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doc_第1页
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doc_第2页
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doc_第3页
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doc_第4页
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图)发掘单位: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打粮沟门自然村北部的山坡之上,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自2009年4月始,为配合“赤峰朝阳”高速公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揭露面积5200平方米,清理环壕、城墙、院落、院墙、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单位300余处,出土陶、石、骨、铜、玉器及毛、草编织物等1200余件。该遗址堆积深厚,平均深度达8米,个别探方内文化层相互叠压达20余层。由于文化层多由房址的废弃堆积和使用堆积构成,因此其分布范围均不大,整个工地未见同一的文化层。考古勘探和发掘的结果表明,二道井子遗址由围绕城址四周的环壕、城墙及城内建筑遗迹三部分构成,环壕与城墙是最为庞大而重要的防御设施,环壕平面大体呈环状椭圆形,南北长约190米、宽约140米。其中环壕剖面大体呈“V”字形,外壁呈斜坡状,内壁略呈阶梯状,口宽约11.8米、底宽0.20.5米,深约6.05米。壕内堆积包含物较少,底部未见淤土痕迹。城墙则位于环壕内侧,基宽9.6米,存高6.2米。建筑方法为先挖成隆起于地面的梯形生土墙,进而在其两侧堆土包砌,使墙体的厚度、高度不断增加。城墙内侧堆砌坡度较缓,随着聚落内生活面的逐渐抬升,墙体顶部与之处于同一平面,以至于部分房址坐落于城墙之上;城墙外侧坡度陡峭,与环壕内壁相连形成统一的斜面,城墙顶部至环壕底部落差达12米。修建环壕时产生的土壤直接用于堆砌城墙,从其剖面观察,多是由下至上斜向贴附于城墙外壁。由于城墙不断扩建,贴附于城墙的堆土多者可达七层,且各层的结合面平整光滑、剥离自然。为使城墙更为坚固,个别地段采用了夯筑技术或包砌了土坯。遗址内除2座属半地穴房址外,其余147座房址均属地面式建筑,除少量房址存在祭祀功能外,其余大部分房址均属于实用功能的居住建筑。从纵向关系看,房址往往在同一位置上下叠压,最多者可叠压七层,推测下面的房址应作为上面房址的地基来使用,所以除最上面房址外,其余房址在废弃后均有意识地填充或专门垒砌了土坯,门道也用土坯封堵且房址外围修筑了多重墙体,为再次重建房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平面关系观察,房址之间多有“地面”相连,二至三间房址由“地面”相连的情况相当普遍,最多可将七、八间房址联系在一起。单个房址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少量为圆角方形,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房址墙体大多为土坯层层错砌而成,少量为夯筑或石块垒砌,保存高度为0.52米之间,墙体内外都抹有多层黄土草拌泥,部分墙体之上设有瞭望孔,内侧观察为方形,外侧观察呈一直径仅约10厘米的圆孔。个别保存较高的房址,在接近房顶的土坯处有内收的趋势,推测房顶的建筑方式可能为土坯直接券顶。一些房址的回廊或侧室建筑结构较为复杂,回廊内土坯砌筑横向短墙,将回廊分隔成数量不等的小隔间,个别隔间之间有门道或门洞相连。其地面上多存有火烧痕迹,有的分布成排柱洞。房址内居住面保存较好,多经烧烤,一般由草拌泥抹就,可分为数层,多者可达十余层,上下高度相错50厘米以上。灶多为方形地面灶,位于居住面中部,其边缘存留方形划痕。房址门道多向西南,门道皆为上窄下宽的梯形,门道两侧土坯砌成抹角弧形,部分门道外设有门槛,门道两侧置有门墩。门道向外的踩踏面皆为斜坡状向下延伸与墙体外侧“地面”连为一体。其中F8位于发掘区北部,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墙体保存高度可达2米,面积近110平方米。其南部发现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地面”,疑为小型广场,故推测该房址应是本聚落内部的中心房址。此外,四组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坐落于发掘区南部,呈南北向排列,周围分布有纵横的道路。院落一般由院墙、房址、窖穴构成。院墙平面呈椭圆形或长方形,院门向南,院墙与道路之间,形成宽约1米的曲折小巷。院内房址多为23间,功能上有主辅之分,窖穴散落于其间。二道井子遗址共发掘窖穴149座,均位于房址周边,以圆形袋状居多,为了防潮加固,大多在坑壁抹有草拌泥,部分窖穴还在坑边垒砌一周土坯。一些窖穴内发现大量的炭化黍、谷颗粒和呈穗状的碳化粮食作物以及少量毛、草编织物。遗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只发现少量玉器及青铜器等。