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崔白双喜图崔白特别喜欢画大画,双喜图高1937厘米、宽1034厘米,可以想见此画的气魄,这与画史中记载的崔白性情“疏阔”倒也一致。崔白还特别擅长把握画面的整体气氛,无论是双喜图,还是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寒雀图,同样都在一种统一、和谐的画面氛围中又含有无数丰富、细腻的变化,让人可以在画卷中玩味许久,仍然会不断有新的东西发现,感到无比的趣味。作者简介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风阳东)人。熙宁初,诏与艾宣、丁贶、葛守昌画垂拱殿御启鹤竹各一扇,而以白为首出, 因补图画院艺学。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画风。传世作品有寒雀图、双喜图(又名:禽兔图)等。双喜图升轴,绢本,设色,纵:193.7公分,横:103.4公分。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 双喜图作品赏析五代黄筌、徐熙花鸟画极高的写实水平,标志着中国传统花鸟画趋向成熟。而黄筌父子的工笔重彩,以其富贵闲逸的风格,在宋初被宫廷画院奉为花鸟画的楷模,达百年之久。这段时间,也正是北宋水墨山水画突飞猛进,渐渐一统山水画领域的时期。影响而及花鸟画,徐熙已尝试以墨笔为骨敷彩的方法,而以成熟的水墨山水画技法融入花鸟画之中,开创新格,取代“百年一贯”的黄家画风的,则是以崔白为代表的北宋新派画家。 2图绘秋风呼啸的旷野,枯枝折倒,残叶飘零,小草伏地,一片萧瑟之中,两禽鸟扑翅鸣叫,顶风飞来,其一刚攀在树枝上,目光俱向下,原来在残枝败草之中,有一只褐兔正回头向它们张望。不知双禽的鸣叫不安,是因为褐兔的出现惊扰了它们,还是凛冽的寒风,警示了冬的来临,它们在向褐兔传递这冬的信息?场景萧瑟寒凝,却是自然界寻常生命景象的再现,体现出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细致,令观者回味无穷。在绘画手法上却颇具新意:工、写结合,枝叶双勾,甚至连细草也双勾,但禽与兔则勾、点、染结合,褐兔皮毛以笔尖簇点,层层积染,而禽鸟的羽毛则填染白粉,皮毛的质感强烈。土坡以干笔淡墨粗勾几笔,然后略加皴擦,只在局部加以密集的皴笔,却也将秋天旷野的落寞突现出来。飞鸟与褐兔的上下呼应,将疾风中零乱的一切涵容,而树身、枝干的勾、皴、擦、染,老练而雄健,显现其借鉴于山水画,技术已经非常之成熟。这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佳作。可见宋人的写实,并非只是简单地写形、求真,而是通过对形的细微刻画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中国画的写实,从一开始就兼顾形、神,追求意境。离开了形,何以言“神”?即使自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其实也只是笔墨精炼,形象简括而已,并非超脱形外。倒是现下有些公式化的花鸟画,一折枝上栖一飞禽,画得虽然十分逼真,却毫无意境可言。 2这幅画最初名为宋人双喜图,后在树枝中发现题字“嘉祐辛丑年(1061)崔白笔”,才归为崔白作。又有人仔细观察,两飞鸟尾部羽毛长而飘逸,似乎不象是喜鹊,倒接近于“绶带”鸟。于是现在也有称此图为禽兔图的。文同 墨竹图文同苏轼的表哥(10181079年),活了61岁,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姓名:文同别名:笑笑居士国籍:宋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三台县出生日期:1018年逝世日期:1079年职业:画家绘画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2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看到了文同墨竹画中所具有的特质。可以说文同这类作品的出现,是文人画开始兴起的标志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给当时苏轼、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诸多画家以重要影响,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文同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所写竹叶,自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洋州有篔簹谷,多竹林,时往观察,因而画竹益精。与表弟苏轼诗词往来唱和,确立了四君子题材。其画竹,“深墨为面,淡墨为背”。其后画竹者多从其学,世有“湖州竹派”之称。至元代画墨竹蔚为风尚,如李衎、赵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继承者,对后世影响极大。也喜作古木老槎,并写山水。四川仁寿县黑龙潭石壁有一铺所谓的隐形碑,灰白色的石面光滑无迹,泼水后却呈现出一枝墨竹,当地人相传是文同作品。苏轼:苏东坡集卷三二文与可画贺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署名吴镇的文湖州竹派一文,列举文同之后的墨竹画家二十五人,画派形成于文同的亲朋好友中,如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孙以及表弟苏轼等。湖州竹派在宋以后的八百多年间,影响一直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赵孟頫、李衎、柯九思、吴镇,明代王绂,清代郑燮等人。文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墨竹图此墨竹画轴,无名款,但钤有文同二印:静闲画室。文同与可。画悬崖垂竹,主干曲生,至末端而微仰,寓屈伏中隐有劲拔之生意。枝叶甚密,交相间错,向背伏仰各具姿态,画叶之墨色浓淡相依,正如米芾论文同画竹云:“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墨竹于北宋仍属初兴之画艺,与当时尚工笔写实之花卉犹有时代性之相关,故未见“介”、“爪”式的撇叶,也未见竹节间的书法连笔。通幅画法在“画”、“写”之间,与元代及此后的文人写竹相异其趣。作品赏析此图绘一根倒垂的竹子从画幅的左上角顺势而下而又翻转而上,秀峭而劲挺。画家截取最动人的姿态来构图,竹竿劲健挺峭,竹枝横斜,竹页飘洒飞舞。作者发挥毛笔的特性,用笔撇出竹叶,以浓淡墨 区分竹页的正反,与米芾所记“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相吻合,且竹页之大小、转侧都表现得很生动,对竹竿和页稍出现的飞白笔触也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全图给人以清新潇洒富有生意的感受。