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doc_第1页
考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doc_第2页
考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doc_第3页
考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doc_第4页
考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考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敲鼓时鼓面在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通过直接观察、间接观察、亲自感受,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及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的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发声体振动会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必须依靠介质才能传播,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利用这些原理分析、判断、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考点2声音的传播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如空气、水、金属等2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3、声波:声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例如击鼓时,鼓面振动,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因此,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考点3声速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3声在固体中比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得快。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常见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所示:介质声速介质声速空气(15)340冰3230水(常温)1500铜3750海水(25)1531铁5200传给外界传来的声音鼓膜振动引起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传给考点4人耳听到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传给2骨传导:失去听觉的人利用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其过程:当堂练习: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2.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发出的,通过 以 的形式传到人耳的。3. 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4.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选填相同,不同)的,在气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_m.5.一人站在两个山谷之间,大声喊叫后,经过3s听到第一次回声,又经过2s听到另一个山谷传来的回声,请计算出两面山谷之间的距离。第二讲 声音的特性 噪声 声的利用考点1声音的特征之一音调频率是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音调是指声音的高底,它们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考点2声音的特征之二响度振幅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即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例如平时所说的“大声说话”、“小声说话”就是指声音的响度。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考点3声音的特征之三音色不同的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可以根据其音色的不同分辨它们。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是声音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可用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考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2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危害(1)噪声的强弱等级:用分贝(dB)来表示。(2)下表是噪声的等级及危害。噪声的等级人的感觉0 dB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音10 dB相当于微风吹落叶声30 dB4 dB较理想的安静环境50 dB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会干扰说话,影响工作效率90 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症状150 dB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3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1)防止噪声产生;(2)阻断噪声的传播;(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考点5声的利用1声与信息:通过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来传递声音的信息。人们根据雷声的信息判断大雨,根据钢轨的异常声音判断螺栓的松动,用听诊器判断心、肺的工作状况,利用回声到来的方位、时间判断目标的位置和距离。2声与能量:声波一种波动,声波有传递能量。例如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获得鱼群的信息;利用超声波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当堂练习:1.小王和小强练习敲鼓,小王大力敲,小强用较小的力敲,鼓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2. 2008年的CCTV青年歌手太奖赛中有道辩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三者均可3.新年联欢会上,小王在演出前调节二胡弦的松紧程度,他是在调(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4. 无声手枪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 在城市道路旁加装隔声板,这是在 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5. 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获得鱼群的信息是利用声可以传递 ,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可以传递 。第三讲 光的直线传播 物体的颜色考点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天然光源,如太阳(恒星)、闪电、萤火虫;人造光源,如蜡烛、白炽灯等。月亮是反射太阳光,不是光源。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许多现象都是由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如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把部分光挡住,在物体的后面光达不到的区域,便产生影子。光不能沿曲线绕到物体后面去。小孔成像、检查木条的棱是否直、射击瞄准时的“三点成一线”、植树、排队、激光准直等都是光的直线传播的运用。3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这一数值。光在水中的速度大约是空气中的,在玻璃中的速度大约是空气中的。4光线:用一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注意:光线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无力模型。考点2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让一束太阳光通过狭缝从一侧射到棱镜上,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靛、些七种色光。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生活中的应用:彩色电视机。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过所有色光的物体呈无色,反射所有色光的物体呈白色,吸收所有色光的物体呈黑色。当堂练习:1. 关于光的传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C光在均匀的玻璃中是沿直线传播的D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沿直线传播2. 能自行发光的物休叫做光源,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太阳、月亮、闪闪发光的宝石、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正在使用的电脑屏幕。3.在光的色散现象中, 光的偏折程度最大。4. 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上衣呈 色,裙子呈 色。若用白光照射,带红眼镜的人看到演员的上衣呈 色,裙子呈 色。5.一束激光发出后遇到障碍物后被反射而回,共用时3.8s,请计算障碍物距离光源的距离。