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练功比赛题库(V1.0).doc_第1页
3G练功比赛题库(V1.0).doc_第2页
3G练功比赛题库(V1.0).doc_第3页
3G练功比赛题库(V1.0).doc_第4页
3G练功比赛题库(V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G题库V1.0(456)1. 基础知识(107)1.1. 填空题(12):(1) 三类快衰落分别是:时间选择性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空间选择性衰落。(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3)(2) 无线通信的三种效应是:阴影效应、远近效应、多普勒效应。(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3),其中,阴影效应属于慢衰落,多普勒效应属于快衰落。(3) 信道的工作模式有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三种方式。(4) 在FDD模式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使用两个独立的载波进行传输。在TDD模式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时共享同一载波进行传输。(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27)(5) 扩展时延d是由多径传播引起,会产生码间干扰。(北邮移动通信概述讲义P57)(6) 相干带宽Bc表征信号中基本相关的两个频率分量之间的频率差,当扩展时延d=1ms时,Bc=1KHz。(北邮移动通信概述讲义P58,Bc=1/d)(7) CDMA和WCDMA制式采用FDD模式,TD-SCDMA采用TDD模式。(8) WCDMA系统的信源编码采用自适应可变速率AMR语音编码,属于线性预测编码。(华为WCDMA无线资源管理P82)(9) UTRAN中定义了两种信道编码方法:卷积码和TURBO码。(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90)(10) WCDMA系统中,上行链路采用BPSK调制方式;下行链路采用标准QPSK调制方式。(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75、P78)(11) RNC两个独立的逻辑功能是SRNC和DRNC。(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1)(12) WCDMA的频率复用因子是1。(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6)1.2. 选择题(72)1.2.1. 单选题(55):(1) 当右旋圆极化的接收天线接收左旋圆极化的来波时,以下表述错误的是(C)(自)(A) 极化完全隔离(B) 极化损失最大(C) 极化无损失(D) 天线完全接收不到来波的能量(2) 以下 不是衡量通信系统的指标。(D)(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1)(A) 有效性(B) 可靠性(C) 安全性(D) 时效性(3) 一般保安使用的对讲机属于(B)系统。(A) 单工(B) 半双工(C) 全双工(4) 关于天线增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 可以用dBi为单位来表示;(B) 可以用dBd为单位来表示;(C) 天线的增益越高,接收到的信号越强;(D) 表征天线将信号放大的能力。(5) 以下 不是移动通信信道的主要特点。(A)(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2)(A) 稳定性(B) 传播的开放性(C) 接收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D) 通信用户的随机移动性(6) 直射波是指 。(A)(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2)(A) 指在视距覆盖区内无遮挡的传播信号(B) 指从不同建筑物或其它物体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C) 指从较大的山丘或建筑物绕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D) 指由空气中离子受激后二次反射所引起的慢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7) 散射波是指 。(D)(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3)(A) 指在视距覆盖区内无遮挡的传播信号(B) 指从不同建筑物或其它物体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C) 指从较大的山丘或建筑物绕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D) 指由空气中离子受激后二次反射所引起的慢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8) 从信号强度来看, 的信号强度最强; 和 的信号强度相当; 的信号强度最弱。以下正确的选项是 。