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doc_第1页
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doc_第2页
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doc_第3页
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doc_第4页
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2010.10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天之变,日月薄食(蚀)。四十二月日一食(蚀)。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蚀)在常数,不在政治,年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材料反映了( )A老子批评周分封制 B苟子批判庄子主观唯心主义C王充批判“天人感应” D范缜批判佛教的灵魂不灭论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3有一湖南籍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潜心著述。这位士人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魏源 D曾国藩4儒家思想形成的根源是( )A生产力发展,社会处在大变革中 B私学的兴起,教育的发展C“士”的兴起,阶级关系的变动 D 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动荡不安5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 )A 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B 社会发展规律C天体运行法则 D “天人感应”理论6明清时期,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7“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 。从四大发明的层面来理解这句话,正确的是( )A四大发明对中国来说,毫无意义B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发展D四大发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8.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学派不包括 ( )A.道家学派B.阴阳五行家C.儒家学派D.佛家学派9.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10.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且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目的是 ( )A.以法治国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 C.独尊儒术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11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12.(2009菏泽模拟)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13.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 )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B.C.D.1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5.(2009邢台模拟)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孟子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16.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17.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18.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因素不包括 ( )A.文化专制 B.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C.中华文明的连续性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9.(2009杭州质检)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20.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 )A.火药B.指南针C.印刷术D.造纸术2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二三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2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w.w.k.&s.5*u.c.#om.高.考.资.源.网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23.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良知之说的突出意义在于 A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B强调了天理的重要性 C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24“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25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潮流26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注重理论研究 以计算为核心的古代数学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A B C D27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使儒家学说发展到顶峰 D探索到了世界的真正本源28.学完“百家争鸣”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A.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B.小张: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C.小汪: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D.小徐:政治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29顺治皇帝时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屡屡下诏罪己。这最有可能是受什么思想影响A天人感应 B仁政 C性本善 D存天理,灭人欲30“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高*考#资源*网思想,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 高*考#资源*网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中医将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为木火土金水五行C“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D司马懿仰观天文见将星失位,遂断定孔明不久便死二、非选择题31(18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3分),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4分)(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5分)。(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32(13分)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宋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比比皆是, 因此,“狗剩”之类的名字就大行其道。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建设、援朝、跃进、文革、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材料四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和思想的影响?(4分) (2)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3) 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人的起名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4) 材料四中的“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选做题材料一: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论语材料二: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请回答:(1)“仁”的思想是在怎样背景下产生的?(1分)(2)“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分)(3)“仁”与“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2分)(4)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4分)(5)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1分)33(10分)(1)针对周代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或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1分)。(2)是指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尊敬和奉养(1分),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应尽的反哺之责(1分)。(3)“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1分),“孝”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1分)(4)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把“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准则(1分),从“仁”出发,人们就会友爱或获得帮助,化解矛盾或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1分);对于统治者要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2分)(言之成理即可);(5)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言之成理即可)(任二,1分)32答案:(1)宗法制度,程朱理学。(4分) (2)近代中国社会长期战乱;经济落后,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近代中国卫生医疗技术落后,社会保障制度缺乏。(3分) (3)政治、经济影响社会意识。(2分)(4)国人深受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思想的影响;国人具有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2分) 影响: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但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2分) 31(1)表现: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墨子“兼爱非攻”等。(3分,符合题意要求即可)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4分,任答两点即可)(2)西汉:董仲舒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