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建筑设计国际与本地的参数比较_第1页
健康建筑设计国际与本地的参数比较_第2页
健康建筑设计国际与本地的参数比较_第3页
健康建筑设计国际与本地的参数比较_第4页
健康建筑设计国际与本地的参数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建築設計,-國際與本地的參數比較,Design Parameters for Healthy Building, International & Local Perspectives,定義: 健康城市 Healthy Cities,宗旨:建立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以推動物質及精神環境同步向健康方向發展;發起人:世界衛生組織歐洲部;1986執行情況:現已在世界1000多個城市實施,亞洲太平洋地區包括:孟加拉,柬埔寨,中國,斐濟,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蒙古,緬甸,泰國,尼泊爾,巴佈新幾内亞,菲律賓,南韓,斯里蘭卡,越南,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themes_focuses/theme2/focus1/Urban%20Environment%20Paper2.doc,定義: 健康建築 Healthy Building,資料來源: (芬蘭)Levin, H. 1995; Samuelsson, I. 2000, (美國) Rousseau, D. & Wasley, J. 2003, (澳大利亞)Healthy Home &Work place Pty Ltd 2003 (美國) Straube, J.F. & Acahrya, V. 2003 所有可對使用者及環境產生積極作用的建築,其表現為,定義:SBS (病態建築綜合症) Sick Building Syndrome,資料來源:英國能源系統研究中心(ESRU) ,環境工程學,國際評估指標:GBTOOL2K (),香港公共場所室内背景噪聲指數調查(2000-2002,216個樣本),類別 平均值 最大值 (216 meas.) Leq (dBA)-中餐舘 77.0 85.2咖啡廳 72.6 83.4快餐店 73.1 85.2大堂 71.8 86.0-,85,80,75,70,65,60,55,等效連續聲計權 Leq ( A分貝),中餐舘,咖啡廳,大堂,快餐店,香港住宅建築隔聲,設備傳聲, 場所之間隔聲,高層住宅建築廚房設計模擬測試,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02年度RGC科研項目( 進行中),高層住宅建築廚房設計模擬測試,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02年度RGC科研項目( 進行中),城市氣候學 - 城市熱島效應(UHI),香港城市幾何形態高密度構築 儲熱值極高的建築材料高度防水外表面高密集群體造成空氣滯留建築材料及形態不利于城市環境内氣流形成大量的熱氣及其他廢物排放,環境設計要素:密度 (可由俯視圖分析)建築高度 / 建築面積 (反映熱工效應)外表面反射率 (建築材料特性)海拔高度 (開放空間的海拔高度)與熱吸收体的距離 (植被和水面)迎風面寬度 / 高度基地内每平方公里綠化面積容積率人口分佈:基地内人口 / 所在區人口 / 縂人口,城市污染空氣反射長波,建築散熱,建築表面蓄熱,建築多次反射熱能,有限視野,城市熱島效應可能是諸多病理現象的元兇,如呼吸道疾病,心臟病,癌症,謀殺及自殺(Oke et al, 1990/91 呈交世界衛生組織),基地健康環境評估,比較研究結果,初步發現相對而言,淘大和大埔的環境壓力較大(精確的比率需要進一步細部分析.相對而言,淘大和大埔的人口地域壓力較大,見人口分佈比率。私人樓宇(1)及公屋(2)的案例比較分析顯示:城市熱島令屋苑内部溫度平均升高1.5度,而屋苑之間則升高1度;城市中心區,熱島效應更加明顯。適量地域溫度偏差(如0.5到1度)有助于改善熱環境,並促進通風初步研究顯示:儅外表面反射率,高度/面積比率,以及海拔高度提高1%,白天的城市熱島效應將相應降低 5.3%, 5.7%和2%.視野值降低1% 將有助于白天的熱島值下降 1.7%.維持現狀的情況下,如果淘大花園,公屋個案1和個案2的高層單元可以開敞成爲開放空間,則可有利於形成風流,從而改善整體熱環境。基地内,採用多種反射率不同的材料可有助持續減緩外部環境壓力(如此次研究中的私人屋苑,其材料反射率值從0.25 到 0.375部等),獨立變量平均值,研究程序,目前主要目的:此項研究致力於分析建築形態,密度,土地利用因素對城市環境中居住區域的溫度,濕度以及風流情況的影響,並建立一套設計參數,用以從城市設計角度來改善城市環境,舒緩室外熱環境壓力.初步試行研究于2002年6月至2002年9月閒執行(著力于夏季)初步研究結果得出后, 相關文章將發表于國際學科性雜誌 (審核中)未來2003年夏季,細節性研究將在10個私人屋苑及10個公屋中進行(6月-9月)研究計劃呈交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RGC)此項研究由香港大學邀請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展開部分項目由香港中文大學 客座教授 Givoni 教授主持.研究成果預計于2004年發表預期成果通過細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