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堂实录).doc_第1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堂实录).doc_第2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堂实录).doc_第3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堂实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堂实录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这是于丹老师对父母之爱的解读,而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生活在爱的蜜罐中,这种爱爱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今天我们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父爱和母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曾阐释:“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去寻找答案吧! 师: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幻灯片,齐读学习目标),点评做导学案的情况:问题助学这一块,做得还不错!关于这篇文章的脉络和父爱。母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答案做得比较全面。准确。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口头抢答环节,请四个小组派代表将你们导学案上四个预习题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由上台展示的同学进行解析。生:展示问题1的解答。师:从第一组的同学代表所划分的结构层次可以看出,本文应该是一种典型的总分式结构,有没有其他组的同学对这种分析存在异议?生:没有异议,只是我觉得前面两个部门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应该是递进关系。师:这位同学的分析更加深入细致,这种说理性很强的文章确实需要更具体的把握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这对我们理解文本是十分有帮助的!师:同学们对一组同学代表所概括的三个部分大意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没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可见第一组同学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师:下面我们在一起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师:接下来请第二组的同学代表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生:学习成果展示。问题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是怎样的?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时期(成长期)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师:接下来请第三组的同学代表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生:学习成果展示。问题3:作者认为父爱和母爱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师:除此之外,同学们是否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父爱与母爱的差异?生:我觉得父爱和母爱的差别还有: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生:我觉得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生:我觉得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师:接下来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生:学习成果展示。问题4: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师:作者认为,“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爱不是一种本能,二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通过训练才能获得,这样的观点一时难以让人理解,甚至有些让人难于接受,类似的关于爱的哲理性表述在文中有很多,我们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句请大家来解析一些,先谈对作者表述的理解,再在此基础上谈你个人的观点,注意,谈作者的观点要尽可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理解,力求深入;谈自己的观点要针对作者的观点来谈,但只要言之成理,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你是否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 生1:作者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错,母爱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它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作者忽视了一点,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虽然通常存在于母亲潜意识中,但它的客观存在往往会使母亲产生“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相当数量的母亲所难以超脱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母爱并不是完全无条件的。生2:结合课文与寻查资料,我认为并非如此,母爱是有条件的,它十分自私,他需要你是母亲的孩子,这才会得到母亲的爱,母亲只爱自己的孩子,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最优秀,并视其所有希望能够达到,她付出无尽的爱,同时也希望收获骄傲和自己,这是有条件的回报。(话音刚落,台下炸开了锅)生3(理直气壮):我不赞同母亲的爱是有条件的。例如说,每个母亲都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那也是每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但从不去想回报。比如在历来看母亲都易衰老,那是母亲想的多,都在为我们着想我们的未来,只要我们成龙、成凤,即使她们走后,她们也不会担心。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渴求。所以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如果说母爱是有条件的,那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再多再好又怎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吗?(台下支持的、反对的的声音此起彼伏)师:同学们太有才了!我想大家的意见都是对的。这就告诉我们看问题站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样,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好样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究。师:下面我们探讨第二个问题:“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生: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师:你的意思是说,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师:下面我们探讨第三个问题,“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达到一种综合的状态,这才算拥有成熟而健康的灵魂。”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果只有母爱,孩子会怎样发展?生1: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只依赖于别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爱别人。 师:如果只有父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生2: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爱别人。 师:那就是说,成熟的人应具有的特点: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师: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把父爱和母爱结合在一起呢?生:面对母爱,我们应该成为健康、善良、快乐、有安全感;而面对父爱,我们应该变得有责任感,坚强,理性,自立,大有作为。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于丹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我们自小就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有甜蜜有挣扎;长大后,自己也会成为父母,于是开始更深刻得体会当年父母的用心,并对自己给予无限的关爱。一代一代,似乎,这是一种天性,今天,我们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了这种人间大爱。下面,就让我们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来重温那些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经典,看看傅雷、史铁生等名家大师们如何为人父母,如何感恩父母。请各个小组阅读下发的阅读材料,然后在材料的后面写出自己的感悟,五分钟后我们一起交流。生1:文章第二部分,细腻的语言生动刻画了过早去世、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形象。平凡智慧的母亲一直默默为儿子承受加倍的痛苦,而当儿子猛然醒悟时,母亲已经不在了。 母亲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帮;想体儿子受苦也无奈不能;她只能无言地帮儿子上轮椅车,悄悄地注视儿子的背影及焦急地四处张望儿子.她只能默默地注视,无助的祈祷。生2: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坚韧又伟大的母亲心甘情愿为儿子默默承受着一切,毫无怨言。而这些,都是儿子多年后才意识到“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师:是啊!这真可谓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同学们再谈一谈读傅雷家书(两则)的感受。生1:第一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第二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欣喜成功的时候。这两封家书从两个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朋友,而且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生2: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生3: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