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疾病的治疗.doc_第1页
鳜鱼疾病的治疗.doc_第2页
鳜鱼疾病的治疗.doc_第3页
鳜鱼疾病的治疗.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鳜鱼疾病的治疗一、病毒性出血病该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快、死亡率高,又称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鳜鱼虹彩病毒病”等。自1994年以来流行于我国广东与内陆的鳜鱼集中养殖区,给我国鳜鱼产业养殖造成了严重损失。【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眼球突出,头部充血,尤其是口腔周围、眼、鳍基充血明显,鳃贫血而呈粉红色或呈花斑状,腹部呈“黄疸”症状。解剖可见肝脏肿大发黄甚至发白或有许多出血点,肠道充血发红,肠内有黄色流晶样物质、胃内无食、胃壁斑块状充血。组织病理变化最明显的是脾和肾内细胞肥大,感染细胞肿大形成巨大细胞。肾脏、脾脏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流行与危害】病毒性出血病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上鳜鱼。该病的流行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发病早期一口塘每天死亡十几尾,23天内迅速增加到7080尾,1周内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几百尾、上千尾,甚至全军覆没,死亡率90以上。(2)具明显季节性。水温20以下很少发病,2830是该病最适流行水温。该病主要发生于610月高温季节,l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后发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3)外部条件的刺激是疾病暴发流行的诱因。携带病毒的鳜鱼在发病季节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该病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期、气候突变、昼夜温差大、持续阴雨低温天气、水体出现“倒藻”时高发;而病原(如寄生虫、细菌等)感染、水环境突变、水质恶化、用药不当、饵料鱼未经消毒或投放量过大等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发展,养殖户有“越下药,死亡越多”、“越换水越死亡”等说法。(4)致病病毒可单独感染也可因在感染病毒后抵抗力下降并发多种寄生虫、细菌的感染,且病情易反复。最先发病死亡的往往是相对个体较大、肥满度较好的鳜鱼,同一口塘的其它鱼类并无此病的症状。【诊断方法】现场诊断该病时判断依据以下几点:(1)发病塘水突然变浊,即发生所谓“倒水”或“倒藻”现象;(2)鳃丝粉红或发白或呈花斑状;(3)胃壁呈斑块状充血,肠道充血发红或呈环状充血;(4)肠内容物呈黄色流晶状;(5)发病鱼离群漫游,呈明显的“黑头黄身”现象;(6)发病鱼血液不凝固。临床实践证明凡发病鱼塘有符合上述34种临床症状时,基本可以判断为鳜鱼病毒性出血病。进一步确诊为虹彩病毒病时须通过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诊断。与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在于:(1)鳜鱼病毒性出血病血液不凝固,而细菌性败血症血液凝固;(2)病毒性出血病肝脏病变表现为肝脏严重失血、呈白肝状,严重时伴有出血点,细菌性败血症肝脏病变多表现为充血发紫或色泽不均;(3)病毒性出血病鳃部失血呈粉红色或白色,细菌性败血症一般表现为充血发紫;(4)病毒性出血病胃部病变表现为斑块状充血,而细菌性败血症无此现象;(5)病毒性出血病肠道病变表现为肠道充血或环状充血、肠内容物有黄色流晶样物质,而细菌性败血症肠道膨大、肠内容物稀薄;(6)病毒性出血病发生时养殖水体多发生“反水”或“倒藻”现象,而细菌性败血症无此现象;(7)病毒性出血病发生时鳜鱼有漫游于水面的现象,而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时漫游现象少见。【防治方法】鳜鱼病毒性出血病早期治疗有一定的效果,核心是及早发现,尽早治疗,减少养殖生产行为对鳜鱼应激性刺激。如果养殖池塘未发生“转水”现象,且漫游鳜鱼数量较少,可采取如下办法进行控制:先使用“水鲜”1000克/2.54亩米全池泼洒,24小时后再使用高碘酸铁或10%聚维酮碘全池泼洒,第23天连续使用“贵鱼康”2次,每天一次,隔天后使用一次芽孢杆菌、多元有机酸、过磷酸钙调节水质。