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doc_第1页
加快中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doc_第2页
加快中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doc_第3页
加快中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快中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作 者:刘筱秋发表时间:2003-05-08转 自:中国旅游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得以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悠久淳厚的人文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不容质疑,文化旅游特别是以文物为依托的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主要支点。加强文化旅游业的研究,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我国旅游强国梦宏伟目标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解读文化旅游业 文化旅游业是一个涉及方面十分宽泛的领域,以至于很难给这个概念一个准确的界定。笼统地说,一切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纳入文化旅游的范畴。文化旅游业体现了文化事业在旅游经济发展方向上的外延和文化行业本身所具有的产业性质,也体现了旅游业对于文化的依附性和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外出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这也应该是文化旅游最基本的内涵。 研究文化旅游业,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1.文化行业从根本上说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文化能不能产业化的问题,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肯定。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就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至少教育完全产业化是不全面的。笔者非常赞同吴先生的看法,同时还认为文化产业化的说法具有同样的片面性,最少文化整体上完全产业化运作是不行的。文化领域中的很多行业肯定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在肯定文化业作为上层建筑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质的本质属性的同时,也应该加快研究文化业的经济属性和产业特点。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文化资源的社会教化功能,又要开发和发挥文化资源的市场功能和经济效益。2.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新兴经济产业。首先,旅游业发展的依存度很强。它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架中涉及的领域很宽,跨度很大。所谓旅游资源,几乎包括了可资开发利用的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的所有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地理资源。不管是历史遗迹、文化活动、文学遗产、民俗风情、民间技艺、现代科技,还是工农林水、山川河流、自然万态,都可以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和物质基础。第二,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很强。第三,旅游业发展的辐射度很强。因此,旅游业也是一项辐射力很强的文化产业。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大环境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等宏观空间支持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历史的必然性。3.文化旅游业是一个经济产业和文化事业水乳交融、有机互补的朝阳产业。文化行业蕴涵着产业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文化和社会公益性质。因此,文化业和旅游业能够成为一个水乳交融、有机互补的结合点即文化旅游业。 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形成产品,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追求经济效益。而在现代社会中,旅游业是促进文化产业市场和产品形成的最直接和最普及的形式之一。文化旅游的涵盖面很广,可以挖掘和开发的题材十分繁复,发展潜力很大,前途无量。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我国绚丽辉煌、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资源等,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文化、旅游部门以至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二、发展文化旅游业我们缺了点什么? 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孕育的巨大潜力和商机相比,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把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影响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也是基于各种原因很少正面交锋的问题,就是在对待文化资源特别是文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需要协调的问题。由于我国以文物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在整个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它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业以至整个中国旅游业能否健康、快速持久发展的关健。这方面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中局部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一是我国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对资源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措施不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当前,虽然不同产业部门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已形成了共识,旅游资源(包括文物)开发建设中的保护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规划措施逐步强化,但急功近利的倾向局部、特别是基层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二是一些以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宾馆(特别是一些主管部门的所谓“培训中心”)、商店、索道及其他现代游乐设施建到核心景区,使得景区内现代化设施建筑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物(包括生态旅游区)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源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2.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对文物资源的保护,普遍极不到位,文物损失严重。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文物古迹无论是已经发现和发掘的,还是仍然埋藏地下的,历史跨度久远,数量种类浩瀚,分布地域广泛。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一是资金匮乏,队伍力量单薄,保护手段原始,馆藏条件简陋,基础设施条件差,大量文物流失、损毁。二是由于利益驱使,近年来盗窃、盗卖文物的重大案件发案率很高,有泛滥成灾之势,损失无以记数。三是很多已经公布的国家及地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重点单位以外,由于财力和文保部门的工作精力所限,任凭风吹日晒,水火侵袭,自然损耗程度和速度都十分惊人。