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数据分析资料.doc_第1页
TD数据分析资料.doc_第2页
TD数据分析资料.doc_第3页
TD数据分析资料.doc_第4页
TD数据分析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D测试数据分析手册2011.02.12目录1.测试数据分析及优化41.1 覆盖类优化41.1.1 弱覆盖问题优化41.1.1.1 概述41.1.1.2 常见原因41.1.1.3 各种造成弱信号覆盖的原因分析、定位及常用优化方法51.1.2 过覆盖问题优化111.1.2.1 概述111.1.2.2 常见原因111.1.2.3 各种造成过覆盖的原因分析、定位及常用优化方法111.1.3 信号杂乱问题优化141.1.3.1 概述141.1.3.2 常见原因151.1.3.3 各种造成导频污染的原因分析、定位及常用优化方法151.2 业务相关的优化191.2.1 掉话优化191.2.1.1 路测掉话定义191.2.1.2 掉话原因判决201.2.1.3 常见掉话原因分析及常用优化手段201.2.2 接通优化231.2.2.1接入性能指标231.2.2.2 原理介绍231.2.2.3 常见接入失败原因分析及常用优化手段251.2.3 TD内切换优化271.2.3.1 网内切换问题判决271.2.3.2 常见切换问题对应的调整措施301.2.4 异系统互操作优化311.2.4.1 互操作基本原理311.2.4.2 异系统互操作问题判决371.2.4.3 常见互操作问题对应的调整措施381.2.4.4 配置异系统邻区应注意问题391.3 硬件故障分析401.3.1 概述401.3.2 信息收集及描述401.3.2 各类问题分析及优化方法401.测试数据分析及优化1.1 覆盖类优化1.1.1 弱覆盖问题优化1.1.1.1概述数据依据:路测数据结合扫频数据在网络建设初期,弱覆盖问题比较普遍。一般来说,当PCCPCH的C/I小于-3dB(采用路测数据的测量值),PCCPCH的RSCP小于-95dBm时(采用Scanner的测量值),且区域内导频比较混乱或者没有满足条件的覆盖导频即可判定为弱覆盖或者盲区,弱覆盖的原因不仅与系统许多技术指标如系统的频率、灵敏度、功率等等有直接的关系,与工程质量、地理因素、电磁环境等也有直接的关系。一般系统的指标相对比较稳定,但如果系统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维护不当、工程质量不过关,则可能会造成基站的覆盖范围减小。由于在网络规划阶段考虑不周全或不完善,导致在基站开通后存在弱覆盖或着覆盖空洞。发射机输出功率减小或接收机的灵敏度降低、天线的方位角发生变化、天线的俯仰角发生变化、天线进水、馈线损耗等对覆盖造成的影响。1.1.1.2 常见原因 缺少站点覆盖 站点设计不合理 参数设置不当(功率、空闲接入参数) 邻区关系定义不当 室外占用室内覆盖信号(信号外泄优化) 话务拥塞 硬件隐性故障1.1.1.3 各种造成弱信号覆盖的原因分析、定位及常用优化方法l 缺少站点覆盖 场强分段:(外场操作手册中有提及)场强图(路测数据)中的分段显示: 场强大于等于-75dBm的测试点用深绿色表示, 场强大于等于-80dBm,小于-75dBm的测试点用绿色表示; 场强大于等于-85dBm,小于-80dBm的测试点用浅蓝色表示; 场强大于等于-90dBm,小于-85dBm的测试点用蓝色表示; 场强大于等于-95dBm,小于-90dBm的测试点用黄色表示; 场强大于等于-100dBm,小于-95dBm的测试点用橙色表示; 场强大于等于-105dBm,小于-100dBm的测试点用粉红色表示; 场强大于等于-116dBm,小于-105dBm的测试点用红色表示;如图例: 原因分析:造成缺少站点覆盖的原因较明显:一般是在弱信号路段周边站点分布较少,小区间间隔距离远,信号重叠区域信号弱,没有较强小区进行主覆盖并满足覆盖要求,造成部分区域出现弱信号现象,影响覆盖率、通话质量、切换成功率及掉话率等指标; 定位:测试软件显示的手机接收信号强度(PCCPCH RSCP)值在-95dBm以下,且C/I值在-3以下,通话出现连续质差,最终出现掉话;结合MapInfo等优化软件分析,附近不具备理想覆盖故障路段的小区; 优化方法:A、 增大小区主载波发射功率(PCCPCH POWER):根据弱信号区域的主服务小区或信号较稳定的小区作为调整对象,查询现网资料或MML结合调整小区话务情况来确定相关小区是否存在调整空间(最大可调到330);B、 提高UE接入的最低接入电平(QRXLEVMIN):提高UE接入门限,可避免占用弱信号(越区覆盖)小区起呼所出现的孤站、弱信号所引起的掉话;C、 评估是否可以调整天线方向角或下倾角来正对问题路段:另可增加天线挂高,更换更高增益天线等方法来加强覆盖。根据问题路段周边小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现有覆盖区域是否受影响、话务增长是否可以承受、是否会引起用户投诉等方面)进行方向角、下倾角的调整;D、 调整天线波瓣赋形宽度,智能天线波瓣赋形宽度有30度、65度、90度、120度,通过调整波瓣赋形宽度可以增加天线的增益,提高PCCPCH RSCP值;E、 适当提高小区的最大发射功率(MAXTXPOWER),避免链路恶化导致的掉话F、 适当提高下行导频发射功率(DWPCH POWER),加强下行导频信道的发射功率;G、 对于相邻基站覆盖区不交叠部分内用户较多或者不交叠部分较大时,应增加周边基站的覆盖范围,使两基站覆盖交叠深度加大,保证覆盖连续性,同时要注意覆盖范围增大后可能带来的同频干扰;如果无法增大周边小区的覆盖及导频强度,应新建基站或引入RRU来满足覆盖要求;H、 对于凹地、山坡背面等阻挡引起的弱覆盖区可用新增基站RRU,以延伸覆盖范围。