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锺茂森博士主讲2007/3/5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52-197-06尊敬的各位大德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弟子规到了最后一天。昨天我们谈到第五章泛爱众这一章,我们来看第十三条:【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句话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的地方,有优点、有好处,我们必定要称赞。为什么要称赞?因为当我们称赞他的优点、他的长处,这是对那个人的勉励。当他知道你在勉励他的时候,人知之,愈思勉,他听到你这样赞叹他,他就会更加的努力向上,把他的善处、优点更加发扬下去。所以这是对他一个鼓励。对自己,也是劝勉自己,看到有人善,我们见贤思齐。同时也是勉励大众,让大家看到这个人有善处、有优点,他得到这么多人的赞叹、恭敬,使大众都生起一种向往、羡慕之心,从而加以效法。佛教里面也提倡称赞如来,这里如来讲的是自性的性德。自性每个人都具足,不会说我多一点,你少一点,既然每个人都具足,而性德又是每个人都有,为什么偏偏要赞叹他的性德?这是因为虽然说我们性德本有,但是我们的性德被我们的习气烦恼给障伏住了,不能够显露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用修德才能够显我们的性德,因此赞叹性德就有必要。通过赞叹才使大家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把善的增加,把恶的去除,逐渐就用修德来恢复性德。所以,为什么普贤菩萨要我们称赞如来,就是鼓励我们修德。我们赞叹决定要懂得,所赞叹的必须要跟自性相应,也就是说顺着这种德一直修下去可以见到性。我们看到佛法里说的五戒、十善,道人善,善当然有多种,佛法的定义是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在身口意上面都不造作这些恶业,就是善。十善是顺着性德的,人能够顺着十善修下去,他就能够恢复自性。所以老法师非常重视这十善业道经,让我们认真努力的落实。因为我们虽然是学大乘,学净土,但是如果在十善上面没有落实,我们的大乘、净土也都成了空中楼阁。我们所赞叹的除了十善以外,还赞叹这些普贤行。像我们昨天就讲到师父上人,师父上人五十年来,我们说四十九年,今年进入五十年,讲经弘法就跟释迦牟尼佛都看齐了。一生孜孜不倦、不疲不厌来弘扬佛法,自己守着清净的戒行,一心就是为佛法、为众生,毫没有自私自利,他所做的就是普贤行。我们看到师父上人这一生的这种功绩,我们加以称赞、加以宣扬,这就叫道人善。道人善,我们这样赞叹我们也是善,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学习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这本身就是善,希望大家都能够像师父上人那样学习。我们讲经弘法,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些法跟大家来宣扬,这些所讲的佛法都是与性德相应。所以讲这些佛法,乃至世间的像孔孟的这些典籍、道家的这些典籍,都是与善相应,我们这么讲这就即是善。而且我们这么讲是善中之善,为什么?因为在佛法里讲的布施,三种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而布施中功德最殊胜的就是修法布施。我们要认准了哪个善是善中之善,最善的我们去做那样事情,这样不仅这一生果报很殊胜,而且真正这种善成为我们往生出世的资粮。所以师父上人都鼓励年轻人发心要学习弘法利生,现在佛法衰微到极处,不仅佛法,儒释道三家都可以说衰微到极处。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学,没有人讲了。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必须要有人学、有人讲才能够弘扬起来,不是道去弘扬人,是人来弘扬道,所以人是最重要。所以师父上人鼓励我,在这么多行业里面要选择圣贤教育这个行业,这是最殊胜的,要利益社会这也是最好的,这个效果最好。我也是做了一番思惟,就认准了这条路,真正就发心辞掉了自己大学的教职,来专门从事这个圣贤教育的工作。首先自己学,学了之后来复讲,复讲师父上人他所讲过的经典。通过复讲是提醒自己,上了台,讲出去首先要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得到,自己要没有做到,真的讲出去都不好意思。可是师父上人等于是把我们拉鸭子上架,就拉到了讲台上来,不讲都不行。我们也非常理解师父的苦心,因为年轻人必须要用讲坛才能够锻炼。一开始讲的,自己没做到,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也得讲,讲到最后自己逼着自己得做到。所以师父上人说,你讲,你一开始是假的,没做到。师父上人也开玩笑跟我们讲,你说到做不到,那叫骗人,你说到做到那才是贤人,做到再说那是圣人。我们现在说到,但是没做到,怎么办?也得说,说到最后逼着自己做到,一开始骗人,骗到最后不能再骗了,逼着自己往圣贤道路去走。这个法子是什么?你成圣成贤也逼出来的。确实我们体会到师父的良苦用心,所以也就是硬着头皮上。我们在这里学讲,其实我们在台上是学生,台下你们诸位都是老师,老师监督学生看看做到没有。如果没做到,应该好好提醒我们,因为过不规,道两亏,看到我做不够的请大家直言相谏。除了上台讲经说法以外,这个道人善也包括帮助弘法的人。因为真正要使儒释道三教在世界发扬光大,可以普度众生,我们有这个愿,必须同心同德来共同配合,分工合作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弘法的必须要靠护法,护法非常重要,没有护法就根本不可能有弘法。像我们今天能够上台来讲,这里面有多少人的努力,多少人在幕后的工作。所以师父上人常跟我们讲,弘法的是菩萨,护法的是佛,有佛来护菩萨才能让菩萨进步。