这是当前我国文保工作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也是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3.在处理文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存在消极保守观念。一方面从全国范围看,文物保护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尖锐,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与文保工作的要求都极不适应,工作普遍难以到位,文物损失不可估量;另一方面文物保护工作观念陈旧。首先是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立起来的认识偏颇,片面认为只要开发利用就必然破坏文物资源。事实上,对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既有人类生活现代化和生产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其他天灾人祸。现实是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只是树了一个保护标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些文物遗迹常常是自然衰败破落,既无财力又无精力过问。但一旦提出开发开放,尽管这种开发起码在健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比没人管要好得多,却常常遭到各种非难。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最近参考消息刊登一位海外人士的文章,叫做落日黄沙周口店,文中说:“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很有限,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是其中的一个”,然面,身临其境,“在冷风中叶动的飘忽声中,让人有一种孤寂苍凉之感。难道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既以悠久文明自豪,一个几十万年前的遗址,为什么不好好经营,让所有观光者知道?换了美国那还了得?”他还写道:“临走时,想给博物馆的领导提点搞活遗址的建议,但工作人员似乎没有兴趣。”又例,河北怀来的鸡鸣驿原来一直没有开发,直到最近几年才进行了一些保护性修复工作,但今天看到的面目即使和10年前相比,期间自然破坏的程度岂是一个痛心了得?还有一个很难解释清楚的说法叫作“死看死守”。河北清东陵的孝陵,神道长达5公里,是帝陵形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原有砖铺神道已经破烂不堪,基本看不出原貌,照这样的损毁速度,不久的将来定会完全风化,消失殆尽。难道这样能够保护文物原貌吗?河北满城汉墓所在山上的所有步游道都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走”,当地管理部门要修成石头台阶路,据说也不能动,理由是破坏文物原貌。汉朝时山间道路的原貌大概也未必是现在这样子?再就是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文物开放程度低、保护条件差的问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成千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长期封存于保护条件极差的仓库内,不能面世。既不能发挥展示古国文明、启迪爱国主义的社会效益,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徒使文物日渐腐蚀。据说故宫内馆藏文物的情况也不乐观。 4.博物馆业萧条冷落,文博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富饶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极不相称。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对博物馆业越来越重视,博物馆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有很大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全国各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文化历史资源发掘、研究不深,编排、整理不够,文化资源(包括文物)开放程度低,难以集中、全面、典型地反映国家和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全貌。二是展出形式陈旧,科技含量低,缺乏现代的表现手段和观众参与性的演示形式,吸引力低。三是国家资金投入少,博物馆的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普遍较差。因此,当前,全国除故宫等少量得天独厚的博物馆外,绝大多数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5.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和创新步履艰难。一是对早已形成经营行为的文化旅游业的市场运作规律缺乏研究,片面认为市场运作就必然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源破坏,所以对文化旅游业体制改革讳莫如深。几年来,关于文物(也包括风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争论突出地暴露了这个问题,阻止了文化旅游业产业化改革的步伐。二是行政机构设置过细,部门利益交叉,门户偏见严重,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桎梏之一。很多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已经或者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全国基层机构设置中旅游、文物、园林、风景名胜等相关产业部门合并设立的,目前已经不在少数。这有利于精兵简政,有利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遗憾的是,有的上级主管部门,不适当地干预地方机构设置,甚至以限制划拨有关经费相胁挟。三是把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视为部门垄断。例如,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和评定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对旅游景区(点)的建设、管理、服务、安全、资源和环境保护(包括文物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做了相当严格的细化规定。贯彻这个标准,对促进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良性互动,提高旅游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受到了基层文物单位及其他景区单位的普遍欢迎,绝大多数单位参与评比的热情很高。但是,2002年下半年,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刚刚启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就在没有说明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紧急通知地方基层单位,一律不准参加旅游景区等级评定。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不可能形成健康的产业化运作机制,不可能打造出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能力的名牌产品,也不可能形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良性机制。 6.理念方面的差距。理念问题归根到底是认识问题,但是,理念是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认识。只有把认识变为工作理念,才能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跨越。很多地方领导十分形象地说:“认识不等于重视,重视不等于落实。”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的党委、政府及产业部门、民间团体在组织各种经贸、商务、文化、体育等大型对内对外公众活动时,着眼于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对于旅游业同这些经济、文化活动的天然联系意识性越来越强,注意紧紧抓住旅游业这个龙头,千方百计、大张旗鼓地把旅游概念融入这些大型活动中。因此,这些地方在发展战略、政策环境、社会舆论、资金投入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应该说,一些地方或少数行业主管部门囿于狭隘的观念和局部的利益,在这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距。 三、怎样发展中国的文化旅游业? 