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影响下卸压瓦斯渗流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doc_第1页
采动影响下卸压瓦斯渗流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doc_第2页
采动影响下卸压瓦斯渗流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doc_第3页
采动影响下卸压瓦斯渗流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doc_第4页
采动影响下卸压瓦斯渗流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采动影响下卸压瓦斯渗流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4089);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96121110002)。作者简介:李树刚(1963),男,甘肃会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联系方式:02985587007,Email:李树刚 肖鹏 赵鹏翔 林海飞 成连华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摘要:利用自主研发的固气耦合相似模拟实验台,对采动过程中煤层底板应力分布特征及卸压瓦斯渗流速度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采空区煤层底板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及影响区域的范围,确定了沿采空区上方横向方向上瓦斯渗流速度变化形成“三带”的范围,总结了卸压瓦斯的渗流规律。研究结果为现场瓦斯抽采提供了技术支持。关键字:卸压瓦斯;渗流;应力分布;相似模拟The similar simulation experiment studying of pressure relief gas seepage law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ingLi shu-gang Xiao peng Zhao pengxiang Lin haifei Cheng lianhua (school of energy,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Abstract: Using self-developed solid gas coupling similar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platform, process of stress distribution of coal floor and discharging pressure gas seepage velocity with the change rule of working face advances by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from coal floor in the goaf abutment pressure distribution rule and influence in the area of goaf, determines the range which is the gas seepage velocity change the form of three zones of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along the top of goaf, summarizes the seepage rule of discharging pressure gas. Results for the spot gas extraction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Keywords:pressure-relief gas; seepage; stress distribution; similar simulation煤炭的大规模开采,使得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急剧上升,回风巷和上隅角瓦斯频频超限,甚至发生瓦斯燃烧或爆炸之类的恶性事故,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许多学者从瓦斯动力弥散规律14及瓦斯升浮-扩散规律56方面对采动裂隙带中的卸压瓦斯的运移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从宏观和微观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710,但就利用相似模拟实验台研究采动过程中卸压瓦斯渗流规律的成果不是很多。本文将利用自主研发的固气耦合相似模拟实验台,通过对煤层底板应力分布特征及卸压瓦斯渗流速度变化规律的分析,进一步研究了采动影响下卸压瓦斯的渗流规律,为现场瓦斯抽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验基础。1 实验台研制及过程1.1 实验台研制实验采用的固气耦合相似模拟实验台设计尺寸为700mm600mm100mm,模型内腔体尺寸为600mm500mm100mm,由槽钢焊接制作。