第四讲考点1光的反射规律1光的反射:光照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表面都会发生反射。2有关光的反射的几个关键名词:(1)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意:语言表述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应该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是反射角的大小随入射角的大小而变化的。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5镜面反射:反射面很光滑,会把平行入射的光线再平行反射出去。漫反射:反射面凹凸不平,会把平行入射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只有处于反射光线范围之内才能看到反射光线。黑板光滑时发生镜面反射,处在反射光线范围内的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镜面反射可以让平行光定向反射。漫反射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若射到物体上的光发生漫反射,人便能从不同方向看见物体。例如电影银幕做成凹凸不平的,就是利用了漫反射现象,使电影院不同位置的观众均可看到画面。考点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2)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对调的;(5)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一致的。2实像与虚像:(1)实像: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考点3平面镜的光学性质(拓展考点)1平面镜的光学性质是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已知入射光线和镜面的位置,可以确定反射光线的方向;2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方向,可以确定镜面的位置;3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作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4利用几何知识以及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原理作平面镜成像图。考点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际应用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像和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如测视力时利用平面镜节省空间;装饰时利用平面镜扩大屋内视野;潜望镜;穿衣镜等。考点5球面镜1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2凹面镜:它的反射面是凹面,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入射到凹面镜上的平行光线的反射光线会聚到一点,这一点是凹面镜的焦点。如太阳灶、汽车头灯的灯罩都是凹面镜。3凸面镜:它的反射面是凸面,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考点6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当堂练习:1.学习和生活中常用到下列光学器具:显微镜 穿衣镜 潜望镜 老花镜 汽车观后镜 近视镜。其中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制成的是( )ABCD2.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 反射。电影屏幕用粗糙的白布制作是原因是: 3.利用平面镜可以( )A成缩小的像 B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成倒立的虚像 D成正立的实像4.图为采集奥运圣火的画面。圣火采集器是一个凹面镜,太阳光经凹面镜 后会聚,使置于凹面镜 上的火炬点燃。5.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我们向着清澈、平静的池塘看去,会发现好像鱼在云中游我们所看到的云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像,若水深2米,云到水面的距离为2000米,则云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 米6.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4) 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小红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6)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7.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下左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8.S为一点光源, S点发出的一束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经过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第五讲 光的折射 透镜及其应用考点1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3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依据光的折射规律及光路的可逆性原理,只画示意图即可。水中鱼、光的色散、彩虹、海市蜃楼等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考点2透镜1凸透镜和凹透镜:(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3)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4)光心:透镜主光轴上的一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焦点和焦距(1)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4.透镜上的三条特殊光线(1)凸透镜:(1)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如图1-5-6所示。(2)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跟主光轴平行,如图1-5-7所示。(3)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如图1-5-8所示。(2)凹透镜:(1)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如图1-5-9所示。(2)光的前进方向经过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1-5-10所示。(3)通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后,方向不发生改变,如图1-5-11所示。考点3凸透镜成像规律1当物距u 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u2f。2当物距u = 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u = 2f。3当物距f u 2f。4当物距u = f时,不成像。5当物距u 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考点4生活中的透镜1投影仪:投影仪工作时,镜头到幻灯片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屏幕的距离为像距。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2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是由几个镜片组成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在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一个凸透镜。物体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目镜再把物镜所成的实像放大。5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再把物镜成实像放大。考点5眼睛和眼膜1眼睛:眼球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2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利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的特点,戴凹透镜,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3远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利用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特点,戴凸透镜,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当堂练习:1.请说出一种测量凸透镜焦点的方法。2.请说出三种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3. 将物体放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前30cm处,则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 像。将物体移到距离透镜23cm处,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与之前相比变 (填“大”或“小”)。4.一投影仪在投影时,镜头上落有一只苍蝇,此时光屏上( )A有一只放大的苍蝇像 B和原来基本一样 C有一个黑点 D无像5.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它对太阳光具有 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6. 