这里我们也很希望特别是年轻人能够发心,如果有演讲的才华的,发心讲经说法,假如不愿意上台讲经,应该发心来做护法。这一弘一护互相配合,圣贤教育一定能够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报答师长的恩德。师长他在过年的时候跟我们谈到,他这一生所办的三件事,前面两件都做圆满了。第一件,证明宗教是可以和谐的,第二件,证明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最后一件,这是他最后的希望,希望真正把佛陀教育发扬光大,真正是光阐大教,普度众生。我们一定要以师长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请看下面一条:【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是讲,假如我们讲人家的过失、人家的恶,这么一讲,自己就是犯了恶、造了罪业,为什么?造口业,这里叫做两舌。为什么不能够讲人家的过失?因为讲人家的过失,第一个,你可能跟被你讲的那个人结了怨。你这样讲不是在他面前,私下里跟他讲,你要是扬,扬就是宣扬、到处去讲,张扬人家的恶,这种居心通常都是自私自利的居心。可能你是觉得这个人障碍了你的前程,他的存在会影响到你,所以你到处去说他的过失。这样子他知道了之后,他对你怀恨在心,这是结了怨。口所造的恶业很严重,你看古来这些朝廷上面,假如大臣之间互相说了谁的过失,可能就因为这个过失,皇上把那个人甚至满门抄斩,那就结了大怨。古代的悟达国师,他长个人面疮,就是在汉代的时候跟汉朝的大臣晁错结了怨,晁错跟了他十世,最后终于找到报复的机会。晁错为什么对他这么样的恨?就是因为他向皇上进了言,说要把晁错杀掉,因为晁错影响了朝廷,把晁错的这种恶张扬出来。其实晁错有没有恶,当然有历史的评论,但是他这么一张扬,这两个人就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不可以跟人家结怨,不跟人结怨,你防这个口就非常重要。再者我扬人家的恶,不光是对他一个人的问题,我向大众宣扬他的恶事,让大家看到这个人很坏,你看他都这么坏了,那我坏一点有什么问题?社会大众他能够不以恶为耻,为什么?因为有比他更恶的。现在的媒体、新闻、报纸每天登的,大家说善事多还是恶事多?要是善事多,很好,道人善,即是善,可是要是恶事多,扬人恶,即是恶。现在为什么社会这么乱?每天他所看到的,报纸所登的都是这些恶人恶事,别人都犯了,我犯了有什么关系?今年一月份的时候,老法师让我代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全国性的关于媒体的一个论坛。意识到现在冲突的根本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媒体,媒体过分的渲染冲突,本来没那么冲突。像我们在会上有一位伊拉克的参会者,他就说我们在伊拉克其实挺好的,不像媒体所说的这么暴乱、杀人,恐怖的这些事件这么多,媒体过分渲染了那些冲突,导致整个世界人心惶惶。所以真正要和平,真正要制止冲突,从哪做?媒体应该宣扬善的,就是弟子规这条,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你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你说这个国家善的,赞叹这个国家好的,那个国家就更加努力做好,别的国家也能够效法;对于恶的、对于不好的事情就不报导,这样这个世界慢慢就太平了。请看下面一条,第十五:【善相劝。德皆建。】这里也是讲的跟上面类似,我们要懂得劝善,看到人家,特别是对自己的一些同修、道友,要多多以善来劝勉。你劝他行善,德皆建,我的德行可以提升,他的德行也能够提升,两个人都获得好处。所以善友之间常常以五戒十善、常常以因果报应、常常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目来相劝,这样互相之间在菩提道上就能够增进。我们每天讲课,讲世间儒家、道家的这些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讲佛家的智慧教育,这都是善相劝。大家能够来听课,从听课本身对讲课的人也是一种鼓励。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互相的劝,讲课的人是用语言劝,听课的人用行动劝,听课的人比讲课的人更高,身教过于言教。谈到善相劝,我们知道善以孝为先,一个国家希望构建和谐社会,从哪里开始做起?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过,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是和谐社会的至德要道。孝经都讲,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有这么一种殊胜的功德。因此如果一个国家、媒体,常常用这些孝道的事例来劝导大众,像山东电视台,我们知道有个天下父母的专栏节目,他们每次都是播放一些现代的这些孝子孝女、父母亲情的感人事例。我记得他们曾经评出感天动地父母情十大人物,还评出演艺界的十大孝子这些活动。我们看了这些事例都非常感动,这是在展现孝的光辉,当每个人看到这样例子,自己就能生起孝顺父母之心。父母跟子女能够和谐,就是家庭就有了和谐的根,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都和谐,社会也能和谐。这都是善相劝很好的一个例子。我常常讲课的时候提我有个梦想,很希望全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能够评十大孝子,把孝子的这些事例向世人展示。我们相信肯定有很多感天动地的例子,先把他挖掘出来,真正这样大力的去宣扬这些善,不出几年社会就呈出一派新的和谐气象。老法师在国际社会里面,对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团体组织都倡导,包括政府组织,倡导什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用这些伦理道德因果的教学,通过网络、卫星来播放这些教育。