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十三:国际金融中心:不争之争.doc_第1页
案例二十三:国际金融中心:不争之争.doc_第2页
案例二十三:国际金融中心:不争之争.doc_第3页
案例二十三:国际金融中心:不争之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二十三:国际金融中心:不争之争什么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标准是什么?简单地说,金融中心应当是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资本、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同时要有自由交易环境、良好的金融传统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制度来予以保障,这些制度应当是自由、公平和透明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在这里不应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北京2003年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特华这一工作被有关业内人士评价认为,对北京的金融业发展来说,可谓是“画龙点睛”,或者是“揭去了面纱”而已。北京金融街作为全国金融业指挥总部、管理中心和政策源地的态势可谓“不怒而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工商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建设银行总行、中国人保总公司等在内的530家国内金融机构、知名企业近在咫尺。而区域内企业管理的资产已达到13万亿元,控制了全国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运作。与此同时,全国超过80%的金融机构的业务总部和研发中心也都在北京。“事实上北京已经是中国的金融指挥和管理中心、信息和研发中心,资金调控和清算中心,债券发行和交易中心,当然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这是北京的“外地人”都不得不承认的现实。而与金融街遥相呼应的朝阳区CBD(中央商务区)则集中了80%的来京外资银行。目前,已入驻的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及办事机构达150多家,并集中了200家中外律师、会计师、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以金融产业为龙头,金融保险证券、咨询中介、IT通讯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另外,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119家研发机构中,近乎半数在北京,而全球500强企业中293家在北京设有区域总部级机构。加上无数的驻华机构和使馆商会,以及逐渐形成的如韩国、日本等外籍人士聚集居住村落,北京的国际大都市氛围带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势头已很明显。那么,这与10年前就提出要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是否造成重复,一国能否出现两个金融中心呢?上海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仍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1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上海的一句话,从此播下了上海成就“国际金融中心”梦想的种子。邓小平说的过去,是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就已经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而且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自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以来,上海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同业拆借市场、外汇交易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和保险市场,是国内外资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方,其金融人才和技术优势(包括信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上海的住房抵押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白银市场(甚至黄金市场)等也已经成为全国最规范的交易中心。我国证券市场的主板市场,人民币汇率和市场化利率的生成地,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市场平台,全国唯一的金融期货及黄金交易市场,全国三大商品期货市场之一。截至2006年10月底,上海的金融机构已达656家,汇集了中资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资金营运中心、票据中心等27家各类营运中心。此外,集聚在上海的外资银行主报告行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基金管理公司也高达全国半壁江山。金融深度(正常贷款余额与全市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8,居于国内前列。并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实行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当然,和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相比,现在仍是刚刚打开概念之门。此外,上海堪称中国的“经济首都”,是无可争议的中国的经济中心,并且,上海在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带,依托江浙雄厚的资金产业优势已经成为事实的区域金融中心。既如此,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也理所当然。如果这样,一直是中国改革前沿又是不少“上海经济亮点实验室”的深圳,也曾梦想过“国际金融中心”,是否也有可能成为“一个以上”中的一个呢?深圳对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争,北京可谓“踌躇满志”,攻势凌厉,上海则是一副“舍我其谁”的派头,而金融地位边缘化的深圳只能作“壁上观”?实际上,深圳既非“冷眼旁观”,也非“攻”“守”,与北京、上海的心态完全不同。首先,由于金融在全国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下降,深圳的金融业已经没有足够的分量来参与这次“争辩”。北京是中国的金融决策与管制中心。而自国家提出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以来,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而深圳呢?自1998年以来,深圳人民银行首先降格,随后主板市场暂停IPO(首次公开发行),而期待甚殷的创业板一拖再拖,再加上一度执全国牛耳的期货交易所被撤并、外汇交易所与黄金交易所先后在上海开业,深圳在与上海的竞争中已经“伤痕”累累。其次,深圳金融面临的是一个多种性质的竞争格局,形势较北京、上海更为复杂,因为深圳在珠三角地区还与广州、香港产生竞争。如果说深圳卷入同北京、上海的“全国金融中心”之争是勉为其难,那么深圳同广州的竞争却是不由自主。