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株型育种发展.doc_第1页
水稻株型育种发展.doc_第2页
水稻株型育种发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矮化育种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解决水稻的倒伏问题首先开始了“矮化育种”。1956年育成“矮脚南特”和“广场矮”, 开创了我国水稻育种史上的“矮化育种”时代。1966年, 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 育成的第一个矮秆水稻品种“IR8”( 奇迹稻) 被誉为东南亚绿色革命的开始,是水稻育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与墨西哥的矮秆小麦一起, 触发了全球第一次绿色革命。理想株型育种阶段呈现百家争鸣之势。 高光效的形态育种株型超级稻株型育种模式丛化育种株型育种20世纪70年代, 科研人员在矮秆基础上, 将育种目标锁定在高光效的形态育种上, 即着重选择能充分利用光能的茎、叶形态, 塑造出根、茎、叶、穗更合理的综合配置。其主要特征是改披垂的叶为直立的叶, 使之更有效地利用光能, 使水稻产量又提高了一步。粳稻代表品种有“辽粳5号”、“沈农1033”及“ 南粳35”等; 籼稻代表品种有“ 桂朝2号”和“密阳23”等。与60年代育成的矮秆品种相比, 这些品种在株型上有了较大的改进, 叶片厚而窄、直立,叶色浓绿, 群体叶面积大, 光合生产量高, 穗数多,穗重大, 因而获得高产。1、 我国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相结合、株型与生理机能相结合(超级稻)2、“少蘖、大穗”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 IRRI首席育种家Khush博士等以理想株型概念为思路提出了“少蘖、大穗”模式。其显著特点是低分蘖、少穗、多粒大穗、高收获指数, 设计的产量潜力为每公顷15吨。31、“半矮秆丛生早长型超高产株型”模式黄耀祥院士在矮化育种、丛化育种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中国华南地区水稻生长季节台风暴雨频繁、高温高湿、昼夜温差小、旱天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提出此模式。其株型育种的选择指标是: 根系发达,活力强, 不早衰; 茎秆粗壮坚韧, 分蘖力强, 生长势旺健, 株内通风透光好; 营养生长前期叶长、厚、大直, 叶绿素含量高; 穗大粒多( 每穗160200粒) , 千粒重253克; 多抗病虫害, 耐热、耐肥、抗倒、耐密等。在此基础上, 黄祥院士又提出“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优质超级稻育种目标”, 在强调地上部株型作用的同时, 也强调根系的重要性, 并提出“两源并举”( 发达而活力强的根系和高光合效率的叶片) 的育种策略。2、“大穗直立穗”模式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教授早期根据高纬寒地夏稻冬麦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就水稻超高产育种提出了“两偏理论”, 即“偏矮秆”与“偏大穗”的选择标准。后将其进一步完善为“植株高矮好、稻穗大小好和分蘖力强弱好”的“三好”理论, 并将“三好”的选择标准视为水稻超高产的中心技术。“大穗直立穗”模式于1987年杭州国际水稻研究会议上被正式提出。3、“重穗型”模式四川盆地阴雨多湿、云雾多、日照少、温度高。周开达院士认为, 在这种生态条件下, 应主要依靠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光合效率和提高单穗重量来提高产量, 并据此提出了“重穗型”超高产育种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利用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育种, 提高库重量, 选育重穗型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按这一模式育成的“优6078”生育期长, 仅能在四川盆地热量条件好的地区种植, 最高产量为每公顷13.65吨, 平均产量为每公顷9.4吨.4、“长、直、窄、凹、厚的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模式这是袁隆平院士针对长江中下游稻作区中熟中稻提出的超高产稻株形模式, 其显著特点是提高生育后期群体光能利用率, 增加生物产量。采用的技术策略是以两系和三系亚种间杂交稻为主, 应用形态改良与提高杂种优势水平相结合选育超级稻组合。具体指标为: 株高100厘米左右( 秆长70厘米, 穗长25厘米) ; 上三叶具有“长、直、窄、凹、厚”的特点; 株型适度紧凑, 分蘖力中等, 灌浆后穗层下垂, 穗尖离地面60厘米左右, 高度抗倒; 大、中穗单穗重5克左右; 收获指数0.55以上。模式设计产量潜力比品种间杂交稻增产30%左右。按此模式培育的第一期典型超级杂交稻“培两优E32”的最高产量达每公顷17吨, 大幅度超过了国际稻作界普遍认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