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16—20篇练习2_第1页
《论语》第16—20篇练习2_第2页
《论语》第16—20篇练习2_第3页
《论语》第16—20篇练习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经典论语第1620篇练习2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晏乐(4),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注释】(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3)佚:同“逸”。(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把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把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把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B孔子认为,把骄纵放肆为快乐,把纵情游荡为快乐,把宴饮纵欲为快乐,是有害的。C这则语录告诉我们,有益于修养自己身心的快乐是好的,追求生理享受的快乐是有害的。D孔子运用了对照、比喻的方法来阐释快乐这个道理的。(2)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关于交友的观点。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答: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论语季氏第十六)【注释】(1)愆:音,过失。(2)瞽:音,盲人。(1)下列各项是对以上选段内容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强调讲话时要做到该说时就说,不该说时就不说。B“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是指“没有轮到自己说时,就先说,这是急躁”。C“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是指“别人说了,自己却不说,这是隐瞒”。D“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是指“不看君子脸色便轻率开口说话,这叫睁眼瞎子”。(2)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选段,谈谈这两个选段所反映的孔子的观点。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答: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亢可能认为孔子有私心,因此他才会问伯鱼孔子是怎么教他的。B、陈亢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什么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C、文中“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不懂得战栗的姿势。D、文中“不学诗,无以言”的意思是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很好地表达。(2)这一则文字侧面地表现了诗在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答: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第七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第十六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B.君子要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思”严格要求自己。C.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 结合上面论语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答: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第十七)(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这说明孔子为人幽默,教育方法灵活。(2)“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乐教观的理解。(3分)答:6.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恭则不侮,宽则得众”是指“态度恭敬就不会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B.“信则人任焉”是指“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C.“敏则有功”是指“勤敏就容易获得成功”。D.“惠则足以使人”是指“给人恩惠就能够随心所欲地使唤别人”。(2)谈谈上面这个选段所反映的孔子的观点。答:7.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第十八)(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伯夷和叔齐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B、孔子认为柳下惠和少连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可是他们的言语合乎伦理,行为合乎理智。C、孔子认为虞仲和夷逸避世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是逃避现实,是不可取的。D、孔子没有完全否定这些逸民,但他不选择他们的老路走。(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所反映的孔子为人处事的态度。(3分)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注释】 适:音,意为亲近、厚待。答: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第十九)(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一样,他犯了过错,大家都看得见。B君子无意间犯错误,不隐瞒不掩饰,改暗更明,大家就像对太阳、月亮一样,仍然会敬仰着他。C小人对自己所犯下的各种过错,总是千方百计地用文章为自己的过错辩护。D文过饰非,不是君子。知过即改,方是君子所为。(2)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意思是有了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请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9.阅读论语选段,完成下列各题。(6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第十四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第十九(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子认为,实现天下的仁德,是读书人毕生的目标。因此,应该做到心胸宽广、意志坚强。B孔子认为,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交付的使命,就可以称为士了。C孔子认为,心中只有美德的人,还不能算是“士”D“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2)上面四段文字中,孔子认为士应当具有哪些品格?答:10.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第十九)注: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食:通“蚀”,指日月亏蚀。(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己达德,除了可以通过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反省自己,从而达到目的。B、孔子对世人发出“已矣乎”的感叹。“已矣乎”这三字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绝望。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D、真正的君子,心地光明磊落,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错,知过而能改。(2)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3分)答:文化经典论语第1620篇练习参考答案1.(1)D(没有比喻)(2)孔子认为,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这样的人交朋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2.(1)C(是指“该自己说话时,自己却不说,这是隐瞒”。(2)孔子强调讲话要遵循中庸之道,要注意对象、时间、地点、条件,该说时就说,不该说时就不说。3(1)C(“立”是立身,而不是“站立的姿势”)(2)此则论诗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孔子在这则语录中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一是认为诗歌的内容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和道德品质,可以使人学会正直的交往和立足社会的能力;二是说,诗歌可以提高人的讲话的水平。先秦的“赋诗言志”,就是在外交场合用诗句来表达自己一方的意见或观点。(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谈诗的作用)4(1)D(孔子这么说,一是自责,二为勉人)(3分)(2)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君子内存仁德,心胸宽广,明白大义,知礼谦恭,不忧不惑不惧,不贪小利,不同流合污。(1分)5.(1)A(“割鸡焉用牛刀?”不是在批评子游,而是体现孔子对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礼乐之治的欢愉之情,同时也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感到惋惜。)(2)从孔子对子游礼乐之治实践的充分肯定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乐教观是:一是可通过“弦歌之声”来传授礼乐之道;二是“弦歌之声”不仅可教化在上位的君子,也可以教化普通百姓;三是“弦歌之声”应该加以推广,“以牛刀杀牛”,从而达到天下大治。6.(1)C(“惠”应译为“慈惠”,形容词。“随心所欲”是贬义词)(2)孔子认为要做到“仁”就要能够处处实行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五种品德。7.(1)(3分)C(孔子认为虞仲和夷逸避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是合乎权宜,是可取的。)(2)(3分)孔子认为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1分)“可”与“不可”皆以义为准则。(1分)从中看出他遇事态度灵活,不固执成见,但并不是不讲原则。(1分)8(1)C(2)自古以来,人类最不可避免的就是犯错,而最害怕的却是认错,最悲哀的是不知错,可最糟糕的是知错不改过。我们只有做到过而肯承认,过而能改,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境界更高尚的人!(意思对即可。)9.(1)C(“而”译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