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它对太阳光具有 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7. 如下图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在虚线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透镜。8.做出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第六讲 温度和温度计考点1温度和摄氏温度1原理: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构造:(1)常用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液体是酒精或水银;内径很细,下端有玻璃泡,刻度均匀。(2)体温计:标有刻度的一段为三棱柱体;在玻璃泡和直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3)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在-20100之间,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4摄氏温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为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5摄氏温度的读法:“37”,读做“37摄氏度”,“-20”,读做“负20摄氏度”或“零下20摄氏度”。考点2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看清它的量程,即它所能测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即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2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正确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使用体温计测人体温度之前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考点3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的估测(实际应用考点)温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能说出和估测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从生活实际出发可知:人体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洗澡水的温度约45;人感到舒适的温度约22;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在0以下。当堂练习1.请写出图11中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温度为 2. 用温度计测量刚倒入保温杯内的开水的温度。(1)现有最高测量温度为110、200、42的三种温度计,测量时应该选用最大测量值为 的一种。(2)在测量时,温度计插入水中后应何时读取数据,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越准确。三种意见中正确的是 。3. 有三支温度计,其中甲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 42 ,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 50 ,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 105 ,由此可知 温度计是家庭用的寒暑表, 温度计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 温度计是体温计。第七讲 物态变化考点1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3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4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溶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5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6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考点2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1)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3液化(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2)压缩体积: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考点3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如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变小不见了,就是因为樟脑片升华了。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霜的形成就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考点4熔化、凝固和水沸腾图象1熔化和凝固图象。建立时间一温度的直角坐标系,纵轴表示物体的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晶体熔化图象中在曲线上升部分和紧接着平直部分,表示物体吸热的过程。平直部分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凝固图象中在曲线下降部分和紧接着的平直部分,表示物体放热的过程。平直部分表示晶体凝固时放热,温度不变。2水沸腾图象。水沸腾图象中的曲线,上升部分和平直部分表示水吸热的过程,上升部分表示水温度升高,平直部分表示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考点5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中易混淆现象辨析1“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因为水蒸气是无色看不见的。2水缸“出汗”的形成过程:水缸“出汗”不是水从缸里向外渗漏,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壁液化而成的。3两种“白气”的形成过程:烧开水时,壶嘴里向外冒“白气”,是壶中的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或冷冻食品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冻物体周围的冷空气而液化形成的。4俗话说“下霜”,其实霜不是从天上下来的,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植物的叶或石块凝华而成的小冰晶。考点6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和应用实例的分析、判断、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主要包括:(1)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的区别与联系。(2)有关熔化、凝固知识的应用。(3)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4)蒸发制冷作用的应用。(5)水沸腾过程的现象和特点。(6)使气体液化的方法。(7)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解释、应用。当堂练习:1.说出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雾、露、霜、雪2.简述干冰降雨的过程及其中的物态变化。3. 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4. 电冰箱里的食物容易变干和相互“窜味”,请你从物理角度分析,食物“窜味”属于 现象,电冰箱里的食物主要是通过 或 方式失去水分的5.为什么晾晒稻谷的时候要把谷子展开在阳光下?6.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点,取了200g的水加热,右表是他们记录的有关数据。时间/min0123456789水温/90929496979899999999(1)上图中,表示水沸腾的图是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是 (3)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间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试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4)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第8讲 电流和电路考点1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2两种电荷。(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2)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3)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电荷间的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5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6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核高速旋转。7元电荷:最小电荷叫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其中e=1.610-19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8摩擦起电的原因(1)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考点2电流1导体与绝缘体(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金属、大地、人体、食盐水溶液都是导体。