(A)(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2、P3)(A) 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B) 反射波;直射波、绕射波;散射波(C) 直射波;反射波、散射波;绕射波(D) 反射波;直射波、散射波;绕射波(9) 快衰落是指 ;路径传播损耗是指 ;慢衰落是指 。以下正确选项是 。(C)(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3)(a) 由于电波在空间传播所产生的损耗。(b) 由于在电波传播路径上受到建筑物及山丘等的阻挡所产生的阴影效应而产生的损耗。(c) 由于多径传播而产生的衰落。(A) abc(B) cba(C) cab(D) acb(10) 慢衰落一般遵从 分布。(A)(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3)(A) 对数正态分布(B) 瑞利分布(C) 莱斯分布(D) 二项分布(11) (B)反映了微观小范围内(数十波长量级)接收电平的均值变化而产生的损耗。(自)(A) 码间干扰(B) 快衰落(C) 慢衰落(D) 多址干扰(12) ( B )是从不同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自)(A) 散射波(B) 多径反射波(C) 绕射波(D) 直射波(13) 利用RAKE接收机实现扩频码分宽带系统的带内分集,抗( A )选择性快衰落。(自)(A) 频率(B) 时间(C) 空间(14) 多普勒频率扩散在以下哪种环境中最弱。( C )(自)(A) 丘陵(B) 农村(C) 小区(D) 都市(15) 由于附近建筑物或其它障碍物的反射造成某一点的信号的矢量和为零,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C)(小灵通无线网络优化P17) (A) 路径损耗(B) 对数正态衰落(C) 瑞利衰落(D) 时间色散(16) 快衰落分为三类:频率选择性衰落、时间选择性衰落、空间选择性衰落。为了克服频率选择性衰落可采用 ;为了克服时间选择性衰落可采用 ;为了克服空间选择性衰落可采用 。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B)(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11)(A) 信道交织技术;Rake接收方式;空间分集手段(B) Rake接收方式;信道交织技术;空间分集手段(C) 空间分集手段;信道交织技术;Rake接收方式(D) 信道交织技术;空间分集手段;Rake接收方式(17) 在城市环境中,三种典型扩散值分别为:时延扩散L=5us、角度扩散=20、多普勒频率扩散B=120Hz。在设计Rake接收时,必须满足其频率相关区间大于 ,才有多径分集效果。(C)(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11)(A) 120KHz(B) 120Hz(C) 200KHz(D) 200Hz(18) 在城市环境中,三种典型扩散值分别为:时延扩散L=5us、角度扩散=20、多普勒频率扩散B=120Hz。如果采用信道交织技术,则其交织区间必须大于 。(A)(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11)(A) 83us(B) 5us(C) 78us(D) 88us(19) 在城市环境中,三种典型扩散值分别为:时延扩散L=5us、角度扩散=20、多普勒频率扩散B=120Hz。如果采用空间分集技术,则分集接收机间的距离必须大于 倍波长的基本条件。(A)(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11)(A) 3(B) 5(C) 18(D) 0.05(20) 如下图所示,30层高建筑物离基站50米,在建筑物前面正对基站的方向有一甲用户,在建筑物后面背对基站方向有一乙用户,另外在离基站500米处还有一丙用户,则甲用户和丙用户之间会产生 。乙用户会存在 。(B)(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3)?基站乙用户甲用户30层高建筑物丙用户(A) 阴影效应、远近效应(B) 远近效应、阴影效应(C) 多普勒效应、远近效应(D) 呼吸效应、阴影效应(21) 多普勒效应是指 。(C)(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3)(A) 由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而形成在传播接收区域上的半盲区。(B) 由于移动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终端与基站的距离也是随机变化的,相同发射功率的用户到达基站的信号强弱不同,离基站近的信号强,离基站远的信号弱,强信号会把弱信号覆盖掉。(C) 由于接收端的移动用户高速移动引起传播频率扩散而引起的,其扩散程度与移动用户的移动速度成正比。(D) 由于两个接收机工作在不同的频率上而产生的频率之差。(22) 现有一工作在2100MHz频点上的UE,以60km/h的速度移动,则该UE的多普勒频移为 。(B)(南邮现代移动通信系统P3,fd=f*v/c)(A) 100Hz(B) 117Hz(C) 125Hz(D) 127KHz(23) 下面 系统不属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A)(A) GSM(B) CDMA2000(C) WCDMA(D) TD-SCDMA(24) 信道编码的目的是 。(D)(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76)(A) 减少信源冗余,解除信源相关性。