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doc_第1页
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doc_第2页
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doc_第3页
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doc_第4页
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东方论坛2007年第6期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艳兵(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卡夫卡声称自己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某种血亲关系.卡夫卡的作品弥漫着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或死屋的气息,而他笔下的弱的形象也颇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人物的精神和特征,至于他的怀疑,迷惘,焦虑和探索等,也都能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找到某种精神渊源.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卡夫卡的先行者,但卡夫卡跟随这位先行者,却走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路.关键词: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小人物;弱者;地下室;地洞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6002707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俄国作家,也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作家.卡夫卡则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地受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卡夫卡甚至明确表示: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某种血亲关系.因此,梳理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辨析他们思想和创作的异同,应当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这不仅可以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卡夫卡,而且对于我们确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是颇有裨益的.意大利学者热那多?波吉奥里指出:卡夫卡的世界和他的艺术除非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神话,否则是无法解释的.f11(P加然而,迄今为止,这类研究在国外并不多见,在国内则几乎是空白,专门的论文几乎一篇也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在现存的卡夫卡的文稿中,卡夫卡第一次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1913年7月21日.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特别的思想方法.感觉上的渗透.一切都是作为思想去感受的,即使是最难以理解的情感也是这样.f2】(P22】一个多月后,1913年9月2日,卡夫卡在给菲莉斯的信中写道:在我认为与我有血亲关系的四人格里尔帕策,陀思妥耶夫斯基,克莱斯特,福楼拜中间,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结了婚,并且,也许只有克莱斯特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由于受内外危机的驱迫,在万湖边开枪自杀.f31(1913年12月1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读到了那处与我的不幸存在如此相似的地方.f21(P2帅)1914年3月15日,卡夫卡在日记中又一次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棺材后面,大学生们想负担起他的枷锁.21(P3O31914年6月12日,卡夫卡在日记中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一位女画家的信f21(P320).1914年11月1日,卡夫卡又在日记中写道:在考泰克的绿草地上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防卫文字(pamphletinhisowndefenee).f21(P342】在其他地方,卡夫卡也曾多次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1916年为了弥补妹妹奥特拉受教育的不足,卡夫卡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向她讲解和介绍歌德,叔本华,汉姆生,柏拉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f4】.