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历史全国三卷(丙)及详解.doc_第1页
2016历史全国三卷(丙)及详解.doc_第2页
2016历史全国三卷(丙)及详解.doc_第3页
2016历史全国三卷(丙)及详解.doc_第4页
2016历史全国三卷(丙)及详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2016.6.8一、选择题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项错误。【答案】B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 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B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明末租佃制(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对佃户的影响)【解析】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A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考点】维新思想梁启超的“诗界革命” 【解析】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答案】C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考点】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 【解析】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1903年不会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故A项错误;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团体”等部分新名词,并非全部新名词,与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关,故B项错误;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技术,故C项错误;“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到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体现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信息,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答案】D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3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雅典人喜爱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并不能说明雅典人宗教意识淡薄,故A项错误;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就是神话故事,因此不能反映当时雅典人反对神灵崇拜,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雅典人喜爱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属于精神享受,故C项错误;根据“为人类盗取火种”、“我憎恨所有的神”可以看出作者反对神、重视人,具有人文精神,而这受到雅典人的喜爱,说明当时的雅典人更强调人的价值,故D项正确。【答案】D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美国铁路轨距建设) 【解析】根据“铁路有多种轨距”可以看出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存在不便,这必然会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铁路有多种轨距,未涉及经济增长,故B项错误;多种轨距的出现与科技水平无关,更无法体现限制制造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多种轨距的出现与战争无关,而是由于美国国内铁路建设不平衡和国内市场没有统一,故D项错误。【答案】A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析】图5这四幅图分别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的作品。新古典主义之后是浪漫主义,然后是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新的美术流派出现,并不是代表传统的美术流派被淘汰,因而不能说相继被淘汰,故A项错误;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而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大都未强调理性,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具有批判精神,而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并不具有批判精神,故C项错误;从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美术的发展演变,故D项正确。【答案】D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958年法国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根据“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可知法国1875年确立的共和政体下政局更迭频繁,1958年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局不稳定的局面,故A项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就规定了总统是国家元首,故B项错误;议会的主要权力是立法权,材料只是提及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没有体现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故C项错误;法国是多党制国家,这一变化与两党制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二、非选择题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考点】(1)明清时期救济制度;近代英国济贫制度(2)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制度【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从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等方面概括,根据材料一“收孤苦无靠者”、“收养流浪贫民”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送入教养院”得出救济弱势群体;根据“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可知救济弱势群体,尤其是流浪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能促进政权认同。第二小问异同,相同之处,从救济主体、方式、内容、保障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依赖于政府财政”和材料二“英国颁布济贫法”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明初设养济院”、“设栖流所”和材料二“教养院”、“ 贫民习艺所”得出设置救济机构,根据材料一“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和材料二“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一“主要有灾荒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得出因类而异;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得出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2)结合“福利国家”相关知识,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等。【答案】(1)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信息的背景和影响等。首先提取信息,材料由文字和图片组成,提取信息可以从这两种载体入手。从文字上看,商埠的开放经历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自开商埠的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等;从图片上看,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东北地区数量较多,并且涉及到长江中游,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所提取的信息必须要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其次对信息进行简要分析,可以从信息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如提取信息“自开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区”,可以从原因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和影响“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等方面来回答。需要注意的是论据要围绕所提取的信息并且符合史实、符合材料的限定时间,可从多角度分析。最后最好能从论证说明的过程中得出一定规律性、本质上的认识或者启示,使得论述得以升华。【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考点】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解析】(1)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改革阻力;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答案】(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 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摘编自严复集(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10分)【考点】严复的“民智”思想【解析】(1)根据“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得出民智低下;根据“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得出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根据“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得出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2)分别概括严复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三个时期的“民智”主张,并进行评价。维新变法时期,严复主张“开民智”,有利于宣传维新思想,推动维新变法,具有进步意义;辛亥革命时期,严复主张“逐渐更新”,主张改良,渐趋保守;北洋政府时期,以“中国民智卑卑”为由与专制妥协。【答案】(1)认识: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5分)(2)评价:戊戍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10分)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考点】威尔逊“十四点”计划【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美国和苏俄等角度来分析。从世界看,一战接近尾声,恢复世界和平、重建战后秩序成为焦点;从苏俄看,发生了十月革命,颁布的和平法令反响很大;从美国看,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渐突破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等等。(2)根据“民族自决”、“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等内容来看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根据“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可知美国的实力同英法还有一定的差距,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结合所学可知战后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并且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分)(2)原因: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考点】蔡元培【解析】(1)根据“在德国留学期间公选”得出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根据“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无权与闻其事”得出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得出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根据“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得出教授治校,根据“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得出兼容并包;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材料可知蔡元培力倡并推行改革,根据“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声誉日隆”得出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了北大的声誉,结合所学可知蔡元培的改革使得北大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成为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答案】(1)原因: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4分)(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7分)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