(2)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2电流(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3)金属里面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因此,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4)闭合电路中,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考点3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1电路的构成:最简单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2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2)电路是闭合的。3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导线输送电能,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4电路图:(1)用常用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2)几种常用的元件及符号电池: 滑动变阻器: 电灯: 电流表: 开关: 电压表: 电阻: 相连的导线: 电动机: 电铃:当堂练习:1.A、B、C、D四个轻质小球,A吸引D,B吸引C,A与C相互排斥,C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请判断A、B、C、D的带电情况。2.带正电的物体与验电器相接触,请说明其中的电荷运动情况。3.结合手电筒的实物图,在右边虚线框内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第9讲 串、并联电路一、基本考点考点1电流的强弱1电流(1)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2)电流用字母I表示。(3)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箭称安,符号是A。(4)电流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mA =10-3A,1 A=10-6A。2电流表的连接(1)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2)电流必须从红色接线柱(或标着“+”号的接线柱)流进去,从黑色接线柱(或标着“”号的接线柱)流出来。(3)读数时应做到:明确电流表的量程,即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0-0.6A量程每一小格代表0.02A,03A量程每一小格代表0.1A。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安。考点2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1串联电路(1)用电器首尾相连接入电路叫做串联。(2)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2并联电路(1)用电器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入电路中,叫做并联。(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考点3关于电流表的读数问题(实际应用考点)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分别是“”、“0.6”和“3”。在读数时应注意二看:一看选用了哪个量程;二看每大格分别多少小格,每小格对应的电流是多少。例如选006A的量程,一大格为0.2A,而一小格为0.02A;而选03A的量程,一大格为1A,而一小格为0.1A。考点4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探究性考点)1提出问题:(1)在串联电路中,不同的各点电流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某一点和各支路中某一点电流有什么关系?2猜想或假设:对电路中不同点的电流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想。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把两只小灯泡串联或并联在电路中。(2)把电流表分别串接在要测量的点上。(3)把测量值填入表格。4分析和论证从测量结果可以得出:(1)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路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5评估(1)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指出不合理的地方?(2)操作中有没有失误?(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6交流同学之间交流测量结果,分析错误的原因和不足之处,得出正确的改正方法。当堂练习:1.任意选取用电器,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各一个,并画出对应的电路图。2.如图,两两讨论任意闭合其中的开关,判断电路会发生什么变化。3.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属于并联电路的是( )第10讲 电压和电阻考点1电压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2电压用字母U表示。3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4电压单位之间的换算:1kV=103V,1mV=10-3V。考点2怎样加接电压表1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并联。2电压表的红接线柱(或标有“+”号的接线柱)应与用电器靠近电源的正极相连,电压表的负接线柱(或标有“”号的接线柱)应与用电器靠近电源的负极相连。3“03V”的量程一大格为1V,一小格为0.1V,“015V”的量程一大格为5V,一小格为 0.5V。4在不知被测电压大小时,应选用大量程,或用试触的方法判断应选用的量程。考点3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在串联电路中,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U=U1+U2+。2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即U=U1=U2=。考点4电阻及变阻器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2导体的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符号是。3电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M=106,1k=103。4电阻在电路图中用 表示。5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6变阻器:符号 ,它是靠改变连入电路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考点5半导体和超导现象1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如硅、锗等。温度、光照、杂质等外界因素对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影响很大。利用半导体材料可以制作二极管、三极管。2超导现象:当某些物质的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其电阻就变成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在电力输送时,采用超导材料可以大大降低由于电阻引起的电能损耗。用超导材料制造电子元件,不必考虑散热问题。考点6关于电压表的读数问题(实际应用考点)实验室中常用电压表的两个量程分别为“03V”和“015V”,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分别为“”、“3”、“15”接线柱时,电压表选用的是015V的量程,一大格为5V,一小格为0.5V。考点7有关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的问题(拓展考点)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如图1-10-4所示。接线时应注意,不要都接C、D接线柱或都接A、B接线柱,CD是一根金属杆,电阻很小,可以忽略。这样可以把C、D两接线柱看成一个接线柱。而AB是电阻丝,当把A、B接线柱接入电路时,当滑片P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不变,起不到改变电路中电阻的作用。当连接A、C或A、D接线柱时,连入电路的电阻丝是AP,当滑片向右滑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丝变长,电阻变大。当连接B、C或B、D接线柱时,连入电路的电阻丝是BP,当滑片向右滑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变短,电阻变小。考点8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方案设计性考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导体的电阻与这些因素的关系时,由于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比较多,需要用控制变量法把多因素问题变成单因素问题。考点9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探索性考点)探究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的实验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思考问题:电阻线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2)设计实验电路,应思考下面问题:变阻器应该与灯泡如何连接,才能保持二者的电流大小相同;要能控制电流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3)画出电路图,如图1-10-7所示。