对于电梯井、隧道、地下车库或地下室、高大建筑物内部的信号盲区可以利用RRU、室内分布系统、泄漏电缆等方案来解决。l 站点设计不合理 原因分析:由于站点设计初期没有考虑周全,忽略了附近主要道路(场所)的覆盖需求,导致在测试过程中发生问题点附近有站点,但占用后信号覆盖不理想,衰减较快,而导致弱信号、掉话; 定位:较明显的情况是UE在站点附近,但电子地图上无小区正对问题路段,移动台占用该小区后信号突变严重,测试软件显示的手机接收信号强度(PCCPCH RSCP)值在-95dBm以下,且C/I值在-3以下,无线链路恶化,最终出现掉话; 优化方法:A、 天线调整:通过现场勘察再根据问题路段周边小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现有覆盖区域是否受影响、话务增长是否可以承受、是否会引起用户投诉等方面)进行方向角、下倾角的调整;B、 属于站点规划不合理,如:站点比周围建筑都矮,天线放置位置不合理(放置在天面中间、挂在墙体受阻挡等),导致站下黑或信号阻挡, 往往会引起接收信号的拐角效应、信号不稳定、信号突变等;可以通过站点整改、搬迁等方法避免信号受挡。备注:站点整改包括:天线挂高整治、天线位置搬迁、天线类型更换、站点搬迁等l 参数设置不当 原因分析:可以发现UE占用主覆盖小区信号且未发现有明显阻挡的情况下,接收信号强度(PCCPCH RSCP)偏弱或者占用较远的小区信号起呼,虽然已与实际主覆盖小区定义了相邻关系,但却无法切换(切换迟缓)至实际主覆盖小区,导致弱信号; 定位:主要是由于功率、切换参数设置不当或由于空闲状态下的接入参数设置偏低,导致弱信号:A、 功率参数设置不当:基本可以通过检查问题小区的主载波发射功率PCCPCH POWER设置是否偏低造成弱覆盖或设置过高导致越区覆盖;B、 切换参数设置不当:检查问题小区与周边小区间的切换参数设置是否合理,可检查1G、2A切换参数:层三滤波系数、切换迟滞HYST、触发时间TIMETOTRIG、小区个性偏移值CIOC、 空闲状态参数设置不当:可检查小区最小接收电平QRXLEVMIN、上行最大发射功率MAXALLOWEDULTXPOWER、UpPCH期望接收功率PRXUPPCHDES 等,导致UE在有主覆盖小区的路段占用到非主覆盖小区信号起呼,引起孤岛效应或弱覆盖掉话; 优化方法:A、 如发现小区为主覆盖,信号偏弱,查MML具备可调整空间,小区话务容量有一定冗余且相关区域无明显阻挡,则适当提高该小区的主载波发射功率PCCPCH POWER来改善区域覆盖;如属覆盖过远小区,则适当调低该参数;B、 检查主覆盖小区间的相邻关系定义是否合理,如已定义相邻关系,可留意数据回放是否存在邻区比主覆盖要强较多也不发起切换,可检查:主小区的切换迟滞值HYST设置是否偏出合理范围,如果切换带过大,则可导致小区间切换性能受影响;触发时间TIMETOTRIG和小区个性偏移值CIO是否合理,如果出现异常,可适当进行修改。对于小区最小接收电平QRXLEVMIN和UpPCH期望接收功率PRXUPPCHDES出现异常的,可参考附近小区参数设置,保持在正常水平即可。l 邻区关系定义不当 原因分析:由于相邻关系定义不全或多定义,导致不切换、切换关系紊乱、经过多个非主覆盖小区切换才能占用到正常覆盖小区,导致弱信号,甚至掉话; 定位:在确认问题路段存在主覆盖小区的前提下,通过数据回放和结合电子地图发现问题路段占用的小区明显不是主覆盖小区或者是通过多个外围小区间的切换后才可占用主覆盖小区,且实际主覆盖小区话务无出现资源拥塞,工作状态正常,则基本可判断弱信号为邻区关系设置不当所引起; 优化方法:A、 可以通过人工使用MapInfo等有邻区检查功能的软件进行邻区检查及优化;B、 可以通过MML和路测数据收集分析,对问题小区进行的相邻关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C、 分析主服务小区是否存在强干扰,可以通过MapInfo的频率分析,也可直接通过鼎利测试软件的测试数据PCCPCH C/I值进行分析;分析主服务(切换目标)小区是否存在话务拥塞或硬件隐性故障,排查造成不切换或切换失败的原因(可参考后面的优化分析方法);l 信号外泄优化 原因分析:UE在室外占用室内站点信号,造成信号突降,严重时会因弱信号导致无法切出,最终掉话; 定位:在测试数据回放过程中发现室外占用小区为室内覆盖信号,UE接收信号随着车辆移动的迅速下降,无法及时切换到实际主覆盖小区,最终导致掉话; 优化方法:A、 控制室内站的小区主载波发射功率;B、 对室内可能出现泄露的天线位置加载衰减器进行优化;C、 调整相应室外小区与室内小区之间的切换偏置(CIO);D、 可对室内覆盖系统可能存在信号外泄的天线进行整改,移位。l 话务拥塞优化(建网初期不存在) 原因分析:由于小区存在话务拥塞,导致作为切换目标小区时无法切入或切换申请后失败仍占用弱信号小区,影响切换。移动台无法占用正常覆盖小区导致弱信号,弱无合理覆盖小区选择,甚至导致掉话的发生; 定位:测试过程中可发现UE即时邻区中可见信号良好且已定义相邻关系的小区,但一直没有发起切换申请或切换失败,移动台一直无法占用上主覆盖小区;通过话务统计可以发现该目标小区对应时段存在话务拥塞; 优化方法:A、 对相关小区进行扩容;B、 如无法进行扩容,可考虑对存在拥塞的小区切换参数进行调整、让其尽快切出到别的小区,间接进行话务分流。