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一)中枢神经系统1网状结构:在中枢内,神经元散布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中,神经元的胞体和神经纤维交错排布,此区域呈“网状”,故称之。2菱形窝:即第四脑室底,呈菱形。窝的下外边界是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上外边缘是结合臂和小脑上脚;菱形窝顶的前部是前髓帆,后部是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菱形窝的底以髓纹为界,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在中线上有正中沟,外侧有其平行的界沟,两沟之间为内侧隆起,隆起的下部为面神经丘,内藏展神经核。下问正中沟的两侧从内上至外下分别为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和最后区;前二者深部分别藏有舌下神经核和迷走神经背核。菱形窝的外侧角有前庭区和听结节,分别藏有前庭神经核和蜗神经背核。3锥体交叉:延髓腹侧上部的膨大为锥体,锥体内的锥体束纤维大部分(75%80%)于锥体的下方左、右交叉,称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外侧索,构成皮质脊髓侧束;末交叉的少部分纤维进入前索,为皮质脊髓前束。4内侧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5脊髓丘系: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痛、温、粗触觉的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进入脑干后合并,再与一些从脊髓投向上丘等部位的纤维汇合在一起,组成脊髓丘系,上行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6外侧丘系:由蜗神经的背、腹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在脑桥被盖和基底之间左、右交叉后的纤维斜行穿过内侧丘系,形成纺锤形的斜方体。斜方体纤维折向上行,称为外侧丘系。7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温、痛、触觉的纤维,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转而上行,组成三叉丘系。上行至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中继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下1/3部,传导头面部皮肤、口腔、鼻腔粘膜的痛、温、触觉。8锥体束:自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大锥体细胞发出的支配骨骼肌运动的纤维集中成束为锥体束,锥体束经中脑、脑桥至延髓,在延髓的上部集中,形成锥体。锥体束纤维一部分终止于脑干的躯体运动核,称皮质核束;另一部分则继续下行,进入脊髓,止于脊髓的前角运动细胞,称皮质脊髓束。9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向前、内、下膨出的部分,称为小脑扁桃体,因其靠近延髓并位于枕骨大孔附近,当脑患某种疾病(如肿瘤或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将小脑扁桃体挤入枕骨大孔与延髓之间,形成小脑扁桃体疝或枕骨大孔疝,危及生命。10旧小脑:小脑体的蚓部和中间部,在进化上出现较晚,共同组成旧小脑。又称脊髓小脑。它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将人体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位置变化信息传入小脑,以反射性地进行调整,以恢复平衡。11新小脑:小脑体的外侧部在进化过程中出最晚,与大脑皮质同步发展,形体最大,构成新小脑。因纤维主要与大脑发生联系,又称大脑小脑。主要协调人体四肢远端肌肉完成一系列灵巧、精细、准确的运动。12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其上界为下丘脑沟;前界为胼胝嘴、终板和前连合;下界为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正中隆起和垂体。下丘脑是调节饮食、血压、睡眠、情绪和内脏等活动的较高级中枢。13结节垂体束:又称结节漏斗束。起自下丘脑外侧壁内的漏斗核和下丘脑基底内侧部的一些神经细胞,终于正中隆起的毛细血管丛,将神经内分泌物质(如ACTH、促激素释放或抑制激素等)经垂体门脉运送至垂体前叶,控制垂体前叶的内分泌活动。14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如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和中脑被盖等)组成。边缘系统主要与情绪、行为、记忆、内脏活动等有关。15侧脑室:是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含脑脊液;可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四部分,分别位于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内。两侧侧脑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室腔内有侧脑室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16新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在发生上出现较晚,叫做新纹状体。是皮质下运动中枢。17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在前端连在一起,两者合称为纹状体。为皮质下运动调节中枢。18基底核:位于端脑的基底部的白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前端相连,合称为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因出现较早,叫做旧纹状体。20第一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为控制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具有以下特点:交叉支配:由于皮质脊髓束在锥体的下部进行了大部分(70%80%)交叉,故大脑运动区主要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上、下颠倒(但头部本身是正的):被支配对象在运动中枢的投影宛如一倒置的人形,即中央前回上部和旁小叶前部与下肢、臀部的运动有关,中部与躯干和上肢的运动有关;下部与头颈部肌的运动有关;被支配对象在中枢的代表区的大小与其形体的大小无关,与机能活动重要性和复杂程度一致;除发出纤维外,还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等发来的纤维。21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语言区域,多数位于左半球上包括: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书写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角回。