我曾经跟师父上人会见印度尼西亚的副总统,这是第一次到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我们直奔印度尼西亚的总统府,跟副总统谈话,当时我做翻译,师父上人跟他们谈。总统一开始就说,我们这个社会,经济问题是个大问题,不景气,有没有办法能够帮助我们经济复苏?第二个问题是社会的秩序比较混乱,不安定因素很多。请教老法师。老法师就说,其实经济问题是次要,关键是什么?社会不安定的问题才是第一。为什么社会不安定?因为我们没有教化,人民如果受教化,懂得伦理道德,社会怎么会不安定?所以老法师建议他们,可以请不同宗教,尤其是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请他们中间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每天上课。在哪里上?在摄影棚里,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印度尼西亚来播放。印度尼西亚总共一万七千多个岛屿,每个岛上都有居民,你要说去那边开学校是不方便,但是你用这些广播、电视,那个效果很大。师父告诉他,你要真的这么做,不出三年,你整个社会就有明显改观。这是真的,你看老法师在庐江建了文化教育中心,不出一年,庐江汤池镇社会风气就有明显的改观,证明了什么?教育功能非常大。所以善相劝,劝善的功德不可思议。请看下面一条:【过不规。道两亏。】这里就是讲朋友之间互相看到过失,真正朋友,知心的朋友一定会规劝他改过。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朋友叫义友,朋友之间有义,决定不忍心看到自己的朋友犯错误堕落。所以如果看到别人、看到我们的朋友有过失而不去劝告他,道两亏了。不仅我们的朋友因为犯过失,人品、道德会下降,我自己,我们的道德也会下降。见过你不肯规劝,袖手旁观,没有尽到朋友的义务,那就是自己亏损了为人朋友之道。所以一个人要懂得,我们交朋友要懂得交一些可以对我们道德、学问能够帮助长进的朋友,正直的、诚信的、有正知正见的这些朋友。这样的话我们有过失,朋友就能够对我们规劝。所谓孝经上讲的,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一个士,就是读书人,我们现在都是读书人,很少没读过书,哪怕是真的没读过书,现在听经闻法,那也叫士人了。懂得善恶,懂得向善,我们这样的人,如果有一个真正能够规过劝善的朋友,真的可以身不离于令名。令名就是我们的名节,我们名节不会受到污损,所以善友非常重要。在菩提道上,祖师大德说,真正这一生要了脱生死证菩提,就要四个条件,观心为要,净土为归,持戒为本,善友为依。所以善友在我们菩提道上确实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看看,我们周围有几个善友?我们有时候会说,我怎么没有一个人肯说我的过失?难道我就没有善友吗?我这是没有福报!对,你没有福报,为什么?你没有善友,那是因为你没有具备有善友的这种心态。我们怎么样才能真正有敢于对我们规过劝善的善友?那是我们自己懂得闻过则喜。别人跟我们讲过失,一听到,我太欢喜了,感恩你,如果不是你提醒,我下次又会犯了。而且他这么一提醒,我下次再也不会去犯,真的像颜回所说的不贰过,他做到不贰过,不会第二次犯过失。这样善友看到你真想学习,真想向上,他就会诚心诚意的来帮助你。假如你对善友的规过,听了之后不以为然,过又不改,他劝你一次你不改,劝你两次你还不改,第三次他就不劝了,事不过三,你自然这个善友就失掉了。我们怎么样才有善友的这种福报?那是自己的心态要摆正,真正是希望这一生能够成就圣贤品德的,善友一定都会来。反过来,当我们看到朋友有过失,我们对他的劝告也要懂得艺术,不能说我看到他有过失,我过不规就道两亏,我就对他批评,还很严厉,希望他下次不能够再造。这很严厉的批评,有时候他不一定能接受,所以要看他这个人是不是受教有地?能不能够接受?他是一个法器的,什么叫法器?他能接受批评,能够挨骂,这个人是个法器。你看师父上人对每个人不一样,有的人师父上人给他笑脸相迎,很客气,有的人那很不客气,甚至会怒目圆睁,会骂他。那是什么?师父上人有智慧,他看每个人的承受量不一样。承受量小的不能给他太多,你要给他太多,太严厉了,他反而会起怨恨心,这样就不好。那个人能够承受的,你使劲骂都骂不走的,那种人可以骂,他提升得就快。所以观机很重要。一般的原则,特别是我们初学的人,自己道德品行没有成就,不像师父上人,师父上人他成就了,他骂我们,为什么?他做到了。我们呢,我们没做到,没做到再说人家,就不能说得太严格了。像菜根谭里就讲,菜根谭讲的是为人处世的艺术,他这里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讲人家的恶,讲人家的过失,不可以说得太严厉,要思其堪受,他能不能接受。教人以善,毋过高,你不可以教善,讲得非常高的标准,你教得太高他可能未必能做到,当使其可从才行,他能够真正从这个善,做到你才跟他讲。佛,我们知道他是有圆满的智慧,这条他当然做到了,他劝善规过都是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能够接受,他才会说,如果我们接受不了的,他就不会说。换句话说,佛经里面讲的,我们统统都能做得到,因为什么?如果做不到,佛不讲,绝对不会讲那些做不到的,做不到他讲不成了戏论,佛没有戏论。所以我们要有信心,佛告诉我们,这一生是可以了脱生死,可以出轮回,可以成佛道,我们要有信心。请看下面一条:【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里讲就是跟人家交往要知道,互相馈赠要分明,要懂得这种分晓就是懂得别人给我多少,将来一定要回报他。如果别人给我的我都不分晓,不分晓就是不明白,没有往心里去,别人的恩德忘在了脑后,这样的话,德业就不能够长进。所以别人施于我们的恩不能够忘,我们给别人的,就不要要求人家回报。而且我们给别人的,一定是比别人给我们要多,要有这种存心,就是这里讲的与宜多,取宜少。给与人多,向人索取的少,这个少,少到极点,最好是别索取。真正学道之人,事事不求人、不攀缘,这生活自在。古人都说人到无求品自高,真的是对这个世间一无所求,我只讲我的奉献,不讲向人家索取多少,这种品格自然就高。所以就在一个不取而已。前面讲凡取与,贵分晓,这个分晓也有个引申的意思,就是你懂得你所取的适不适合?