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doc_第1页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doc_第2页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doc_第3页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doc_第4页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1、写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2、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3、文中第二段描写了乡间美景,请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等。6、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桃源人想永久保持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陋室铭1、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陋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雅致恬淡。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往方式,你有什么看法?4、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有何作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6、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有德者居之(惟吾德馨)爱莲说1、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额不可亵玩焉。3、“独爱莲”、“独爱菊”中的“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现作者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也不相同。4、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的“君子”应具有那些美好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贪图富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5、本文“以花喻人”,三种花名比拟哪三种人的生活态度。“莲”比拟“君子”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士”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图富贵者”追名逐利的生活态度。6、本文在写作上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以花喻人,赞美君子,表达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同时也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三峡1、 用原文填空。(1) 描写山峦连绵不断的句子是:(2) 正面描写山高峻、巍峨的句子是:(3) 描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凶险的句子是:(4) 描写三峡夏季江水流速湍急的句子是:(5) 描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2、 第一自然段写山,第二自然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第二自然段是如何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由这段景物描写的语句,你能联想到李白那两句著名的诗句?4、三峡之秋肃杀、凄凉,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1)用“林寒涧肃”直接交代三峡秋天寒凉、萧索的特点,同时用猿鸣的凄哀之声渲染,侧面烘托三峡秋季的肃杀。(2)结尾引用渔歌,更突显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特点。4、三峡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答谢中书1、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请用原文回答。2、“高峰如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那些景物?是从那些角度来写的?3、“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个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两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 ,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为 。2、全文没有一处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本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描写月的句子中并无一个字写“月”,请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做“积水”,将“竹柏影”比做“水中藻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无透明。4、全文的点睛之笔是那句?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谪黄州。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湖心亭看雪1、本文不足二百字,却尽显西湖雪妆之神韵。为将西湖美景渐次展现于方寸之间,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2、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三个角度:(1)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游西湖时)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游西湖时)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超凡脱俗,清高孤傲。4、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那些内容。(1)看雪的背景;(2)雪大;(3)雪下得时间久;(4)天气寒冷;(5)环境幽寂。5、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都变得虚无缥缈,具有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那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1)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2)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调”。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通过他与“客”的“和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感染,让他若有所思。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7、本文笔调流畅淡雅,看似自然无奇,却又耐人寻味。结尾处舟子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云之“痴”,既是俗人之见,又是对作者最真切的评价。你从中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表现了他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雅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