实验箱体前后表面及顶部装有12mm厚的有机玻璃板,可用于观测岩层位移及覆岩裂隙发育情况。实验台底座为300mm高的支架,用于支撑实验箱体。在实验箱体表面的有机玻璃板上分别打有直径为10mm的气孔,作为本次实验采集数据的进气孔和测试孔。进气孔口与测试孔对称分布,尺寸如图1所示。每一块板有15个孔,每行5个,分3行布置,由左向右依次编号为1#、2#、3#、4#、5#,具体位置见表1所示。表1 气孔布置位置Tab.1 position of the holes layout排号孔数孔间距/cm第1孔距切眼/cm距15#煤顶板/cm151010152510102535101035图1 实验台平面图Fig.1 Bench plans1.2 实验过程在铺设模型时,箱体前表面的有机玻璃板不拆,作为可视挡体,观察模型材料铺设时的平整度。利用槽钢作为后表面的挡体,以保证模型在铺设过程中不发生膨胀变形。待模型制作完成,晾晒24h后,拆除箱体后表面的槽钢,安装有机玻璃板,最后在安装顶部的钢化玻璃板,密封整个模型箱体。有机玻璃板和模型框架之间均采用密封垫通过螺栓加不锈钢垫板紧固增加模型的气密性,效果良好。实验采用空气压缩机作为动力气源,将具有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充入储气罐内,储气罐作为平衡气体压力装置,通过调节平衡阀使充气罐压力恒定初设值后,再穿过模型,用于模拟高压瓦斯气体,如图2所示。1箱体;2空气压缩泵;3截止阀;4压力表;5充气罐;6平衡阀;7流量计;8模拟岩层;9压力传感器;10模拟煤层;11有机玻璃板。图2 固气耦合相似模拟实验台Fig.2 solid-gas coupling similar-simulation test-bed由于实验箱体较小,铺设的模型比例较大,岩层厚度较小,因此,进气孔采用在橡胶塞中插入直径为5mm的玻璃管作为与模型的接口,玻璃管和充气管路之间用橡胶管连接。整个充气系统所有的接头、接口处均有橡胶圈、生胶带、胶体密封。为了更好地反应工作面不同推进距对卸压瓦斯渗流速度变化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选取0.5Mpa的压力气体进行定孔测试分析。2 采动覆岩应力分布规律分析在煤层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内的覆岩随着推进距的不同自下而上发生离层、弯曲下沉、垮落等现象,使得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应力发生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的出现了应力集中区域和卸压区域。根据工作面底板测点开挖前后应力值和距切眼的距离,得到不同推进距下煤层底板应力分布情况,如图34所示。 图3 工作面推进824m底板应力分布 图4 工作面推进4864m底板应力分布Fig.3 bottom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face forward Fig.4 bottom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face forward from 8m to 24m from 8m to 24m 从图34中可以看出,随着采煤工作面不断推进,在煤壁前方形成了不断前移的超前支承压力,其影响范围分为采动影响剧烈区、采动影响区、未受采动影响区。采动影响剧烈区位于工作面至25m范围内,该区域内受采动影响剧烈,在工作面前方06m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应力降低区域,在该区域内煤体破碎、裂隙发育,产生“卸压增流效应”;在工作面前06m至25m范围形成明显应力集中区,该区煤岩体裂隙和孔隙受挤压而收缩、封闭,瓦斯流量减小。采动影响区位于工作面前25m45m的范围内,该区域支承压力逐渐趋于下降,煤体孔隙、裂隙趋于封闭、收缩,瓦斯流量也有减小趋势。未受采动影响区位于工作面前45m以远,此区域受采动影响较小,煤体孔隙、裂隙基本不变,钻孔瓦斯涌出量按负指数规律自然衰减。在工作面煤壁前方形成的支承压力峰值是逐渐增加的,直接顶垮落时应力集中系数为1.35,初次来压时煤壁的应力集中系数为1.85,且支承压力的极值点位置随工作面推进不断前移。在切眼附近支承压力峰值的位置变化量较小,但其值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也在逐渐增加。同时,采空区底板上的支承压力明显降低,卸压区域随工作面的推进不断扩大,初次来压前底板支承压力近似为零,当上覆岩层破断垮落后,采空区重新被充填和压实,从而使采空区的支承压力有所回升,但上升速度较为缓慢,这是由于松散的岩石在自重等作用下慢慢的被重新压实。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工作面推进至56m时,采空区底板的支承压力集中系数最大值为1.12,推进至70时,发生第3次周期来压,覆岩未发生垮落,推进至80m时,采空区底板的支承压力集中系数最大值仍未发生变化,这主要是受主关键层影响,主关键层控制着下方岩层,成组弯曲下沉,岩梁长度不够,未达到岩层破断的屈服极限。采空区底板上的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大致可归纳为3个区域: 卸压波动区,工作面附近大约-414m的范围,此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覆岩的不断垮落,支承压力呈波动变化,由于该区垮落岩体只受较小支承压力,空隙空间较大,工作面漏风量较大,区内瓦斯的稀释和运移程度较大; 卸压增大区,距离工作面22m至距离切眼28m的中间区域里的范围,破碎岩体压实程度几乎相当,各处支承压力值比较接近,该区空隙空间被严重压缩,工作面漏风很难影响到这个区域,瓦斯运移较为困难; 卸压缓慢变化区,在距离切眼-328m的范围内,在煤壁支撑作用下,形成一个支承压力较小的区域,此区裂隙同样较为发育,但距离工作面较远,漏风影响较小。