合不合道?合不合义?不合义的,我们说不义之财君莫取。不正当的东西,哪怕是他送给我们的,我们都不一定要接受,还要看他的来路是不是正当。这个与,给与也是要看正不正当,因为有些场合下不应该给的你就给,反而增长了他的贪瞋痴。像我们在这里学讲经,学讲经的话那都是在初学,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修养自己的品格,修养自己的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的善根。这里协会的义工、大众对我们都非常的爱护,非常关照,但是要懂得不能给太多。我在这里就觉得大家对我是非常好,关照真是爱护有加,但是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自己解决,也不需要道场拿钱来送给我。为什么?在这里吃住都有道场,我们已经是感恩戴德,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学习,成就学业、道业,还需要什么?将来真正成就了以后,要好好的报答这个道场。所以决定在我们来讲要取宜少,不可以拿这些协会的东西。与宜多就是自己希望多贡献,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跟这里的大众分享。要懂得真正修福是要通过布施而来,与就是布施。布施有三种,财、法、无畏,你布施得愈多你将来的果报愈殊胜,你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你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你得健康长寿。真正懂得布施的殊胜因果,这个与宜多,取宜少不需要勉强去做,自然他就欢欢喜喜去做。所以学佛有这个好处,能够在佛的高度来学习弟子规的话,你这理都明白了,做起来就不勉强,你会欢欢喜喜。请看下面一条:【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里就是一条黄金法则,每个宗教都有这么一条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加给我们,我们也不能用这个东西加给别人,这里面包括所有的这些物品、事情、言语都包括其中。你不喜欢人家批评你、骂你,那你就少骂人家,少批评人家。你不希望人家拿你的钱,我们就要止贪,不偷盗。不希望自己身体有病,那要懂得戒杀放生,因为你不伤害众生,你自己才有好报。这一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作为黄金法则,为什么?所有宗教共同的理念,非常好。要知道将加人的时候,你加给别人,就知道,我所加的、给与人家的总是会有因果。英文讲的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你给出去的,它回来又回到你身上。所以你自己就先问问自己,假如这个事情到我身上,我好不好受?我希望好受的,我就多给人家。多布施财,人家得了财高兴,他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将来我就能够得财富,这都有因缘果报在里面。所以这一条并不是简单,就只是个心理问题,它是个真理,因果报应这个理就含在其中,加给人家的,必定会还到自己身上。正像太上感应篇所讲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它会跟住你。下面一条,请看:【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里是讲恩要常常记在心里,知恩报恩,古人讲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怨恨,别人对我对不起,我应该要把他忘掉,不要放在心上。报怨短,报恩长,这个短长我们要做到极处,短愈短愈好。我们抱怨,心里面对他有不平,有怨恨,念头刚起这一剎那,我们就要把它压下去。这是短,只在一念之间,不能够让它长期的存在。所以,要放下自己内心的对一切人的冲突、对一切人的怨恨。当我们放下一切怨恨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天地这么美好,心境会放开,真是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别人对我有恩,我这个长要长长久久的放在心里,一生一世都不忘记。当别人对我有怨恨的时候,我们说这真的怨恨吗?其实不然。你觉得他有怨恨,他对我有怨,那就真的有怨,但是我们念头一转,别人真是对不起我的时候,正是成就我的时候。我们前面说过,福是逆着加的,逆来的你能够顺受就有福。你看老法师他这一生,受过不少的人家的毁谤、人家的排挤,可是他常常存着感恩之心,对任何人没有怨恨。他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说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你看处处哪怕在逆境、逆缘当中,老法师都常怀感恩之心。这样子心里都没有怨,所谓仁者无敌,真正仁慈的人心里绝对不会有敌人,没有怨恨。最后请看:【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里讲婢仆现在通称下级,包括我们的晚辈,对他们一定要自己做得端正,端就是端正。为什么端正?因为你希望他们能够学好,必须要自己做好,所谓自己身正,不令而行,你的这些吩咐、这些教诲,他们就能够学习。虽然你做得很端正,自己要求自己很严格,但一定要慈而宽,对他们一定要用仁慈、用宽厚的态度,不能够看到他们有缺点你就抓着不放。最后一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是讲我们待人一定要用以理服人,不应该以势服人,就是用我们的权势来压人、压他,他心里不服。你真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你真实的道德、你的爱心去感化他,他对你才是会佩服。这里跟大家就报告完泛爱众这一章,我们休息过后,继续学习。谢谢大家。