二、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等。【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往往沿池边漫游而死,其下颌、鳃盖、眼、肛门周围和鳍条基部出现点状和块状的轻度出血。解剖可见胃和肠壁有出血点、无食物,胆囊肿大,腹腔内结缔组织或脂肪充血,腹腔内有较多腹水,肠道内容物稀薄并充有气体。有时患病鱼体表也表现出无出血症状的特点,但体腔内有大量腹水,活体解剖时腹中发出恶臭,肝脏呈土黄色,易碎,其它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流行与危害】211月均可发病,79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水温为26以上。发病呈急性型,从开始发病至大量死亡仅需1星期,初时死亡数量数尾至几十尾不等,46天后每天死亡可达几百尾。如果不及时采用合适措施也会导致全军覆投。发病塘通常表现为水质不良,尤其是氨态氮、亚硝酸氮明显高于非发病塘。【诊断方法】依典型症状即可初步诊断,鳜鱼发生细菌性败血症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鱼塘无“转水”现象发生;(2)发病塘可能同时有其它鱼类如麦鲮鱼、鲫鱼等死亡。确诊时需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或借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进行。【防治方法】首先全池泼洒“水鲜”1000克/2.54亩米,隔24小时后再泼洒4.5%氯氰菊酯100毫升/34亩米或10%甲苯咪唑溶液100克/11.2亩米,第二天全池泼洒苯扎溴铵和戊二醛500毫升/23亩米或二氧化氯500克/23亩米,病情严重时第三天再全池泼洒“贵鱼康”500/克23亩米。病情稳定后需用芽孢杆菌和矿物质肥料改良水质,以防病情反复。三、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病原】车轮虫属(Trichodina)或小车轮属(Trichodinella)中的种类及鲤斜管虫(Chilodonella cyprini)。车轮虫运动时犹如车轮旋转,故称车轮虫,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蝶形。斜管虫(腹面观呈卵形,背面隆起,腹面平坦。【症状及病理变化】少量车轮虫、斜管虫寄生在规格较大的鱼体上时,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大量车轮虫(显微镜下一个视野1015个以上)、斜管虫寄生于苗种鳃、体表、鳍条等处时,引起寄生部位粘液增多,患病鱼呼吸困难,喜在进水口或增氧机附近游动。濒临死亡的“殃胚鱼”在池塘水体岸边很容易被发现。由于大量车轮虫、斜管虫在鱼体体表和鳃部不断移动,造成寄生处上皮细胞受损。当大量寄生于鳃部且病程较短时,鳃部充血发紫、附着淤泥,少有腐烂,淤泥与鳃丝界限清晰。当少量寄生鳃部且病程较长时,鳃丝末端腐烂,鳃丝与淤泥混淆,常继发细菌性烂鳃病。在水中可观察到患病鱼体色加深、离群独游,小于5厘米苗种经常性上漂、游动失去平衡、贴池边死亡等。大量实践表明,车轮虫与斜管虫不会同时以优势种群数量感染鳜鱼。【流行与危害】危害各种规格鳜鱼,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鳜鱼苗种和成鱼的大批死亡。在池塘面积过小、水位过浅、水质过肥、饵料鱼不足,放养密度过大、换水频繁尤其是连续阴雨低温天气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车轮虫病的流行水温为2028,斜管虫病流行水温为1225。【诊断方法】小规格苗种时期直接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成鱼养殖时期剪下鳃丝或从体表刮取少量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数量较多时,可诊断为车轮虫病或斜管虫病。【防治方法】如池塘水色较浓或透明度较小时,第一天全池泼洒过氧化氢溶液(500毫升/12亩米),第二天全池混合泼洒“新杀车灵”(500毫升/2亩米)和硫酸铜(100150克/亩米)。为了避免细菌或真菌性疾病等的继发感染,第三天可全池泼洒大黄末(500克/12亩米),最后宜全池泼洒芽孢杆菌和无氮矿物质肥料改良水质,避免复发。四、吐食症与厌食症【病因】吐食症与全池泼洒有机磷类和菊酯类农药、硫酸铜等引起的轻微中毒或使用其他药物不当造成,厌食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