以后,当他谈到年轻的朋友克罗普斯托克医生时,卡夫卡说,他很有志气,聪明,也很爱文学,外表粗鲁,很像韦尔弗,天生一副医生气质,反犹太复国主义,耶稣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他的领袖.f5I(P3帅引)大约在1920年年初,卡夫卡在给女友密伦娜的信收稿日期:20070622作者简介:曾艳兵(1957-),男,湖北随州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27中,曾长篇大论地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您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吗?这是个归纳了很多道理的故事,我在此引用它,仅仅因为引用一个伟大人物的故事能使人快乐,而一个发生在周围的,甚至更近处的故事往往可以具有同样的意义.亲爱的密伦娜夫人,您觉察到了这个故事(即穷人发表过程的故事笔者注)的匪夷所思的神秘之处吗?我想大概是:格里高列夫和涅克拉索夫肯定不比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尚,这是从总的方面而言的.【6l(P224)稍后不久,雅诺施与卡夫卡谈到过群魔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流血的童话.卡夫卡显然同意这种观点,他说:每个童话都来自血液和恐瞑的深处.用当然,卡夫卡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重要文字可能要数下面这段话:马克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异议,他让太多的精神病者出场了.这完全是错误的,那些人不是精神病患者.给这个病患者加以标签无非是一种特殊的描述手段,而且也是一种非常精致和非常有用的手段.例如,人们肯定在背地不断地以最大的固执去说一个人,说他头脑简单,是个白痴,如果他本身就包含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核心,他简直就达到了他最高的效果.他的性格描绘的方法在这方面大约好比朋友间说骂人的话.如果他们说你是个笨蛋的话,他们指的并不是这个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蛋,他们自己因为这种友情而受到屈辱,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那是各种愿望没完没了的混合,如果这不只是开玩笑的话.那么,例如这位卡拉马佐夫的父亲就完全不是傻瓜,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几乎与伊凡不相上下的人,当然是个坏人,而且不管怎么说,要比那住没有被叙述者抨击过的表弟或侄子,即那位在他面前感到如此高贵的地主要聪敏得多.【21.这段话表明,卡夫卡不但熟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等小说,而且,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变态人物,以及他的独特表现手法均情有独钟,赞赏有加.各种迹象表明,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卡夫卡经常阅读的外国作家之一.卡夫卡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也非常熟悉,他肯定阅读过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材料.的确,陀思妥耶夫斯基28在卡夫卡心中的地位非同寻常.卡夫卡虽然也多次恋爱,并曾经三次订婚,但最终他选择了单身生活.这里,唯一结了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能够被卡夫卡引以为精神先驱,说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夫卡心中的确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记得卡夫卡的朋友布罗德结婚后,卡夫卡有一阵子几乎和他断绝了往来.就卡夫卡的创作而言,他的作品似乎弥漫着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或死屋的气息,而他笔下的弱的形象也颇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人物的精神和特征,至于他的怀疑,迷惘,焦虑和探索等等,我们也都能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找到某种精神渊源.一,病态的小人物与弱的形象众所周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病态的小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并不能为当时一般的读者所理解,即便是像别林斯基这样重要的文艺批评家,对此也多有微词.卡夫卡的朋友马克斯对此颇有异议,这在上面提及的卡夫卡的日记中有明确记载.在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病态小人物有些微词和异议,应当说是十分自然的,并且有相当的普遍性.但卡夫卡却不以为然,他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辩护,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说到底,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辩护其实就是对他自己创作的独特性的辩护.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有一类为变态的小人物,这一类形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形象长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是杰符施金(穷人),瓦夏(脆弱的心),普罗哈尔钦普罗哈尔钦先生),波尔宗柯夫波尔宗柯夫,伊赫面涅夫(被欺凌与被侮辱的),马尔美拉多夫(罪与罚,奥丽推(少年,斯涅吉辽夫(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等.