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请看弟子规的第六大点亲仁。上面我们学习了弟子规的前面的孝、弟、谨、信、和泛爱众,这些都是我们力行的科目。而我们如果这一生真正希望修德立业,成就圣贤的人品,学佛的人祈求这一生了生脱死、往生净土,这都是大的事业,要成就这个大的事业,老师、善友就非常重要。所以这一章讲的亲仁,真正有仁德的人,他们有智慧、有爱心,可以帮助我们能够这一生达到成圣成贤的愿望。请看第一条,亲仁这一章分成四则,第一则是:【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这里讲同是人,我们大家都是人,不仅是人,而且一切众生我们来看其实本性都是相同的,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不仅是人,众生之初都是性本善,都有像佛讲的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性所变现的众生,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性,都通自性。不仅是通自性,而且具足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确实具足。我们跟佛菩萨、跟圣贤人本来没有两样,现在为什么说类不齐?本来一样,现在又不齐了,为什么?那是因为三字经讲的性相近,习相远,习性让我们分类了。有的真的成圣贤、做君子,做正人君子,有的人他就变成凡夫俗子,变成小人,甚至变成恶人、罪人。佛讲的六道众生,上自天道下至地狱道,这个类真的不齐,不齐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烦恼习性。烦恼习性,佛统称为两个大类,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就是我们有妄想有执着,所以类不齐了。妄想愈多、执着愈重的,类别愈差,六道里面最差的是地狱道,那是妄想执着最严重的,完全都迷失了本性,不知道本性是佛。我们来看看,世间到底有多少人他能够真正了解本性是佛?了解本性是佛,他对于自己进德修业他一定有信心。我们对自己进德修业信心不足,那是什么?了解不透彻,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这一点是最关键。深信自己真的有佛性,而且具足佛性,一点都不少,没有比释迦牟尼佛少。我们可以打个比喻,好比我们说看了佛像,释迦牟尼佛佛像这尊,好庄严,光明灿烂。我们呢?我们其实也是佛像,跟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长得一模一样,为什么?就像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佛像一样。制佛像的地方他就用一个模子,他制出好多尊佛,制出来的佛像肯定是一样的。我们跟释迦牟尼佛不同的,就是我们这个佛像还包在模子里头,他还没有把模子打开,包在外面。外面很多这些草皮、模具,把他包得严严的,因为什么?还没定型,所以就包得严严,我们就变成这个样子。要知道我们本性是佛,里头是一样,外头就是多了这么一层,多了一层什么?这些模子、这些烂草皮这些东西。你把它去掉,去掉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了。所以师父上人老是提醒我们要放下,把妄想执着,这就是模子,那个模具,那些外壳,要放下那就是了,并不从外求。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确实是不多,所以圣贤人少。弟子规这里讲的,流俗众,仁者希,流俗就是一般凡夫俗子,他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什么是宇宙人生真相?最根本的宇宙人生真相就是这一条。释迦牟尼佛树下成等正觉的时候,第一句话所说的,那就是最重要的,就是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对这一条要深信不疑。凡是觉得我们自己没有信心,对往生极乐世界也没信心,不要说把握,信心都没有。说进德修业,做这一条条都很难,这都是什么?信心不足。信心不足是什么?不明白真相,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这条,而儒家也讲这条,证明这条真的是真理。释迦牟尼佛跟孔子没见过面,他们讲的都一样,说明是真理,他们见解相同。我们如果对这个没有信心,自然进德修业就疑疑惑惑,不敢向前,甚至因循怠慢。久而久之,自己就真的变成流俗之众,凡夫俗子。这很可惜,本来是可以成为仁者,可以成为圣贤,就是这一条障碍了我们,不肯去做圣贤。所以做圣贤的少,仁者就是真正想要做圣贤的人,太稀少了。我们也应该懂得,如果不是我们的老师为我们苦口婆心这么多年的教导,我们也不明白,我们这一生也都会成为流俗之众。现在有幸遇到了明师,这个明师绝对是明白的人,不是出名、名气,我们不看那个。名气大不大,不是重要问题,重要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是不是真的是明白人。师父上人,一看真的是明白人,讲的经教真的深入浅出,再深的理,他能够让我们都能听懂。这是他真懂了,他都做到了,他说出来,我们听了就有受用。这样的仁者,我们应该亲近。要知道亲近仁者,亲近明师、善知识,这是要有福报才行,也要有智慧才行,懂得什么是善知识,真善知识,我们要亲近他。因为流俗众,仁者希,真的是仁者、善知识的,他往往不一定被世人所看重,甚至会被世人所排挤。他所做的事情不一定被世人所理解,真正能理解他的都是仁者,仁者就稀少。所以我们就要有智慧判断,不是看一个人有多少信众、有多大的道场,那个人才是仁者,不一定。像师父上人他都跟我们讲,他讲经没有听众,为什么没有听众?因为他在摄影棚里讲,但是真正依教奉行的人多。他道场不大,很小,到每个地方,香港这里也是,澳洲那里也是,都是小道场,顶多也就几十人。可是我们不能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小道场就好像这个人一定是德行不够,不是,真正学习我们就是要看实质。