(B) 压缩语音码率(C) 提高信源有效性。(D) 以加入最少多余码元为代价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25) 语音编码和信道编码分别研究通信的 和 。(D)(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76)(A) 稳定性;有效性(B) 稳定性;可靠性(C) 可靠性;有效性(D) 有效性;可靠性(26) 主叫用户呼叫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用户所需拨打的号码是 。(A)(北邮移动通信概述讲义P181、移动通信编码计划)(A) 移动用户ISDN号码MSISDN(B)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C)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D)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27) 为正确的识别某个移动用户而给该用户分配的一个特定的识别码,该码存储在用户的SIM卡、HLR、VLR中,该码是 。(B)(北邮移动通信概述讲义P190、移动通信编码计划)(A) 移动用户ISDN号码MSISDN(B)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C)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D)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28) 为使网络再次进行路由选择,根据HLR的要求,由VLR临时分配给移动用户的一个号码是 ,该号码在连接完成后可释放给其它用户使用。(C)(北邮移动通信概述讲义P193)(A) 移动用户ISDN号码MSISDN(B)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C)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D)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29) 为了对IMSI保密,VLR可以给来访移动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号码,该号码是 ,仅在本地使用。(D)(北邮移动通信概述讲义P194)(A) 移动用户ISDN号码MSISDN(B)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C)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D)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30) LAI由 组成。(A)(A) MCC+MNC+LAC(B) MCC+MNC+MSIN(C) MCC+MNC+LAC+CI(D) NCC+BCC(31) CN由电路交换域和分组交换域两部分组成。通过 相连接的网络部分称为CS域;通过 相连接的网络部分称为PS域,正确选项是 。(A)(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65、P49)(A) MSC/VLR;SGSN(B) GMSC;GGSN(C) MSC/VLR;GMSC(D) SGSN;GGSN(32) 存储着用户业务剖面特征的主备份,位于用户归属系统的数据库是 。(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49)(A) VLR(B) HLR(C) MSC(D) GMSC(33) WCDMA系统中UE与NodeB之间的无线接口为 口,该接口是 的,对应于GSM中的 口。以下正确的选项是 。(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0)(A) Um;开放的;Uu(B) Uu;开放的;Um(C) Um;不开放的;Uu(D) Uu;不开放的;Um(34) NodeB与RNC之间的接口是 口,该接口是 的,对应于GSM中的 口。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0)(A) Iur;不开放的;A口(B) Iur;开放的;Abis口(C) Iub;不开放的;A口(D) Iub;开放的;Abis口(35) UTRAN与CN之间的接口是 口,该接口是开放的,对应于GSM中的A接口和Gb接口。(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0)(A) Uu(B) Iu(C) Iub(D) Iur(36) WCDMA可以由以下 系统平滑演进(B)。(A) PHS(B) GSM(C) IS-95 CDMA(37) R99与R4的主要区别在于:R4在CN的CS中引入软交换,并把MSC变为MSC SERVER和 。(A)(北邮移动通信概述P5、P11)(A) 媒体网关MGW(B) GMSC(C) GMSC SERVER(D) HSS(38) UTRA FDD使用的上、下行频段分别是 。(C)(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3)(A) 19001960MHz;21002160MHz(B) 19001960MHz;21002160MHz(C) 19201980MHz;21102170MHz(D) 19001960MHz;21102170MHz(39) WCDMA的码片速率为 。