李瑞环同志在致清东陵世界遗产地标志揭幕仪式的贺信中指出:“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学习研究历史的生动教材,是开展两个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珍惜文物,保护文物,切实做好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各级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上对祖先、下对子孙应尽的历史责任。”他还明确指出:“通过旅游开放的形式,可以促进文物保护,文物离开利用就很难谈保护。”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建设部风景名胜委员会专家顾问罗哲文先生最近明确指出:“关于旅游与文物保护(包括风景名胜)的关系问题,我一贯认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的事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主管部门与旅游部门在保护为主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国家旅游局和各省市旅游部门都在抓旅游规划,而且把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了重要位置。”所以,“目前发生的一些矛盾或不协调的事,完全是不应该的,完全可以解决的。” 李瑞环同志的指示和罗哲文先生的话简洁明晰,既指明了文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也把当前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实质性的问题完全说清楚了。实现旅游与文物业的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应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 1.文物(以及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开放要毫不动摇地贯彻“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有效利用、加强管理”的战略方针,开发建设必须依法、有序、科学和节制。必须强化开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任何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按照规定首先制定开发建设规划,规划在制定、论证过程中,必须吸收旅游、文物、环保、城建、园林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规划一经制定,相关的各级政府有责任维护其权威性、连续性。执行中,对规划的修正和完善也必须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文物旅游资源(还有民俗文化资源以及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要力避急功近利的破坏性行为和盲目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严格控制景区内现代化设施的建筑体量,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古迹、历史遗存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处理文化资源(包括风景名胜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文化资源其中特别是文物资源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但是研究文物的保护和发展,同其他行业一样,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把它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去思考,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十分片面的。对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不仅能够推动文化事业的产业化,把文物部门孤军作战的“独家保护”变成政府众多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保护”,为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和人力物力支持,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资源的社会教化功能,进一步启迪社会民众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是最有效的保护办法。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要发展,否则可持续无从谈起。片面强调保护而不强调发展,事实上保护就没有基础,也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博物馆建设,大力推进文博旅游业发展。博物馆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同时,博物馆业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近年来,很多先进地方的博物馆都在探索通过改革发展文博旅游的路子,如秦兵马俑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等。发展文博旅游,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创新经营体制和思路。首先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运用市场手段广筹资金的办法,加大对博物馆改造和建设的投入。二是加强文化历史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展出的策划,增加展出手段的科技含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尽力融入观众动手、动脑的参与活动,提高文化博览的展出水平。三是改善博物馆的经营体制,创造优美、舒适、卫生、方便的群体聚居环境。四是改革博物馆的管理体制,运用市场经济和政治思想相结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把文博旅游业做大做强。 4.加快体制改革,推进机制创新。首先,各地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存量情况不同,经济结构成分比例不同,旅游和文物以及其他相关产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各地因地制宜,创造了很多符合当地情况的机构设置形式,如:文物旅游局、园林旅游局、风景名胜旅游局甚至林业旅游局等。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旅游业对各经济产业的综合辐射作用越来越为各级党委政府认同,总的来说有利于对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有利于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各行业职能部门执政、执法、执纪的合力,有利于形成大产业、大市场,也符合精简原则,我们对此应持积极支持的态度。第二,要加快文化旅游业经营机制的创新改革。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化就有一个市场经营的问题。事实上,文物景区和风景名胜区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投入和相应的经营产出,早就构成了经营行为,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这也是近年来在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方面“发生一些矛盾或不协调的事”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其中,最具代表性是关于文物景区和风景名胜区所谓经营权和所有权剥离之争。在这场争论中,各种观点激烈碰撞,几乎形成大论战。但是,有关景区出让经营权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且有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之势。其是非长短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它无疑形成了对文化旅游业现有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多方面的、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如果不带成见的话,应该承认,资源(包括文物资源和风景名胜资源)的破坏,既不是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必然,也不是维持目前文物旅游业事业化经营或部门垄断所能避免的。而且,在运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方式,进行体制改革,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良性循环方面,不乏成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