当堂练习:1.一根电阻丝电阻为R,现在将这根电阻丝对折,电阻变为多少?若将它均匀的拉长为原来长度的3倍,电阻又变为多少?2.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1为一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开关S闭合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a、b之间滑动的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的示数如何变化?3. 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中点向右端移动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将_,灯泡L的亮度将_。当滑片移到最左端时会发生情况?第11讲 欧姆定律 安全用电一、基本考点考点1欧姆定律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其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U电压伏特(V),R电阻欧姆( ),I电流安培(A)。考点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1由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可知,I=I1=I2,U=U1+U2。由欧姆定律可知, , ,即,故 。由此可见: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2由于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故 , ,由欧姆定律可知, , ,而 ,由此可得 ,即,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考点3安全用电1由欧姆定律可知,导体中电流的大小跟加在这个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人体是导体,电压越高,通过的电流会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有危险了。2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3断路和短路(1)电路没有接通,这种故障就是断路,断路电路中没有电流。(2)电路中不应该相连的两点直接连接在一起的现象叫短路,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短路时叫路中电流很大。4注意防雷:云层之间、云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压可达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电流可达几万安至十几万安,这么大的电流会立即致人死亡,对树木、建筑物产重破坏。考点4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应注意:1欧姆定律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都是对同一导体和同一段电路而言的。2欧姆定律中提到的“通过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电阻成反比”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它的电流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它的电流跟它的电阻成反比。3欧姆定律公式 可以变形为U=IR,但不能认为导体两端电压跟导体中的电流,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因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公式还可以变形为 ,但不能认为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跟所加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只是一种测量、计算电阻的方法而已。考点5电压表和电流表在改变电路连接方式中的作用(拓展考点)1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由于它的电阻很大,电路中的电流很小,小到电路中的用电器不能工作,可以认为是“断路”。2电流表并联在电路中,由于电流表的电阻很小,电路中的电流几乎全部流经电流表,使与电流并联的用电器几乎没有电流通过,可以认为是“短路”。考点6串、并联电路分压和分流的规律(拓展考点)1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在串联电路中 ,故 ,由此可见,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分得电压与各电阻阻值成正比,电阻越大,其两端的电压就会越高。2并联电路的分流规律在并联电路中 ,故 ,由此可见,并联电路中,通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它们的电阻成反比,支路上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越大。考点7有关滑动变阻和开关改变电路的综合题(拓展考点)在电路中连入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后,增加了电路的复杂性和迷感性。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和开关的通、断将使电路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可以是电路元件发生变化,也可以是电路结构发生变化。不论是局部电路的哪一个物理量发生变化,都会使电路整体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解答这类“变化电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电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开关通、断引起的,还是由于变阻器滑片位置的变化引起的,或者其化原因引起的。(2)弄清电路的性质。由于开关的加入增加了电路的复杂性和迷惑性。要搞清电路中各用电器是串联还是并联?与原来电路相比有无结构变化?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的分别是哪段电路?(3)找出题目中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保持不变?关键是找出“不变量”,通过“不变量”列式解题。考点8用伏安法测电阻(探究性考点)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用伏安法测电阻应注意的问题:(1)接线时,开关要断开。闭合开关时,滑动变阻器应接在最大值;(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值,另外还起保护电路的作用。当堂练习:1.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后,灯L1、L2都发光,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灯突然熄灭,而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灯L1短路B灯L2短路C灯L1断路D灯L2断路2.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1为一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开关S闭合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a、b之间滑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最大为4 V,电阻R1的电功率变化范围是0.8 W7.2 W,则P从a端滑至b端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A从1.8 A变化至0.2 AB从0.4 A变化至1.2 AC从1.2 A变化至0.4 A D从0.2 A变化至1.8 A3. 如图所示电路,定值电阻R1=20,R2最大电阻值为50, 电源电压U=12V,则在移动滑动变阻器得滑片P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多少?4. 在下图中,A、B、C为三条引出线,由三个阻值相等的电阻组成,现用装有电池和电流表的检测器连接AB时,电流表示数I,当检测器与BC连接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当检测器与AC连接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3,试画出方框里的电路图5.逸舟和他的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用到如下器材:电源1个,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定值电阻若干个,滑动变阻器1只,开关1个,导线若干。请画出他们设计的电路图。若少领了一只电压表,多领了一只电流表,请设计一个电路图,使这个实验仍然可以进行。第12讲 电功率考点1电能及电能表1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动能、热能。2电能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3在物理学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4电能表是用来计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的仪器。5电能表上几个重要参数的意义。(1)“220V”表示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2)“10(20)A”表示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是10A,在短时间内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3)“50Hz”表示电能表在50赫的交流电路中使用。(4)“600revs/kWh”表示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600转。6电能表的读数:电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