(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6)(A) 1.2288Mchip/s(B) 3.84Mchip/s(C) 384kbit/s(D) 2Mbit/s(40) 对于WCDMA系统,话音业务的比特速率为12.2Kbps,则其处理增益为 。(C)(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29)(A) 15dB(B) 20dB(C) 25dB(D) 30dB(41) 如果CDMA2000系统和WCDMA系统的信息速率一样,那么两个系统的扩频增益怎样?(B)(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22)(A) CDMA2000的较大(B) WCDMA较大(C) 一样大(D) 不一定,要看具体的信息速率值(42) UMTS最显著的新特性是其具有更高的用户比特速率,在电路交换连接方式中,能达到 ;在分组交换连接方式中,则能达到 。正确选项是 。(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10)(A) 12.2Kbps;384Kbps(B) 64Kbps;384Kbps(C) 64Kbps;2Mbps(D) 384Kbps;2Mbps(43) WCDMA采用的多址接入方式为 。(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26)(A) TDMA(B) DS-CDMA(C) MC-CDMA(D) 跳频(44) 会话类型业务的特点是 。(A)(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12)(A) 端到端时延小,业务量是对称的或几乎是对称的。(B) 业务量是非对称的,能承受较大的时延和传输抖动。(C) 采用请求响应模式,包的内容必须被透明的传送,并且要有较低的误码率。(D) 在规定时间内,目的地并不期待数据的到来,即对发送时间不敏感;分组数据不需要透明的传送,但数据必须无差错的接收。(45) 流类型业务的特点是 。(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17)(A) 端到端时延小,业务量是对称的或几乎是对称的。(B) 业务量是非对称的,能承受较大的时延和传输抖动。(C) 采用请求响应模式,包的内容必须被透明的传送,并且要有较低的误码率。(D) 在规定时间内,目的地并不期待数据的到来,即对发送时间不敏感;分组数据不需要透明的传送,但数据必须无差错的接收。(46) 交互类型业务的特点是 。(C)(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18)(A) 端到端时延小,业务量是对称的或几乎是对称的。(B) 业务量是非对称的,能承受较大的时延和传输抖动。(C) 采用请求响应模式,包的内容必须被透明的传送,并且要有较低的误码率。(D) 在规定时间内,目的地并不期待数据的到来,即对发送时间不敏感;分组数据不需要透明的传送,但数据必须无差错的接收。(47) 后台类型业务的特点是 。(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18)(A) 端到端时延小,业务量是对称的或几乎是对称的。(B) 业务量是非对称的,能承受较大的时延和传输抖动。(C) 采用请求响应模式,包的内容必须被透明的传送,并且要有较低的误码率。(D) 在规定时间内,目的地并不期待数据的到来,即对发送时间不敏感;分组数据不需要透明的传送,但数据必须无差错的接收。(48) 属于会话类型业务的是 ;属于流类型业务的是 ;属于交互类型业务的是 ;属于后台类型业务的是 。以下正确的选项是 。(A)(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12、P18)(a) 可视电话(b) 网页浏览(c) 视频游戏(d) 网络游戏(e) EMAIL(f) 流式多媒体(g) 多媒体信息服务MMS(A) ac;f;bd;eg(B) ac;f;eg;bd(C) a;bf;cd;eg(D) a;bf;eg;cd(49) MMS采用的协议标准是 。(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18)(A) JAVA(B) WAP(C) H.324(D) H.245(50) 为所有UMTS特定的控制信令使用,包含应用协议和用于传输应用协议消息的信令承载。(A)(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3)(A) 控制平面(B) 用户平面(C) 传输网络控制平面(D) 传输网络用户平面(51) 包括数据流和用于数据流的数据承载。(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3)(A) 控制平面(B) 用户平面(C) 传输网络控制平面(D) 传输网络用户平面(52) 为传输层内的所有控制信令服务,包括用于为用户平面建立数据承载的ALCAP协议和ALCAP需要的信令承载。(C)(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3)(A) 控制平面(B) 用户平面(C) 传输网络控制平面(D) 传输网络用户平面(53) 无线接入网络应用协议RANAP是 口的信令协议,包含了所有为无线网络层规定的控制信息。(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6)(A) Uu(B) Iu(C) Iub(D) Iur(54) 无线网络系统应用部分RNSAP是 口的信令协议。(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9)(A) Uu(B) Iu(C) Iub(D) Iur(55) NodeB应用部分NBAP是 口的信令协议,包含两个部分:公共NBAP和专用NBAP。