22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上下行的白质纤维板,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前肢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膝部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靠近背侧丘脑的丘脑中央辐射,靠近豆状核的顶、枕、颞桥束中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内囊后肢的后部为听、视辐射。内囊病变累及相应的传导束而产生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即“三偏综合症”。23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侧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对侧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利用瞳孔对光反射,可以检查视神经、动眼神经、中脑等的病变及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的判断。24上运动神经元:指的是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内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有关区域如额叶、顶叶内的锥体细胞。它们发出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控制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活动。25锥体系: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三、五层内的巨形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共同组成。这些细胞发出的下行纤维,间接或直接地与脊髓前角细胞形成突触连系,形成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骨骼肌)的神经元链,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26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其结构非常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锥体外系最后借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建立脑和脊髓前角细胞间的联系,以此协调肌的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的协调。(二)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海绵窦: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窦内有由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互相交织成的海绵状的结构。海绵窦的上壁向内侧与鞍膈相移行;下壁借薄的骨壁与蝶窦相邻;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内侧壁与垂体相邻,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海绵窦可借眼上静脉与面部的浅静脉交通,借卵圆孔、破裂孔处的导血管与翼静脉丛相交通。还可借岩上、下窦与横窦和颈内静脉相交通。2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所形成的腔隙叫蛛网膜下腔,位于脑和脊髓的周围,内含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在脑部某些部位明显扩大,叫做蛛网膜下池,如小脑延髓池、脚间池、大脑外侧窝池等。3蛛网膜颗粒:颅顶部近中线处的脑蛛网膜呈颗粒状,凸入上矢状窦腔的侧隐窝内,形成“菜花状”突起,称蛛网膜颗粒。它的主要功能是“引流”脑脊液入静脉血,维持脑脊液循环的动态平衡。4窦汇:是由上矢状窦、直窦和左、右横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而成的硬脑膜窦。5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构成的动脉环,称大脑动脉环。6小脑中脚:由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形成桥横纤维,即脑桥小脑纤维,该纤维向外侧集中构成脑桥臂,也叫小脑中脚,进入小脑皮质。7菱脑峡:脑桥上端与中脑移行部,较狭细,称菱脑峡。是脑桥、中脑在背侧的分界。8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沟的外侧端,脑桥、延髓和小脑三者的交界处,称为脑桥小脑三角。三角内有前庭蜗神经、面神经、迷路动脉等。9小脑上脚交叉:由小脑齿状核发出的纤维构成小脑上脚,纤维向上至菱脑峡水平逐渐沉入中脑背盖部,左、右交叉,形成小脑上脚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终止于红核和背侧丘脑的腹外侧核等。10顶盖前区:位于上丘上端与间脑交界区水平、上丘深部的区域叫做顶盖前区,含有左、右两群细胞构成的神经核,为顶盖前核,该核发出的纤维与双侧的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发生联系,是瞳孔对光反射径路中的重要核团。二、填充题(一)脊髓 1颈髓、胸髓、腰髓、骶髓、尾髓2颈膨大、腰骶膨大C5T1、L2S33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4C5T1、L2S3、四肢5脐、耻骨联合与脐连线的中点6前角、后角、侧角、躯体运动、感觉内脏运动7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8前索、外侧索、后索、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小脑后、皮质脊髓前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前束9第四胸节、第四胸节中枢、薄束核、楔束10外侧索、背、旧小脑皮质11外侧索、温痛、前索、触压12对、中央前回上2/3、旁小叶前部、前角运动、12、远端13红核、被盖腹侧、外侧、14前庭神经外侧、 、伸肌、屈肌(二)脑干1中脑、脑桥、延髓、延髓、脑桥2视束、脑桥上缘、大脑脚、脚间窝、后穿质、上丘、下丘、视觉、听觉3脑桥基底、基底动脉、基底沟、脑桥臂(小脑中脚)4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5菱形、第四脑室6髓纹、界沟、内侧、面神经丘、展神经、前庭区、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后、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7前髓帆、后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8软脑膜、室管膜、正中孔、外侧孔9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核、舌下神经、三叉神经感觉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副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孤束、孤束10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舌咽神经、迷走神经11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咽喉部12面神经、翼腭、颧神经与泪腺神经的交通支、翼腭神经、舌咽神经、岩小、副交感、耳神经节、腮腺13薄束核、楔束、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214内弓状纤维、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15斜方体、外侧丘系、下丘、内侧膝状体16脑桥核、皮质脑桥、小脑中脚、小脑皮质17下丘、脊髓、脑神经核、被盖被侧、顶盖脊髓束、 