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自广西工学院周瑞宣教授编写的诸子百家名句精读)诸子百家名句精读论 语学而篇 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子曰:孔子说。 学:指课堂教学。 习:指社会实践。许多人将习字解释为“复习”、“练习”,欠妥。 说:通悦,读ye。 乐:快乐。 愠(yn):怨恨。译文:孔子说:“学得了课堂知识以后适时参加社会实践,不也很高兴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么?别人不了解自己但也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么?”提示:1、要特别讲清四个字:习字是羽字的一半,一片羽毛的象形,本义是雏鹰学飞,本文比喻社会实践。说字是通假字。本文有两个而字,都是连词,前一而字表示顺接关系,后一而字表示转折关系。2、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社会实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shn)字子舆 三省(xng):多次反省。 习:指社会实践。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却不尽力么?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么?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进行社会实践么?”提示:1、注意“省”字的字音和字义;两个“而”字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2、联系“八荣八耻”的“诚实守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译文:冉有说:“礼的作用以和顺为贵。”提示:“和为贵”是我国当今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品质,对于青少年尤其具有针对性的意义。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患:从串、从心,会意,表示一连串的心事,所以有发愁、担心的意思 。注意与犯字相区别。译文:孔子说:“不愁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愁自己不了解别人。”提示:1、“不已知”就是“不知已”。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语法,叫倒装。倒装的形式很多,这是其中的一种,叫宾语前置。这种语法现象必须弄清楚,以为学生今后学古文打下基础。2、孔子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为政篇 第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有:通又。 而立:后世把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 不惑:后世把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才立志努力学习,三十岁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时对社会上的许多事情看得比较清楚,不致于迷惑,五十岁时才知道什么叫天命,六十岁时可辨社会万象的真伪,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但都不会超越规矩。”提示:孔子这段话虽然是讲他自己,但实际上概括了人们一生中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几个阶段,具有普遍意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释:故:以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译文:孔子说:“复习以往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提示:“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提出来的、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罔(wng):无。 殆(di):危险。译文: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无成果,空想却不学习,更加危险。”提示:思考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释:由: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 女:通汝,你。 知:通智,读zh。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提示:孔子的这段话对当今的学生很有针对性:一方面,平时学习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另一方面,考试时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作弊,不要抄袭,要诚实。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注释:不为:不做。译文:孔子说:“看到正义该做的事情却不做,这是没有勇气。”提示:“见义勇为”一词即出于此。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讲究策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释:齐:此指看齐,学习。 省(xng):反省、自我检查。译文:孔子说:“看到品学兼优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学坏的人就要检查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错误)。提示:省是多音字,音不同,义也随着不同。公冶长篇 第五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注释:其:四个其字都是指示代词,代“人”。译文:孔子说:“从前,我对一个人,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一个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提示: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怎样知心?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注释:敏:指敏锐的观察力。 耻:形容词作动词用,“不以为耻”。 译文:孔子说:“思维敏锐、爱好学问,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提示:这是良好的学习品质的体现。“不耻下问”尤其难能可贵。雍也篇 第六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注释:夫:句首语气词,无义。 立人:使别人立。立是使动词。 达人:使别人达。达是使动词。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使别人能行得通。”提示:1、这段话中有两个立字,两个达字,前一个立字和达字都是一般动词,后一个立字和达字都是使动词,要注意区分。2、这段话强调凡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就是这个道理,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述而篇 第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注释:识:通志,记住,读zh。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不满足,教人不疲倦,对于我来说,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提示:1、“何有于我哉?”是“于我有何哉?”的倒文。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愤:想明白而不能明白。 悱(fi):想说而说不出。 隅:角落。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时),不到他想明白而不能明白时不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时不启发他,如果告诉他四个角落中的一个角落,他还推想不出其他三个角落,就不要再往下教新的知识了。”提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法。后人概括出一条成语:“举一反三”。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不义:此指不正当的手段。译文: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的富贵,对我来说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一顾。”