(C)(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61)(A) Uu(B) Iu(C) Iub(D) Iur1.2.2. 多选题(17):(1) 下列天线特性中哪些符合一副方向性良好的天线所应具有的特性:( BCD )A、 主叶方向尽量开阔B、 后叶瓣尽可能小C、 副叶瓣尽可能小D、 总辐射功率与无方向性天线总辐射功率的比值尽量大(2) 移动通信的电磁波传播包括 。(ABCD)(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2)(A) 直射波(B) 反射波(C) 绕射波(D) 散射波(3) 时延扩散不会引起( BC )。(A) 频率选择性衰落 (B) 时间选择性衰落(C) 空间选择性衰落(4) 移动通信信道的特点及传播特性使得接收信号存在以下 损耗。(ACD)(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3)(A) 路径传播损耗(B) 干扰损耗(C) 慢衰落损耗(D) 快衰落损耗。(5) WCDMA中对抗衰落的方法有 。(ABC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31)(A) RAKE接收机(B) 分集接收(C) 差错编码(D) 交织保护(6) WCDMA支持以下 工作模式。(C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27)(A) 单工(B) 半双工(C) 频分双工FDD(D) 时分双工TDD(7) 在无线通信中,通常采用的多址方式有 。(ABCD)(北邮移动通信概述讲义P66)(A) 频分多址FDMA(B) 时分多址TDMA(C) 码分多址CDMA(D) 空分多址SDMA(8) 语音编码的目的是 。(ABC)(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38)(A) 减少信源冗余,解除信源相关性(B) 压缩语音码率(C) 提高信源有效性(D) 提高通信的可靠性(9) WCDMA系统中的交织周期可以为 。(AB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83)(A) 10ms(B) 20ms(C) 60ms(D) 80ms(10) RNS包括 两个元素。(BC)(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0)(A) 终端UE(B) 基站NodeB(C) 无线网络控制器RNC(D) 核心网CN(11) 以下属于CS域的是 。(C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65)(A) 服务GPRS支撑节点(SGSN)(B) 网关GPRS支撑节点(GGSN)(C)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包括访问位置寄存器VLR)(D) 网关MSC(GMSC)(12) 以下属于PS域的是 。(A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65)(A) 服务GPRS支撑节点(SGSN)(B) 网关GPRS支撑节点(GGSN)(C)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包括访问位置寄存器VLR)(D) 网关MSC(GMSC)(13) 在UMTS中定义了等 几种业务类型,这些类型业务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电信业务对时延的敏感程度。(ABC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12)(A) 会话类型(B) 数据流类型(C) 互动类型(D) 后台类型(14) UTRAN内部的协议分层中,从水平面看,其中包括 。(AB)(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2)(A) 无线网络层(B) 传输网络层(C) 控制平面、用户平面(D) 传输网络控制平面、传输网络用户平面(15) Iur口协议包含的功能模块有 。(ABC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9)(A) Iur基本模块(B) Iur DCH基本模块(C) Iur公共传输信道模块(D) Iur全局资源模块(16) 3G的接口信令协议中,MAC的功能包括 。(A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112)(A) 逻辑信道到传输信道的映射(B) UE内不同数据流的优先级处理(C) 差错纠正(D) 业务量测量(17) 3G的接口信令协议中,RRC消息的功能包括 。(ABCD)(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123)(A) 对应接入层的系统信息广播(B) 寻呼(C) 初始小区选择和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D) RRC连接的移动性功能1.3. 判断题(18)(1) WCDMA的信号绕射能力要比GSM信号强(F)。(2) 卷积码一般用于较高的数据速率;TURBO码一般用于较低的数据速率。(F)(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90)(3) WCDMA使用的信道化码是正交可变扩频码OVSF,有扩频作用。WCDMA使用的扰码是Gold码,也有扩频作用。