此图重在写实,以浓淡突出竹叶的先后秩序的不同。原因大概是他长期和竹子生活在一起吧,因为熟悉了竹子的特点,所以才会画的如此生动的缘故吧!然而,这与郑板桥的竹截然不同,因为郑板桥的竹重在写意,以意象来表达他的思想,所以才会画出如此活灵活现的竹吧。此图未署名款,仅钤“静闲书屋”、“文同与可”二印,是遗留至今传为文同的作品中,为大家公认的唯一真迹。诗堂上有明初王直、陈循二题,画上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两方鉴藏玺印,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4文同与苏轼兄弟情深北宋另一位全才是苏东坡。他与文同齐名,巧的是二人不仅是亲家,情同手足,并且同为“竹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既是自况,也是评点自己那位亲家。据说,苏东坡画竹,追根溯源,也是受文同“传染”,并且还是文同授之以技法。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太守时,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但文同却十分惬意于此地,因为这里满山满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与夫人同去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正吃间,收到东坡信札。东坡除了照例嘘寒问暖外,还附了一诗: 汉刀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文同读罢诗句,忍俊不禁,放怀大笑,喷饭满桌。有如此亲家,“清贫太守”倍感生活的滋润。他经常坦言:世无知己者,唯子瞻(东坡的字)识吾妙处。东坡也公开表示: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文同曾送东坡一帧墨竹册页。次年正月,61岁的文同奉调出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不幸于二十一日病逝于赴任途中的陈州(今河南淮阳)驿舍。东坡得知噩耗,以手摩拳画册,挥泪不止。5徐渭 墨葡萄图在中国,由于文学与绘画抒情表意的共性,它们作为姊妹艺术,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诗是无形画,画为不语诗成为共识,苏轼评价王维之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八百多年来传颂不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了评价诗画的一种重要标准。不仅如此,在中国画上,文人画家往往还要题上自己做的诗,以增强画意。画上题诗,题得好,不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成为不平凡,故云妙款一字抵千金。墨葡萄图之所以能广为传诵,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画上的题诗。作品赏析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敧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画家简介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百日就丧父,此后灾难接踵而至,长兄经商失败,不久弃世,妻子早亡,八次应乡试未中。后又因恐受胡宗宪的连累,于嘉靖四十四年(时年四十四岁),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曾用利斧击破自己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皆折,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如此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捕下狱,监禁了六年。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七十三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朱耷 游鱼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中国画一代宗师。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明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小鸟图六君子图等。清初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作品:八大山人作画以古怪幽涩的格调和充满了神秘性色彩和具有讽刺一味著称,向来为人所费解。陈之佛(1896.9.23-1962.1.15), 浙江余姚人。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画家。1916年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教图案课。1918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是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的美术的留学生,曾创办尚美图案馆。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出版陈之佛画集艺术人体解剖学等。松龄鹤寿图: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又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其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中文名:齐白石别名:齐璜、白石山人、寄萍堂主人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南湘潭白石镇杏子坞星斗塘出生日期:1864年1月1日(癸亥年)逝世日期: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职业:画家 书法家 篆刻家 诗人主要成就:人民艺术家国际和平奖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代表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牧牛图白石诗草人物生平木匠生涯齐白石在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二年11月22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父贳政公,母周氏,均务农。