提示:此话对当今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有针对意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释:焉:焉字在句末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作语气词,另一种是作指示代词,这句话的焉字作指示代词,表示“在里面”。两种用法比较难区别,要注意。译文: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里面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我对照他们的缺点来改正、或预防。”提示:1、多多学习,善于学习,这是优秀学习品质的体现。2、“三”,在此表示约数,不是确定“三个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注释:坦荡荡:土地平旷叫坦;水草连延叫荡,文中比喻胸怀宽广。 戚:从戊,叔省声。戊是大斧,大斧可以斩杀、所以有愁苦、痛苦、苦难之义。译文: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隘,(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提示:1、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 泰伯篇 第八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注释:政:此指国家政务。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考虑它的政务。”提示:1、孔子的意思是不要越权行事,但并非不可提意见。2、这两句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罕篇 第九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释: 三军:先秦时代大国建三军,每军约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匹夫:普通男人。译文:孔子说:“三军的主帅可被夺去,一个普通男人的志向却不可被迫改变。”提示:孔子强调,坚定的志向是不可改变的,人,就要有这么一点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在“皖南事变”中,叶挺将军被国民党政府囚禁,他就在狱室内写下孔子这两句话来自勉。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注释:岁:此指季节、气候。 然后:然是指示代词,表示“这样”之意,后是副词,表示“以后”。“然后”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译文:孔子说:“季节到了最寒冷的时候,这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提示:陈毅同志有诗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与孔子说的这句话是同一道理。颜渊篇 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復礼为仁。”注释:颜渊: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就是仁。”提示:这是孔子对“仁”最经典、最简明的概括和诠释。孔子所说的礼,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秩序。如果人人都能注意克制自己,遵守社会秩序,就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当今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张扬个性,弊端已经出现,张扬个性与克制自己是相反相成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对学校教育来说有针对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注释:亡:通无。 商:即子夏。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由上天安排。君子做事认真不出差错,对别人尊敬有礼貌,普天下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君子怎么会担心没有兄弟呢!”提示:子夏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其精神本质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别人皆以兄弟待我。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注释:成:成全,动词。 是:这,指示代词。古汉语中的是字常做指示代词,现代汉语中的是字是判断动词。译文:孔子曰:“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提示:1、“君子成人之美”后来成为一条成语。2、注意是字的用法和古今差异。子路篇 第十三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注释:名:此指名义。 不顺:此指不合情理。译文:孔子说:“名义不正,说话就不合情理;说话不合情理,事情就办不成。”提示:“名义”是办事的重要因素,不可不慎,不可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注释:正:此指正派。译文:孔子说:“领导者作风正派,即使不发命令,部下也会自然服从;领导者作风不正派,即使发命令,部下也不会服从。”提示:“作风正派”,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注释:见:此指贪图。译文:孔子说:“凡事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凡事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提示:1、“欲速则不达”后来成为一条成语。2、贪图小利不但办不成大事,而且还会上当受骗。宪问篇 第十四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注释:患:担心。 不已知:古汉语宾语前置,即“不知已”。 “已”是宾语。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提示:注意宾语前置。 卫灵公篇 第十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注释:让:谦让。译文:孔子说:“面临仁德时,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提示:1、孔子的意思是说,凡是仁德的好事都应当争先去做,不要谦让。“当仁不让”,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释:器:工具。译文:孔子说:“各行各业的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要搞好自己的工具。”提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注释:忧:忧患、困难。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提示:“远虑”与“近忧”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是人立身处事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这两句话后来也成为一条成语。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释:施:强加。译文: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提示: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条很重要的做人原则。如果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接受了孔子的这两句教诲,必定会减少许多犯罪事件和违纪违规事件,人际间的关系,必定会更加友爱与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注释:小:小事。译文:孔子说:“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提示:孔子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一条成语。子曰:“有教无类。”注释:无类:不分类别。译文:我不论对哪一类人都进行教育。提示:“有教无类”是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不论对哪一类人都要进行教育,作为受教育者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注释: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伟大、刚强、正义,无所畏惧,充塞于天地之间。译文:(孟子说:)我善于培养自己胸中的浩然正气。