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果语言是一个人的话,那么,修辞是人的服饰,词语是人的躯体,逻辑是人的灵魂,同学们,你们看看逻辑多么重要啊。 语法,是研究怎样把话说通的学问;逻辑,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对的学问;修辞,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好的学问,即“通顺合理生动”。 逻辑是语言表达的真,语法是语言表达的善,修辞是语言表达的美。可以说,你的语言美不美,别人不以为然,你的语言合乎不合乎语法,未必有人追究,但是假若你的语言不合乎逻辑的话,交际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不仅会闹出笑话,极有可能别人根本不明白你的意思,甚至还可能产生误会。 如表达“我喝牛奶”,说“我喝了一杯琼浆玉液式的牛奶”是修辞,说“牛奶我喝”,也还可以说,若说“牛奶喝我”就成了笑话。一、概念与命题、概念和词语。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如“土豆”“山药蛋”“马铃薯”是一组意义完全相同的等义词,表达的正是同一个概念。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语词在语言中可以互相替换而意义不变。再如:“父亲”是“子女的老子”,这是“父亲”的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父”“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又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一个字的有“亡”“故”“殁”“薨”;两个字的有“走了”“去了”“断气”“长眠”“物化”“崩殂”;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概念和词语之间既然呈现复杂的关系,那就要注意透过词语看词语背后的概念。要正确使用概念,就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李白静夜诗“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往往被理解为人们睡卧的床,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它的实际意义是围在井口的一圈栏杆(观复博物馆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说收藏,马扎?)。类似的句子还有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词语搭配与判断的恰当性。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曾经说过:“我们常说用词不当。一个词如果不是生造出来的,它本身是无所谓当与不当的,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才发生当或不当的问题。譬如人民空军的雄姿第一次在祖国的天空飞翔,雄姿显然用得不恰当,因为雄姿是不会飞翔的。“还有一种情形,例如联系自我批评进行讨论站好立场,搞通业务,为人民服务这两句话意思并没错,但是读起来很别扭,因为通常不说联系自我批评,只说结合自我批评;不说站好立场搞通业务,只说站稳立场搞好业务。这种毛病可以叫做张冠李戴。”要避免用词的错误,不仅要了解每个词的意义所表示的概念,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要有一定的搭配关系。词语搭配不得当,往往会造成判断表达得不恰当,使人不明其意。A、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B 、他的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C、教室成了我们唯一学习的时间。D、不能把中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例A的谓语“良好”能跟主语“印象”搭配,而“深厚”却不行,应改为“深刻”。例B “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例C “教室”是具体的地点,怎么会变成“时间”?应把“教室”改为“上课”。例D “学生”也不会成为“现象”,应改为“人”。、概念的使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一个语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但是,确定的语言环境和说话者的客观环境中,一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就必须是确定的,而不是随意加以解释,认为它义表示其他的概念。否则,语词就不能表示确定的概念,就没有确定的涵义。如果故意利用语词的歧义而否定语词的确定性,就会沦为语词游戏。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的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悖论是特殊的逻辑矛盾。白马非马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孙龙心生一计,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这里,公孙龙将“马”与“白马”的内涵淡化,而“白马”的外延本在“马”的外延之内,可是公孙龙却将其划在“马”的外延之外。煮竹席。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请他吃笋。北方人没有吃过,觉得味道很鲜美,问:“这是什么?”南方人回答:“是笋,长起来就是竹子。”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见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笋长起来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来煮去煮不熟。他恼了,跟妻子说:“南方人真滑头,专门戏弄人!” 尽管竹是由笋长成的,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质的不同,是两个概念。北方人在这里所犯的思考上的错误是将竹、笋两个概念搞混淆了。孔乙己偷书。