l 基站隐性故障处理 原因分析:在日常网络运行中,基站运行难免存在故障,部分因无法通过监控告警收集来发现,但对网络指标影响却比较严重,表现为话务统计中的其它原因掉话或突然掉话异常升高,统称为硬件隐性故障。较多发生在载波隐性故障,对日常路测影响较严重的也集中在载波隐性故障上; 定位:在测试数据回放时PCCPCH RSCP会由正常的信号强度突降至-110dBm左右,突降后掉话;或PCCPCH RSCP正常,但PCCPCH C/I突然变差,最终掉话; 优化方法:A、 可以通过使用测试软件进行拨测:锁定小区进行全业务测试,如出现异常或者业务不可进行、无法搜索小区等即可判断该小区出现隐性故障(在排除小区告警和状态下),可反馈给厂家进行协调处理B、可尝试对怀疑存在问题的小区逐载波关闭观察话务变化。1.1.2 过覆盖问题优化1.1.2.1 概述数据依据:路测数据过覆盖的概念:是指网络中存在过度的覆盖重叠,某些基站的覆盖区域超过了规划的范围,在其他基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不连续的满足全覆盖业务的要求的主导区域过覆盖的现象。解决过覆盖的第一步是检查基站密度,判断是否是由于基站规划不合理,造成基站密度过高,引起同频干扰,如适当地调整天线角度来调整基站的覆盖范围,使基站覆盖趋向更加理想的设计指标。但调整基站覆盖范围也要很仔细,因为无线网络也要适度的覆盖重叠来避免产生欠覆盖区域。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用扫频仪对过覆盖区进行实际覆盖范围的测试,确定目标基站及相邻基站的覆盖范围,验证是否是由于目标基站覆盖范围不合理而造成过覆盖。1.1.2.2常见原因 基础位置因素 天线挂高、方位角、下倾角因素 无线参数设置不合理 覆盖区域周边环境影响1.1.2.3 各种造成过覆盖的原因分析、定位及常用优化方法l 基础位置因素 原因分析:由于站址选择的限制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可能出现小区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不合理的小区布局可能导致部分区域出现弱覆盖,而部分区域出现强信号覆盖导致的覆盖过远;基站位置选址时海拔高度过高或者楼层过高都会造成覆盖过远; 定位:可选择mapinfo基站分布图结合Google earth进行分析,初步判断问题小区是否存在过覆盖,另可结合扫频scanner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在扫频点S收到的信号强度最强为小区F,且扫频点与小区F距离大于1KM(市、郊区视具体站点疏密程度而定);另在扫频点S收到的信号为小区F,小区F信号强度应大于-90dBm,并且小区F重叠覆盖次数达到10次以上。扫频数据通过以上原则筛选及地理位置,得出需要调整小区。 优化方法:A、 在进行站点规划时,避免出现几个站点的密集分布情况,因为这样有可能在密集基站附近出现过覆盖的情况。B、 站点选择应避免在比较宽阔的街道旁边,由于“波导效应”使信号沿着街道传播很远导致的过覆盖。C、 进行仿真的过程中,注意比较不同仿真条件下的结果,通过调整PCCPCH的功率和频率规划来实现最佳的导频覆盖。调整扇区方位角和下倾角,实现最佳的扇区仿真覆盖,避免多小区重叠覆盖区域。l 天线挂高天线挂高、方位角、下倾角因素 原因分析:在实际网络建设中,可能出现相邻基站之间天线高度相差较大的情况,如果远处站点和近处站点天线的挂高、方位角、下倾角设置不合理,造成导频信号到达同一测试点时,非主覆盖小区信号强于主覆盖小区信号。站间距较小、站点密集的情况下,天线太高、下倾角设置不够大或基站发射功率过高,使该小区信号覆盖较远。 定位:测试点处主覆盖小区信号良好,但UE占用较远处站点信号,无法重选或切换至主覆盖小区;某些小区的覆盖区域超过了规划的范围,在其他小区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不连续的主导区域。 优化方法:天线调整内容主要包括:天线方位角调整、天线下倾角调整、广播信道波束赋形宽度调整、天线位置调整。A、 天线方位角调整:调整天线的朝向,以改变覆盖区域。B、 对于高站的情况,主要通过增大天线下倾角和减小导频发射功率来进行优化。但是天线下倾角超过8度,波形会发生畸变从而干扰周边小区,此时可以选用预置电下倾的天线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更换站址,但是由于设备安装及站址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处理,影响较大时可以局方进行商确)。C、 天线下倾角调整:调整天线的下倾角度以减少其覆盖距离,降低对其他小区的影响。D、 广播信道波束赋形宽度调整:通过更换天线的广播信道波束赋形加权算法来改善服务扇区内的信号强度,降低副瓣对其他扇区的影响。目前可调整值为30度、65度、90度、120度。E、 天线位置调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天线的安装位置,以达到相应小区内具有较好的无线传播路径。l 参数设置不合理 原因分析:在现网中发现某些站点的覆盖区域超过网络规划的范围,比如导频功率、邻区缺失和天线波瓣角设置不合理,造成过覆盖; 定位:测试点处主覆盖小区信号良好,但UE占用较远处站点信号,无法重选或切换至主覆盖小区;从scanner数据看问题路段本该有主导小区,但问题路段并未与之定义邻区关系; 优化方法:A. 