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doc_第1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doc_第2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doc_第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doc_第4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册教材共25课,5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16个,除了实验12月相变化模拟实验外,均为学生的分组实验。第一单元 微小的生物实验1、馒头发霉的原因(第3课 馒头发霉了)实验材料:馒头、塑料袋、滴管、水实验步骤:1、选4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将3、4号放入冰箱里。5、几天后,观察馒头有什么变化,记录下来。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2、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4号馒头发霉时间最晚,发霉面积最小。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容易发霉。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实验2、蜡烛的变化(第5课蜡烛的变化)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小刀、镊子、铁片、烧杯实验步骤:1、用小刀把蜡烛切割成小块。2、把小块的蜡烛放在铁片上,用蜡烛火焰加热,观察蜡烛如何熔化的。3、熄灭蜡烛,观察熔化的蜡烛遇冷会怎样。4、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5、把烧杯放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6、在烧杯壁上涂上石灰水,看看燃烧后的气体能否让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现象:1、切割蜡烛时,蜡烛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2、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3、点燃的现象是: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等。实验结论:1、切割和熔化时,仅仅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烟尘等。2、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实验3 食盐的变化(第6课食盐和水泥)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现象。2、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把食盐放入水中,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给食盐水加热,可以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实验结论:食盐的变化是可逆变化。 实验4 水泥的变化 (第6课 食盐和水泥)实验材料: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实验步骤:1、量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看察现象。2、用酒精灯加热水泥浆,观察现象。3、取部分凝固的水泥块,用锤头敲碎,加水搅拌,看能不能在和成水泥浆。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一会儿,水泥凝固了。2、给水泥块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3、水泥块加水搅拌,不会合成水泥浆。实验结论:水泥的变化是不可逆变化实验5 铁生锈的条件(第7课 铁生锈) 本课主要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交流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自主设计出对比实验,展开探究活动,本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方案更趋合理、科学。活动二:怎样防止铁生锈?教材中的学生讨论图、提示性语言和防止铁生锈的四种物质的图片,目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交流、探究。实验材料:铁钉、纱布、玻璃瓶、小苏打、醋、食盐、油、砂纸实验步骤:1、用 砂纸打磨铁钉,去掉铁钉表面的覆着物2、把铁钉放在瓶子里,并编好号码1号: 空气,2号:装满水,3号:半瓶水,4号:盐水,5号:醋水,6号:碱水,7号:装满油3、一周,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实验现象: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实验6 牛奶的变化 (第8课 牛奶的变化)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实验步骤:1、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实验结论:1、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结现象。2、牛奶中放入啤酒,牛奶变成絮状。3、牛奶中加入食盐,牛奶没有变化。4、牛奶中加入柠檬汁,牛奶中有沉淀生成。注意事项:混合物体时,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使其充分混合。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实验7 静止和运动(第9课静止和运动)实验器材:四轮小车、细绳、人模型(2个)实验步骤:1、把一个人的 模型放在桌面一边2、把一个人的模型放在小车里3、拉动小车载着人的模型运动实验结论:以小车为参照物,车上的人的模型为静止;以桌边的人模型为参照物,车上的人模型是运动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注意事项:实验前让学生先来确定参照物,以自己也可以以其他物品。在实验中来模拟自己想到的情况,并描述自己的发现。实验8 测量距离和时间(第10课 距离和时间)实验材料:秒表、米尺、小车等。实验步骤:1、分好实验组与记录单。2、确定好距离,小组内进行分工。分成运动员、发令员、记录员(每二十米站一个记录员)。记录员记录下所在距离运动员所用的时间。3、确定好时间,同时起跑测量相同时间下每个人的距离。注意事项:1、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测量时要沿直线。2、学生学会正确填写记录单,不仅可以用时间距离描述速度还可以运用图形或图表来表示距离与时间。4、跑步时要注意统一标准。同时起跑、起跑时脚尖在起跑线后,脚尖跨过终点线计算时间,要沿直线测量。4、测量小车时,也是以车头到车头为测量距离,或者以车尾到车尾为测量距离。实验9 惯性实验(第11课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实验材料:玻璃杯、水、硬纸板、棋子、尺子、小车、木块实验步骤:1、将硬纸板放在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上,把鸡蛋放在硬纸板上。快速的抽出纸板,鸡蛋会怎样?2、把5个棋子摞起来,然后迅速用尺打击下部的棋子,观察上面棋子的运动。3、把木块放在小车上,观察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时,车上的木块会怎样?实验现象:1、鸡蛋会落入水中。2、上面的棋子竖直向下落回原处。3、木块不会停止运动,会向前从小车上滚落下来。实验结论:鸡蛋、棋子、木块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具有惯性。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实验10、昼夜成因模拟实验(第14课 白天与黑夜)先根据照片及讨论,引出:地球上有昼夜,昼夜最主要的不同、造成昼夜不同的原因。再让学生想“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设计实验。师生共同研讨出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观察实验现象。