孔乙己有这样的一段情节: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请问:孔乙己认为“窃”不是“偷”的说法,在逻辑上有什么错误?我们在思维和表达中,既要防止将非同一关系的概念看成同一关系的概念,也要防止将同一关系的概念看成非同一关系的概念。否则,同样要犯逻辑错误。孔乙己的说法,正是犯了后一种逻辑错误。因为“偷”和“窃”是具有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内涵虽略有不同,而外延却是相同的,都是指那种偷窃的行为。孔乙己死要面子,迂腐不堪,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光彩行为,故意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硬把“偷”和“窃”当作非同一关系的概念。在逻辑上,这自然是错误的。打牌人的狡辩。老宋说:“你们这样大吵大闹,影响别人休息”,这话中的“别人”,显然是相对打牌人而言的,是指除打牌人以外的其他人(包括老宋自己在内)。但打牌人却回答说:“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你叨咕什么?)”,故意把“别人”相对于“你”(即老宋)而言,使“别人”排除了“你”,从而随意曲解老宋所说的“别人”这一语词的涵义。老宋说“这是公共场所,应该注意点”,这意思也是很明确的。他是想强调这是“公共场所”,要求打牌人尊重公共场所的秩序、规则,不要妨碍别人。但打牌人却回答说:“这是公共场所,又不是你的家,要你管什么闲事。”他们又故意把老宋也享有 “公公场所”的宁静环境这一权利排除在外,强调为“不是你的家”(你管不了)。白吃白喝: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块钱。”“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元钱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酒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也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这里,客户从柜台取面包后,有多种处理方式:吃掉、带回、送人、交换这是应当是一个选言判断,可这位顾客,只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吃,来否认应该付钱,从而难住了缺乏逻辑知识的店主。照原样。韩非子里说,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胡混。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无论他的妻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她都违反了同一律。“原样”在其丈夫的含义是指原来样式的、尺寸的裤子而绝不是带有那个破洞的原样。同一律要求概念、判断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自身同一,但并不认为事物和思维是一成不变的。同一律所要求的只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确定性,并不否认思维对象的发展变化。二、命题与推理、类比推理法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指用委婉的语言来进行劝告。这是初中语文的一篇课文,大家看,邹忌由“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自己的受蒙蔽联想到齐王的受蒙蔽,运用了类比推理。邹忌 齐王妻私宫妇左右妾畏朝廷之巨客有求四境之内受蔽拿来主义(高中语文必修)一文中,作者用尼采自诩为太阳,只奉献不索取,结果发了疯,与送去主义者作比,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其结果是必然亡国,这就是类比论证的方法。 自诩 做法 结果尼采 自诩为太阳 只想给予,不想取得 发了疯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子孙沦为亡国奴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为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诺诺称是。公输盘的楚王以富窃(劫)贫,在道义上都是站不住的,因而他们理屈词穷,弄得尴尬不堪,从而逼使楚王露出真面目。、三段论推理路边李苦1000多年前的魏晋年间,有个聪明的孩子,名叫王戎。7岁那年的一天,他和同伴到野外“踏青”,忽见山间路边有棵野生李树,果实累累,几乎压断树枝,其他孩子都争相采摘,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这李树生在路边而多果,此李必苦。”大家摘李口尝,果然味苦难食。对此,大家佩服不已。这就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流传的“路边李苦”的故事。 王戎还没口尝李果,为什么就可以断言“此李必苦”?为什么王戎比其他孩子聪明呢?这里有个对逻辑知识运用的问题。王戎是运用了形势逻辑的假言推理的推理方法。 假言推理,又称假言三段论,是反映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的推理。 王戎是首先假设,如果路边李子是不苦的,那么,过路行人早就摘光了,李树不可能多果(大前提)。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现在,李树多果(小前提),所以,推出,李子一定是苦的(结论)。这个推理的结论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的推理形式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的规则。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中,小前提否定着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否定着大前提的前件。现在,推理式的小前提;李树多果,否定着大前提的后件。李树不可能多果;结论:李子一定是苦的,则否定着大前提的前件;李子是不苦的。符合否定式的“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的要求,也就是说,推理式是合逻辑的。因此,结论是正确的。