这类人物贯穿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们长期过着屈辱的生活,勤奋工作也不能改变他们卑贱的命运,以致最后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是不幸的人.一点风吹草动,他们的精神防线就全然崩溃了.卡夫卡笔下的人物被评论家概括为防守型的弱者,被抛人世界的小人物【8,他们一般都是正直,善良的劳动者,对社会黑暗有不平,有怨怒,但他们的致命弱点是屈辱退让,逆来顺受,对强者,对黑暗势力的袭击或欺凌缺乏自卫能力,因而在时代的风云激荡,社会上各阶级较量的时刻彷徨不前,拿不出行动的力量,听任命运的摆布而不敢扼住命运的咽喉08103)都是小人物,弱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人物在外部世界的压力面前走向内心分裂,精神变态;而卡夫卡的人物则走向变形,并多半变成小动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自己可能变成可恶的而可怕的昆虫的那种想法,时时刻刻折磨着起而反抗而又备受苦难的伊波里特,正是这一思想使他的反抗更为激烈.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中,普通的商品推销员格里戈尔?萨姆沙变成的甲虫的形象,成了人们可怕的,无出路的,在劫难逃的孤独和离群索居感的象征.f9N7)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21年l1月11日诞生在玛林斯基贫民救济医院的一个医生家庭.这所医院地处莫斯科荒郊野外,医院旁边还有一个弃婴收留所和一所疯人院.年幼的陀氏喜欢跟穿浅驼色住院服的病人攀谈,喜欢端详那些面色憔悴,愁眉不展的病人,这些人一个个被内心的痛苦折磨得颓唐不堪.0o1(18)陀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16年.如果说,陀氏在贫民医院时还只是亲眼目睹到贫穷和痛苦,那么,当他离开他家周围那些无依无靠,贫病交加的人们,跻身于彼得堡那些富贵子弟的行列时,他更多的是亲身体验贫病带来的屈辱.贫穷像一座大山压了陀氏一辈子,即使日后他成了名作家,也常常分文不名,告贷无门.他像苦役犯一样写作,也还不清债.同时,彼得堡那阴暗陋巷中的贫民窟,像葬礼上的火点一样的街灯,箱子或棺材似的小房间,烟雾迷漫,恶臭袭人的小酒店,这些也一同挤压着陀氏那颗脆弱的心.正是这样贫穷屈辱的生活造成了陀氏的心理变态,正是这种变态心理使陀氏对贫穷和屈辱有更深切的感受,也正是这种感受使陀氏选择了变态心理作为描写对象.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体质不佳,敏感多病.他所患的疾病据他在书信里提到的就有九种:痔疮,神经功能失调,瘰疬腺病,胃病,癫痫病,关节炎,气管炎,肺气肿,脑充血.其中神经功能失调和癫痫病最为严重,几乎折磨了陀氏一生.他常为此痛不欲生,不得不中止写作.癫痫病每周发作,清楚地感觉并意识到这种神经性和大脑的痫患是非常痛苦的.并且,百分之五十的生理疾病都夹杂着精神和情绪因素.f】lJ(嘲陀氏的病历上也记载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癫痫病的,早发性呆痴和偏执狂的类型,因歇斯底里的外衣而使之复杂化.02(P16)陀氏自己也承认,我的性格是病态的.的确,变态心理使陀氏的个人生活痛苦不堪;但是,变态心理于陀氏的创作却又不无益处,甚至可以说,没有陀氏的变态心理,也就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的心理冲突引起心理病态,作家的心理病态又影响作家笔下人物的心理病态,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卢那察尔斯基深刻地指出:作为一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自己的主人,他的人格已经分裂开来了.131(P26)沙洛维则反过来说:一贯的或者全盘地叙述陀氏的思想是不可能的.f】卅正是这样一个分裂矛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决定了他的作品的特点.卡夫卡无疑是一个病人,但他算不上真正的穷人.卡夫卡被人们称为弱的天才f81(P38),是有一定道理的.卡夫卡有一句名言,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摧毁了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障碍摧毁了我.共同的是这个一切一0【J(P】卡夫卡在生活中常常是一位弱者.他体弱多病,在父亲强健的身体面前总是自惭形秽.他在与父亲的斗争中总是一位失败者.他曾三次订婚,但却终生未娶,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他热爱生命,又过早谢世.1917年,他34岁时患了结核病,以后久治不愈.1922年终因健康原因而提前退休.1924年病逝,年仅41岁.他热爱文学,但临终前又多次立下遗嘱,执意焚稿.然而,正是生活中的弱者成就了卡夫卡,使他创作的形象成了20世纪所有弱者的代表.卡夫卡说:我们力图了解某种弱点,当然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仿佛我们要努力抓住在我们面前慢慢奔跑的小孩子.f51(P27)布罗德则认为,正是这些从可怕沉重的一生中无数的恶劣情绪和失败里面挣脱出来的柔弱的征象,这些进行一场不顾一切的一切而为善所作的斗争的征象构成了卡夫卡思想立场的核心,最佳之点和最本质的东西.f】J(P】卡夫卡由此也就成了文学中的强者.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又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卡夫卡并不像尼采那样厌恶虚弱和怜悯,但他认为,一个人无论是依靠自身,还是依靠他的艺术,都必须理解意志并强化意志.我们认为,卡夫卡坚持写作并不只是为了留下一份记录,或者表达自身,而毋宁说是他生存意志的需要.【】卡夫卡通过弱者来否定理性,否认强者.卡夫卡常常将小动物作为他小说中的主人公,譬如鼹鼠,甲虫,猴子,耗子,狗,杂种等等,以抗议理性社会对人的压抑和迫害.