齐白石8岁随外祖父周雨若读书,1年后因家贫而辍学,在家牧牛砍柴。喜画,常以习字描红纸画人物、花卉及动物。15岁后,相继拜同乡齐仙佑、周之美为师学木匠,始为粗木活,后为细木工,善雕花,名闻乡里。21岁时得芥子园画传,在松油灯下勾影描摹,初悟画理画法,并在雕花活计之余,为主顾画神像功对,如玉皇、老君、财神、火神、灶君、龙王等。1888年,拜湘潭纸扎匠出身的画家萧传鑫为师,学画像。后又经萧介绍得识另一画像师文少可,并得其指教。翌年,拜湘潭名士胡自倬、陈作埙为师,跟胡自倬学画工笔花鸟草虫,跟陈作埙学诗文。他从此以画像、画中堂以及女眷用的帐檐、袖套、鞋样等维持生活,不再做木匠而成为专门画匠。18901901年间,齐白石以卖画为生,并刻苦攻读唐诗、孟子及明清小说如聊斋志异等。他曾在70岁时写过一首往事示儿辈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这时期他除画像外,兼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其以仕女为多,人称齐美人。1龙山七子齐白石出身贫寒,做过农活,曾居住于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1877年,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于1888年起始学画,1894年,齐白石与同乡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伏根、谭子荃、胡立三等7人组织了龙山诗社。因年龄最长被推为会长,时常相聚作诗,人称“龙山七子”。他的诗不以用典和声律见长,而以抒写性情、歌吟自然取胜。与此同时,他跟胡自倬等学书法,以何绍基一体为主,兼写钟鼎篆隶。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1899年,经张仲飏介绍拜湘潭著名诗人王湘绮为师。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1896年又始学篆刻,以丁龙泓、黄小松两家刀法入手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等相过从。1900年,用卖画得来的钱,典住星斗塘附近的梅公祠,新盖一间书房取名借山吟馆,这正是两个世纪的交接时期,齐白石的诗画篆刻渐渐成名,逐步由一名雕花木匠、民间画师成为一名具有士大夫文人修养的艺术家了。1-2五出五归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1902年,齐白石结束了过去只图“奉养老亲,抚育妻子”,“不作远游之想”的日子,开始“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10月,应同乡夏午诒之约,到西安,一路画山水,其中洞庭看日图、灞桥风雪图纳入借山吟馆图卷。在西安3个月,又与夏午诒同赴北京,途中游历了华阴、弘农涧。在西安识著名诗人、陕西臬台樊樊山,樊愿意将齐白石推荐给慈禧太后充当内廷供奉,夏午诒愿为他捐个县丞,都被他谢绝了。1903年春夏之交,经天津、上海、汉口返家。翌年春至秋,与王湘绮、张仲飏同游南昌、九江、庐山。1905年7月,广西提学使汪颂年约他游桂林,翌年春赴广东钦州,住同乡郭葆生家,将郭葆生收藏的徐渭、朱耷、金农等人的真迹都临摹一遍,是年秋返家。1907年应郭葆生之约再赴广东钦州,教郭夫人画并为郭代笔。先后游肇庆、端溪、东兴,作绿天过客图(收入借山图卷),年底回湘潭。1908年,诗友罗醒吾邀他到广州,仍以卖画刻印为生。罗醒吾为同盟会革命者,齐白石曾为他传递秘密文件。当年秋返家,冬末再赴广州、钦州,至翌年夏经香港、上海、苏州、南京返家。7年的远游,使齐白石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视觉世界和内心世界,看到了很多传统名画,结识了许多名士和艺术家。1画法转变他渐由工笔转向大写意,书法亦由写何绍基转而临爨龙颜碑;刻印亦由学丁龙泓、黄小松转仿赵之谦了。如他在自述中所总结的,远游成为他“改变作风的一个大枢纽”。1910年,齐白石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画一遍编成借山图卷,共计52幅,后又画成石门二十四景图。直至1916年,一直住在家里,想安心过日子、卖画。但连年兵乱,齐白石便应樊樊山之约到了北京,以卖画为生。从此与陈师曾、凌文渊、王梦白、陈半丁、姚茫父、林纾、林风眠、贺履之、胡佩衡等北京画家相交,其中尤与陈师曾相厚。当时齐白石的画近于朱耷冷逸的一路,不被北京人所欢迎,陈师曾劝他自出新意,于是齐白石开始“衰年变法”。1922年,陈师曾赴日本,携齐白石作品展览出售,此乃首次将齐白石介绍到国外。1927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请齐白石任中国画教授。翌年,借山吟馆诗草印行。1933年,白石诗草印成,书中选的俱是借山吟馆诗草所不曾选入的诗作。至此年,已3次拓印谱,至1934年始自称“三百石印富翁”。1936年游四川重庆、内江、成都、青城、峨眉,并与神交多年而未曾见面的黄宾虹、金松岑等相见。1定居北京由来北京后的齐白石,以画花卉草虫著称,较少作山水。但凡作则反复措意,不落前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广西军队文职(护理学)高频备考核心题库(含答案详解)
- 熔断器出口贸易策略-洞察及研究
- FastLink短连接快速传输技术的FastLink架构研究-洞察及研究
- 交通流实时动态仿真优化-洞察及研究
- 混合现实技能评估-洞察及研究
- 知识匮乏组织培训课件
- 数据封装环境适应性-洞察及研究
- 2025年电梯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知识付费培训体系课件
- 铁厂夏季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室内花卉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国有企业招聘面试经典题目
- 电磁频谱管控策略-洞察及研究
- ECM在组织修复中功能-洞察及研究
- 信息资源管理课件版
- 卵黄囊瘤影像诊断
- 护理情景模拟教学法
- 软件项目需求调研报告样例
- 科技公司期权管理办法
- 楼层封顶仪式活动方案
- 初中物理科学家传记与贡献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