(F)(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74)(4) 移动网号MNC唯一地识别移动客户所属的国家,我国为460。(T)(北邮移动通信概述讲义P190、移动通信编码计划)(5) 国际移动台识别码IMEI用于唯一的识别一个移动台设备。(T)(北邮移动通信概述讲义P195)(6) 位置区识别码LAI用于移动客户的位置更新;路由区识别码RAI用于移动客户的路由更新。(T)(移动通信编码计划)(7) RNC的功能:拥有和控制它管辖域内的无线资源,是UTRAN提供给CN所有业务的业务接入点,并且负责终止RRC协议。RNC的逻辑功能相当于GSM中的MSC。(F)(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49、P51)(8) 控制NodeB的RNC叫做SRNC。(F)(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1)(9) 为了迎合不同业务类型的需要,WCDMA系统对于实时业务采用分组交换,对于非实时业务采用电路交换。(F)(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65)(10) MSC/VLR是为处于当前位置的UE提供电路交换业务的交换中心和数据库。MSC的功能是用于处理电路交换事务;VLR用于保存漫游用户的业务剖面特征副本和UE在服务系统内精确的位置信息。(T)(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49)(11) 存储着用户业务剖面特征的主备份,位于用户归属系统的数据库是MSC。(F)(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49)(12) SGSN功能与MSC/VLR类似,但用于分组交换业务。(T)(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49)(13) GGSN功能与GMSC类似,GMSC用于分组交换业务,GGSN用于电路交换业务。(F)(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49)(14) WCDMA系统和CDMA2000系统一样都需要基站同步。(F)(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6)(15) WCDMA上、下行链路中都采用快速闭环功率控制,而IS-95只在上行链路中使用该技术。(T)(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7)(16) UTRAN的通用协议模型中,各层及各平面在逻辑上是彼此独立的。(T)(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2)(17) ALCAP协议不一定用于所有类型的数据承载。该协议不用于建立应用协议的信令承载,或在实时连接期间ALCAP的信令承载。(T)(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53)(18) MMS业务与SMS相比,除了具有后者的优点外,更能支持文本、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消息。(T)1.4. 问答题(5)(1) 请解释什么是远近效应。(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3)答:由于移动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终端与基站的距离也是随机变化的,当两个用户以相同的发射功率发射信号时,它们到达基站的信号强弱是不同的,离基站近的信号强,离基站远的信号弱,强信号会把弱信号覆盖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远近效应。(2) 简述WCDMA系统的信道化码和扰码及其作用。(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P73、P74)答:1) WCDMA中使用的信道化码是正交可变扩频码OVSF,有扩频作用。其作用是:上行区分同一终端的物理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下行区分同一小区中不同用户的下行链路连接。2) WCDMA使用的扰码是Gold码,没有扩频作用,其用途是:上行区分终端;下行区分小区(扇区)。(3) 请填写下面DS-CDMA系统中TX端和RX端所涉及的各种信号处理部分。(填写红色内容)(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21)答:信源信息调制扩频调制上变频功放伪码产生器时钟TX端:伪码产生器信宿信息解调扩频解调下变频射频放大器同步提取RX端:(4) 请简单解释扩频通信的原理。(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18)答:由香农公式 C=B*lg(1+S/N),其中C为信道容量、B为信道带宽、S/N为接收机的信噪比,当C一定时,增加频带B可以降低接收机信噪比S/N。也就是说,扩频后可以在比较低的信噪比的情况下检测出正确的信号。用带宽换取信噪比,这是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频带越宽,能解调出正确信号的最小信噪比就越低。(5) 请画出信号a1(t)经过扩频序列c1(t)扩频后的信号s1(t);另有一与信号a1(t)相同的信号a2(t)经过扩频信号c2(t)扩频出来的信号是s2(t),请用扩频信号c1(t)分别对信号s1(t)和 s2(t)进行解扩频分别得y1(t)和y2(t);并根据波形图简单说明采用扩频码避免多址干扰的原理。