3 采动覆岩渗透率分布规律分析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原始岩层的应力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岩层的渗透率发生改变。通过整理实验测试数据,得到如图57所示的气体渗流速度变化曲线。图5 1#孔渗流速率随工作面推进距的变化曲线Fig.5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cut in face the gas flow rate of the 1st hole 选用0.5Mpa下岩层中气体渗流速度的变化曲线进行分析。从图5中可以看出,1#孔岩层的渗流速度是一个增大,降低,再增大,再降低,然后逐渐平稳的过程。这是由于1#孔位于煤层切眼上方,距煤层顶板30m,在切眼形成后,上覆岩层卸压,受采动影响岩层渗流速度增加,随着工作面推进,切眼附近的岩层逐渐被压实,渗流速度开始下降,在工作面推进至28m时,基本顶初次来压,上覆岩层发生垮落,对切眼附近的岩层产生影响,应力降低,裂隙有了一定的发育,渗流速度升高,但变化幅度不大。工作面推进至38m过程中,由于切眼上方的岩层逐渐被压实,覆岩渗流速度将至最低点,但总体比原始岩层的渗流速度要高,当工作面推进至42m时,基本顶发生周期垮落,第1次周期来压,对切眼上方的覆岩产生影响,渗流速度再次升高,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基本顶周期垮落,但是由于距离切眼原来越远,对1#孔处的岩层影响较小,因此,1#孔处的覆岩渗流速度趋于平缓。图6 2#孔渗流速率随工作面推进距的变化曲线线Fig.6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cut in face the gas flow rate of the 2nd hole 2#孔位于距切眼水平距离20m处。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工作面推进到距切眼20m范围内,2#孔处的岩层渗流速度有所下降。这是由于2#孔一直处于未开挖煤层上方,工作面推进至距离切眼1620m范围时,2#孔处于应力集中区内,附近的岩层应力逐渐升高,2#孔从工作面前方的未受采动影响区变化到采动影响剧烈区,岩层的渗流速度逐渐减低,当工作面推过20m后,2#孔处的覆岩开始卸压,岩层应力降低,渗流速度开始增加。工作面从24m推进到40m的过程中,2#孔位于采空区上方,由于形成了岩梁的而能承载上覆岩层所施加的力,岩层处于逐步压实区域,使得2#孔处的岩层范围在不断的被压实,岩层的渗流速度在不断地下降。当工作面推进到42m时,顶板发生第1次周期来压,使得上覆岩层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离层裂隙高度升高,进一步发育,使得2#孔处的岩层渗流速度有所升高。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裂隙不断向上发育,2#处的岩层渗流速度逐渐升高,当采空区岩梁达到一定距离后,上覆岩层开始弯曲下沉,裂隙逐渐被压实,2#孔中气体渗流速度再一次下降。图7 3#孔渗流速率随工作面推进距的变化曲线Fig.7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cut in face the gas flow rate of the 3rd hole at 0.5MPa3#孔距离切眼水平距离40m,在工作面推过40m后,3#孔附近的岩层渗流速度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不断升高,且在42m、56m周期来压处渗流速度发生突变。从上述三幅图中可以发现,在工作面前方012m和距切眼024m的范围内,覆岩裂隙发育,形成了卸压充分高透高流带和卸压增透增流带,气体在岩层中的渗流速度较大。在距切眼24m至工作面前方12m范围内的,由于上覆岩层裂隙收缩、闭合,整个过程中产生了地压恢复减透减流带,导致气体渗流速度逐渐下降,且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三带”也在不断前移,地压恢复减透减流带的范围逐渐扩大。如当工作面推进到距切眼5256m范围内,顶板发生第二次周期来压,对上覆岩层再一次扰动,对于1#孔和2#孔而言,已不如顶板压实作用影响显著,地压恢复减透减流带已经覆盖了1#孔和2#孔的范围,而对3#孔而言,其正处于来压显著影响范围内,即为卸压增透增流带中,其覆岩渗透性显著改变,渗流速度增大。4 结论(1)通过相似模拟实验,采空区底板上的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区域,即:卸压波动区、卸压增大区和卸压缓慢变化区,并通过实验确定了三个区域的大致范围。(2)从卸压流动的观点看,采动过程中采空区上方的横向方向上产生了三带,可划分为:卸压增透增流带、卸压充分高透高流带和地压恢复减透减流带,通过实验大致确定了“三带”的范围。(3)分析瓦斯渗流速度与工作面推进之间的关系,发现随工作面推进瓦斯渗流速度会出现在来压点前后先增大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