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发展摘要:核磁共振是能够深入到物质内部而不破坏被测量对象的一种分析物质构造的现代技术,它通过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能量变化来获得关于原子核的信息,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因而在科研和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核磁共振在化学化工、生物化学、医药等方面的应用,并指出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一个异常广阔的谱学研究领域.关键词:核磁共振;NMR谱仪The Applic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Abstract: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re deep into the material can damage the internal rather than a measured analysis of the target material structure of modern technology,it is through the use of nuclear energy in the magnetic field changes the information on the atomic nucleus,with the rapid,accurate,,high resolution, which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production of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receiv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and the applic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chemical engineering,biochemistry, medicine and other aspects,and that th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will become a broad spectrum of unusual research field in the 21st century.Key: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spectrometer引言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谱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科学。核磁共振是根据有磁的原子核,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引起能级分裂,若有相应的射频磁场作用时,在核能级之间将引起共振跃迁,从而得到化学结构信息的一门新技术。最早于1946年由哈佛大学的伯塞尔(E. M. Purcell)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F. Bloch)等人用实验所证实1。两人由此共同分享了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提供分子的化学结构和分子动力学的信息,已成为分子结构解析以及物质理化性质表征的常规技术手段3,在物理、化学、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化学中更是常规分析不可少的手段。从70年代开始,在磁共振频谱学和计算机断层技术等基础上,又发展起一项崭新的医学诊断技术,即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并在医学临床上获得巨大成功。本文主要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化学领域的应用进展。1. 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泡利(W.Pauli)在1924年首先提出原子核具有磁矩,并认为核磁矩与其本身的自旋运动相联系,用此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4。核磁矩与核自旋角动量L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是质子质量,e为单位电荷,g称为朗德因子(Landefactor),对于不同的核它有不同的值,它反映核内部自旋和磁矩的实验关系。实验工作中,常常用磁旋比(Magnetogyric-ratio)这个物理量表示核磁矩与核自旋的关系,其定义为: 随核的结构 不同而不同,对于氢核,即质子,核磁矩比电子的自旋磁矩小得多,一般要小三个数量级。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是空间量子化的以外磁场B的方向为Z轴的正向, 则核自旋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表示为 式中M是核自旋量子数,对于具有自旋量子数为I的核,M的取值为-I,-I+1,I,共有2I+1个值.对于不同的核,I可能为整数或半整数或零。核自旋的空间取向,由(1)式5 由(4)和(5)式可得g因子与磁旋比的关系为 可见,g因子也是一种磁旋比。 1.2 核磁共振的产生 静磁场中,磁性核存在不同能级。用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样品,核会吸收电磁波进行能级间的跃迁,此即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指频率在60兆赫以上(波长在纳米级)的低能量电磁波与物质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现象。核磁共振的能量较大,故当它照射到分子上时,会引起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跃迁。红外光的能量较低,它只能引起分子中成键原子核间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核磁共振波的能量更低,它产生是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原子核除了具有电荷和质量外,约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具有自旋。由于原子核是带电荷的粒子,旋转时即产生一小磁场。这些原子核的能量在强磁场中将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子化能级。当适当波长的电磁辐射照射这些在磁场中的核时,原子核便在这些磁诱导能级之间发生跃迁,并产生强弱不同的吸收讯号。 核磁共振仪主要由磁体、谱仪、探头和工作站四部分组成。磁体的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的高强度磁场,目前商业核磁已经能够提高900的超强磁场。谱仪用于供给固定频率的电磁辐射。试样管安放在试样探头中可使试样管固定在磁场中某一确定的位置。接受线圈和传送线圈也安装在试样探头中,以保证试样相对于这些组件的位置不变。试样探头还装有气动涡轮,能使试样管绕其轴迅速旋转,以减少磁场不均匀影响。