、完成视、听觉18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内囊后肢、颞横回19内侧纵束、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副神经核20上橄榄(三)间脑和小脑1小脑半球、小脑蚓、小脑皮质、小脑髓质、小脑核、顶核、齿状核、栓状核、球状2绒球小结、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小脑蚓部和中间部、脊髓小脑、脊髓、小脑外侧部、大脑(或脑桥)、大脑皮质3小结、绒球、绒球脚4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5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前联合、终板、乳头体、灰结节、漏斗、视交叉、中脑导水管6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背侧丘脑、背侧丘脑7下丘脑、背侧丘脑、室间孔、中脑导水管8丘脑间粘合、丘脑前结节、丘枕、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后丘脑9白质板(内髓板)、前核、内侧核、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三叉丘系、味觉、内侧丘系、脊髓丘系10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视交叉上核、乳头体核、视上核、视旁核、漏斗核11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听觉、颞横回(听觉中枢)、视束、距状沟上下的皮质(视觉中枢)(四)大脑1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岛叶2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缘上回、角回、视觉性语言3旁中央小叶、扣带回、楔叶、舌回嗅束、嗅三角、嗅纹4海马旁回、钩、海马、穹窿、穹窿连合、穹窿柱、下丘脑5额叶、枕叶、颞叶、室间孔6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屏状核、豆状核、尾状核、尾状核、壳、苍白球7额中回后部、额下回后部、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8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9视觉、听觉10连合系、联络系、投射系、投射11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前肢、膝、后肢12尾状核头、豆状核、额桥束、丘脑前辐射、背侧丘脑、豆状核、丘脑中央、皮质脊髓、皮质红核、听、视、皮质核13脊神经节、脊髓灰质层、丘脑腹后外侧核、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丘脑腹后内侧14双极神经元、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的神经元15蜗螺旋神经节、蜗神经核、下丘的神经元、内侧膝状体的神经元16被盖、基底、斜方体、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下丘、内侧膝状体17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18中央前回、中上、旁中央小叶、前部、后肢、基底、锥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前、皮质脊髓前束19瞳孔对光反射、双极细胞、节细胞、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五)脑和脊髓的背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硬膜、蛛网膜、软膜2硬脑膜、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下窦、翼静脉丛3前2/3、间脑、后1/3、间脑、脑干、小脑4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5基底、小脑下前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小脑、脑桥、大脑后部6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7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8室间孔、中脑导水管、外侧孔、正中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9脑垂体、甲状腺、睾丸(卵巢)、肾上腺、甲状旁腺、松果体10生长激素、催乳激素、黑色素细胞刺激素、促激素1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三、单项选择题(一)脊髓1.A2.C3.D4.D5.C6.D7.A8.C9.B10.D11.C12.A13.E14.A(二)脑干1.D2.E3.A4.D5.C6.E7.C8.D9.E10.C11.B12.D13.D14.D15.C16.B17.C18.C19.D20.E(三)间脑和小脑1.D2.B3.D4.C5.C6.B7.A8.D9.B10.A11.E12.E13.E14.D15.B16.B17.D18.C19.B20.C(四)大脑1.E2.B3.B4.C5.E6.D7.C8.A9.E10.C11.C12.C13.C14.B15.C16.D17.D18.C19.C20.D21.E(五)脑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E2.B3.B4.C5.E6.D7.C8.A9.B10.E11.E12.E四、多项选择题(一)脊髓1.ABCDE2.ACDE3.ABC4.ABCDE5.ACE6.CE7.ABD8.CD9.BDE10.ACD(二)脑干1.ABD2.ABC3.ACD4.CDE5.ABDE6.ABCD7.ABD8.BCDE9.ACD10.AD11.BCE12.BDE13.BCE(三)间脑和小脑1.ABCDE2.AE3.ABC4.CDE5.ABCE(四)大脑1.BCDE2.ABCDE3.ABDE4.BCE5.ABCD6.ABCD7.AE8.ADE9.BCE10.BCDE11.ABD12.ABE13.ABC14.CDE15.AB16.ABCDE17.CDE18.CDE19.ABCD(五)脑和脊髓的背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1.ADE2.ABE3.ABDE4.ABDE5.ABCD6.ACDE7.AE8.ABCD9.BD10.ACD11.BCDE(六)1.DE2.ABCDE3.ABE4.ACE5.CDE6.BCDE7.BC8.ABCDE9.BD10.ABCDE11.BCD12.ACD13.BCDE14.ABCDE15.ABDE16.ABCE五、简答题1答: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横断面以下脊髓前角细胞失去了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对其的控制,表现为脱抑制后的机能释放,即出现同侧损伤节段以下肌肉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丧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阳性,但肌不萎缩。