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氢 相关论文.doc_第1页
生物制氢 相关论文.doc_第2页
生物制氢 相关论文.doc_第3页
生物制氢 相关论文.doc_第4页
生物制氢 相关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引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时代逐步取代了过去以木材、秸秆为主的木质能源时代。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世界能源需求量的飞速增加。来自BP公司最新的报告显示,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t石油当量,2002、2003、2005年分别达到94.05、97.4、102.24亿t石油当量,而2006年同比增长了2.7%。BP公司预测,按照目前开采量计算,全世界石油储藏量只能开采40年,天然气为65年,煤炭162年。能源短缺成为限制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以来,解决能源短缺,确保国家能源供给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考虑的首要因素,由此带来的利益争夺也成为当今世界部分地区动荡的主要因素。 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化石能源过度使用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已占据21世纪世界所面临十大主要问题中的5个。因此,寻求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课题。氢能因其清洁、能量密度高、制取方法多样、原料来源广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将氢能技术置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制定了有关氢能发展的国家计划,相继制定了有关氢能的“国家氢能路线图”,并由此提出了“氢能经济”、“氢能社会”的概念。为应对能源短缺和改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国政府也将氢能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在制定“氢能发展路线图”的同时提出“摆脱依赖石油的日子,创可持续发展的氢能未来”。 第2章 生物制氢机理目前,氢气的生产主要有化学法和生物法两种途径。利用化学方法制取氢气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制氢技术,其中以天然气、石油为主要原料的高温裂解、催化重整等方式制取的氢气成为工业用氢的主要来源,该方法对化石能源依赖性较大,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目前获取高纯氢气的主要技术方法,虽然该技术摆脱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但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作为代价,同时该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或强酸强碱的条件下进行,反应条件苛刻,电解电极昂贵,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商业用氢中96%来自于化石燃料进行催化重整,4%来自电解水1。 生物制氢是利用生物自身的代谢作用将有机质或水转化为氢气,实现能源产出。1931年,斯蒂芬森等人首次报道了在细菌中含有氢酶的存在后,Nakamura在1937年观察到光合细菌在黑暗条件下的放氢现象;1949年Gest报道了深红螺菌在光照条件下的产氢和固氮现象;随后刘易斯于1966年提出了利用生物制氢的概念1。生物制氢作为生物自身新陈代谢的结果,生成氢气的反应可以在常温、常压的温和条件下进行,同时生物制氢可采用工农业废弃物和各种工业污水为原料,原料成本低,可以实现废物利用和能源供给与环境保护多重目标而倍受重视。 根据所用的微生物、产氢原料及产氢机理不同,生物制氢可以分为光解水制氢、厌氧细菌制氢、光合细菌制氢等3种类型,其特点:2.1光解水制氢 光解水制氢是光合生物体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分解水,生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氢气。其作用机理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相似,在某些藻类和真核生物(蓝细菌)体内拥有PS、PS等两个光合中心,PS产生还原剂用来固定CO2,PS接收太阳光能分解水产生H+、电子和O2; PS产生的电子,由铁氧化还原蛋白携带,经由PS和PS到达氢酶,H+在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H2。