本来动物本身不会说话,29实际上是人作为解说者谈论动物.17(P6卡夫卡的弱的形象终于变形为小动物,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从常态走向了变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学者指出:在后期小说地洞中,卡夫卡的有关所有动物生存的主题,即人的真实自我问题,得到了最彻底的深入和生动刻画.18(P8)二,地下室与地洞地下室见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着名小说地下室手记,小说创作于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地下室位于彼得堡这么个最不现实和最有心计的城市1(PI20),房间很糟糕,很肮脏,在城脚边19(Pll9).地下室手记据说应该译成地板下的回忆录或鼠洞中的回忆录7),这样,鼠洞和地洞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地洞是卡夫卡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创作于1923至1924年之间.地洞建在什么地方,譬如什么国家,什么城市,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一只不知名的动物造好了一个洞,它在洞内的真正入口处覆盖了一层可以移动的苔藓.洞内有一套完善的,小规模的迷津暗道,连接迷津暗道的又有许多通道.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2.2】,这样的小广场有五十几处之多.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2】们,整个地洞建得像一个城廓,或者说一个城堡.地下室连接着地面上的世界,它仍然属于地上世界的一部分;地洞将地上世界与地下世界隔开,建造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根绝与地上世界的联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人是一个彼得堡的小文官,40岁时退休,然后蛰居在自己的地下室里.他渴望活生生的生活,曾努力去寻找活生生的生活,但活生生的生活将他折磨得筋疲力尽,他仍一无所获.须知我们甚至还不知道那生活现在到底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叫什么名字?如果让我们抛开书本单独留下,我们便会马上迷路,茫然若失,我们将不知投奔何方,怎么去靠拢;爱什么和恨什么,尊敬什么和蔑视什么?我们甚至连做人都会感到吃力,做个真正的,有自己血肉的人都吃力.因为做个真正的,有自己血肉的人都吃力【9】(),因此,地下人一开始就这样告诉他想象中的读者:30现在,先生们,我想对你们讲一讲我为什么甚至连虫豸都没有做成的道理.我只管讲我的,你们愿意听也罢,不愿意听也罢.我要庄严地告诉你们,我曾多次地想做虫豸.可是甚至连这一点我也做不到.我向你们赌咒,先生们,过多的感觉,那是一种病,是真正的,十足的病.19l9)地下人虽然非常想做虫豸,但他最后终于没有做成.他认为这是一种病.无论如何,地下人仍然是人,虽然是一个病人;他不是虫豸,或者一只具有强烈感觉的老鼠.【】()地洞的主人是什么动物,我们不得而知,但它显然不是人.它似乎是一只鼹鼠,早在1904年,卡夫卡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们像一只鼹鼠打地洞,满身黑茸茸的毛,从我们打的沙洞里站出来,伸出可怜的小红脚,怪可怜的.5】但它也可能是某种猫科动物,因为它一觉醒来时牙缝间还挂着一只耗子.它和别的动物一样,通过狩猎维持生计.他的唯一任务就是建造地洞以抵御假想中的敌人.这些敌人,我虽没见过,但传说中讲到它们,我是坚信不疑的.这个动物通过用手抓,用嘴啃,用脚踩,用头碰的办法2】仍建造了地洞.他与地洞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21(P47.地洞的世界就是主人公活动的世界,他虽然也经常短暂地离开地洞,但这只是为了检查一下地洞是否坚固.倘若长时间离开地洞,他就会感到受到惩罚似地难以忍受.2tfe47看来,到了卡夫卡那里,地洞里的主人公便真的变成了虫豸,或者变成了具有强烈感觉的老鼠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卡夫卡,他们的主人公终于从外部世界走进了内心世界,从地下室走进了地洞.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来说,地下室乃是他们的存在的负极,像他们的塑造者一样,他们竭力要从这一极点中挣脱出来并满怀热情地奔向活生生的生活.而卡夫卡的童话小说中狭小阴暗的住所的近似形象,则变成了一种抒情得令人激动的象征象征着人类存在的痛苦的无出路性.22(P4S)地下人渴望走出地下室;地洞的主人公则希望永远留在地洞里.地下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人格分裂或二重人格.他既非凶狠也非善良,既非无赖也非正直,既非英雄也非虫豸19(Pll8).每当他最能感觉到我们在某个时候常常说的一切美好而崇高的精妙之处的那个时候,他竟会感觉不到而做了那些丑恶的事,并堕落进我的泥潭里.120)这是一个被分割成许多片断的人.他本质上自卑的,但表现出来的却是极度的自大;他有强烈的虐待狂,但同时又有自虐狂和受虐狂.他同时生活在幻想与现实两个世界:他本质上是虚无的,但又无法将自己彻底卖掉.他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但他对一切的无所谓却显得格外的有所谓.地洞的主人则已经是虫豸了,它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分裂,也无须分裂了,它所要做的就是保护自己地洞的安全.我造好了一个洞,似乎还满不错.有的计策过于周密,它搞得这样万无一失,这一切都得煞费苦心,而神机妙算的欢乐有时是促使人们继续开动脑筋的唯一原因.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家里的最里层.21)地洞主人的想法其实就是卡夫卡自己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卡夫卡曾经说过:我经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掩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饭放在离我这间地窖很远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从什么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像卡夫卡一样,地洞的主人宁可呆在地洞里过一种安安稳稳的虫豸的生活,也不愿走出地面过一种人格分裂的人的生活.