参数调整主要包括:PCCPCH_RSCP的调整、邻区梳理和天线波瓣角的调整;B. PCCPCH_RSCP调整:根据具体情况降低过覆盖站点信号的强度或者增加主覆盖小区的信号强度(调整范围240330);C. 邻区关系梳理:对于邻区漏定义的可进行邻区添加,邻区冗余的可进行删除处理;D. 广播信道波束赋形宽度调整:通过更换天线的广播信道波束赋形加权算法来改善服务扇区内的信号强度,降低副瓣对其他扇区的影响。目前可调整值为30度、65度、90度、120度;l 覆盖区域周边环境影响 原因分析:城市中有大面积的水域,如穿城而过的江河等,由于信号在水面的传播损耗很小,并且信号存在水面反射,导致在此环境下覆盖非常远。 定位:从mapinfo基站分布图结合Google earth进行分析,了解周边环境,判断是否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覆盖过远,另可现场进行勘察,观察问题小区附近周边环境确认根源; 优化方法:A、 站点工程整改(天线位置、挂高、搬迁),天馈调整;B、尽量避免天线正对道路传播,可以利用周边建筑物的遮挡效应减少越区覆盖。避免选择外层玻璃的建筑物,其对信号反射能力很强,并且反射的信号很难控制,导致信号突变对业务影响很大,同时也会对周边小区产生干扰。1.1.3 信号杂乱问题优化1.1.3.1 概述数据依据:路测数据导频污染的概念,原来是出现在CDMA和WCDMA的网络规划中的。随着TD-SCDMA网络的发展,TD-SCDMA中也提出了导频污染的定义。在TD-SCDMA中,PCCPCH的作用和CDMA和WCDMA中的导频的作用基本相同。TD-SCDMA中主要是通过对PCCPCH的研究来定义其导频污染的。TD-SCDMA的导频污染中引入强导频和足够强主导频的定义。即在某一点存在过多的强导频却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的时候,即定义为导频污染。在CDMA和WCDMA都是采用同频组网,由于同频干扰的问题,其导频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TD-SCDMA网络中,其组网方案是N频点组网,相邻小区的主载波一般采用异频组网方式,干扰的问题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导频设置不合理,会导致小区乒乓切换,故N频点下的导频污染问题,依然值得关注。另提出导频污染的概念目的是为了把将导频污染的情况和弱场覆盖的情况加以区分,以便于我们更加准确的定位和解决问题。1.1.3.2 常见原因 基础位置因素 天线挂高、方位角、下倾角因素 导频功率设置不合理 覆盖区域周边环境影响1.1.3.3各种造成导频污染的原因分析、定位及常用优化方法l 基础位置因素 导频污染判断导频污染定义为:当存在过多的强导频信号,但是却没有一个足够强主导频信号的时候,即定义为导频污染。下面给出强导频信号、过多和足够强主导频信号的判断标准。l 强导频:在TD-SCDMA中,我们定义,当PCCPCH_RSCP大于某一门限,信号为有用信号,也就是我们的强导频信号。PCCPCH_RSCPA,A=85 dBm。l 过多:当某一地点的强导频信号数目大于某一门限的时候,即定义为强导频信号过多。PCCPCH _number=N,N=4。l 足够强主导频:某个地点是否存在足够强主导频,是通过判断该点的多个导频的相对强弱来决定的。如果该点的最强导频信号和第(N)个强导频信号强度的差值如果小于某一门限值D,即定义为该地点没有足够强主导频。PCCPCH_RSCP(fist)PCCPCH_RSCP(N)-85dB的小区个数大于等于4个;2) PCCPCH_RSCP(fist)PCCPCH_RSCP(4)=6dB。当上述两个条件都满足时,即为导频污染。 原因分析:由于站址选择的限制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可能出现小区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不合理的小区布局可能导致部分区域出现弱覆盖,而部分区域出现多个导频强信号覆盖;周围基站围成一个环形,在环形的中心位置,就会有周围的小区均对该地段有所覆盖,造成导频污染; 定位:从mapinfo基站分布图分析,假如某地方为5个站点所构成的环形的中间地段,测试轨迹是直线,同时周围的环境中阻挡较少,那么也就造成导频污染的一个原因;另可根据测试软件中邻区列表的四强导频信号的强度值,如达到导频污染判断的2个条件即为导频污染; 优化方法:A、 在进行站点规划时,避免出现几个站点的环形分布情况,因为这样有可能在环形区域的中心出现导频污染的情况。B、 进行仿真的过程中,注意比较不同仿真条件下的结果,通过调整PCCPCH的功率和频率规划来实现最佳的导频覆盖和C/I的覆盖。调整扇区方位角和下倾角,实现最佳的扇区仿真覆盖,避免多小区重叠覆盖区域。l 天线挂高天线挂高、方位角、下倾角因素 原因分析:在实际网络建设中,可能出现相邻基站之间天线高度相差较大的情况,如果远处高站和近处低站天线的导频信号到达同一测试点的链路损耗相同的话,就有可能在测试点处造成若干个具有相近PCCPCH RSCP的导频污染区。另外,由于高站的存在,天线的下倾角一般会比较大,天线波束容易畸变,覆盖波形向旁瓣方向挤压,造成旁瓣覆盖区域的导频污染:在密集城区里天线下倾角、方位角因素的影响表现得比较明显。