同侧后索内的薄束、楔束损伤:来自同侧肌肉,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及来自皮肤的精细触觉冲动传导通路被阻断,导致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意识性深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同侧的脊髓丘脑侧、前束损伤:表现为对侧损伤平面以下12个节段以下温痛觉、粗触觉丧失,但由于对侧精细触觉正常,粗触觉的障碍不易被察觉。脊髓小脑前、后束损伤:表现为平衡、协调运动障碍。2答:疑核上端发出纤维加入舌咽神经,支配茎突咽肌;疑核中部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支配软腭肌、咽喉肌;疑核下部发出的纤维加入副神经,构成副神经的迷走根,在副神经内走行一段距离后,返回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3答:角膜眼神经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半月神经节神经元的中枢突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双侧的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收缩双眼闭合。4答:用强光照射一侧眼睛引起双侧瞳孔缩小,为瞳孔对光反射,左侧为直接对光反射阳性,右侧为间接对光反射阳性。其反射径路如下:光线视网膜中的视细胞(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的神经元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双侧瞳孔缩小5答: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头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通过;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及听、视辐射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一侧内囊损伤,病人出现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对侧半上、下肢痉挛性瘫痪(硬瘫),对侧半眼裂以下表情肌、对侧半舌肌瘫痪,两眼视野对侧半偏盲,临床叫做“三偏症”。另外,两耳听力下降,但以对侧明显。6答:节前纤维的三种去向: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穿过椎旁节至椎前节。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31对脊神经分支布到头颈、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等;攀附动脉走行,随动脉的分支分布到全身各部位的支配对像;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发支到所支配的器官。7答:锥体交叉:在锥体下方,70%80%锥体束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外侧索,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部分(20%30%)未交叉的纤维进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内侧丘系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绕中央管的腹外侧、呈弓形进行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锥体束的后方转而上行为内侧丘系。三叉丘系交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感觉的二级纤维越边,交叉至对侧,为三叉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而上行,形成三叉丘系,将头面部的一般躯体的感觉传向感觉中枢。外侧丘系交叉:由蜗神经的腹、背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绵纤维,于脑桥下部被盖和基底之间越边,穿过纵行的内侧丘系,左、右交叉,称为外侧丘系交叉。交叉纤维于脑桥被盖和基底之间形成一纺锤形的结构,叫做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穿过内侧丘系后,转而上行,为外侧丘系。被盖背侧交叉:由中脑上丘发出的纤维向腹外侧绕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进行左右交叉,称为被盖背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于脊髓前索下行,为顶盖脊髓束。被盖腹侧交叉:由中脑红核发出的纤维于中脑被盖的腹侧进行左、右交叉,为被盖腹侧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称为红核脊髓束。小脑上脚交叉:小脑齿状核发出的纤维出小脑,于小脑上脚中前行,渐沉入脑桥被盖部,并进行左、右交叉,称为小脑上脚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上行,分别终止于中脑的红核、背侧丘脑的前核、腹中间核、腹前核等。8答:不同点:第一级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脊髓后走行的位置不同,传导躯干、四肢浅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脊髓在后外束内上升1、层中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而传导意识性深感觉的一级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后索后在同侧转而上行,形成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不同,传导躯干四肢浅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后角、层(或后角边缘核和后角固有核),而传导躯干四肢意识性深感觉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则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轴突的交叉位置不同,管理躯干四肢浅感觉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轴突于脊髓各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进行左、右交叉,而传导躯干四肢意识性深感觉的二级神经元即薄束核和楔束核内的神经元发出通知纤维则集中于延髓的腹外侧,绕中央管进行左、右交叉,为内侧丘系交叉。