其中,利用藻类光解水产氢的系统称为直接生物光解制氢系统,利用蓝细菌进行产氢的系统称为间接光解水产氢系统。藻类的产氢反应受氢酶催化,可以利用水作为电子和质子的原始供体,这是藻类产氢的主要优势。蓝细菌同时具有固氮酶和氢酶,其产氢过程主要受固氮酶作用,氢酶主要在吸氢方向上起作用。蓝细菌也能利用水作为最终电子供体,其产氢所需的电子和质子也来自于水的裂解2。 2.2厌氧细菌产氢厌氧细菌产氢是利用厌氧产氢细菌在黑暗、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氢气。目前认为厌氧细菌产氢过程可通过丙酮酸产氢途径、甲酸分解产氢途径、通过NADH/NAD+平衡调节产氢途径等三条途径实现,丙酮酸产氢途径和甲酸分解产氢途径有时也称为氢的直接产生途径,即葡萄糖首先通过EMP途径发酵形成丙酮酸、ATP和NADPH;丙酮酸通过丙酮酸铁氧化还原蛋白氧化还原酶被氧化成乙酰辅酶A、CO2和还原性铁氧还原蛋白,或者通过丙酮酸甲酸裂解酶而分解成乙酰辅酶A和甲酸,生成的甲酸再次被氧化成CO2,并使铁氧化还原蛋白还原;最后,还原性铁氧化还蛋白还原氢酶,所形成的还原性氢酶当质子存在时便使质子还原生成氢气。 2.3光合细菌制氢光合细菌制氢是利用光合细菌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光照将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氢气。光合细菌是一类原始的古细菌,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将有机酸转化为分子氢。自1949年美国生物学家Gest首次证明光合细菌在光照条件下的产氢现象后,大量的研究表明,光合细菌产氢是与光合磷酸化偶联的固氮酶的放氢作用下产生的。光合细菌只含有一个光合中心,且电子供体是有机物或还原态硫化物,所以光合磷酸化过程不放氧,且只产生ATP而不产生NAD(P)H。与绿藻和蓝细菌相比,这种只产氢不放氧的特性,可大大简化生产工艺,不存在产物氧气和氢气分离问题,也不会造成固氮酶的失活3。第3章我国生物制氢工艺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发酵法生物制氢工艺的研究。经过十几年努力,中国科学家已经建立了工艺流程、控制条件、细菌学、生态学的研究,完成了实验室试、中试,即将进行示范工厂的开工。目前,正在开展工厂现场调试、菌种改良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我国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继续领先于世界。以下是对发酵法制氢工艺做的简单介绍:31我国传统的发酵生物制氢工艺311活性污泥法生物制氢活性污泥法制氢是一项利用驯化的厌氧污泥发酵有机废水来制取氢气的工艺技术。发酵后的液相末端产物主要为乙醇和乙酸,其发酵类型为乙醇型。利用活性污泥法制氢具有工艺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然而也具有产生的氢气很容易被污泥中耗氢菌消耗掉的缺点。李建政等以有机废水为底物,使用驯化的厌氧活性污泥作为产氢菌种,进行了中试规模的生物制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将运行参数控制在温度35、pH值4.04.5、水力停留时间(HRT)46 h、氧化还原电位(ORP)100125 mV、进水碱度300500 g/m3(以CaCO3计)、容积负荷3555 kg化学需氧量(COD)/(m3d)等范围时,发酵法生物制氢反应器的最大持续产氢能力可达57 m3(H2)/(m3d)。中试制氢反应器具有良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和运行稳定性4。蔡木林等考察了原污泥和经碱处理的污泥在不同初始pH值(30125)条件下的产氢效果,以及污泥性质和污泥浓度等对产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11.0时,污泥发酵的产氢率达到最大值;在同样初始pH值的条件下,经碱处理的污泥比原污泥的产氢率提高1倍左右,达到0.016 9 m3(H2)/kg悬浮固体(SS);另外,污泥的挥发性悬浮固体(VSS)与SS的比值过低时会大大降低污泥的产氢率,而污泥浓度对产氢率无明显影响5。312发酵细菌固定化制氢发酵细菌固定化制氢是一项将发酵产氢细菌固定在木质纤维素、琼脂和海藻酸盐等载体上,采用分批或连续培养的方式,实施制取氢气的工艺技术。发酵细菌固定化制氢技术与非固定化制氢技术相比,具有产氢量和产氢速率高的优点,然而也有所用的载体机械强度和耐用度差,对微生物有毒性或成本高等缺点。Kuma等使用木质纤维素载体固定Enterobacter cloacae IIT-BT08进行连续培养产氢。结果表明:在使用的3种木质纤维素载体中,椰子外壳纤维是固定细胞的最佳载体;气体滞留是管状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的主要问题。圆锥形和菱形生物反应器在产氢速率和气体滞留方面有较好的性能;使用菱形的生物反应器与使用管状的生物反应器相比,气体滞留量被减少67%。