陶器以筒腹鬲、鼓腹鬲、罐型鼎、豆、罐、三足盘、大口尊、瓮、小陶杯等为大宗,纺轮以及制作陶器的陶内模也较为常见;石器数量巨大,有斧、刀、铲、镞、锛、饼、球、槽、臼、杵、磨盘及磨棒等,其中用砂岩磨制而成制作鞋子用的楦,极具特色;骨器磨制精致,部分还刻划有精美的几何花纹,器类有三棱长铤镞、锥、铲、针、笄,另还见有为数不少的卜骨;玉器可见玉斧、小型玉环、项饰;青铜器可见刀、锥以及喇叭口式耳环。综上所述,二道井子遗址文化内涵单纯,文化堆积深厚,建筑遗迹保存完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保存极佳的“地面”为研究不同遗迹之间的共时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建筑构成的聚落,为探索当时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结构设立了新的平台。多层叠压的房屋预示这一遗址存在着早晚相互衔接的不同时期的聚落,由此可以考察同一遗址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的变化,进而复原整个遗址始建、修缮、扩建、重建直至最终废弃的过程;通过自然科学手段,对采集的土样及出土的碳化有机物质进行检测,可以为探索当时的经济形态、自然环境及人地关系,提供有益的证据。(执笔:二道井子考古队)7月3日拍摄的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前期发掘现场。新华社发(李富摄)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3日电(李富袁大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发掘现场日前传来消息,考古人员在对遗址南坡进行普探时又发现了一个墓葬群,这个墓葬群共有171座墓葬。该墓葬群位于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南坡,考古人员已经开始对墓葬群展开挖掘。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孙金松介绍,现在整个揭开面积为3400平方米,揭开的墓葬大概是十来座,还有3座灰坑。从已经挖掘的墓葬情况看,有的墓葬埋葬深度为20多公分,有的墓葬埋葬深度达到2米,都是无棺无椁的单体墓。这次挖掘主要是想解决二道井子聚落人种的变迁,包括整个居民的构成及墓葬的埋葬习俗,对以后的夏家店下层考古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墓葬材料和体质人类学材料。整个遗址群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计划挖掘其中的5000多平米。据介绍,在以这个遗址墓地为中心的两公里范围内,考古人员做了一个普探,结果发现171座墓葬。二道井子村遗址是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遗址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2009年4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达5200平方米。二道井子遗址建筑遗迹保存完整,是目前所见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保存极佳的“地面”为研究不同遗迹之间的共时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构成的聚落,为探索当时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新的资料。多层叠压的房址显示该遗址存在早晚相互衔接的不同时期的聚落,由此可以考察遗址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的变化,进而复原整个遗址始建、修缮、扩建、重建直至废弃的过程。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发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曹建恩 简介: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打粮沟门自然村北部的山坡之上,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自2009年4月始,为配合“赤峰朝阳”高速公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揭露面积5200平方米,清理环壕、城墙、院落、院墙、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单位300余处,出土陶、石、骨、铜、玉器及毛、草编织物等1200余件。 该遗址堆积深厚,平均深度达8米,个别探方内文化层相互叠压达20余层。由于文化层多由房址的废弃堆积和使用堆积构成,因此其分布范围均不大,整个工地未见同一的文化层。考古勘探和发掘的结果表明,二道井子遗址由围绕城址四周的环壕、城墙及城内建筑遗迹三部分构成,环壕与城墙是最为庞大而重要的防御设施,环壕平面大体呈环状椭圆形,南北长约190米、宽约140米。