第二条:【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真正仁者,他有圣贤品格的人物,我们说豪杰英雄,一般人凡夫俗子见到他反而生敬畏之心,为什么?因为他言不讳,色不媚。他说话非常正直,有时候也没有忌讳,是这样就说这样,完全不会做一些花言巧语,或者是故作掩饰。像维摩诘经里讲的,直心是道场,他这个正直之心,处处都是直下讲出来的,所以人家听了不一定好听。但是你要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的善知识、我们的老师讲出来的话,虽然好像听起来不好听,好像在批评我,可是你要真正去接受,自己就能提升。色不媚就是他对任何人都不会奉承,不会有谄媚,为什么?因为他真的做到了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像师父上人那样,他真的绝对对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求的,他不要钱,不要物,也不要道场。他是一生三不管的法师,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财,他什么都可以不管,只管什么?教学。所以他对任何人都无所求,当然就不会谄媚,不会巴结奉承人。要做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是好事,看众生有没有福报,众生有福报,这事情自然能做得成。这个事情如果做不成,那是众生没福,师父上人也绝对不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那多辛苦。什么事情都放在心里,想的成败得失,那就自己折磨自己。我们观察一个人,就从他的言、色,他的面相、举止、谈吐,来看这个人是不是仁者。真正仁慈的人,真正有道德有学问之人,他真的可以做到言不讳,色不媚。真的是心口合一,心地光明正大,绝对不会去攀缘。请看下面一条:【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们为什么要亲仁,亲近善知识?因为会得到无限的好处。最好的好处是什么?德日进,每天道德学问提升,过日少,过失会越来越减少。为什么?因为我们每天向善知识看齐,向善知识学习。所以在善知识身边,这是最大的福报,真的是得到无限的好处。福报、智慧每天都会增加,当我们的德行提升的时候,福报就会增加。所以师父上人现在决定要留在香港讲华严经,这是我们香港人莫大的福报,真的是能亲仁,无限好。师父上人今年八十一岁,能在世间有多少日子?我们是希望恩师常住,但是人总有无常那一天,有这样的一个因缘,一定要抓紧这个机会,努力的向善知识学习。所以师父上人讲经的时候,真的每天都要听。在的时候我们如果忽略了,掉以轻心,没有认真学习,有一天善知识走了,那我们真的是非常懊悔。亲仁,要做到怎么样才能真正亲近善知识?这也是心态的问题。要亲近善知识,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就这样教导我们,说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不得恶意向道德人,就是做一个学生,对我们的老师不能够轻慢。怎么是叫轻慢?老师说的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那就是轻慢其师。不一定说我们好像态度上对老师轻慢,那当然是轻慢,那是很严重的轻慢。甚至还要讲老师的过失,那是造罪业了。甚至老师讲的话,我们不能够认真的奉行,不去听从,那就叫轻慢其师。我们亲仁是什么?也要反求诸己,自己真正愿意认真学习的,老师他就能示现,就能在这儿常住。有一天我们不想学习了,老师就走了,他不会在这里挨下去。这么辛苦,我们还不尊重他,不听他的教诲,那在这里做什么?真正的弟子,我们都希望师父的法脉传承下去,真正要做弟子,每个人都要发心。怎么样做好师父的弟子?对师父是百分之百的信心,不能有丝毫疑惑。你看古人劝导我们从师,劝导什么?你最佩服哪个人,你就拜他为老师,这就对了,你要是对他不那么佩服,你就不要拜他做老师。为什么?你在他会下你也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你对他有疑惑,你不是十足的信心,他讲的话不能够对你有十足的作用,一切法由心想生。以前有这么一个故事,佛陀灭度以后,有一位老太太她很想得到佛的舍利,每天都在祈求。有一天她的儿子去做生意,可以有机会请到舍利,这老太太就叫儿子一定要把舍利带回来,她的儿子答应了。结果因为做生意忙就忘了,回来没有实现诺言,就觉得很后悔,说下次一定记得带舍利来。第二次去结果又是太忙,又忘掉了。回来走在路上,突然想起,我母亲叫我请舍利我没有请,怎么办?这次又没请,太对不起自己母亲,于是想了个办法,这是个馊主意。就在路边看到人家卖狗肉,他就跟人家买了一颗狗牙,他就回家骗他妈,他说妈,我这次给你带来佛牙了。他妈一听,佛牙来了,太好了,非常恭敬,就把这个狗牙供奉到她的佛龛上,然后就礼拜,非常诚心。拜着拜着就看到那个牙放光,狗牙都放光,有这么样的感应。为什么能够有这样殊胜的感应?其实这个狗牙在老太太心目中就是佛牙。她看到这个牙是佛牙,这个牙对她就起到佛牙的作用,所以狗牙都放光,这就是心想生。我们对待老师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待老师有十足的信心,你把老师当作佛一样看待,他对你就是佛,就好比佛在世,不就是正法时代一样吗?不必叹息我们现在在末法时代,其实末法、正法也是你心想而生。当你把老师当作佛一样看待,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就是这样教导阿难的。对待善知识就如同对待佛一样,这样的真诚、恭敬、信任,确实他就是你的佛,你就因他而得度。所以这都是态度的问题。古来传法弟子,师父有提过这么个例子。古时候有个老和尚讲经说法,会下有个弟子,很喜欢听经,恭敬老师不得了。但是老和尚对他没有好脸色,见到他就骂,还要把他赶出去,不让他在这个课堂里听经。结果这个人他就在窗底下,躲在窗底下外面就这样听,骂都骂不走。后来老和尚传法了,问传给谁?老和尚说你去外面,门外窗下蹲的那个人你把他叫回来,就传给他。为什么传给他?因为他这个人真正是对老师有十足的恭敬、真诚,骂都骂不走,这种人堪受大法,他是个法器。浅薄的人不是法器,他对老师没有信心,甚至轻慢、不恭敬,怎么能够传承大法?