地下人的第二个特点是敏感多疑,自卑自贱.由于地下人总是一个局外人(无法逃避社会,但却又游离于社会和他人之外),因此,他从来就无法拥有社会上一般心智健全者所拥有的那种心安理得的踏实感.【】(咫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自卑跟敏感几乎是不可分的,使一个自卑的人感到痛苦的,并不是他的自卑的条件,而是他的自卑的意识.自卑感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贬人,并以自贬为乐.这便有了主人公的所谓牙痛的乐趣,掴耳光的乐趣等.地下人想得最多的是,别人怎么看他,他们可能怎么看他;他竭力想赶在每一他人意识之前,赶在别人对他的每一个想法和观点之前.每当他自白时讲到重要的地方,他无一例外都要竭力去揣度别人会怎么说他,评价他,猜测别人评语的意思和口气,极其细心地估计他人这话会怎么说出来,于是他的话里就不断插进一些想象中的他人的对语.241(I89)地洞的主人的敏感多疑则已经发展成了恐惧与焦虑了.它虽然造好了地洞,但仍然时时感到危险的存在.因为敌人却从某个什么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我逃避了一个敌人,又落人另一个敌人之手,这种事情不是不可能的.21l(P4但这些敌人究竟是谁,它也不清楚,因为它也没有见过,不过它对敌人的存在始终坚信不疑.这正如它突然听到的曲曲声,既不知道它的来源,也不知道它的去向,但曲曲声却无时无处不在.危险迟迟不来,而时时担心着它来,211(P496)久而久之,就成了危险并不是想象的东西,而是非常实际的事情.口这就是对永远无法逃避的恐惧的期待.在卡夫卡的日记和信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恐惧这两个字.卡夫卡说:我的本质是:恐惧.(P26.他甚至说,使我高兴的特别是我的恐惧,我的恐惧与日俱增,它意味着在世俗面前的退避,而世俗的压力却因此而增强.对恐惧的逃避和期待其实就是卡夫卡的生存方式.地下人的第三个特点是成了互文性的囚犯.当地下人回忆起他24岁时的生活时,果戈理,涅赫拉索夫,席勒,乔治?桑的名字,浪漫主义的幻影,自然流派和近代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拿破仑时代的历史,所有这一切如潮水一般涌人他的大脑;此外,在他脑中出现的还有从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拜伦那里得来的行为模式.23(P83)面对如此沓至纷来的历史人物,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不论在任何一个时刻,每当某种感情,思想或哲学想要吸引他的注意力时,他总会不由自主地被引向相反的,不和谐的感情或观念上去,引向某种次要的,或者可以说,某种在考虑到思想体系中最微不足道的东西上去.231(P8这使得地下人成了互文性的囚犯.互文性带给人们的只有衰竭:在它里面,人们虽然可以发现重大差异,但却找不到一点足以被定义为能贯穿一切行为的基石.231(18-9O)这使得地下人的思想颇有点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味道.地洞的主人的推理和叙述更是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他造好了一个洞,似乎还满不错.它只露出一个大洞,但露出这个大洞只是一种分散人的注意力的计策.当然,有的计策过于周密,结果反而毁了自己.因为这个洞反倒使人感到了有了探索的价值.真正的洞口在离大洞约千把米的地方,上面覆盖着一层可以移动的苔藓.这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了,世界上所能做到的安全措施也莫过于此了.然而,如果有什么人踩到了苔藓,地洞就暴露了;如果谁有兴趣,就有可能闯进去把洞里的一切永久性地破坏了.因此,完全安宁的时刻是不存在的.所谓最安全的地方,往往就是致命之所31在.然后,主人公设想了各种安全措施,但所有的安全措施其实都不安全.主人公整13整夜的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如果说驱动和激发地下人进入解构过程的是被扭曲了的由无休止的语言链条组成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稳定情感的话,那么,地洞中的主人公便更像是沿着无限延伸的能指链条在滑动和倒退了.三,心理小说与情景小说法国当代着名女作家萨洛特认为,通常人们将小说分为两类:即心理小说和情景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属于第一类,卡夫卡的小说属于第二类.但是,其实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见得多于他们之间的联系.萨洛特说:将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立起来.这实在是太武断了0【】(蹦)如果我们将文学看作是一场永不中断的接力赛的话,那么,说卡夫卡是从任何一贯别的人手里,都不如说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手里接过的接力棒,才更为确切.【(P1D正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也有着十分精微的行动描写一样,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也常常有着十分巧妙精深的心理描写.陀氏并没有系统的文学观.他不赞成别林斯基倡导的现实主义,但他又宣称自己是更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这更高一词不知迷惑了多少文人学者.揣摸陀氏的意思,这更高就是要表现人的灵魂和秘密,即描绘人类心灵的全部秘密.