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材料(改)范文_第1页
开题材料(改)范文_第2页
开题材料(改)范文_第3页
开题材料(改)范文_第4页
开题材料(改)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材料(改)范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实验研究”总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重庆二十九中承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优质教育研究的子课题,该课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学术教育交流中心”负责组织实施,课题2000年10月开题,xx年5月顺利结题,历时五年,学校13个学科,69名教师参与研究。 五年来,课题组成员在专家、教授引领下,以优化教学环境、变革教学方式、延伸教学空间、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初步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一)成果概述1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本教材”(试用版)一套,共五册。 2总结出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网际交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的学习模式。 3初步建成了“重庆二十九中教育教学资源库”。 (容量高达200G)。 4在非典期间建成了以学生成长为线索的“中国同步学习网”,在重庆市普教系统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5以课题为载体,成功举办总课题的西南片区研讨会,和“西部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 6课题主研单位学校信息中心,因研究工作成效显著,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创新奖”。 7参研教师两次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赛”,分获全国 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8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如表 一、表二)总之、课题推动了学校教学现代化,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师生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了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成了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交流协作,建构了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 表 一、重庆市二十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果”情况统计表(教师部分)表二重庆二十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果”情况统计表(学生部分)(二)推广意义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然而,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现代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率,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冲击传统教育观念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学生的知识之源,信息时代当网络引入教育后,网络教学四通八达,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学生不再依赖教师获得知识,而是可以利用网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知识之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纯是知识还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以说网络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的、比原来丰富的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正在打造一种全新教育观念,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借此契机,从根本上端正自己的比赛时间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市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市级三等奖区级一等奖合计人数1998-xx年00241512xx年20217012xx年236018029xx年11121243069xx年0110002合计515315695124获奖级别国家级市级区级合计人数2000-xx年071522xx年5151838xx年8243264xx年9353882xx年2135合计2382106211教育观念,让教育踏上信息化的快车,如果我们如愿以偿,成功地搭上信息化高速快车,而教育观念去依然故我,那我们的教育改革便会半途而废。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使师生角色转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教师已由原来知识的垄断者、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学习的接收者和被填灌对象,转变为课堂学习的认知主体,信息加工主体以及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其二教师的教学设计,由过去的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现在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引导、点拨学生去如何学飞学生则由过去的单纯学习知识,死记硬背课文结论的过程转变为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来获取、分析和处理知识信息,从而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其三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幕前”转移到了“幕后”,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得更为协调。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学生认知的方式多样化和快速化。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单 一、迟缓,无法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孚段和目标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本质改变,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鲜明的“交互式”特点。 而且反馈迅速及肘。 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教学进度和要求上“层次”化。 传统教学,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授课,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不适应学习者的多种需要。 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自学的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层次水平确定学习进度,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而且,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在这样的一种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彻底的“分层次教学”。 学生学习的“协作性”。 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教学,由于学习内容的递进性和系统性,无法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或单边协作学习。 总体的教学效率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使课堂不再局限一间教室里,只要网络联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 协作学习可以在同学一同学、同学一教师、同学一在线专家、同学一课件、同学一资源库等之间展开,这里是全方位的,是自发的,也是高效的协作。 教学组织形式向个性化、个别化学习转变。 