所以印光大师叮嘱我们,样样都是从恭敬心中求来的。请看下面一条:【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这里讲如果我们不亲近善知识,不亲近明师,不亲近善友,就会有很多的害处。为什么?古人讲假如一日不读圣贤书,古人讲三日,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现在应该说是一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如果一天不是受圣教的熏习,那就是受烦恼的熏习,一天二十四小时里面,一小时不受圣教熏习,那就是受烦恼熏习。我们想想,假如不亲仁,不亲近明师、善友,不学习经教,真的是烦恼习气日增,最后真的是面目可憎。会变得什么?小人进,百事坏,小人为什么会进?这也是你自己感召的,所谓同类相聚,你是跟他同类的,自然就感应到一起来。我们真的要想远离小人,亲近善友,自己首先要向善,要每天学习经教。学习经教就是亲仁,你读佛经就是亲近佛,你听经,就是亲近师父上人。哪怕师父上人不在身边,你每天都能见到他,他就在电视机里头,那是他的化身,我们说千百亿化身,我们师父上人也能说得上千百亿化身。你在家里面随时打开电视机、打开计算机,化身就进到你家里来,随处祈求随处应,这叫亲仁,每天听经。假如不听经,你哪怕在师父旁边,也不能说是亲仁,为什么?师父的教诲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师父在的时候,我们沾着师父,师父走了,我们马上又往下堕落。最后百事坏,就是做什么事情都难以成功,进德修业都很难。现在我们要懂得远离小人,小人在哪里?小人,说句不好听的,电视里的节目,这些杂志,那些污秽的画面,乃至走在街上,见到那些不好的广告,引人邪思的这些画面,统统是小人。我们远离它,远离它保持心地清净,自然与善相应。我们在这里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因缘也很殊胜,能够每天一起共同学习。所以我是非常希望,讲课不要我一个人在这儿讲,大家都要发心。要知道讲课也就是会报自己的学习心得,不是说在这里当老师。我没有资格当老师,我们只是在这里当学生,这讲坛是成就我们道业的,所以发心。能够讲课的尽量讲课,不一定在摄影机前,可以大家定时一起学习讨论。我们也可以共同来搜集一些讲课的数据,讲课的数据最好是用现代的,大家都熟知的这些材料,包括些善恶、因果报应,还有伦理道德、孝道。你有这样的一个材料,你跟大家讲,把这个例子讲出来,又把这个理也分析出来,通过这么一学习,自己就能提高。这样我们就成为一个善的团体,每天听经闻法,这是善友,善友相聚,我们在这里就叫亲仁。师父上人回来之后,我们每天来听经,听完经还应该讨论,把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我们坐在一起互相讨论就能够明白。然后注重力行,这个道场就是正法道场;大家在这里能够团结、和睦、持戒、修善,这就是和合僧团。真正出现这么一个和合僧团,这个世界就有救了,佛法就能够兴盛。这里就是介绍了亲仁这一章,非常重要。下面最后一章讲的是学文,就是余力学文,总共有十二则。这一章是讲前面六个方面,孝、弟、谨、信、爱众、亲仁都做了,努力去做,也做得有一定成绩,够不够?还是不够,还要学文。学文,这里是讲学习圣贤的经典,圣贤人的教诲都在这些文字中体现,文以载道。不学文,往往做着做着方向都会走偏了,所以学文非常重要。你看儒家朱子治家格言就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就是哪怕我们的子弟很愚蒙,资质很差,但是也得让他读经书,也得让他学文。这个文并不是指文艺的文,这里是圣贤典籍,让他学习经书,学习圣贤教诲,他哪怕是资质差,他也不会走歪;资质好的,这一生成圣成贤就有把握。佛家也是重视这一条,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就有讲到,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行善,那就要力行,道和经就得学、就得念、就得读,那就是学文,可见得非常重要。在学文当中,要注重力行,力行同时又要学文,达到力行和学文合一。力行是行,行门,学文是解门,解行并重,这两方面都不可以缺失。请看第一条,这里分十二条,第一条:【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第二条我们接着念,一起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里是讲注重力行和学文要同时并举,如果不力行,你不去做前面那六条,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你都不认真去做,你只学文。学了这些弟子规,你能够讲,能够背,但是都没做到,那是什么?长浮华,成何人。增长的不是道德学问,长的是你的浮华之气,那成了什么人?所以不应该只重学文,特别是知识分子,现在说学佛,学佛都变成佛学。他搞的是佛学,他能懂得佛教的历史,懂得很多,懂得一些佛教的大经大论,讲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没做到,充其量我们讲得好听是个佛学家,讲得不好听的,那都是什么?消遣佛法,把佛法当作一门自己用来炫耀的一种工具,用来消遣。这是我们师父上人批评。但力行,不学文,你只力行,只做前面的,好不好?很好。如果不学文,就是不学圣贤的教导,那往往会走偏。为什么偏?因为你任着自己的见解,真理就会,昧理真就是胡涂,就不知道方向。所以弟子规为什么一定要学,学了弟子规,我们才能把弟子规一条条做得好。假如大家不讨论、不学习,我们怎么知道要从这儿下手?自己有的习气毛病我们怎么会了解?我们下来会讲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是道藏里头的,道家经典。就是讲我们起心动念,断恶修善,假如我们不学习,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起心动念到底是善是恶?我们会胡涂,这叫昧理真,以为自己在造善,都不知道自己在造恶业。