提示:孟子这句话,千百年来鼓舞着许多仁人志士、革命前辈,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斗,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一个人,在面对着许多诱惑的时候,也要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善养浩然正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注释:端:开始。译文:恻隐之心是仁的开始,羞恶之心是义的开始,辞让之心是礼的开始,是非之心是智的开始。提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美好品质如同人的四肢一样,是人人皆需具备的。(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三)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天时:时令、气候;也指政治形势。 地利:地形、地势。 人和:人民的拥护。 得道:为人民办好事,行仁政。 译文:(一)时令或政治的优势不如地形和地势的优势,地形和地势的优势不如人民拥护的优势。(二)行仁政,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帮助他的人就少。(三)君子的美德没有比与人友好更重要的了。提示:这三段文字后来分别成为三条成语,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与人为善” 。滕文公章句上、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注释:淫:过份。 移:此指改变志向。译文:富贵不能过份,贫贱不能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可称得上男子汉。提示:1、这是孟子的名言,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曾引用这段话来说明共产党员应具备的修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注释:恒:永远。译文:仁德的人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会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敬他。提示:孟子对孔子的“仁”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孟子这段话,可当作为人处事的根本修养。万章章句上、下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注释:莫:无定代词,“没有事”。 亲:此指父母。译文:孝子孝到极点,没有比尊敬父母更大的孝了。尊敬父母达到极点,没有比奉养天下的父母更大的尊敬了。提示:孟子关于孝的解释,在此表现出最崇高的境界: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告子章句上、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 得兼:同时取得。 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样不可能同时取得,就舍鱼取熊掌。生,是我想得到的,义,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样不可能得到,就舍生取义。提示: “舍生取义”是孟子的名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意思都一样,都是指为国为民甘愿牺牲生命。孔、孟的话,古往今来,鼓舞了许许多多仁人志士,革命前辈为国为民而英勇献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释: 是人:这个人。是字是指示代词。 苦:形容词做使动词,“使.苦”。劳:使动词,“使.劳”。 饿:使动词,“使.饿”。 空乏:此指贫穷。使动词,“使贫穷”。 所以:表示“用方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所以”不同。译文: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时,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饿瘦,使他贫穷,使他做事总不顺利,用这样的方法使他的意志经受锻炼,从而增加他的才干。提示:1、这段话是孟子的名言。刘少奇同志曾将这段话引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2、当今的小孩生活优裕,娇生惯养,没有经受磨难,所以 心理脆弱。应当让他们牢记孟子的话,把艰难困苦当作锻炼自己的好“学校”。3、这段话中有好几个使动词,要注意。尽心章句上、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注释:不可以:不能够。 无耻:指不知耻。译文:人不能不知耻,不知耻的耻,是真正的无耻。提示:1、后世常说“无耻之徒”,来源就是孟子的这三句话。2、注意前两个“无耻”的含意与后一个“无耻”的区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注释:穷:此指处境艰难,官场失意。 达:此指处境顺利,官场得意。译文:处境艰难、官场失意的时候要能独自保持美好的品德;处境顺利、官场得意的时候要多为天下人办好事。提示:1、这是孟子的名言。一个人,穷时独善其身,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或违法乱纪的事不容易,达时能兼善天下,不谋私利、不做贪官,也很不容易。2、注意这段话中的“穷”不是“没有钱”、不是“贫”的意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注释:社稷:此指国家。译文:人民最重要,国家第二重要,国君不怎么重要。提示:这是孟子关于人民、国家、君主三者关系的重要名言。集中地表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中光辉的亮点。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似可溯源到孟子的“民为贵”。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释:位:名词做动词用,表示各自找到了各自的位置。译文: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万物就生长出来了。提示:1、“致中和”是中庸的根本思想。我们现在说“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也含有中华民族“致中和”的传统哲学思想。2、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注释:豫:通预,先作准备。译文:不论做什么事,早作准备就成功,不早作准备就不成功。提示:这句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注释:笃(d):此指忠实。译文:广博地学习,详细地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白地辨析,忠实地执行。提示:这是中庸的名言,对古往今来所有的读书人都适用。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释:明明德、阐明光辉的德性。第一个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亲民:爱民。亲,形容词作动作。 止:达到。译文:大学的核心思想是阐明光辉的德性,是爱民,是使自己的修养达到完美的境界。提示:1、“大学”是指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我们今天的“读大学”的“大学”。2、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注释:止:此指要达到的目标。 定:坚定的志向。译文:知道了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就能立下坚定的志向。立下坚定的志向以后就能静下心来。静下心来以后就不会浮躁。不浮躁就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就会出成果。提示:这段话概括了天下所有做研究工作的人的心理历程。这段话中所强调的“静”对当今的青少年尤其具有针对意义。当今青少年有一常见的毛病,就是浮躁。浮躁的人永远成不了大器。 (一)修身在正其心。(二)齐其家在修其身。(三)治国必先齐其家。(四)平天下在治其国。注释:齐家:管家。译文:(一)修身就是端正自己的心。(二)齐家就是管好自己的家。(三)治理国家先要管好家庭。(四)平定天下就是治好国家,提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都是读书人的四项主要任务。正如明朝顾宪成给东林书院所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译文: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认识明确;使自己认识明确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探究事物的原理以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以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修养自身道德,修养自身道德后才能整治自己的家庭,整治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注释:所由生:指产生的地方。 