在稀释速率为093 h1和回流比为64时,最高产氢速率达到4067 m3(H2)/(m3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循环利用基质的系统与无循环利用基质的系统相比,基质的转化效率被提高了15%。当葡萄糖浓度高于10%时,基质既会抑制游离细胞产氢,也会抑制固定化细胞产氢;固定化细胞的最大比生长速率(max)和饱和常数(Ks)分别是1.25 h1和9.31 kg/m3。连续式培养的最高产氢速率是分批式培养的2.1倍。采用填充床反应器的连续产氢过程比其他连续产氢过程更有效率6。王相晶等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钙包埋固定化1株产氢菌进行发酵产氢研究,得出:固定化细胞对O2的存在不敏感,而且固定化细胞既增加了产氢速率又增加了产氢量;以葡萄糖浓度为10 kg/m3的培养基进行分批试验,证明了固定化细胞和游离细胞的产氢量分别是214 mol(H2)/mol(葡萄糖)和169 mol(H2)/mol(葡萄糖);在连续培养中,不仅产氢量和产氢速率被提高了,而且HRT被减少了;当HRT是2 h时,固定化细胞的产氢量和产氢速率分别是231mol(H2)/mol(葡萄糖)和3445 m3(H2)/(m3d);当HRT是6 h时,游离细胞的产氢量和产氢速率分别仅仅是175 mol(H2)/mol(葡萄糖)和8710m3(H2)/(m3d)7。32新型的发酵生物制氢工艺321暗发酵和光发酵的组合将暗发酵和光发酵组合,能有效提高总体的氢气产量。在第1阶段里,发酵细菌在厌氧和黑暗的条件下分解有机质为有机酸、CO2和H2;然后,在第2阶段里,光合细菌利用暗发酵阶段产生的有机酸进一步产氢。反应为:第1阶段暗发酵C6H12 O6+2H2 O2C2H4O2+2CO2+4H2;第2阶段光发酵2C2H4 O2+4H2 O4CO2+8H2。原理上,这种组合被期望可能达到接近最大理论产量为12 mol(H2)/mol(葡萄糖),其中,在暗发酵里乙酸不能被发酵,在光发酵里光合细菌借助外界提供能量(如光照)将乙酸转化为氢气。Yang等采用暗发酵和光发酵的组合培养方式提高了生物制氢的产量。在第1阶段中,以牛粪堆肥为天然产氢菌源,玉米芯为底物,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氢气,获得的最大产氢量和产氢速率分别是(0120 30005 2)m3(H2)/kg(玉米芯)和36 m3(H2)/(m3d);在第2阶段中,以Rsphae-roides为光合细菌,暗发酵的消化污水为底物,通过光发酵生产氢气,获得了(0713 60044 1)m3(H2)/kg COD的H2产量,同时,COD的去除率达到了90%28。Su等采用暗发酵和光发酵的组合工艺,以水葫芦为底物进行了产氢试验。在暗发酵阶段,用混合产氢菌发酵预处理过的水葫芦进行氢气生产,在水葫芦的浓度为20 kg/m3时获得的最高产氢量是0076 7 m3(H2)/kg总挥发性固体(TVS);然后暗发酵剩余的溶液(主要是乙酸和丁酸)被光发酵阶段中固定化的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利用进一步产氢,在水葫芦的浓度为10 kg/m3时获得的最高产氢量为0522 6 m3(H2)/kg-TVS。通过暗发酵和光发酵的组合过程,从水葫芦中获得的最高产氢量从0076 7 m3(H2)/kg-TVS急剧提高到0596 1 m3(H2)/kg-TVS8。322暗发酵和微生物电解电池(MECs)的组合微生物电解电池(MEC)可以结合暗发酵产氢来提高总体系统的产氢量。在第1阶段的暗发酵中,细菌将木质纤维素等生物质转化为氢气、二氧化碳、乙酸、甲酸、琥珀酸、乳酸和乙醇;第2阶段使用MEC将剩余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醇类转化为氢气。Lu等使用单室MEC进行了乙醇型暗发酵污水制氢试验研究,将运行参数控制在缓冲液的pH 677.0,外加电压Eap06 V。当只使用乙醇型暗发酵反应器时,整体的氢回收率是83%4%,产氢速率是(141008)m3(H2)/(m3d);当MFC和发酵系统组合时,整体的氢回收率是96%,产氢速率是211 m3(H2)/(m3d)9这些结果证明了MEC的使用使得发酵法制氢的产氢量被大大地增加了。Lalaurette等以木质纤维材料为底物,采用暗发酵和Cs的组合培养方式,获得了高的产氢量和产氢速率。暗发酵使用Clostridium thermocellum作为菌种,在控制发酵温度为50,pH值为68的条件下,当以纤维二糖为底物时,产氢速率和产氢量分别是165 m3(H2)/(m3d)和164mol(H2)/mol(葡萄糖);通过将暗发酵和微生物电解电池组合进行产氢试验,仍以纤维二糖作为底物时,总的产氢量增加到为995 mol(H2)/mol(葡萄糖)10。323厌氧发酵产氢阶段与产甲烷阶段的组合厌氧发酵产氢阶段与产甲烷阶段的组合也能有效地提高氢气产量。在第1阶段(产氢阶段),氢气通过产氢菌在低的pH值条件下被生产出来;在第2阶段(产甲烷阶段),产氢阶段的残留液被产甲烷菌在中性条件下利用以产生传统的燃料CH4。Liu等以家庭固体废弃物为底物,采用厌氧发酵产氢阶段与产甲烷阶段的组合培养方式,成功地进行了产氢和产甲烷试验。在这个系统中,将运行参数控制在最适pH值5.05.5,HRT 48h的范围。