(需考试画出红色部分的波形图,出题时不需写出0和1)(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P20、北邮移动通信概述P21)答:a1(t)、a2(t) 0 1c1(t)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s1(t) 0 1 0 1 0 1 0 1 1 0 1 0 1 0 1 0s1(t)经c1(t)解扩后信号y1(t) 0 1c2(t)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s2(t) 0 0 1 1 0 0 1 1 1 1 0 0 1 1 0 0S2(t)经c1(t)解扩后信号y2(t) 0 1 1 0 0 1 1 0 1 0 0 1 1 0 0 1 由以上波形图可看出:用c1(t)扩频出来的s1(t),在接收端再用c1(t)进行解扩,可以还原出发送端的信号y1(t)=a1(t);而不是用c1(t)扩频出来的s2(t)在接收端用c1(t)进行解扩,就还原不出发送端的信号y2(t)a2(t)。并且y2(t)的频率与y1(t)不一致,不是标准的8周期信号,相对y1(t)来说可把y2(t)当作噪声信号,因此,不同的扩频码可以避免多用户间的相互干扰。发送时,各用户信号ai(t)用各自的扩频序列ci(t)去调制得到各自的si(t),然后合并其他用户的si(t)发送出去;接收时,再用各自的扩频序列ci(t)去解调公共信号s1(t)+s2(t)+s3(t).,就可还原各自的信号yi(t)=ai(t)。2. 关键技术(74)2.1. 填空题(15)(1) 扩频应用在物理信道上,它包括两个操作。第一个是信道化操作,第二个是(扰码操作)。(2) WCDMA系统信道化扩频采用(OVSF码),用于保证具有不同速率和扩频因子的不同下行链路之间的(正交性)。(3) 信道化码Cch,4,2中,扩频因子为( 4 );(4) WCDMA系统中同步码可以分为主同步码和次同步码,在小区搜索过程中,手机用SCH的主同步码序列获取小区的(时隙同步),用SCH的次级同步码序列搜索(帧同步)。(5) 扰码共有8192个,分成基本扰码和辅助扰码,其中(512)个的基本扰码,,基本扰码又可以分成(64)个扰码集, 每个扰码集中有(8)个基本扰码组。(6) WCDMA系统下行物理信道中,( SCH )由实符号序列组成,不经过扩频和调制的处理。(7) WCDMA系统,调制码片速率为(3.84Mcps);通过扩频产生的复数值码片用(QPSK)方式进行解调。(8) 功率控制方法从上、下行链路角度来考虑可以分为(反向功率控制)和(前向功率控制)。(9) 功率控制若从功率控制环路类型划分可分为(开环功率控制)和(闭环功率控制)。(10) WCDMA系统上下行链路均支持快速功率控制,该功率控制机制频率为(1500HZ)。(11) 上行闭环功率控制调整手机的DPCH发射功率,服务小区检测上行SIR,然后下行过程中逐时隙产生( TPC )指令发送给手机,手机按照收到指令改变其发送功率。(12) 软切换中的快速功率控制两个主要问题是下行链路(功率漂移),上行链路(功控指令的可靠性)。(13) 软切换过程中,所谓的Event1A事件即为无线链路(增加),Event1B事件即为无线链路(删除)。(14) 软切换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无缝切换,增加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为实现目标,软切换机制主要提供了3种增益,其中( 微分集增益 )对抗快衰落的分集增益,而(宏分集增益)对抗慢衰落和由于UE在角落移动而导致信号强度突然下降的分集增益。(15) UTRA采用(开环)和(闭环)两种发送分集提高用户数据的接收性能。2.2. 选择题:(41)2.2.1. 单选题(36)(1) 前向是指(A)的方向。(A) 基站发往手机(B) 手机发往基站(C) 基站发往核心网(D) 核心网发向基站(2) 扩频应用在物理信道上,它包括两个操作。第一个是信道化操作,第二个是扰码操作。在信道化操作中,它将每一个数据符号转换为若干码片,因此增加了信号的带宽。每一个数据符号转换的码片数称为_。 ( A )A. 扩频因子 B. 增益因子 C. 扰码 D. 比重因子(3) 扩频应用在物理信道上,它包括两个操作。第一个是_,第二个是_。( C )A. 扰码操作,信道化操作 B. 扰码操作,同步 C. 信道化操作,扰码操作 D. 增益加权,扰码操作 (4) CDMA系统引入了地址码,其中_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基站间多用户的干扰。( A )A. 基站地址码B. 信道地址码C. 用户地址码D. 多媒体业务地址 (5) 所有上行物理信道都和复数值的扰码进行扰码处理。DPCCH/DPDCH信道既可以用长码又可以用短码扰码,PRACH信道消息部分用_, PCPCH信道消息部分用_。( A )A. 长码扰码 长码扰码 B. 长码扰码 短码扰码 C. 短码扰码 长码扰码D. 短码扰码 短码扰码(6) WCDMA系统中,下行扩频因子的取值范围为_。 ( A )A4-512B. 2-256C. 4-256D. 2-512(7) 下列选项满足专用上行物理信道扩频因子SF与相关每时隙承载比特数关系的是( C )A. 128 80 B. 128 40 C. 128 20 D. 128 10(8) 同一信息源使用信道化编码有一定限制,如图,已知Cch,4,2已被使用,下列信道码中可以使用的是 ( D )A. Cch,8,4 B. Cch,16,10C. Cch,2,1 D. Cch,8,6(9) CDMA系统,下行扰码共有8192个,其中可以分为_个的扰码集,每个扰码集中包括1个主扰码和_个的从扰码;这些扰码集又可以分成_个扰码组, 每个扰码组中有_个主扰码。 ( A )A. 512,15,64,8B. 1024,15,64,16C. 12,16,64,8D. 1024,16,64,16(10) 同步码分为主同步码和次同步码,整个UTRAN网采用_主同步码,次同步码共有_个,通过排列组合,总共合成_个不同的码序列组。 ( A )A. 1,16,64B. 16,64,64C. 8,16,16D. 8,64,64(11) 图中所示为PRACH消息部分扩频过程,选出分别符合a,b,c,d的步骤。( D )A. 增益因子,扰码,信道码,虚数符J B. 信道码,扰码,增益因子,虚数符JC. 增益因子,信道码,虚数符J,扰码D. 信道码,增益因子,扰码,虚数符J(12) WCDMA系统下行物理信道中,_由实符号序列组成,不经过扩频和调制的处理。( B )A. CPICH B. SCH C. AICHD. CCPCH(13) 某系统扩频后信号带宽为20Mhz,原始信号带宽为10khz,则处理增益为_。( D )A. 3DB B. 27DB C. 30DBD. 33DB(14) WCDMA系统中,下行物理信道信道化码固定的是下列哪一个? ( A )A. PCCPCH B. DPCHC. PDSCHD. PICH(15) 根据通信原理中香农(shannon)公式原理,采用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是用频带换取_。 ( A )A. 信噪比 B. 传输功率C. 误码率D. 误块率(16) WCDMA系统,调制码片速率为_,下行通过扩频产生的复数值码片用_方式进行解调。 ( C )A. 5 Mcps ,BPSK B. 5 Mcps,QPSKC 3.84 Mcps,QPSK(17) WCDMA系统中,关于上行DPCCH/DPDCH扩频表述错误的是_。 ( B )A. 可以同时传输1个DPCCH和0到6个DPDCHB. 扰码可以只能使用长扰码C. 比重因子必须至少一个为1D. 扰码的边界与无线帧边界一致(18) 以下选项不属于码分多址蜂窝通信系统中的主要干扰类型的是_。 ( C )A. 多径干扰 B. 多址干扰 C. 频率干扰 D. 加性白噪声(19) WCDMA系统上下行链路均支持频率为_的快速功率控制。 ( C )A. 800HZB. 2HZC. 1500HZD. 50HZ(20) 下列功率控制选项中,_发送下行链路信标信号来对路径损耗做出粗略估计,用在连接的开始阶段给移动台提供比较粗略的初始功率设置。 ( A )A. 开环功率控制机制B. 快速闭环功率控制机制C. 外环功率控制机制D. 慢速闭环功率控制(21) WCDMA系统内环功率控制标准为下列选项中哪一个? ( C )A. 功率平衡 B. 误码率平衡C. 信噪比平衡D. 误块率平衡(22) WCDMA系统上行链路功率控制中,基站频繁估计接收到SIR值,并与目标SIR值相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命令移动台增加或降低功率,这样的功率控制机制是_。( B )A. 开环功率控制机制 B. 快速闭环功率控制机制C. 外环功率控制机制 D. .分集接收(2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多用户检测器的特点是_。 ( A )A. 增加功率控制精度 B. 减弱多址干扰C. 减弱远近效应D. 大大增加系统设备复杂度(24) 上行闭环功率控制调整手机得DPCH发射功率,服务小区检测上行SIR,然后下行过程中逐时隙产生_指令发送给手机,手机按照收到指令改变其发送功率。( A )A. TPCB. FBIC. TFCID. PILOT(25) 软切换过程中,如果在触发时间内,过滤的导频Ec/Io大于激活集中最佳导频Ec/Io和增加窗口的差,且激活集未满,观察小区加入UE的激活集列表,此事件称为无线链路增加或者_。 ( A )A. Event1AB. Event1BC. Event1CD. Event1D(26) 软切换过程中,如果在触发时间内,过滤的导频Ec/Io小于激活集中最佳导频Ec/Io和删除窗口的差,则观察小区从UE的激活集列表中删除,此事件称为无线链路删除或者_。 ( B )A. Event1AB. Event1BC. Event1CD. Event1D(27) 软切换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无缝切换,增加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为实现目标,软切换机制主要提供了3种增益。其中对抗快衰落的是_。 ( B )A. 宏分集增益 B. 微分集增益 C. 下行链路负载分担(28) 软切换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无缝切换,增加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为实现目标,软切换机制主要提供了3种增益。其中对抗慢衰落和由于UE在角落移动而导致信号突然下降的是_。 ( A )A. 宏分集增益 B. 微分集增益C. 下行链路负载分担(29) 分集信号的合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不同的方法对信噪比改善也是不同。选出下列选项中满足信噪比改善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选项。 ( D )A. 选择性合并 最大比合并 等增益合并B. 最大比值合并 选择性合并 等增益合并C. 选择性合并 等增益合并 最大比值合并D. 最大比合并 等增益合并 选择性合并(30) 无线电波传播的特点是多反射、衍射和信号能量的衰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