请看下面一条:【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古人学习圣贤典籍,当然主要是看书,看书,就是学习方法,这里讲到有三到,三到就是心、眼、口。心,要用心,专心,读书,头脑也不要想别的杂事;眼睛注视经文,口里要去吟咏、读诵,这是三到。念佛经,这点也非常重要,我们念佛经关键是要专心,怎么样专心?就是心眼口都摄住在这里。当我们的心专注在这里,眼睛看经文,口里念经文,六根都得摄住,所以可以说得上是都摄六根。经文讲的都是纯净纯善的内容,我们心就在纯净的境界里头,这叫净念相继。信皆要,信皆要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做到,心眼口三到要到位。这信也可以再解释为信心,就是我们读书要有信心,如果读书没有信心,往往中途就读不下去,就会退下来。心眼口再加上一个信心,一定书能读得好。不仅是我们说世间书一定读得好,佛经读了都能开悟。你能够六根都摄住,比如读无量寿经,每天念一卷,师父上人劝导我们要读三千卷,用这种读书法来读,摄住六根,这样能开悟。下面请看:【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里讲的读书法里头,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期熏修。读这本书,比如说我们现在学习弟子规,要把这书读透,不要读了这个又羡慕那个。这个没有终,此未终,这个还没读完,又开始那一卷,这样的话,两边都没有做好,两本书都没读好。所以书不一定在多,关键我们要精。你看曾国藩先生他就说过,桌上不可多书,桌面上不能摆太多的书。反正多书你也读不来,你多书,反而影响你的清净心。你读着这本又看着那本,这个心就乱了,没有真正在每一本上功夫下得扎实。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读完书就装在心里,这是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学习经教,老法师规定我们的,要学的这些课程,基础课程,儒家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三门基础课程,不多。我们真的在这三门里面扎下牢固的根基,再加上无量寿经,你这一生就成了,往生净土就有把握。所以真正会学的人不一定看很多。我在大学里教书,这条我也是劝大家,劝我的博士生,跟我做博士论文的我也规定他们,读的书、读的论文不用太多。我给他圈出来的几条他们念,每一个都念十遍以上,真的念通了,他再念第二部。他们学得很快,方法就用得对,这都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下面一条:【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是讲读书要把自己的期限放宽,期限不可以太紧,太紧心里压力太重。像我这本这么厚的书,我得三天看完,那赶得很辛苦,书要慢慢看。师父上人读书,我曾经到过他的书房,拿起一本宗镜录,这是永明大师会集大藏经里的精华,这个宗镜录。雍正皇帝作了个宗镜大纲,把永明大师一百卷的宗镜录会集出精华的二十卷,但是一本也很厚。我翻开来一看,师父在那本经上一条条用红线画的,用铅笔画的,用莹光笔画的,一条条,还有些眉注,旁边还写着字,非常认真。我就问师父说,师父您这样看书看到什么时候?这一页一页,一页纸起码得看两个小时,这么看法。师父说,那就慢慢看,每天就去看。宽为限,紧用功,不要规定什么时候看完,但是我每天看,对于里头经教所说的完全是深入的去体味,真正得到法益。如果是囫囵吞枣,就这么念过去的话,得不到真正的受用。所以,读书工夫到,滞塞通。你看师父上人劝导我们,念无量寿经念三千遍,大家真正念才行,每天念一卷,一年三百多,十年把三千遍能念下来。这个不需要很麻烦,一天念一部,就是一小时,如果有时间,一天念三部,三年完成。朱熹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工夫到了,一下就会通了,这个通是开悟的通,一下子豁然了。下面请看:【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里是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试题及答案
- 药用植物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3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一单元 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二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说课稿设计(pdf) 新人教版
- 公务员面试题库及答案
- 高速测速设备采购合同模板(3篇)
- 高粮收割合同模板(3篇)
- 高空装修合同模板(3篇)
- 电力线宽带接入项目进度管理与监督合同
- 2025恒丰银行笔试题及答案
- 娱乐产业公司股份收购与内容制作协议
- GB/T 20716.2-2025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7芯)第2部分:12 V标称电压车辆的制动系统和行走系的连接
- (新教材)2025年秋期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教学反思无内容+二次备课版)
- 2025广西公需科目真题续集(附答案)
- DL∕T 5776-2018 水平定向钻敷设电力管线技术规定
- 质量风险和机会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表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小麦》【幼儿教案】
- 2022年医疗卫生系统事业编制(护理学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FZ/T 62033-2016超细纤维毛巾
- 设计思维教案
- 储罐施工方案(电动葫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