在第1阶段中,氢气的产量是0043m3(H2)/kg-VS,在第2阶段中,甲烷的产量是05 m3(CH4)/kg-VS。用甲烷气体在制氢阶段进行鼓泡能使氢气的产量增加88%【10】。Xie等研究了从马铃薯中产氢和产甲烷的两阶段的厌氧发酵工艺。在第1阶段中,利用热处理的污泥从铃薯中产氢。当马铃薯用-淀粉酶和葡糖淀粉酶预处理后,获得了0271 2 m3(H2)/kg-TVS的最高产氢量和0944 7 m3(H2)/(kg-VSSd)的最大产氢速率;在第2阶段中,利用产甲烷菌从第1阶段的剩余物中产甲烷,获得了0.157 9 m3(CH4)/kg-TVS的最高产甲烷量和0102 7 m3(CH4)/(kg-VSSd)的最大产甲烷速率11。中国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也把氢能列为重点之一,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目前我国已在制氢技术、储氢材料和氢能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拥有一批氢能领域的知识产权,其中有些研究工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院校和科研单位在氢能领域研发新技术,数百家企业参与配套或生产。经过多年攻关,我国已在氢能领域取得诸多成果,特别是通过实施“863”计划,我国自主开发了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开始用于车用发动机和移动发电站。2006年10月,由江苏镇江江奎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奇瑞汽车三方自主研发的“示范性氢燃料轿车研制项目”通过国家级专家组评审,标志着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以氢燃料为动力的汽车研制成功,我国氢动力技术已达国际同步领先水平。第4章 展望21世纪的氢气市场需求特性将决定制氢技术的发展走向。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法规的日益严格以及社会对洁净的氢能源关注的加深,氢气需求将稳步增长,特别是燃料电池汽车的出现,使氢气的需求又具有分布广、小型化的特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世界范围内多种制氢方法会协同发展,在电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电解水制氢会得到较快的发展,煤气化制氢技术发展减缓,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仍将占主导地位,天然气催化裂解制氢将会因燃料电池的兴起而受到重视。而且我们应该相信我国在这方面也会有很大突破。让我们尽请期待吧!参考文献: 1毛宗强. 氢能-21世纪的绿色能源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Asada Y, Koike Y, Schnackenberg J, et al.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clostridial hydrogenase in the cyanobacterium Synechococcus PCC7942 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0(3):269-278.3 任南琪,王爱杰,马放. 产酸发酵微生物生理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LiBakhlbdodbhorganiewastewater-meehanismandabilityofhydrogen-Produei baeteriun Harbin:HarbinUnlversityof ArehiteeteandEineeri,19955蔡木林,刘俊新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05,26(2):981016KUMAR N,DAS DContinuous hydrogen production by immobilized En-terobacter cloacae IIT-BT 08 using lignocellulosic materials as solid matri-ces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1,29(4/5):2802877WANG X J,REN N Q,XIANG W 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ydrogen-producing bacteria and its immobilized cells for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gen production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