2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现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1964年后,核磁共振谱仪经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其一是磁场超导化;其二是脉冲傅立叶变换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了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灵敏度,同时谱仪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1964年美国Varian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超导磁场的核磁共振谱仪(HR200型, 200MHZ,场强474T)。2004年布鲁克Biospin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用于核磁共振领域的900MHz主动屏蔽式超导核磁共振磁体产品900US2TMmagnet,是当时最高场强的主动屏蔽式磁体产品。2002年北京大学安装成功的由世界最大的波谱磁体生产厂家布鲁克公司提供的中国首台800MHz核磁共振仪填补了国内超高场谱仪的空白,也使北大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超高场新用户。21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71年, Jeener首先提出了二维核磁概念。80年代, Ernst小组详细分析了二维实验,全面系统论述了二维核磁共振原理。后经Ernst和Free-man等小组的卓越工作,使二维核磁共振成为常规实验。因此, Ernst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现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尤其对于那些分子量不太大的物质(M小于10kd),高分辨核磁技术给出的结构,可与X射线衍射相媲美。随着核磁共振仪兆数的提高,分辨率的增加,以及标记技术的发展,大分子量的蛋白结构也能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新兴起的三维核磁共振(3DNMR)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生物分子的研究,有人用13C, 15N, 2H标记的三维核磁共振研究了分子量小于40kd的蛋白质。美中不足的是,三维核磁共振实验需时长,且蛋白质标记过程复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22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普通核磁共振波谱仪所测样品多为液体,物质在固态时的许多性质在液态时是无法观察到的,例如极性分子的直接偶极相互作用在液态时被平均为零,但在固态时可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研究分子的排列取向,化学位移及电四极矩的各向异性特性,核与电子自旋的各向异性耦合等也都只有在固态时才能进行研究。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表征材料的分子结构进而监视反应的进度6。另外,在矿物分析、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23核磁共振图像将某一核磁共振波谱参数的空间分布以图像形式表示出的方法就是核磁共振图像,核磁共振图像的思想是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无损测量技术,运用该技术使得人类对自身的结构和生理活动的认识有了长足的提高。现已有了商品化的大型人体核磁共振成像仪,作为重要的影像诊断工具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中获得广泛应用。24核磁共振联用技术联用技术很多,比如GCMS, GCIR等,核磁共振具有MS, IR特有的优势,能很方便的提供不同分子结构上的细微差别,包括同分异构化合物和立体异构化合物。但是,核磁共振要求分析样品是纯物质,对于混合物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构往往很困难,在很窄的化学位移里面要区分不同物质的信号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使用核磁共振检测前,需要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前处理。因而可将色谱的高效分离能力与核磁共振的结构鉴定能力结合起来。已经与核磁共振联用的分离手段有: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HPLC-NMR)、超临界流体色谱-核磁共振联用(SFC-NMR)、超临界流体萃取-核磁共振联用(SFE-NMR)、毛细管电泳-核磁共振联用(CE-NMR)7。其中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复杂样品中的分离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调整色谱条件可用于分离不同的样品。将核磁共振仪与之联用在各种样品的分析检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药物检测、天然产物检测等中的应用均有文献报道8。3.核磁共振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在不破坏物质内部结构的前提下迅速、准确地分析物质结构,因而在科研和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最初的物理学研究领域很快渗透到包括化学、生物学912、地质学1316、医疗保健912在内的各种学科之中,并在使用过程促进了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在化学化工产业中主要应用于分子的结构测定、元素的定量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有机化合物中异构体的区分和确定、大分子化学结构的分析等领域;在生物学及医疗保健中则广泛应用于诸如生物膜和脂质的多形性研究、脂质双分子层的脂质分子动态结构确定、生物膜蛋白质与脂质之间的互相作用研究、压力作用下血红蛋白质结构的变化研究、生命组织研究等领域;核磁共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油气田的勘探、地下水资源的找寻、原油的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等方面。3.1核磁共振在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利用H、C、P等核磁共振谱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变化,原子的空间位置和相互间的关联。核磁共振技术发展得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氢核共振,可以提供化合物中氢原子化学位移,氢原子的相对数目等有关信息,为确定有机分子结构提供依据。迄今,利用高分辨核磁共振谱仪已测定了上万种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许多实验室都出版谱图集。