城区内站点分布比较密集,信号覆盖较强,基站各个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设置不合理,造成多小区重叠覆盖,导致导频污染的情况出现; 定位:测试点处造成若干个具有相近PCCPCH RSCP的导频污染区;天线波束容易畸变,覆盖波形向旁瓣方向挤压,造成旁瓣覆盖区域的导频污染;多小区重叠覆盖,导致导频污染; 优化方法:A、 天线调整内容主要包括:天线位置调整、天线方位角调整、天线下倾角调整、广播信道波束赋形宽度调整。B、 天线位置调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天线的安装位置,以达到相应小区内具有较好的无线传播路径。C、 天线方位角调整:调整天线的朝向,以改变相应扇区的地理分布区域。D、 天线下倾角调整:调整天线的下倾角度,以减少相应小区的覆盖距离,减小对其他小区的影响。E、 广播信道波束赋形宽度调整。通过更换天线的广播信道波束赋形加权算法来改善服务扇区内的信号强度,降低副瓣对其他扇区的影响。目前可调整值为30度、65度、90度、120度。l 导频功率设置不合理 原因分析:当基站密集分布时,若规划的覆盖范围小,而设置的导频功率过大,导频覆盖范围大于规划的小区覆盖范围时,也可能导致导频污染问题; 定位:功率参数设置不当(小区的主载波发射功率PCCPCH POWER),可通过鼎利测试软件的路程数据进行分析,假如满足判断导频污染的2个条件,即为导频污染; 优化方法:A、 调整扇区的发射功率,来改变覆盖距离。TD-SCDMA功率调整时需要对PCCPCH、DwPCH和FPACH等3个参数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发射功率来实现最佳的功率配置。B、 在某些导频污染严重的地方,可以考虑安装一个RRU(比如R01)来产生一个足够强主导频,消除导频污染。C、 邻小区频点等参数优化,在实际的网络优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没有办法或者无法及时地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导频污染区域的优化时,则可根据实际的网络情况,通过增删邻小区关系或者对频率、扰码、小区的个体偏移、重选等参数调整来进行导频污染地区的网络性能优化。需要强调的是,消除导频污染依然是进行导频污染优化的首要手段,这些参数的调整方法只是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消除导频污染时,而采取的一种优化网络性能的方法。l 覆盖区域周边环境影响 原因分析:覆盖区域的环境包括地形、海拔、建筑物阻挡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导频污染的产生。在进行网络建设时,导频污染会对网络性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和分析如下:A、 通率降低。在导频污染的地方,由于手机无法稳定驻留于一个小区,不停的进行服务小区重选,在手机起呼过程中会不断地更换服务小区,易发生起呼失败。B、 掉话率上升。出现导频污染的情况时,由于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手机通话过程中,乒乓切换会比较严重,导致掉话率上升。C、 系统容量降低。导频污染的情况出现时,由于出现干扰,会导致系统接收灵敏度提升。距离基站较远的信号无法进行接入,导致系统容量下降。D、 高BLER。导频污染发生时会有很大的干扰情况出现,这样会导致BLER提升,导致业务质量下降。 定位:路测工具对网络数据进行采集,然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将覆盖弱场的情况排除,观察信号场强(PCCPCH_RSCP)覆盖较好的地方的C/I值,如果C/I值较差,则有可能是导频污染;根据导频污染的判断标准确认是否为导频污染的区域,最后根据实际网络信息,确认出现导频污染的原因;另可现场观察周边环境,结合Google earth等地图软件确认问题发生原因 优化方法:A、 由于造成导频污染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导频污染优化时,要注意导频污染优化方法综合使用。有时候需要对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或者由于一个内容的调整导致相应的其它内容也要调整,总之,要根据实际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B、 按照实际问题可进行站点搬迁或者整改1.2 业务相关的优化1.2.1 掉话优化1.2.1.1 路测掉话定义从UE侧记录的空口信令上看,在通话过程(连接状态下)中,如果空口的消息,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任何一个:l 通话过程中收到任何的PCCPCH消息(即系统消息)l 收到RRC Release消息且释放的原因值为Not Normall 收到CC Disconnect,CC Release Complete,CC Release三条消息中的任何一条,而且释放的原因为Not Normal或Unspecified。1.2.1.2 掉话原因判决1. 