其中环壕剖面大体呈“V”字形,外壁呈斜坡状,内壁略呈阶梯状,口宽约11.8米、底宽0.20.5米,深约6.05米。壕内堆积包含物较少,底部未见淤土痕迹。城墙则位于环壕内侧,基宽9.6米,存高6.2米。建筑方法为先挖成隆起于地面的梯形生土墙,进而在其两侧堆土包砌,使墙体的厚度、高度不断增加。城墙内侧堆砌坡度较缓,随着聚落内生活面的逐渐抬升,墙体顶部与之处于同一平面,以至于部分房址坐落于城墙之上;城墙外侧坡度陡峭,与环壕内壁相连形成统一的斜面,城墙顶部至环壕底部落差达12米。修建环壕时产生的土壤直接用于堆砌城墙,从其剖面观察,多是由下至上斜向贴附于城墙外壁。由于城墙不断扩建,贴附于城墙的堆土多者可达七层,且各层的结合面平整光滑、剥离自然。为使城墙更为坚固,个别地段采用了夯筑技术或包砌了土坯。 遗址内除2座属半地穴房址外,其余147座房址均属地面式建筑,除少量房址存在祭祀功能外,其余大部分房址均属于实用功能的居住建筑。从纵向关系看,房址往往在同一位置上下叠压,最多者可叠压七层,推测下面的房址应作为上面房址的地基来使用,所以除最上面房址外,其余房址在废弃后均有意识地填充或专门垒砌了土坯,门道也用土坯封堵且房址外围修筑了多重墙体,为再次重建房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平面关系观察,房址之间多有“地面”相连,二至三间房址由“地面”相连的情况相当普遍,最多可将七、八间房址联系在一起。单个房址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少量为圆角方形,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房址墙体大多为土坯层层错砌而成,少量为夯筑或石块垒砌,保存高度为0.52米之间,墙体内外都抹有多层黄土草拌泥,部分墙体之上设有瞭望孔,内侧观察为方形,外侧观察呈一直径仅约10厘米的圆孔。个别保存较高的房址,在接近房顶的土坯处有内收的趋势,推测房顶的建筑方式可能为土坯直接券顶。一些房址的回廊或侧室建筑结构较为复杂,回廊内土坯砌筑横向短墙,将回廊分隔成数量不等的小隔间,个别隔间之间有门道或门洞相连。其地面上多存有火烧痕迹,有的分布成排柱洞。房址内居住面保存较好,多经烧烤,一般由草拌泥抹就,可分为数层,多者可达十余层,上下高度相错50厘米以上。灶多为方形地面灶,位于居住面中部,其边缘存留方形划痕。房址门道多向西南,门道皆为上窄下宽的梯形,门道两侧土坯砌成抹角弧形,部分门道外设有门槛,门道两侧置有门墩。门道向外的踩踏面皆为斜坡状向下延伸与墙体外侧“地面”连为一体。其中F8位于发掘区北部,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墙体保存高度可达2米,面积近110平方米。其南部发现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地面”,疑为小型广场,故推测该房址应是本聚落内部的中心房址。此外,四组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坐落于发掘区南部,呈南北向排列,周围分布有纵横的道路。院落一般由院墙、房址、窖穴构成。院墙平面呈椭圆形或长方形,院门向南,院墙与道路之间,形成宽约1米的曲折小巷。院内房址多为23间,功能上有主辅之分,窖穴散落于其间。 二道井子遗址共发掘窖穴149座,均位于房址周边,以圆形袋状居多,为了防潮加固,大多在坑壁抹有草拌泥,部分窖穴还在坑边垒砌一周土坯。一些窖穴内发现大量的炭化黍、谷颗粒和呈穗状的碳化粮食作物以及少量毛、草编织物。 遗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只发现少量玉器及青铜器等。陶器以筒腹鬲、鼓腹鬲、罐型鼎、豆、罐、三足盘、大口尊、瓮、小陶杯等为大宗,纺轮以及制作陶器的陶内模也较为常见;石器数量巨大,有斧、刀、铲、镞、锛、饼、球、槽、臼、杵、磨盘及磨棒等,其中用砂岩磨制而成制作鞋子用的楦,极具特色;骨器磨制精致,部分还刻划有精美的几何花纹,器类有三棱长铤镞、锥、铲、针、笄,另还见有为数不少的卜骨;玉器可见玉斧、小型玉环、项饰;青铜器可见刀、锥以及喇叭口式耳环。 综上所述,二道井子遗址文化内涵单纯,文化堆积深厚,建筑遗迹保存完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保存极佳的“地面”为研究不同遗迹之间的共时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建筑构成的聚落,为探索当时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结构设立了新的平台。多层叠压的房屋预示这一遗址存在着早晚相互衔接的不同时期的聚落,由此可以考察同一遗址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的变化,进而复原整个遗址始建、修缮、扩建、重建直至最终废弃的过程;通过自然科学手段,对采集的土样及出土的碳化有机物质进行检测,可以为探索当时的经济形态、自然环境及人地关系,提供有益的证据。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打粮沟门自然村北部的山坡之上,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自4月开始,为配合“赤峰一朝阳”高速公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揭露面积5200平方米,清理环壕、城墙、院落、院墙、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单位300余处,出土陶、石、骨、铜、玉器及毛、草编织物等1200余件。 