分析一个化合物的结构时,一般仅需做个氢谱、碳谱、极化转移谱,更多时候除了一维谱还需要做一系列二维谱: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碳-氢化学位移相关谱、远程化学位移相关谱或做氢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氢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等。对于简单分子的结构,根据以上谱图解析就能确定,对于全然未知物的结构,还需结合其它的一些数据,如:质谱、红外、元素分析等。利用核磁共振方法也可解决某些属于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的问题,有可能研究固体中分子运动的性质,研究结构相变(例如铁电体的结构相变),研究磁性材料中不同晶格位置上的超精细场等3.2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合成中,不仅可对反应物或产物进行结构解析和构型确定,在研究合成反应中的电荷分布及其定位效应、探讨反应机理等方面也有着广泛应用17。核磁共振波谱能够精细地表征出各个氢核或碳核的电荷分布状况,通过研究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相互作用,从微观层次上阐明配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对有机合成反应机理的研究重要是对其产物结构的研究和动力学数据的推测来实现的18。3.3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化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聚合物和合成橡胶中的应用包括共混及三元共聚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异构体的鉴别;端基表征;官能团鉴别;均聚物立规性分析;序列分布及等等规度的分析等19。液体高分辨核磁共振可以提供聚合物的信息有: (1)聚合物类型的鉴定,不同单体生成的聚合物,虽然同为大分子碳氢化合物,但其共振谱是不完全相同的; (2)有关聚合物链的异构化信息,聚合物链的构型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很大,辨明链的构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3)其他重要信息,通过13C-NMR谱可以分别研究其不同单元组的序列分布、交替度和不同反应条件下聚合过程链活动度变化等聚合物微观结构信息20。3.4核磁共振技术在其他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利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硅酸盐材料中硅结构的变化,可以知道水泥中硅的聚合度。可以研究硅酸盐玻璃中铝的配位结构及其变化21.在日用化学和食品工业中,使用核磁测量物质的含水量和含油量以及其它性质。在药学中可以用它分析各种中药和西药的结构。核磁共振技术在活性药物化合物的筛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尤其在基于靶分子的筛选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及其发现活性化合物方面的有效性是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22。核磁共振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也有较广泛的应用,具有简便性、无损伤性、连续性、高分辨性等优点23。在膜的研究中,有关膜的制备及分离或合成物质的结构鉴定、物质结构环境的变化及跟踪膜催化的反应机理等需要NMR谱仪。精细有机合成,环保中水质稳定剂和水质处理剂的机理、过程研究,合成反应过程的在线监控和原料、最终产品的质量监控离不开使用NMR谱仪。4.总结核磁共振在探索物质内部精细结构所具有快速、准确、无损被测对象等诸多优点,因而在化学化工、医疗保健行业、生物制药行业、生命组织研究领域、航空航天工业、油气资源勘探行业、地下水资源的寻找等各个行业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预计21世纪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渗透到自然科学、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等各个方面的力度加大,将成为一个异常广阔的谱学研究领域.。参考文献1毛希安.NMR前沿领域的若干新进展J.化学通报,1997,(2):13-162Douglas A Skoog,Donald M West.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second edition) M.America SaundersCollege,1980.3773周家宏,颜雪明,冯玉英.核磁共振实验图谱解析方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5):113-1154GERSTEIN B C,DYBOWSKI C R.Transient Techniques in NMR in Solid,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M.Orlands,FL:Academic,19855林木欣等.近代物理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杨伟,渠荣遴.固体核磁共振在高分子材料分析中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 2006, 12:69-747刘江疆,林金明.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技术J.生命科学仪器, 2005, 3(3):3-88余小波,沈文斌,相秉仁.定量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药学进展, 2010, 3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阜阳市房屋租赁合同变更协议书8篇
- 改造工程加固方案费用(3篇)
- 泛光照明工程方案(3篇)
- 东莞园林工程方案(3篇)
- 顶管工程照明方案(3篇)
- 球磨机检修培训课件
- 安全文明培训内容记录课件
- 环境应急组织知识培训课件
- 猫眼美甲课件
- 堤防工程外观评定方案(3篇)
- 2025年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试题(附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承包学校食堂餐饮废弃物处理合同
- 2024年安徽大学招聘真题(行政管理岗)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练试题及答案(全套)
- 2025年发展对象培训班考试题库并带答案
- GB/T 10257-2025核仪器和核辐射探测器质量检验规则
- 2025新疆天泽和达水务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岗位社会招聘2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策略规划方案
- 2025年江苏省医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试题
-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检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