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行的是组班教学,网络教学恳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发表自己观点的双向媒体,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三)创新价值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是优质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领域特别是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融入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新世纪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而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关键在教师。 本课题在克服目前教学能手和技术专家的整合程度不高的局限,造就一批将技术和教学艺术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师,以此推动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为使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丰富和发展,经渝中区教委批准,拟将该课题科研成果进行应用推广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内容(一)验证性研究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对原课题推广成果进行可行性、实效性等方面的验证研究。 (二)原创性研究结合原课题进行创造性和生成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库。 2如何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创设情景。 3如何利用虚拟学习环境,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 4如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新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三、研究目标1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 2推广已形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等科研成果,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必须从校本实际出发。 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学科教学水平实际存在差异,各参验单位应该根据校本信息技术教育和教师学生实际,结合整合理念和模式,找到契合点,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整合模式。 (二)发展性原则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参研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向,阅读新资料,使用新软件,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向学生传授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三)互动性原则课题研究不仅是原创课题的输出与吸纳过程,更应是各校学术交流、优势互补、协作共进的过程。 同时,也是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共进的过程。 (四)系统性原则课题研究应是协调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信息技术专家、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家长,研究学生形成信息素质、高度适应现代教育对人才要求的过程。 五、研究对象实验研究的对象为重庆42中、重庆57中、重庆26中、重庆中学小学部、重庆渝中区鹅岭小学、重庆渝中区解放西路小学部分师生(详见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方案)。 六、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以及网上互动、交流竞赛、示范观摩、个案讨论、教学反思等行动研究法。 七、研究时间研究周期为二年,即xx年5月至xx年5月1准备阶段方案起草(xx年4月-xx年5月)2实施阶段方案论证及实验研究(xx年5月xx年1月)3结题阶段成果、研究报告撰写(xx年2月-5月) 八、组织结构(一)成果学校重庆二十九中学(二)推广实验学校重庆二十六中学、重庆四十二中学、重庆五十七中学重庆中山小学、重庆解放西路小学、重庆峨岭小学(三)课题顾问黄万勋(重庆市教育学会电教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学研究员)况刚(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中学研究员)梁世昌(渝中名师、中学研究员、中学特级教师)吴军(渝中名师、中学研究员)张淑彪(渝中名师、中学研究员)李爱民(中学研究员)谭香城(中学研究员)(四)课题领导1组长吴小丽2副组长文波、曾晓恙、叶辉、蒋莉、黄再荣、王相群、晏庆、马兰(五)成果推广指导小组1组长贾天文2副组长罗化瑜、王希馗3指导教师何定 一、许正川、邹安宇、王建、李艺、吴莲子、汤珣、罗佳、程琪、刘兴娟、汪洋、夏琳、李莉、王嘉、陈勤、代志明、杨清雁、周乐双、江建、黄海龙、何军、何蔼、王正为张祖莉王国洪4课题秘书:张银铃、白雪、吴娟(六)实验学校研究小组(详见各实验学校研究方案) 九、研究预期成果(一)研究报告;(二)论文集;(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课例(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本教材;(五)教育教学资源库(六)中国同步学习网(新版) 十、经费保障渝中区教委下拨经费五万,根据课题所需各校追加相应经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实验研究”课题组xx年4月24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实验研究”实施计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推广实验”为渝中区教委首批推广课题之一。 二十九中作为走向“示范高中”的市级重点学校领头推广我校原创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进一步深化研究,扩大成果,凸现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强校的办学特色;二是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区内一批兄弟学校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规律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为渝中教育占领西部教育高地作出贡献。 因此,我们必定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高效高质完成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顺利实施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准备阶段(xx年3-5月)1.调查各实验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以及信息化管理水平。 2.召开各实验学校领导预备会,统一认识、明确任务。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推广小组、实验小组,聘请课题顾问。 4.送发推广课题成果资料5.各实验学校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6.方案汇总,撰写总课题研究方案,并根据方案制定实施计划。 二、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11月)实施阶段以信息素质教育内涵发展为研究重心,根据新课程理念,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与学相关的各种研究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一)课题开题,方案论证(xx年6月)(二)理论学习阶段(xx年6月-9月)1各参研教师明确任务,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理论。 2聘请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为参研人员作系列专题报告。 (三)能力培训阶段(xx年9月-11月)1培训教师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能力,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相关技能。 2加强学生信息技术,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3培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有效结合的能力,充分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四)研究活动(xx年12月-xx年1月)1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xx年12月-xx年4月)任务驱动定时创作作品发布网上互评等级评比会议表彰2基于网络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