在1990年代以前,广州作为广东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曾经毫无异议的是华南的金融中心,但在1990年代初和中期,珠江三角洲各中小城市,譬如东莞、顺德等市凭借灵活的制度,发展迅猛,相比之下,广州的发展速度慢了,造成凝聚力下降。而此时,深圳市作为特区,有政策优势且毗邻香港,经济实力迅猛上升,地位很快崛起。特别是深圳证交所成立之后,由于有证券交易市场支撑,深圳一时成为华南甚至全国的金融重镇,并由此产生了深圳会否取代广州的问题。而近几年来珠三角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广州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辐射能力增强,而深圳则因主板停发新股、创业板迟迟未开的影响而落后,导致华南金融中心这个话题再度摆上桌面。然而,对于深圳来说,可怕的不是竞争,而是国内普遍存在的对深圳的不理解甚至轻视的“成见”。首先是对深圳金融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不能正确看待。评论深圳的金融成就时,多数人都认为这是“特殊政策”的功劳,但他们没有想到过深圳试验的这些东西在其他地区却是难以成功的。例如,期货业刚开始在上海搞就不成功,而后来在深圳成功了,最后撤并至上海。不但金融业,其他领域也有例可循。可见,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上,深圳与上海是“探路者”与“修路者”的分工,深圳“探路”成功后上海继续“修路”,实现战略转移,推动全国经济全面发展。其次是对深圳争取应有金融环境的不理解甚至抵触。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图恢复发行新股,被认为是觊觎“全国金融中心”;深圳出台金融政策“十八条”,也被认为是一份以上海为假想敌的争夺金融中心的“战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反映出对深圳金融业认识的片面性。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金融业已经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也位居前列。深圳争取金融环境的改善,说到底是为了深圳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最后是对深圳金融业未来定位的不理解。在中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时,深圳有意“先行先试”,承担“试验田”的任务,却总被认为是想继续享受特殊优惠政策。殊不知,与国际接轨,首先就要与香港接轨。如果与香港紧密相连的、金融业高度发达的深圳都难以与国际接轨,那国内其他地区又如何与国际接轨?从这个意义来说,深圳金融的定位不是与上海、北京争什么“金融中心”的问题,而是如何接轨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问题。最近,深圳市明确指出,深圳金融发展目标是巩固和强化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在此基础上推进境内外金融业的交流合作,推动建立深港两地金融业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强化与香港金融业的紧密联结。而与深圳比邻的香港,在经济一直不甚景气的背景之下,现在又遭遇北京上海争做国际金融中心的内地冲力,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否有所撼动?香港上海和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似乎没有令香港尴尬。这是因为香港从来就只是把自身定位于服务亚太的金融中心,特别是东南亚金融中心的角色。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金融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水平,资金实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而这些正是内地欠缺和急需改进的。实际上,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涉及软件的各种法律制度、规章制度、管理框架等等,香港都有相当的优势。内地的几个金融中心,在一个不太短的时间里是无法与香港相抗衡的。而且香港是中国进入世界的接口,过去如此,今后还是如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香港还会积极的在这方面保持优势。香港的金融中心建设,可以为内地城市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最重要的是香港还可以作为内地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提供实践经验。CEPA签署了以后,香港可以支持内地银行把国际资金移至香港,确定内地在金融改革,重组和发展中,充分利用和发挥香港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香港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又兼具中西文化的特点,香港可以把经验和做法带回内地,协助内地完成体制转轨。这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将逐步增强。如此说来,与其说香港受到京沪深打造金融中心的挑战造成冲击,不如说,为香港带来一个更好的机遇。京、沪、深、港比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近来内外都受到压力,内有来自北京、天津和深圳的强力挑战,外有与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之间的差距。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为金融中心,北京有金融决策优势,但缺乏金融市场,而上海正好相反。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都在力争成为中国未来的金融中心或国际金融中心,二者无竞争是为假,有竞争是为真。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推行了10余年,而北京经过了10余年“金融街”和 CBD的建设后,只是在近几年才慢慢争取金融中心的名分。上海曾经的辉煌让上海市政府和市民无法释怀,他们认为上海是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当然选择,而最近北京确立“金融立市”的城市定位后,北京总部经济和政策策源地的优势是上海短期内无法超越,这也给上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事实上,作为银行业为主导的中国金融体系,北京中国银行业中心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资本账户开放和利率市场化之前,中国任何城市都不符合“国际金融中心”此名号,换言之,目前北京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但是,若要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二者都有机会,北京、上海之争未来如何,取决于中央和两地政府的抉择和中国未来改革的取向。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至少在10到20年内难以被彻底替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诸多优势,是内地城市都不具备的。比如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完善的行政和司法体系、廉洁高效的政府及其公务员队伍、深厚的法治传统等,而这些恰是内地城市的软肋。再比如香港的银行业传统和规范有序的从业氛围,绝非靠几万亿元投资或者政策倾斜就能获取的。而上海在资本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和黄金交易等国内金融市场建设方面较有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