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参考教材:周川主编简明高等教育学题型和分值:选择题:201分=20分,单选;填空题:101分=10分;简答题:38分=24分,包括要点和解释型拓展;论述题:213分=26分,包括概念、内容、联系实际的适度发挥,例如,论述教学原则;案例分析题:120分=20分,送分题,例如:两种价值观的理解。一、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1、(P130)教学原则的概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2、(P130)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正确与否,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知程度。3、(P131-139)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共8条,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要求能够选取几条,结合实际进行分析):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4、(P131)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5、(P131)学记(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中总结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6、(P132)文以载道,说明教学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不能脱离教材内容空洞说教。7、(P133)目前,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 8、(P133)“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语出论语),指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9、(P13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语出学记),指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10、(P133)知识与能力不一定成正比。11、(P135-136)直观性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12、(P138)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13、(P138)19世纪初,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二、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1、(P148)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时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2、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方式的总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注意。3、(P149-150)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的传递、接受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三类: 1)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2)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4、(P150)讲授法是最基本、最常规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主要用于课堂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高;基本要求是:明确的目的性、严谨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和语言的感染性。5、(P150)“君子之教,喻也”(出自学记),指教师的讲授要善于打比方。6、(P152)演示法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7、(P156)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于1918年首创的。8、(P157)发现教学法是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9、(P157)程序教学法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10、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方式、一种原则。是由孔子提出的,即“举一反三”。1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可出判断题)12、(P160)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回答方式1:1)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4)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回答方式2:1)教学目的、任务;2)教材内容的特点;3)学生实际情况;4)教师自身素养;5)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6)教学时间和效率。三、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1、(P124)教学过程是教的人引导学的人学习、实现学的人发展的社会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2、(P125-127)教学过程的普遍性特点(以下3条均可独立成题):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3、(P125)教学过程的特殊性:(2008年考过)1)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2)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3)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4、(P125)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可以出判断题。5、(P127)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6、(P128-129)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四、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环节1、(P141)夸美纽斯在17世纪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并在理论上说明之。2、(P141)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3、(P141)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对象;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4、(P141)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不能充分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5、(P142)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6、(P143-144)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7、(P144)高等学校的三大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8、(P144)备课的基本要求:备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备学生(了解教学对象)、备方法(确定教学方法)。9、(P145)上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1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气氛活跃。题目可出为:有人说大学教学不像小学,不要那么讲究,你怎么看?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什么?五、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1、(P113)英国的斯宾塞最早使用“课程”一词。2、(P114)课程的完整含义:教学的科目及其内容的总和。既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教学科目。3、(P114)高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和前沿性。4、(P114-117)高校课程的结构(4纵2横): 1)4纵: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2)2横: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5、高校课程的结构(另一种描述): 1)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所谓隐性,指并非用语言陈述的,非正式的,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内容。隐形课程是有目的的,并非无处不在)6、(P119)课程文件包括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两个部分。7、(P119)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关于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包括三个部分:说明部分、正文部分和附录部分。8、(P121)教材是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六、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1、(P187)1681年,法国神甫拉萨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创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2、(P189)我国教育领域的第一部法律:1980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此外还有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基本法。3、(P189-190)教师的角色特征有:传授者、管理者和代理人。4、(P192-193)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或者三个基本任务(2008年考过):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包括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有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知识、能力和育人);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5、(P194-196)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脑力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要有对教育的热情和稳定的兴趣);2)创造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通过创造获得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3)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应当自谨自省);4)群体性(培养良好的协作意识)。6、(P196-200)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人事部对教师的要求,表述略有不同): 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尊重集体);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4)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5)身心素质(身体: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心理: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的情绪、顽强的毅力)。7、(P198)教师的教育情意: 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和教师自我。8、(P201-202)教师的权力: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9、(P203)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0、(P86-87)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在理解上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1)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2)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3)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4)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5)面对的压力也较大6)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11、(P189)中国与教育有关的法律:1)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法,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5)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6)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7)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七、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1、(P167)真正的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起始于19世纪初。2、(P167)洪堡首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于1810年创立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3、(P169)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1)科研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基础;5)科研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6)科研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4、(P177)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 1)研究教育对象;2)研究教学内容;3)研究教学方法5、(P178)科研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6、(P184)高校科研管理中常见的方法: 1)激励法(用奖励的手段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计量法(用数学的方法对高校科研进行量化的管理)。八、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1、(P44)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以下为其中需要掌握的两个):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2(P5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具体表现: 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3)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3、(P65)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的主要方面有: 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2)基础教育规模制约高等教育规模(“全军万马过独木桥”反映高等教育规模较小)。九、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1、(P69)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2、(P71-72)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3、(P72)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于教育。第一个量化地提出了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4、(P75)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2008年考过)5、(P73)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1)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6、(P77)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即“知识改变命运”。7、(P79-82)高等学校的职能三大方面(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办学实践中,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1)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为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2、发展科学(重要职能,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3)开展社会服务(前两项职能的延伸和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8、(从P79-82出发)论述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该如何理解?答案如下:1)这是两种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2)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的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3)两种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社会对复杂的个人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个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密切社会联系起积极作用,但也导致教育被动性,易助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4)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整合,历史上出现在种价值观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条件下做出动态调整。十、高等教育目标1、(P87)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1)主观性(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2)复杂性(对“人才”理解的复杂性、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2、(P96)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随着19世界中叶美国开始兴办州立大学和“赠地学院”,使广大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英才模式才开始动摇。3、(P98)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4、(P102)高等教育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4、(P87)高等教育目标: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一定社会中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5、(P9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6、(P95)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7、(P95)单元目标: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十一、素质教育1、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职业变动和岗位转换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加突出;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人的发展要求知识、能力、素质、身心的和谐发展。2、素质教育的概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3、发展素质教育的标志性事件: 1999年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4、素质教育是指导思想,必须贯彻教育的整个过程。5、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包括所有学生的素质和学生的全面素质。6、任务: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自然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7、重点:科学与人文。8、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8、难点:发展学生的情感。十二、其他细节问题1、(P14)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西方文明古国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2、(P15)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P16)稷下学宫既是我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4、(P16)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5、(P18)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6、(P19)早期中世纪大学的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和神学。7、(P24)洪堡提出的两个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和学术自由的原则。8、(P25)随着学术自由原则的确立,出现了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中文字使用原则
- 2025年建筑工程监理师职业技术能力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家庭摄影师职业水平评定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机械制造工程师综合知识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数据安全工程师bi备题库
- 2025年公共关系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机电施工标准课件
- 2025年职场安全常识问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防汛安全操作试题及答案大全
- 2025年社交媒体营销专家面试技巧与案例分析题集
- 培训钉钉课件
- 新建洞室储气库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及成本分析
- 艺康servsafe培训课件
- 砖厂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麻醉管理要点
- 2025年粮油仓储管理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课件】新高三启动主题班会:启航高三逐梦未来
- 历史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问答式复习提纲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学校物业服务应急事件处理预案
- 单位车辆管理委托协议书示例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