十五贯一段判词的逻辑分析剧情:屠户尤葫芦,从皋桥亲戚家借得十五贯铜钱回家,哄其继女苏戍娟说是卖她的身价。苏因不愿为婢,深夜私逃投亲。地痞赌棍娄阿鼠闯入尤家,偷盗十五贯铜钱,并用肉斧杀尤灭口。第二天清晨,邻人发现尤被害、钱被盗,其女无下落,议论纷纷,就一面报官,一面追赶凶手。 客商陶复朱伙计熊友兰,带十五贯铜钱往常州办货,途遇戍娟问路,二人因此顺路同行。邻人差役追至,见苏、熊男女同行,又见熊所带之钱正为十五贯,疑为凶手。娄阿鼠乘机诬陷,于是二人被押送无锡县衙门。无锡知县过于执,主观臆断,错将苏、熊二人以通奸谋杀罪判成死刑。常州知府和江南巡抚皆轻信无锡原判,草率定案。临刑,委苏州知府况钟监斩。况发现苏、熊罪证不实,连夜赶往都府求见巡抚周忱,请予缓刑复查。周忱陈腐迂阔,循规蹈矩,以三审定案,监斩官无权过问为由,不准所请。况据理力争,并以金印作押相迫。周无奈,限期半月查清回报,否则上奏题参。况钟冒着违抗封建官场常规而丢官的风险,亲至无锡现场查勘。当获得凶手作案的线索后,又改扮私访,将真凶娄阿鼠捉住,终于案情大白。主审县官过于执对苏戍娟的一段判词: “看她艳若桃李,岂能无人勾引? 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 (热情似火,自然定有奸情)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父亲阻挡,因此杀其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也!”这个荒唐的结论,令人哑然失笑。A、假言推理这里隐含的一个大前提是“艳若桃李”,即姿色姣好的女人,必然被他人勾引。同样,判词的第二句“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也是一个必要不充分的假言推理,此句隐含的大前提是“年正青春,不会冷若冰霜”。可是年正青春并不能必然推出不会冷若冰霜,热情似火的女人也不仅限于年青这个年龄阶段。大前提的错误下怎么会得出结论的正确?!我们可以看出县官过于执判词的前两句都是在假言推理上犯了常识性错误。对于判词的第三句“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概不赘述。从该段整个判词来看,过于执县令犯了另一个整体性的假言推理上的错误。我们顺着过于执的逻辑,因为苏戍娟艳若桃李,所以被勾引了,年纪青,所以热情似火;与奸夫情和,所以私奔;私奔被阻,所以杀人。这样一路逻辑下来,尤葫芦被杀的原因居然就是他女儿苏戍娟长得年轻貌美了。问题出在哪里?过县令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出了很大的一个纰漏:忽略了因果关系具有确定性。苏戍娟的年轻美貌并是导致其私奔的必然原因,私奔不成也必不必然导致杀人。B、归纳法推理同样地我们在回到判词前三句假言推理的大前提,虽然是隐含的,但是我们注意到“艳若桃李者必被勾引”这个命题是过县令预设的。他是怎么得到这种结论的呢?也是常识上的枚举归纳推理。正如我前文所言,也许过县令确实看见了很多被勾引女子往往是艳若桃李的,但是完全不能断言,桃李花一样的女子必被诱惑,而且被诱惑女子也并不尽是艳若桃李。所以这个隐含的大前提是假命题。“年正青春必热情”、(热情高者必有奸夫)、“与奸夫情投意合必私奔”、“私奔遇阻必杀人”等此类依靠枚举式归纳推理得到的命题直观表白出来,理性的人一眼就会看出其荒唐可笑之处。但是,聪明的你真地能做到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吗?、二难推理。自相矛盾(韩非子难势)有一楚人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先吹嘘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我的矛非常锋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破。”旁边有人讽刺地说:“那么,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又如何呢?”卖矛和盾的人顿时无言以对。此人吹牛吹出了漏洞,当然无法应对。“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我的盾”与“我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是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二者不可同真,至少有一假,亦可同假,事实上,很可能这人的矛不能刺穿所有东西,而他的盾也不能抵挡所有的东西。细细分析开来,“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我的盾”蕴涵“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而“我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又蕴涵“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二者的推论形成矛盾关系,显然不能同时成立。因此,他的吹嘘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自相矛盾只能使人的思维混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此寓言讽刺那些自相矛盾的人,“矛盾”一词也源于此。全能的上帝假设上帝是万能的,它能不能制造出一个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全能的上帝能够创造一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吗?上帝如果能创造一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那麽无法搬动这颗石头就证明上帝不是全能的;如果上帝不能创造自己搬不动的石头,那麽他也不是全能的上帝。虽然这个论题无法推导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而形成严格的悖论形式,可是却也意味全能的概念在逻辑上暗含着矛盾,或者说这一词汇无法被人所把握。我们可以直接这样问,来突显这个问题的尖锐性:“全能可以使自身不全能吗?”这种二难推理实际上是理性和信仰之间的矛盾。这类问题不仅在神学界惹起一阵风波,也使得数学家们头痛。