分析Scanner主导小区变化情况主要分析主导小区的变化情况,如果主导小区相对稳定,进一步分析RSCP和C/I情况;如果主导小区变化频繁,需要区分主导小区变化快的情况,或者没有主导小区的情况,然后进一步进行乒乓切换掉话分析。利用Scanner来进行联合优化,可以很好的来判断导频污染和邻区漏配的情况。2. 分析Scanner主导小区信号RSCP和C/I观察Scanner最好小区RSCP,C/I,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 RSCP差,C/I差,可以确定为覆盖问题; RSCP正常,C/I差,可以确定为同频或扰码相关性差带来的干扰问题; RSCP正常,C/I正常,如果UE的服务小区与Scanner最好小区不一致,可能为邻区漏配或者切换来不及导致的掉话;如果UE的服务小区与Scanner最好小区一致,可能为UPPCH干扰或者异常掉话。3. 路测重现问题由于一次路测不一定能够采集到定位掉话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此时需要通过进一步路测来收集数据。通过进一步的路测也能确认该掉话点是随机掉话点或者固定掉话点,一般来说固定掉话点一定需要解决,而随机掉话点则需要根据掉话发生的概率来确定是否需要解决。1.2.1.3常见掉话原因分析及常用优化手段掉话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切换过程中物理信道重配超时源小区已经把旧的无线链路给释放不能进行切换失败后回滚产生的掉话,这将在TD内切换优化章节进行详细阐述。本章节重点阐述非切换原因导致的掉话。常见导致掉话的非切换原因有:l 覆盖原因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由于缺站、扇区接错、RRU故障导致小区故障或信号发射异常、无线环境等原因都会导致弱覆盖的出现,在一些室内,由于过大的穿透损耗也会导致更差的覆盖现象。由于某些站点位置不合理,天线挂高过高或天线的方位角是沿街道方向,产生越区覆盖的现象,由于越区覆盖很容易出现孤岛效应和对别的小区产生同频或扰码相关性较差而产生干扰导致的掉话。扇区接错或者站点由于故障原因退服等情况容易在优化过程中出现,表现为其他小区在掉话点的覆盖差,需要注意分析区别。确认覆盖的问题简单直接的方式是直接观察Scanner采集的数据或路测的数据,若最好小区的RSCP和C/I都很低,就可以认为是覆盖问题。一般来说,对于Voice而言,当PCCPCH_RSCP大于-95dBm,PCCPCH_C/I大于-3dB时,不可能是由于覆盖不行导致的掉话。通常所说的覆盖差,主要是指RSCP很差。针对不同类型的覆盖原因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的优化措施:覆盖类问题及常用调整方法表引起原因调整措施弱覆盖问题调整天馈的工程参数、增加PCCPCH功率,做好23G的互操作。对于调整后不能进行解决的弱覆盖可以提加站或通过拉远增加问题路段覆盖需求,对于由于站点位置不当由于遮挡产生的弱覆盖问题,提天馈整改需求过覆盖问题调整天馈的工程参数(用含预置电子下倾的天线替换无预置的天线)、降低PCCPCH功率、配置相应的邻区、整改天线的挂高进行站点位置整改或站点位置站点故障引起的覆盖问题故障排除、增添邻区,23G互操作孤岛效应调整天馈的工程参数、配置单向邻区来解决(暂时处理措施)扇区接反光纤调换、在调换前按实际的信号来进行邻区配置导频污染调整天馈的工程参数、增加或降低某些小区的PCCPCH功率l 干扰导致的掉话TD-SCDMA系统的干扰主要分两个大的方面:系统内和系统外干扰。在系统内主要由于同频、扰码分配以及相邻小区交叉时隙等带来的干扰,表现在PCCPCH RSCP很好,而C/I非常差,这种情况可通过调整频点、重新分配扰码以及邻小区时隙调整等方法来有效避免。另外,由于TD-SCDMA是一个TDD系统,所以如果GPS失步、郊区基站相距较远等均会带来DwPCH对UpPCH的干扰,严重的时候会使得上行无法接入和切换入。系统外的干扰主要是异系统,特别是PHS系统会对TD系统带来比较严重的干扰,同时微波、雷达,军用警用设备等带来的干扰,这些干扰都会对TD系统网络性能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干扰会增加了连接模式的手机上行发射功率,从而产生过高的BLER而导致掉话。UE的发射功率过大对其他的UE和小区也带来较大的干扰。另外,在切换的时候,新建链路由于UPPCH干扰问题导致链路不能进行上行同步,造成切换失败而导致掉话。干扰类问题及调整措施表引起原因调整措施同频、扰码相关性引起的干扰频点、扰码优化调整UP干扰GPS造成的此问题,故障站点故障排除;调整UPPTS的期望接受功率(如果干扰较大此方法几乎不起作用)、进行UP位置偏移系统外干扰干扰源查找、调整天馈参数和增加异系统间天线的隔离度l 异常分析在排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后,其他的掉话一般需要怀疑设备的问题和终端问题,需要通过查看设备的日志,告警等进一步来分析掉话原因。对于UE的原因要通过话统数据分析小区的KPI,然后对小区进行跟踪,追踪有问题的UE。(目前在TD商用局发现很多UE不能进行3G到2G的切换或切换性能比较差,导致UE在TD网络下信号覆盖很弱的情况也不能切换至GSM网络发生掉话)比如:NodeB异常引起的切换失败;比如:手机不上报1G/2A/3C测量报告导致掉话;这里需要重点注意的是测试手机异常死机引起的掉话问题(手机使用时间过长就容易发热死机),一般在拨测和路测过程中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具体表现为路测记录的数据中有一段时间没有手机上报的信息。