所字加动词“生”,构成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译文: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要从孝开始。”提示:1、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人类各种各样的优良平德都是从孝开始的。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孝,他还会爱身边的同志吗?他还会爱自己的家乡吗?他还会爱自己的祖国吗?这种人,连最起码的良心和人格都没有,如果再有“抗日战争”,第一个报名当汉奸的人就是他。所以,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开始。中国人经过几十年的反思,越来越认识到孝之不可弃,这也是一种进步。2、我们的祖先造”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手执教鞭,所以教的本义就是教育小孩行孝,体现了“教之所由生”的道理。 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注释:莫: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人”、“没有事物”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莫”意义有别。此两句中的“莫”性质相同。 咎(ji):凶险。译文:没有哪一种祸患比不知足更大了,没有哪一种凶险比贪得无厌更厉害了。提示:俗话说“知足长乐”。“知足”,并不是不要奋斗和进取,而是指“只取自己本份的东西,不贪非份的东西。”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注释:所倚:所字加动词倚构成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表示“所倚的地方”。下句“所伏”也是所字结构。译文:灾祸啊,幸福就倚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就伏藏在它里面。提示:老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间祸福,指出祸中有福,福中有祸,即所谓“因祸得福”、“坏事变成好事”、“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等等,都是这个道理。也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当今的学生总体来说生活都很幸福,这固然是好事,但缺少艰苦生活的锻炼,也是坏事。所以,老师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磨练自己。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注释:成:建立。译文:圣人始终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建立伟大的功绩。提示:这就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注释:上善:此指最崇高的品德。 善利:长于利。此句的善字是形容词,前一句的善字是名词。译文:最崇高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水长于给万物恩惠却不与万物争利。提示:老子打了一个非常生动、洽切的比喻:“上善若水”。如果人人都学习水的品德,天下自然和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水的品德。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注释:莫:无定代词,表示“没有的人”。 咎(ji)此指灾祸。译文:金玉满堂的富贵生活,没有哪一个人能永远保有。富贵的人骄傲自负,自己给自己招来灾祸。大功告成之后归隐田园,这是自然规律。提示:1、“功成身退”的成语出在这里。2、“功成身退”的思想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注释:累土:同“垒土”。译文:多层的高台,是由一筐土一筐土地垒成的。遥远的行程,从第一步开始。提示: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后来成为一条成语。道法自然。注释:道:此指宇宙天地人生万物运行的规律。译文:道效法自然。提示:这是理解老子道德经的一把钥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注释:道:见前文注释。 无为:指不故意作为。译文:道不故意做作,但没有哪一件事不是道所做。提示: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注释:天网:天道。 恢恢:宽广无边。译文:天道宽广无边,稀疏但不遗失。提示:老子说的“天网”,即天道,本指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今人多将“天网恢恢”比喻国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注释:莫:无定代词。下句莫字也是无定代词。 而:转折连词。译文:天下的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坚的力量没有比水更厉害的,因为天下万物没有哪一件能代替水的柔弱。提示:天地间水的力量最大。水可以造出生命,滴水可以穿石,水可以冲决一切阻碍,也可以移山填海但水无形,是最柔弱的东西。老子多次举水为例来说道,可知他对“水德”的推崇。荀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注释:傅:师傅,与师同义。译文:国家兴旺,就尊师重教。国家衰败,就轻师废教。提示:这是致理明言。“文革”期间老师被打成“臭老九”,全国“停课闹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成为阳光下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人们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此可知,是否“尊师重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事,而且是一个国家兴衰的表徵。 管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注释:计:计划、打算。 莫:无定代词。以下各句的莫字都是无定代词。译文:一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植五谷更重要的了。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植树木更重要的了。一辈子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了。提示:这段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02职业院校教师试题库应用能力测评研究
- 水洗合同(标准版)
- 殡仪馆骨灰盒供货服务项目招标文件
- 2024年山东临沂河东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权属公司招聘真题
- 上海奉贤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5年湖南中烟考试真题
- 2025年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模拟题库及答案:(大气污染防治专业案例)(2025年龙岩)
- 2025年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实战案例试卷及答案
- 考点攻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专项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
- 【课件】Unit+5+Using+Language+听说课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四册
- 现金动态收支预测表
- 4-三氟甲基烟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
- GB/T 4339-2008金属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的测定
- 六西格玛改善案例课件
- 标准法兰、阀门螺栓对照表
-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Soreha-Biodex-S4-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课件
- 派车单(标准样本)
- 混凝土膨胀剂检试验报告
- 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明细表格模板(参照省级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