该遗址堆积深厚,平均深度达8米,个别探方内文化层相互叠压达20余层。由于文化层多由房址的废弃堆积和使用堆积构成,因此其分布范围均不大,整个工地未见同一的文化层。考古勘探和发掘的结果表明,二道井子遗址由围绕城址四周的环壕、城墙和城内建筑遗迹构成,环壕与城墙是最庞大而重要的防御设施,环壕平面大体呈环状椭圆形,南北长约190米、宽约140米。其中环壕剖面大体呈“V”字形,外壁呈斜坡状,内壁略呈阶梯状,口宽约118米、底宽02-05米,深约605米。壕内堆积包含物较少,底部未见淤土痕迹。城墙则位于环壕内侧,基宽96米,存高62米。建筑方法为先挖成隆起于地面的梯形生土墙,进而在其两侧堆土包砌,使墙体的厚度、高度不断增加。城墙内侧堆砌坡度较缓,随着聚落内生活面的逐渐抬升,墙体顶部与之处于同一平面,以至于部分房址座落于城墙之上;城墙外侧坡度陡峭,与环壕内壁相连形成统一的斜面,城墙顶部至环壕底部落差达12米。修建环壕时产生的积土直接用于堆砌城墙,从其剖面观察,多是由下至上斜向贴附于城墙外壁。由于城墙不断扩建,贴附于城墙的堆土多者可达7层,且各层的结合面平整光滑、剥离自然。为使城墙更为坚固,个别地段采用了夯筑技术或包砌了土坯。 遗址内除2座属半地穴房址外,其余147座房址均属地面式建筑,除少量房址存在祭祀功能外,其余大部分房址均属于实用功能的居住建筑。从纵向关系看,房址往往在同一位置上下叠压,最多者可叠压7层,推测下面的房址应作为上面房址的地基来使用,所以除最上面房址外,其余房址在废弃后均有意识地填充或专门垒砌了土坯,门道也用土坯封堵且房址外围修筑了多重墙体,为再次重建房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平面关系观察,房址之间多有“地面”相连,23间房址由“地面”相连的情况相当普遍,最多可将七八间房址联系在一起。单个房址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少量为圆角方形,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房址墙体大多为土坯层层错砌而成,少量为夯筑或石块垒砌,存高052米,墙体内外都抹有多层黄土草拌泥,部分墙体之上设有嘹望孔,内侧观察为方形,外侧观察呈一直径仅约10厘米的圆孔。个别保存较高的房址,在接近房顶的土坯处有内收的趋势,推测房顶的建筑方式可能为土坯直接券顶。一些房址的回廊或侧室建筑结构较为复杂,回廊内土坯砌筑横向短墙,将回廊分隔成数量不等的小隔间,个别隔间之间有门道或门洞相连。其地面上多存有火烧痕迹,有的分布成排柱洞。房址内居住面保存较好,多经烧烤,一般由草拌泥抹就,可分为数层,多者可达10余层,上下高度相错50厘米以上。灶多为方形地面灶,位于居住面中部,其边缘存留方形划痕。房址门道多向西南,门道皆为上窄下宽的梯形,门道两侧土坯砌成抹角弧形,部分门道外设有门槛,门道两侧置有门墩。门道向外的踩踏面皆为斜坡状向下延伸与墙体外侧“地面”连为一体。其中F8位于发掘区北部,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墙体保存高度可达2米,面积近110平方米。其南部发现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地面”,疑为小型广场,故推测该房址应是本聚落内部的中心房址。此外,4组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坐落于发掘区南部,呈南北向排列,周围分布有纵横的道路。院落一般由院墙、房址、窖穴构成。院墙平面呈椭圆形或长方形,院门向南,院墙与道路之间,形成宽约1米的曲折小巷。院内房址多为23间,功能上有主辅之分,窖穴散落于其间。F75为单圆形地面式建筑,整体为土坯垒砌而成。墙体保存较好,可见保存完好的门道及透气孔。房屋直径约355厘米、墙体残高166厘米、墙体宽约60厘米;房屋墙体为双重垒砌的土坯墙,单层宽约30厘米,为三七错缝法垒砌而成,结实而坚固。所使用土坯均为规格相当的长方形土坯,土坯之间、双重墙体之间以及墙体的内外面都抹有较厚的草拌泥,且经火烤;房址门道向南、略偏西。门道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上宽90厘米、下宽113厘米、高130厘米,门道四壁经草拌泥多次修整,壁面光滑、弧度自然;墙壁上存有一呈倒置长方形漏斗状的透气孔,内高47厘米,宽44厘米,外残宽15厘米,残高15厘米;房部居住面经草拌泥多次抹制,加工极为讲究,平整、光滑且坚实,居住面中部存有一方形地面灶,烧烤痕迹明显。 二道井子遗址共发掘窖穴149座,均位于房址周边,以圆形袋状居多,为了防潮加固,大多在坑壁抹有草拌泥,部分窖穴还在坑边垒砌一周土坯。一些窖穴内发现大量的碳化黍、谷颗粒和呈穗状的碳化粮食作物以及少量毛、草编织物。 遗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只发现少量玉器及青铜器等。陶器以筒腹鬲、鼓腹鬲、罐型鼎、豆、罐、三足盘、大口尊、瓮、小陶杯等为大宗,纺轮以及制作陶器的陶内模也较为常见;石器数量巨大,有斧、刀、铲、镞、锛、饼、球、槽、臼、杵、磨盘及磨棒等,其中用砂岩磨制而成制作鞋子用的楦,极具特色;骨器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