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doc_第1页
第四章第二节.doc_第2页
第四章第二节.doc_第3页
第四章第二节.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班级 姓名 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的测定,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2、在理解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二、科学素养:1、初步培养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总是的能力2、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三、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都有 生成,同时还伴随 的释放或吸收2、1673年英国化学家 在一只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发现反应后物质的质量 了;1777年法国化学家 用较精确的 实验法,在 的容器中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得到的结论是 。3、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 ,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因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原子的 都不改变。4、用 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 。它的书写原则是以 为依据;符合 。 因此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教学过程:引言 由成语:“点石成金”引入,联系第二章的分子、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再重新组合展开,导入化学反应不仅在质的方面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在量的方面也存在一定规律。新授活动与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 酸钙和盐酸反应讨论与思考 两个实验所得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分析实验现象和测定的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讨论与思考 1、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蜡烛燃烧后就没有了,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矛盾?小练习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当一定量的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的质量为(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克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指导学生画重点讲解:参加反常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总和”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有的反应并未全部参加反应) 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气体、沉淀等全部物质的质量 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反应”“足量反应”等表示的意义。讲座与思考 为什么“质量守恒定律”能够成立?投影 水分解示意图、碳和氧气在化全生成二氧化碳的示意图 学生分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小结:质量守恒定律中所隐含的“六个一定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1)“六个一定不变”:元素种类;元素质量;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2)“两个一定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由分子构成的物质)(3)“两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气体体积(在同温同压下对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气体时)。练习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 ,可能含有 元素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 +B2= 2C 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 。小结反馈练习 1、已知2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 克2、已知A与B反应生成C和D,(A+B=C+D),现有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4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克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4、在4X +5Y2 =2Z2的反应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为( )A、X4Y5 B、X2Y5 C、XY2 D、X4Y10巩固练习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并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得到的溶液体积小于200mL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所得的黑色固体质量增加C5g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还是5g D5g食盐完全溶解在95g水中得到100g食盐水2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B化学变化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C化学变化中通常还会发生颜色变化、或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D许多现象表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总质量有的增加、有的减少、也有的不变3下列叙述,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的是 ( ) 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铁质量;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后,生成的氧化铜质量比碱式碳酸铜减少了;ag硫粉在bg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一定等于(a+b)g A B C D4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有反应A+B=C+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分别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B 水结成冰的前后总质量不发生改变,这有力地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C 铁丝在氧气燃烧后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D 100克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所得固体的质量为100克 5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的组成中(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可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 ,可能含有氧 D一定含有氧元素,可能含有碳、氢元素6在4X+5Y2=2Z的反应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为 ( )AX4Y5 BX2Y5 CXY2 DX4Y107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 g,完全反应后得到b g氧气和c g水,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A.(a+b-c)g B.(a-b-c)g C.(a+b+c)g D.(a-c)g 8在化学变化中肯定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的种类 B原子的种类 C分子的数目 D原子的数目9某物质M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稍加热就分解为CuO、H2O、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M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 BM是氧化物 CM中含有水 DM是化合物10 某化工厂进行电解食盐水(NaCl溶于H2O)的生产,电解食盐水不能制取的物质是A氢氧化钠 (NaOH) B 二氧化碳(CO2) ( )C氢气(H2) D氯气(Cl2)11将A、B、C各10g的混合物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后,经测定A全部参加反应,C的质量变为18g,生成了4g新物质D,则在该反应中,A与B质量比是( )A5:1 B1:5 C1:4 D4:1 12将3g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CO2和5.4H2O。由此推断该物质的组成中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可能含有氧元素 ( ) C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13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氧气)密封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14将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化学反应前后四种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列所示:ABCD反应前/g4161114反应后/gX20089则:(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2)表中“X”值为 ;(3)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合”、“分解”)。15、小明和小红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空格:【设计并进行实验】小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小红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实验步骤:(1)反应前,他们用 (填一仪器名称)把实验装置准确称量并纪录数据。(2)分别将小试管中的药品小心倒入锥形瓶中,A、B两个装置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别是A: ;气球 B: (3)反应结束后,再将两个装置准确称量并纪录数据,结果发现A装置反应前的总质量 反应后的总质量;B装置反应前的总质量 反应后的总质量(填“”)【实验结论】小明和小红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你认为, (小明或小红)的结论正确,请谈谈导致另一结论错误的原因 18如右图是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用来检验质量守恒的实验,试回答:(1)白磷燃烧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