这时,使学生注意地球仪不要转动得太快。调整手电筒与地球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最好找个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手电。实验中一般会出现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一个由西向东,一个由东向西。到底怎样转动,让大家根据平常看到的现象来判断:车向东行驶景物向西,车向北景物向南。思考:当看到景物由东向西时车该向哪运动。太阳东升西落,为了观察更清楚,首先确定一观察点(北京、上海都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会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经过探究得出了地球仪由西向东转,手电筒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不能移动,观察一个地方的昼夜变化。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插有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时是早上、正午和傍晚?实验现象:1、地球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2、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太阳照射到的时候是早晨,正对着太阳的时候是正午,转到刚被太阳照不到的时候是傍晚。实验结论: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实验11 四季成因模拟实验(第16课 四季更替)说说生活中对四季的认识。说明四季带来的主要变化是气温和昼夜的长短,昼夜长短也影响气温。这样开始使学生精力集中到四季变化主要是气温变化造成的。气温变化原因:猜想一、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形成 一月初 147100000千米 冬季 近日点 七月初 152100000千米 夏季 远日点(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 猜想二、地球自转 根据前面学的知识,自转一周为24小时,如果是自转形成,四季变化应当每天一次。 猜想三、地球公转 让学生探究如何公转: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1、(1)一年循环一次,得出周期一年; (2)方向应从星空逐渐西移,认识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如果地轴直立、地轴不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注意观察,太阳直射点是南北变化的吗?此时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只射赤道。明确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北端指北极星。 发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接受到太阳光照射面积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阳光照射面积大,北半球受到热量多,气温就高,是夏季;反之,北半球是冬季。当直射点在赤道时,南北半球照射面一样大,热量一样多,从而形成了四季。相关说明:在此实验中,手电筒最好用瓦数大点的白炽灯代替,避免手电筒的光只照向一个方向的缺陷。另外,研究四季成因时,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山东省,让后让学生摆出,山东省是秋季时,地球仪应该在什么位置?用另外三个地球仪摆出山东省春、夏、冬三季时的位置,在摆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地轴的方向始终是朝向一个方向倾斜的,这样,当四个地球仪依次摆在灯泡(太阳)周围时,学生也就能够明白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了。实验12 月相变化模拟实验(第17课 弯弯的月亮)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圆缺变化的,十五是圆的,初三是弯的2、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明确月球不停自西向东绕地球运动。3、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亮面背着地球叫新朔日。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可找有插座的灯泡、球,老师手持“月球”,用来模拟月球的球体,它明亮的一面要面向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它就自转了一周。这里先让学生找月相特征:初一初八 二十二 十五一旦发现这四大月相的变化,以图方式画出来,就易推测整个月。这样很直观地推出:115,小大,弯圆,这样的规律。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实验13 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第20课 蚯蚓找家)实验材料:蚯蚓、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实验步骤:1、把纸盒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处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出和暗处蚯蚓的数量。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暗处。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实验14 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第20课 蚯蚓找家)实验材料:蚯蚓、纸盒、透明的塑料薄膜、干土、湿土实验步骤:1、在盒底垫上塑料薄膜,在盒的左边放干土,盒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间隔一段距离。2、在盒中间没有土的地方,放5条蚯蚓,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湿土中。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实验15 植物的向光性实验(第22课 植物向哪里生长)实验材料:植物幼苗、小花盆、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光源、剪刀。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不透光的纸盒:用剪刀在其中一个纸盒上部左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在另一个纸盒上部右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2、将桑珠长势相同的植物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三个花盆中。3、用两个纸盒分别扣住其中两个花盆,(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左开,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右开),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灯光作为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第三盆在自然状态下生长。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拍照记录。实验现象:幼苗朝纸盒开孔的地方生长。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注意事项:教师提前几天培育好刚发芽的植物幼苗,供学生实验。实验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经常把纸盒打开观察,给植物浇水时间也要尽可能缩短,通光的方向要保持朝一个方向等。实验16 植物根的向地性实验(第22课 植物向哪里生长)实验材料:刚萌发的4粒玉米种子、培养皿、棉花、滤纸、胶带、橡皮泥。实验步骤:1、取4粒同样大小、同样饱满、刚刚萌发的玉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