遇逐年提高,纳税筹划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年终奖政策的颁布及实施,极大地拓展了个人所得税的筹划空间,本文试图对高校教师不同发放方式下的年终奖纳税筹划问题做一探讨。关键词:年终奖;纳税筹划;发放方式;黑洞区间;最低税负方案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2010)03002405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近年来高等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校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较大提高,2000年高校教师被国税总局列为“高收入群体”,成为各地税务部门的重点监控对象。高校教师的纳税筹划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5年1月21日,为了合理解决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征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对全年一次性奖金(以下简称年终奖)的计税方法重新进行了规定。文件的颁布及实施,极大地拓展了个人所得税的筹划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合理合法地减轻高校教师的税负,笔者所在单位曾经对2008年发放的绩效津贴,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年终奖的优惠政策进行了筹划,并用多种方法测算应交个人所得税金额,从中筛选最佳方案,使全校3300多名教师的适用税率降低515,最大限度地为教工减轻了税赋。 一、纳税筹划的内涵 纳税筹划起源于西方,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行业,在我国随着税收环境的日益改善,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的增强,纳税筹划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纳税筹划的概念 纳税筹划又称税收筹划、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选择和规划,利用税法给予的对自己有利的可能选择税收优惠政策,选出合适的纳税方法,从而使本身税务行为得以延缓或减轻,以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而采取的行为。 2.纳税筹划的特点 纳税筹划与偷税、避税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合法性。合法性是纳税筹划最本质的特点,也是纳税筹划区别于逃避税款行为的基本标志。合法性一方面是指纳税筹划不违反国家的税收法规,它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是指它不但不违法,而且符合国家的立法意图。 第二,筹划性。筹划性表示事先规划、设计、安排的意思,纳税人在进行投资、经营活动之前把税收作为影响最终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 第三,目的性。目的性是指纳税人纳税筹划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减少纳税支出,取得节税利益。 第四,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纳税筹划应着眼于纳税人资本总收益的长期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着眼于个别税种税负的高低或某时候纳税人整体税负的轻重。 第五,专业性。专业性是指纳税筹划不仅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从事这项业务。 纳税筹划归根结底是一种理财活动,它是通过对多种纳税筹划方案的选择,以合法的理财方式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年终奖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 1.年终奖政策依据 根据国税发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社会工作者之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前练习题及答案
- 2025年第二类精神药品有关法规培训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健康评估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宪法知识竞赛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复习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美发师测试题库及答案
- 广南县中烟工业2025秋招新型烟草研发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邮政2025南通市秋招直播电商专员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邮政2025丹东市秋招财务管理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邮政2025安庆市秋招金融业务类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1.3 几和第几(课件)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新教材)
- 1.3加与减①(课件)数学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新教材)
- 2025至2030中国HPV相关疾病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许昌襄城县特招医学院校毕业生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版全新离婚协议书: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离婚后财产保全合同范本
- 石油钻井知识课件
- 永辉超市快消培训
- “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 2025年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 (2025秋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2025北京京剧院招聘10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