1.2.2 接通优化1.2.2.1接入性能指标可接入性路测相关指标指标业务指标定义CS呼叫建立成功率VoiceAMR12.2K接通总次数/AMR12.2K试呼总次数VPCS64K接通总次数/CS64K试呼总次数PDP激活成功率PSPDP激活成功次数/总尝试次数接入时延路测相关指标指标业务指标定义统计方式呼叫建立时延Voice从试呼到听到回铃音的时间差采用MMC方式,统计从CallAttempt发出到收到Alerting之间的时间差VP振铃从试呼到听到回铃音的时间差采用MMC方式,统计从CallAttempt发出到收到Alerting之间的时间差VP看到图像从接听到看到图像的时间差PDP激活时间PS总的PDP激活时长/PDP激活成功次数1.2.2.2原理介绍无线接通率是考核移动网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无线接通率=RAB建立成功率*RRC连接建立成功率,就目前情况来看影响无线接通率的因素主要是RRC连接成功率。RRC 建立流程: UE 在RACH 上发RRC CONNECTION REQ; RNC 接收到RRC CONNECTION REQ后,配置L2 资源并和NodeB 建立IUB 接口上的RL 链路; RNC 向UE 发RRC CONNECTION SETUP; UE 回复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统计RRC 接通率的起始点是RNC 收到RRC CONNECTION REQ,终止点是RNC 收到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因此影响RRC接通率的RRC 建立失败,主要是后面三步没有成功而导致的。RRC 建立失败的可能原因:(1)RNC 资源分配失败,或者建立L2 实例失败,或者IUB 接口RL 链路失败。目前的用户量和话务量都不多,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基本上不可能,因此如果出现了前面几种失败原因,一般都是RNC 或者NodeB 内部出现了问题,需要检查RNC 和NodeB的状态或者小区状态。(2)UE 收不到RRC CONNECTION SETUP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是在FACH上发给UE 的。目前SCCPCH 功率配置的值一般是-3db(相对于PCCPCH 功率,单码道)。从覆盖上来说,已经和PCCPCH 的覆盖一样了。如果仍然出现UE 收不到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这个光从RNC 的log 看不出来,必须要通过采集终端的log 来查看),则需要调整SCCPCH 功率,来满足信号覆盖不好的地方功率需求。(3)RNC 收不到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如果UE 收到RRC CONNECTION SETUP 消息后,会向网络回复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如果UE在作专用信道同步时失败,或者在向网络侧发 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 RRC建立失败。此时,可以通过提高上行期望接收功率,RL初始发射功率和修改上行同步的参数,来使得UE能够正常进行专用信道同步和上传RRC 建立完成消息。如果是第2点和第3点的原因导致RRC 建立失败,无法通过RNC侧的log 进行区分,也无法通过统计指标来进行区分,只能在发现问题后,通过路测以及调整上行或下行功率值,来确定是上行功率不足,还是下行功率不足。(4)干扰因素TD的同频干扰是比较严重的,如果小区的邻区中,存在同频同扰码,RRC 建立失败比较多时,需关注是否是干扰导致的。如果是干扰因素,先需要解决频点和扰码的规划问题。在解决频点和扰码问题时,不仅要关注RNC内的频点扰码,还需要关注邻RNC 间的频点扰码。一个原则是,做网络规划时,邻区间的频点和扰码,不能出现同频同码的情况(包括RNC内和RNC间的邻区)。(5)环境因素PS 业务主要是在室内使用,如果没有配置室内分布系统,光靠室外基站覆盖室内,其PCCPCH RSCP 的接收电平相对较低(很有可能低于-90dbm)。在这样的PCCPCH RSCP 条件下,对于PS 业务的RRC建立成功率有很大的影响。在相同的PCCPCH发射功率下,PS业务的RRC建立成功率比CS业务的RRC建立成功率要低一些也是正常的。因此,如果PS业务的RRC接通率一直不高,可以查看覆盖区域的信号强度是否足够强,如果不够,可能需要调高PCCPCH 功率,或者是收缩覆盖范围(调高小区的驻留电平,把信号不够好的用户剔除出去)。1.2.2.3 常见接入失败原因分析及常用优化手段被叫位置更新导致接通失败在TD网络中,由于TD网络与G网进行异系统互操作(单项切换和双向重选)均必须进行位置区更新,导致主叫终端接入网络时,被叫终端正在新位置区进行位置更新,无法接收网络侧在旧位置区发起的寻呼消息,最终主叫终端接入超时未接通。此问题普遍存在于TD网络,一般只能通过避免终端频繁的进行异系统互操作来减少不必要的未接通。弱覆盖导致接通失败在网络建设初期,由于覆盖差导致的接入失败问题比较普遍。