这类问题如果在逻辑上使有神论威信大减,那麽它也搞得数学领域天翻地覆,因为类似结果的矛盾问题造成了二十世纪初的第三次数学危机,表现在数学上的例子是罗素悖论(集合论悖论),它有一个大家比较知道的变形,即理发师悖论: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这是一个矛盾推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 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所言,他只给村中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不能给自己理发。因此,无论这个理发师怎么回答,都不能排除内在的矛盾。(后注:我必须强调这两组悖论是不同形式与内涵的!甚至以现代的眼光严格来说,这个上帝全能的论辩并非是悖论,因为它直接否定了原命题假设,这是属於某种归谬证法。)俘虏必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推理过程:绞死真话烧死(绞死成)假话(假话当)绞死(绞死变)真话猫肉三斤(阿凡提故事,二难推理常以省略的形式出现)一天,阿凡提从市场上买回三斤肉,吩咐妻子说:“今晚上你包顿水饺,咱们美美地吃一顿。”阿凡提的妻子把肉炒了炒,自己全吃了,到了晚上,给阿凡提端去了一碗白皮面。阿凡提问道:“饺子呢?”他妻子骗他说:“当我切好了肉,动手揉面时,猫偷偷地把肉全吃掉啦。”阿凡提把猫捉来,放在秤盘上一称,刚好三斤。阿凡提便问妻子道:“妻呀,你瞧!如果这是猫的话,那么肉呢?如果这是肉的话,猫又哪去啦?”这是省略了选言前提和结论的复杂构成式的二难推理,其完整的推理过程是: 如果秤盘上是猫的话,那么肉就没有了;如果秤盘上是肉的话,那么猫就没有了;秤盘上或是猫,或是肉;总之,不是肉没有了,就是猫没有了(事实上,猫不是在这吗?你说肉呢)?、逻辑综合运用:晏子使楚据史料所述,晏子其人,身材矮小,但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是当时的名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齐国三代国君。传说曾以二桃杀三士,计智可见一斑。A、假言推理事件: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bn)者更道,从大门入。这里,晏子选择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做前提: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暗藏着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不是访问狗国(赞楚王不是狗国),所以,(我)不应当从狗洞钻进去。有人可能要问了,如果楚王既不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又硬要晏子钻洞进城,晏子该怎么办,钻还是不钻?别着急,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还有一个正确形式肯定后件式,让我们推理推理再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若让我)从狗洞钻进去, (我)访问狗国(即楚国是狗国)?也就是说只要让晏子钻洞进了城,楚王就是在默认楚国是狗国,自己是狗国之王。你说,楚王能来硬的吗?所以,事件一的结局只能是: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宴子迎接进去。B、假言选言二难推理(偷换概念、)事件: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l),张袂(m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晏子在上面的对话中,所使用的就是诡辩术中的偷换概念。汉语中的“人”,是一个多义概念,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中,表示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楚王的话里,“人”是“人才”的意思,是讥讽晏子不是人才,想在朝廷上当众给晏子一个下马威,给晏子一个难看,以显示自家威风。晏子的一番话,用联言推理证明的是齐国都城“临淄住满了人”。这个“人”是“人口”的意思。晏子巧妙施以“偷换概念”之术,将话题中的“人”,由“人才”之意转到“人口”之意上来。事件:王曰:“然则何为使子?”宴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说谎吧,怕犯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这里有一个复杂构成式的二难推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绿色制造技术报告
- 2025年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税收优惠政策与投资收益研究报告
- 2025年低空经济无人机维修保养技术报告
- 2025年新疆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合作合同
- 2025年低空经济「太空级材料」在航空器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报告
- 2025年焊工证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地热能发电技术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报告
- 2025年低空经济「物流」无人机快递行业研究报告
- 2025年低空经济设备租赁行业报告:共享经济下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 202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 《学习指导与练习 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参考答案
- 马工程《文学理论》
-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一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各单元教材分析 讲义
- 先天性膈疝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申报表
- 《审计实务》第6讲 函证程序(下)
- 眼科病例的护理文书记录学习
- 旧楼监控改造方案
- 牛津译林版一年级上册英语第4单元第一课时课件
- 大班歌曲《小树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