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1、了解考查方式2、掌握阅读技巧3、提高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把握命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教学难点】如何排除与相关信息无关联的干扰因素。【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归纳。【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考点分析,文言实词。【教学内容】一、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年份体裁选材考查角度2009人物传记宋史朱昭传理解实词,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2010人物传记明史花云传理解实词,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2011人物传记宋使何灌传理解实词,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二、命题特点1 .从选文体裁看,选文以人物传记为主。2 从选文篇目上看,不选作者特别知名的篇目。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猜题、押题。从选文的体裁特点上看,总体趋势是稳定的。3选文的可读性较强,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内容相对陌生,体现了考试材料的公平性。4从考查的形式上看,题型稳定,一般为3个单项选择题加一道翻译题。设题形式比较固定,考点各有侧重,试题仍然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实词、虚词、理解和分析、筛选与概括、句子翻译等。5主观题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翻译题仍然备受青睐;侧重考查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鉴于上述特点,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仍会以史传文为主,适当关注散文。题型趋于稳定,分值的变化也不大。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文意理解和翻译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三、阅读方法指导 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使是一个选段,命题人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中节选出来的。如果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没有办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所以,我们必须认定“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道理。 史传语段阅读要层层划读,理清脉络,题文对照,由文及题。文言散文阅读要理清结构,把握主旨,抓住重点,综合分析。总之,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做到: 1.重视课文的朗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考前哪怕时间再紧,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重点朗读,特别是对一些纪传性的文章要重点朗读,做到朗朗上口,很自然,很流畅。考试中,我们遇到类似的文章,有了好的文言语感,对生疏的文章也就比较容易解读了。 2.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集中强化记忆,加深印象。 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应进行归纳,凡课文中多次出现过的实词,应把其读音、义项和例句熟记,凡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虚词,应一一归纳整理出其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相应的例句进行记忆。 3.掌握文言文阅读与解题的方法。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借助任何工具书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较为紧张,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这种方法很草率。阅读解题的过程应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了解分析理解分析综合解答”的过程,即以“了解”定向,通过分析达到理解,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通过分析综合反过来加强印证理解。 4.要学会智能阅读。 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揣测。这是阅读能力的表现。揣度出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揣度所用的句式,揣度所省略的地方。这样便能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很多多义词的具体定位,都是根据语境分析得来的。 5.利用筛选的方法,先排除错误项。 文言文除文句翻译以外,大量的题目还是放在第卷中,即四选一的题型。对这种题,除了对答案很有把握便直选答案外,一般是先排除错项,然后将剩下的项细作比较,以敲定选项。 6.借助命题中暗示信息,为解题作出参考。 现在一段文言文阅读有5道题,其中4道是选择题。选择题提供了四个选项,要么3个对,1个错,要么相反。在这些选项的叙述中免不了“泄露”出对文章局部的理解来。这些信息也许不能作回答另一道题的直接依据,但可以帮助理解全文,也就可以作解题参考了。 7.对信息内容综合归纳的题目要留意细辨,查找隐伏在大量正确叙述中的微小差错。四、课堂小结五、巩固练习:决胜练考P29(一)。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文言实词。【教学内容】一、考纲说明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汉语是表义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词,用语精练,多义性强,语境意义地位突出。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备考策略虽然考试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由于词义演变的缘故。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了。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另作专题复习)4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它的两个或多个汉字往往只显示其中一个汉字的意义,另一个汉字没有意义。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意思是“劳作”。5.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三、课堂小结四、巩固练习:决胜练考P30(二)。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文言虚词【教学内容】一、考纲说明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2004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二、推断文言虚词八法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参考。 1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 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5 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6 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7 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8 句例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 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 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三、课堂小结四、巩固练习:决胜练考P3132,三、四。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文言文信息筛选【教学内容】一、考点解读“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难点,它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分析能力,近年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每年都出现。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信息要素。二、方法指导解答文言信息筛选题,考生既要明确试题设置的“要点”,又要懂得一些行之有效的破解方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应试信心,从而大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1、瞄准对象,忌张冠李戴。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几个人物,而题干的要求则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某人的一组”。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位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决不止一个,而我们答这个题时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做初步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被排除,从而帮助解题。2、联系语境,忌断章取义。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作者往往通过记叙人物言行去刻画人物性格,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在典型环境中通过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情”去分析人物性格。有时命题人在选择错例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则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作为考生必须学会联系语境,就文意定句意,在读懂弄通全篇的基础上,去掌握人物言行的真正意图。3、找准区间,忌思路不清。 一些人物传记类作品大多通过记叙事件去赞美或反映人物品格,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不同的事件去写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几个侧面,一是紧紧围绕一件事的过程去叙写人物品格。试题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事件或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还有一些是散文类的作品,在阐述事理的过程中,往往从各个不同侧面展开论述,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思路,试卷设题也常常涉及较多段落甚至全文,对此,答题时应该迅速找准区间,理清思路,准确捕捉主要信息。4、审清题干,忌答非所问。 有不少考生认为,文言文阅读只要“读懂”了原文,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有关统计表明,历年高考都有部分考生在解答文言信息筛选题过程中,由于题干审视不清,仓促下笔,盲目答题,结果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得分,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捕捉信息、筛选信息、提取信息是解答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关键,而“信息”则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同时也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此,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寻找突破口,把握切入点,从而做到准确快捷解题。审清题干,一要准确知道题干的表达方式(直接描述、间接描述等),二要理清题项与题干的逻辑关系(因果、条件关系等)。答题时如不注意以上两点,则易造成“指东答西”、“答非所问”的错误。三、课堂小结四、巩固练习:决胜练考P3233,五、六。第五课时【教学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内容】一、考纲分析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要求考生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地判断或推理,分析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确认与原文意思不符的选项。近几年高考主要选取人物传记作品(文言记叙文)片断作为文言阅读材料,所以突出地考查了2、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考题选项则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要注意句与句间关系。二、解题方法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3、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最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5、迁移知识,巧妙运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6、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1、文中筛选法(1)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2)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2、概括评价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3、关键词语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文章。在此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4、感悟深意法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以史传文为主的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象,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四、课堂小结五、巩固练习:高考热点预测。第六课时【教学要点】文言翻译【教学内容】一. 句子的理解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设银行2025金昌市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的增材制造
- 农业银行2025锡林郭勒盟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基因编辑技术的疾病预防研究
- 2025行业细分市场分析报告
- 建设银行2025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四川地区
- 交通银行2025亳州市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交通银行2025林芝市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交通银行2025大理白族自治州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农业银行2025鹤壁市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人保新人考试题及答案
- 软件项目质量、进度、安全保障措施
- 老年专科考试题及答案
- 护理学基础:晨晚间护理
- 数字化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河南省周口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真题(含答案)
- 2025年吉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试(理论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2026学年人教精通版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电厂安全检查表清单
- 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试题(含答案)
- JT-T 1062-2025 桥梁减隔震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