一般来说,当PCCPCH的C/I小于-3dB(采用路测数据的测量值),PCCPCH RSCP小于-95dBm时(采用Scanner的测量值)且区域内导频比较混乱或者没有满足条件的覆盖导频即可判定为弱覆盖或者盲区。对于弱覆盖导致接入失败,建议从如下几方面优化: 提高UE接入的最低接入电平(QRXLEVMIN):提高UE接入门限,可避免占用弱信号(越区覆盖)小区起呼所出现的孤站、弱信号; 评估是否可以调整天线方向角或下倾角来正对故障路段:另可增加天线挂高,更换更高增益天线等方法来加强覆盖; 整天线波瓣赋形宽度,智能天线波瓣赋形宽度有30度、65度、90度、120度,通过调整波瓣赋形宽度可以增加天线的增益,提高PCCPCH RSCP值; 观察该问题路段TD小区异系统重选参数设置是否合理,尽量保证TD在弱场时能及时重选到G网小区起呼。C/I差导致接通失败由于TD主服务小区与邻区同频或者扰码相关性差,或者由于站点小区越区覆盖邻区不完善等,导致终端不能及时重选入其他合适的小区,UE在C/I很差的条件下起呼,无线环紧恶劣,导致起呼失败对于TD主服务小区与邻区同频或者扰码相关性差,需要更改相关小区的扰码或者频点信息。对于TD小区邻区不完善,需要外场结合扫频数据对问题路段的主覆盖小区进行评估,再确定具体需要添加的邻区关系。站点故障在日常网络运行中,基站运行难免存在故障,部分因无法通过监控告警收集来发现,但对网络指标影响却比较严重,导致终端无法进行起呼。较多发生在载波隐性故障,对日常路测影响较严重的也集中在载波隐性故障上。对于站点故障A、先通知后台查询问题区域周边小区的工作情况,如果后台不能确定则继续进行B操作;B、可以通过使用测试软件进行拨测:锁定小区进行全业务测试,如出现异常或者业务不可进行、无法搜索小区等即可判断该小区出现隐性故障(在排除小区告警和状态下),可反馈给厂家进行协调处理。重新路测,重现问题如果分析出来不是上述原因,则需要重新进行路测采集数据,补充问题分析输入数据。1.2.3 TD内切换优化1.2.3.1 网内切换问题判决第一:是否邻区漏配一般来讲,初期优化过程切换掉话占大多数是由于邻区漏配导致的。对于邻区漏配,通常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确认:方法一:通过路测软件的地图信息和基站位置信息,一般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切换时的目标小区,如果切换掉话前目标小区并未出现在路测软件的邻区列表当中,则可以初步判断属于邻区漏配;方法二:观察掉话前UE记录的服务小区的PCCPCH RSCP信息和Scanner记录的小区信息,如果UE记录的服务小区PCCPCH RSCP很差,而Scanner记录的小区中的最强小区场强很好;同时检查Scanner记录小区中的最强小区的扰码是否出现在掉话前最近出现的测量控制的邻区列表中,如果测量控制的邻区列表中中没有该扰码,那么可以确认是邻区漏配。方法三:如果掉话后UE马上进行小区重选,而UE重选的小区扰码和掉话时的扰码不一致,也可以怀疑是邻区漏配问题,可以通过测量控制进一步进行确认(从掉话位置的消息开始往前找,找到最近的同频或异频测量控制消息,检查该测量控制消息的邻区列表)。邻区漏配会导致掉话,邻区冗余也会对网络性能有影响,会增加UE测量的消耗,严重情况下使得需要加入邻区的小区无法加入,所以在切换问题分析中也要关注邻区冗余的问题。第二:是否导频污染通常将导频污染定义为:在某一点存在过多的强导频,但却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根据这一定义,在制定导频污染判别标准时,需要确认的内容包括:l “强导频”的定义l “过多”的定义l “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的定义“强导频”的定义当确定某一导频是否为强导频时,判断标准是该导频的绝对强度。对于导频强度,可以通过导频的RSCP来衡量,如果导频的RSCP大于某一门限,判定该导频为强导频。即:“过多”的定义当判断某一地点是否存在过多的导频时,判断标准是导频数目的多少。如果某一地点的导频数目大于某一门限,判定该点存在过多的导频。即:“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的定义当确定是否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时,判断标准是该点存在的多个导频的相对强弱。结合前面的定义,如果某一地点的最强导频的信号强度与第强导频的信号强度的差值小于某一门限,判定该点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即:综合上面描述,当满足下面所述条件时,判定该点存在导频污染:1. 满足条件的导频个数大于个;2.设定,则导频污染判断标准为:满足条件的导频个数大于4个;(当同时满足条件1、2时,判定存在导频污染。导频污染区域,由于没有主导频存在乒乓切换及C/I较差的问题,切换很容易失败甚至导致掉话。第三:是否存在干扰当目标小区UP受到干扰,在进行上行同步过程时很容易发生由于上行同步失败造成的切换失败。同频邻区产生较大的同频干扰,邻区之间的码字相关性较差带来的干扰都会对我们的切换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由于切换失败而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