陀氏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这是因为他对当时的心理学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心理学把人的心灵物化,从而贬低了人,从而完全无视心灵的自由,心灵的不可完成性,以及那种特殊的不确定即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描写对象的无结局性:因为他描写人,一向是写人处于最后结局的门槛上,写人处于心灵危机的时刻和不能完结也不可意料的心灵变故的,-tN.24(PLOO)总体说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是一种心理小说.罪与罚就是一部典型的心理小说.它写了一个谋杀的故事,但主人公在谋杀的时候却出奇的干净利落,没有留下任何破绽.虽然他意外地多杀了一个人,这本是一般凶杀小说所着意描写和渲染的,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则点到即止.他着重对主人公谋杀前,谋杀后的心理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他谋杀后的心理进行了鞭辟入里地分析,以突出罪与罚的主题.卡夫卡则不想探讨罪与罚的问题,他所关注的是当人们被突然抛入某种灾难情境时将如何应对?在长篇小说诉讼中,主人公约瑟夫?K在32他三十岁生13的那天,突然在他的寓所里被捕了.一定有人诬告了约瑟夫?K,他没有干什么坏事,一天早晨却突然被捕了02】(P3我们不知道是谁诬告了约瑟夫?K?不知道约瑟夫?K究竟干了什么坏事?也不知道约瑟夫?K为什么被捕?小说中K自知无罪,他想方设法为自己洗清罪名,但他最后认识到反抗是毫无意义的,默认了法庭的判决.于是,一天夜里,在一个废弃的采石场里K被判处了死刑.K无罪而受罚,强调的是世界和人生的荒诞;K因受罚故而有罪,突出的是无意识犯罪,或宗教的原罪.白痴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拷问灵魂的范例.女主人公娜斯塔霞从小被托茨基收养,长大后成了他的情妇.托茨基准备同叶潘辛将军的女儿结婚时,为了稳妥起见,决定先将娜斯塔霞嫁出去.然而,谁愿意娶这位名声不好的弃妇为妻呢?加纳是叶潘辛将军的私人秘书,他虽然并不爱娜斯塔霞,但却答应为了七万五千卢布的嫁妆同她结婚.金钱就是他生活的目的,他为了三个卢布就会爬到瓦西里耶夫斯基岛上去.富商罗果静闻讯也携带十万卢布前来购买娜斯塔霞.娜斯塔霞对她周围的这一帮伪君子深恶痛绝,她要揭露他们,嘲弄他们.于是,她将罗果静给她的十万卢布扔进火炉,然后对加纳说,你从火里取出这个包,十万卢布就全是你的.她要欣赏,拷问加纳的灵魂.而加纳呢,他身上穿着晚礼服,手里拿着帽子和手表,默默无言地站在她面前,两手交叉着,眼瞪着火.他那张像纸一样苍白的脸上浮现出愚痴的笑容.固然,他不能将眼睛从火上,从着了火的纸包上移开,但是,也有点新的东西进入了他的心灵.他似乎发誓要熬受这种苦刑,没有挪动地方.这时拳头先生拼命喊叫,全要烧光了!加纳用力地推了费多特申阔一下,转过身子,向门外走去.但是,还没有走上两步,身子就摇摇晃晃,古冬一声倒在地上了.晕过去了!周围的人一齐喊道.28(P2m这真是拷问灵魂的绝笔.加纳若去取了钱,就抹去了他身上的最后一点人性,乃至他作为小市民的自尊和虚荣,巴尔扎克通常就会让他这样做;反过来,倘若他无动于衷地走了,那就小看了金钱对他的威力,小看了他那市侩的俗气.而要真正揭示出加纳灵魂的深度,不仅要拷问出加纳深藏在洁白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就得运用这种变态心理分析的手法,用残酷到了冷静的笔法来剖析人类的灵魂.卡夫卡称自己的创作是闭上眼睛的图像.奥地利文艺评论家恩斯特?费歇尔指出:卡夫卡潜心于这种充满预感的图像,他倾向于把它当作探悉世界秘密,参与现实的决定性手段.291(嗍)卡夫卡所做的只是呈现这种图像,并不对这些图像进行评价和分析.卡夫卡在创作中尽力避免作一个全知全能,游离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创作时,他尽量不加入自己的意见,不干涉客观事物本身,让它自己陈述出来,即使内容十分惊骇,他也不动声色,保持冷静.纳博科夫认为,卡夫卡的风格是,清新,准确和正式的语调与故事噩梦般的内容形成如此强烈的对照.没有一点诗般的隐喻来装点他全然只有黑白两色的故事.30(P3舳)譬如,翻开变形记,你就找不到一个形容词,一个比喻,或一个形象的比拟.凡是特别带有艺术色彩的笔法,凡是可以使叙述的内容稍微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作者都小心地避免了.形容词只是定语,名词只是表明事物的名称,动词就是单纯表明行动.卡夫卡就是叙而不议.这无疑使卡夫卡的作品包含着更大的容量,但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歧义,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晦涩性和神秘性.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总觉得自己是个病人,因此他特别关注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卡夫卡觉得自己是个弱者,因此他希望呈现弱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图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像他的主人公一样在地下室写作,但他渴望从地下室走向活生生的世界;卡夫卡则试图逃避活生生的世界,一头扎进地洞将自己永远封闭起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拷问灵魂,并且残酷到了冷静的程度;卡夫卡面对人间的巨大灾变则总是不动声色,似乎是冷静到了残酷的程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卡夫卡的先行者,但卡夫卡跟随这位先行者,却走出了完全只属于自己的路.参考文献:【1】叶廷芳编.