第三级神经元轴突投射的中枢部位不同,管理躯干四肢浅感觉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轴突最终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躯干四肢意识性深感觉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轴突则最终投射到中央前、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的前、后部。传导感觉的性质不同,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传导皮肤、粘膜的痛、温觉和粗触觉;而躯干四肢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则传导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第一级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的部位不同,躯干四肢浅感觉第一级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于皮肤和粘膜内的感受器;而传导躯干四肢意识性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的周围突则分布于肌、肌腱、关节和手、脚掌侧和指(趾)的皮肤。相同点:躯干四肢浅、深感觉都有三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都位于脊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的中枢突都进行左、右交叉;都有部分纤维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的后部。躯干四肢浅、深感觉的第三级神经元都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躯干四肢浅、深感觉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的轴突都经过内囊,经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感觉中枢。9答: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第三脑室前下部的两侧;上界为自室间孔延至中脑水管的下丘脑沟;下界为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前界为终板和视交叉。向后与中脑被盖相续。主要核团:视上核、视旁核、漏斗核、视交叉上核和乳头体核。主要传导束: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结节垂体束、前脑内侧束、乳头丘脑束、乳头被盖束、背侧纵束等。10答: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群及中脑被盖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神经联系较复杂,重要的传导束有:前脑内侧束、穹窿、乳头丘脑束、终纹(杏仁体隔区)、丘脑髓纹(隔区缰核)等。边缘与内脏活动及嗅觉密切相关,并与种族的生存和繁衍功能有关,如觅食、防御、攻击、情绪反应和生殖行为等,还与高级神经活动的记忆有关。11答:在脑底部、蝶鞍的上方,由左、右大脑前动脉之间的前交通动脉、两侧颈内动脉的末端、两侧的大脑前动脉、两侧的后交通动脉、两侧的大脑后动脉共同围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组成的动脉环,称大脑动脉环,又称为Willis环。Willis环的存在使两侧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互相勾通,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以借助Wills环使血液供应应得到重新调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正常营养供给和机能活动。12答:位置:海绵窦位于蝶鞍的两侧,由两层硬脑膜及其之间互相交织的结缔组织小梁构成,形似海绵状,故得名。它容纳和导流颅内的静脉血。海绵窦的交通:借眼静脉与面部浅静脉交通;借卵圆孔的导血管与翼静脉丛相通;向后与斜坡上的基底静脉丛相通;借岩上窦下横窦相通;借岩下窦与颈内静脉相通。通过海绵窦和海绵窦的壁的结构:在海绵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穿过,在窦的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13答:转头反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镫骨底前庭窗前庭内外淋巴前庭阶的外淋巴、蜗孔、鼓阶的外淋巴膜蜗管的内淋巴Cortis器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螺旋神经节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蜗神经的前、后核(发纤维穿内侧丘系左、右交叉)斜方体外侧丘系上橄榄核副神经核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收缩转头。转眼反射:外侧丘系的部分纤维上橄榄核动眼神经核、展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双侧的有关眼球外肌收缩转眼14答:该患者第三胸椎右侧半受损伤了胸髓第四节段右侧半,由于损伤了该侧脊髓内的皮质脊髓束、薄束和楔束,故出现上述症状、;脊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环境监测技术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护理学专业技术水平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际经济贸易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广告文案策划师执业资格评定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外事翻译阿拉伯语面试模拟题及详解
- 2025年地热能技术员初级面试问题集锦
- 四川精致教学课件制作
- 2025年安全知识面试题及答案解析宝典
- 2025年市委党校教师招聘面试常见问题及答案集
- 2025年员工安全技能竞赛规则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 慢性咳嗽大讲堂课件
- 2025广东惠州惠城区人民政府河南岸街道办事处招聘编外人员1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呼吸道疾病用药课件
- 特殊情况下紧急供货措施方案
- 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
- DB 4601∕T 10-2024 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 胸部气管损伤的护理课件
- 危大工程考试题目含答案
- 儿童眼保健健康讲座课件
- 安防报警信息系统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课时练习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