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2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9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4ErnstPawe1.TheNightmareofReason-AlifeofFranzKafkaM.NewYork:FARRARSTRAUS?GIROUX.1984一【5】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社.1996.6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社.1996.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社.1996.第7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第1O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8】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9】弗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M.施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o格罗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传【M.王健夫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11】金岭编译.实用心理学【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4.【12】蔡伸章.译序【A】.圣洁的灵魂【M】.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13】卢那察尔斯基.论俄罗斯古典文学M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4转引自沈雁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J】.小说月报,1922,13(1).【15】布罗德.卡夫卡传MI.叶廷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6】FrederickR.Kar1.FranzKafka:representativeman,MI.NewYork:Ticknor&Fields.1991.【17】平野嘉彦.卡夫卡身体的位相MI.刘文柱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瓦尔特?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MI.孙周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J】.伊信译.世界文学,1982,(4).2o纳博科夫.鼠洞中的回忆录【A.赫尔曼?海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c】.斯人等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1】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MI.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2】弗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MI.施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3】马尔科姆?琼斯.巴赫金之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MI.赵亚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4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I.白春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25】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M】.周建明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26】柳鸣九.新小说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7】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8】陀斯妥耶夫斯基.白痴【M】.南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29】叶廷芳.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ME京:华夏出版社,1995.【30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责任编辑:冯济平(下转第52页)33ANewInterpretationoftheMeaningofJiananFeng-GuPENGWen-liangMUZhai,(CollegeofLiberalArt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Abstract:TherehasalwaysbeensomethingwrongaboutthemeaningofJianallFeng.Gurstyle)intermsofitscontent,form,dictionandmeaning.AftersummarizingthecommentsofLiuXie,ZhingRongandChenZiang.thispaperconcludesthatFengreterstotheauthorSstrongemotionandthatGureferstotheinfectiousexpressivenessoflanguage.Furtherm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